365句子网

古诗文大全

邵阳鬼节七月半“接老客”和“送老客”

邵阳鬼节七月半“接老客”和“送老客”

在我的记忆中,七月半的中元节没有恐怖的气氛,只有热闹和虔诚。

有人称“中元节”为“鬼节”,因为这个日子民间来超幽度亡,而我老家的人,从来不这样叫,因为请祖宗的亡灵回家做客,怎么能叫他们为“鬼”呢?他们分明都是些远去另一个世界的客人,每年回家歇息几天,因此就把他们叫做“老客”。——亲人变成了客人,也是一种无奈的忧伤。

每年七月初十左右,每家的大人,要在堂屋的祖宗牌位上烧纸钱,禀告历代祖先的魂灵,这几天不要在另一个世界飘荡了,回家吧!你的子孙要恭恭敬敬地伺候你们些日子。

把老客接回来后的几天,每天中餐和晚餐开席前,必定先摆三碗酒,三碗饭在桌上,男主人带着妻子儿女,站在桌边,念念有辞告诉祖上的魂灵,请来就席。片刻将酒洒几滴到地上,饭再倒进鼎罐中,活着的后代们才能坐到桌上开吃。这几天,当小孩的高兴而乖巧。高兴的是每餐都会有肉,因为不能慢待老客们,孩子们能沾祖先们的光能改善几天伙食。而表现乖巧是因为父母总要提醒孩子们,老爷爷老奶奶们回来了,就坐在旁边,你看不到他们,他们能看到你,看你又长大了,看你听不听话懂不懂事。

到了七月十五日晚上,家家又要把这些老客送回他们常住的阴曹地府,每家准备着礼物送行。有用糯米做的腰子粑,里面是芝麻红糖馅,用桐叶包着,装在竹篮里,摆在村外的大路边,烧着纸钱,户主带着儿女对着燃烧的纸钱鞠躬作揖,一遍遍叮嘱祖先,带上好吃的和钱,回去好好享用,不要节省,明年再请你们回家做客。

那一天晚上,每个村口都是火光闪耀,纸灰飞舞,一张张庄稼人的脸庞在火光中显出的神色,就如真的在路边依依不舍送亲人远去他乡一样。这样的场景下,每个大人和孩子,只觉得惜别,怎么可能害怕呢?

不过七月半需要注意的,是那些没有后代的孤魂野鬼,他们看到大多数亡灵被子孙们接回去做客,赠送食物和钱财,而自己孤苦无依,不免会嫉妒,而嫉妒就会生事,成为不稳定因素。他们虽然不会去集体上访,但搞出一两件群体性事件是有可能的。因此如何安抚这样的孤魂野鬼,便成了一项公益事业。每个土地堂管辖的地方——大约就是相邻的几个村庄,大约每隔三年要凑钱办“希望工程”,请戏班子来唱大戏给老客们和那些无后代的鬼神们看,摆出水饭,即清水泡冷饭给孤魂野鬼们享用,有戏看有饭吃还有大家凑来的钱散发,大多数嫉妒的野鬼们不好意思再兴风作浪。摆水饭的时候也得防止秩序混乱,有些不法分子扰乱社会治安,乡民会请有法术的道士和尚来主持这场慈善晚会,不听话的鬼,就要用戒尺狠狠地打,驱逐出场软硬兼施在阴阳两界看来都是社会综合治理的不二法门。

我记事起,每年送老客的风俗还保留,却没有见过一次唱大戏娱鬼神。听老辈人介绍,以前的七月半,大戏要唱好多天。在湖南邵阳乡下,“大戏”和“花鼓戏”相比较而言,花鼓戏曲调柔和,布景简单,两三个演员就能撑起来,而“大戏”是祁剧,一种高腔剧种,场面大,演员多,程式也很复杂。“七月半”的唱大戏更加神秘庄重,因为它主要唱给鬼神们看的,演的也多是劝人向善的鬼神戏,如有名的《目莲救母》,戏台上有地狱中重重酷刑,像上刀山下油锅,还有各种各样的鬼,如女吊。

离开故乡后,送老客的风俗只存在我的记忆中。闲着没事的时候,我有时拿它和清明比较。清明也是祭奠祖先的,但我觉得那更是强调一种幽冥重隔的悲情,子孙们对着祖先长满青草的坟堆,感受到的是死神的残酷无情和生死两茫茫。而接老客和送老客,似乎就是超越了生死,把死去的祖先接回家,一起生活几天再送走。老家七月半的风俗也许更能体现中国人对祖先的尊敬和对死亡的看法,体现的是“祭如在”的观念,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是执著于生而不是死,所以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对待祖宗的亡灵就像他们都是活在家中的老人。

邵阳鬼节七月半“接老客”和“送老客”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