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鸡舞
锦鸡舞来自丹寨县。舞台上,在8名苗族小伙的芦笙伴奏下,身着锦鸡服饰的24名苗族姑娘双脚按芦笙曲调节奏变换出优美姿势,双手于两侧稍往外自然摇摆,加上头上的锦鸡银饰跃跃欲飞,银角冠一点一摇,腿边花带一飘一闪,超短裙脚边的“羽毛”银浪翻飞,翩翩曼舞中,舞者步履轻盈,双手于两侧自然放开,悠然摇摆。
锦鸡舞发源于丹寨县排调镇,在方圆50多平方公里2万多人口的苗族村寨中流传,有“天下第一锦鸡舞”之称。传说,在当地苗族人民迁徙进程中,是锦鸡帮助先祖们找到了最后定居的地方,也是锦鸡为先祖们带来了稻谷、小米的种子和创造欢乐的飞歌,所以锦鸡就成了他们的命运吉星。在丹寨定居后,苗族的祖先们一边开田,一边打猎充饥度日。于是这里的苗族同胞在每年的盛大节日里举行隆重的吹笙跳月活动,敲击铜鼓,欢跳锦鸡舞,放牯子牛斗角,以纪念先祖和怀念锦鸡。
相传,苗族祖先迁徒时只有三样东西:水牛、谷种和芦笙。定居后,带来的谷种没田种,他们一边开田,一边打猎,摘野果,捞鱼虾充饥渡日。有一位老人套到了只锦鸡,在清理时将锦囊包丢在草棚前的灰堆旁,谁知便长出小米,次年,他又把小米作种子烧荒播撒,长出了满坡小米,小米救了苗族祖先的命。
于是,为了感恩,便仿照锦鸡美丽的头饰装扮自己,在芦笙舞蹈中,模仿锦鸡的求偶奇态、神情跳舞。锦鸡舞最初的功能是与祭祖有关,在十二年一祭的祭鼓活动全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芦笙所演奏的曲目有着严格的定制,其曲目传递了苗族远古的信息,如蝴蝶妈妈等,锦鸡舞在现实生活中为青年男女架起了爱情的桥梁,在“吃新节”等大型民族活动中让青年男女跳舞交心,以乐示爱。
“锦鸡舞”舞蹈动作以四步舞为主,兼以六步舞转身;起舞以左脚先动为先,即左脚行向左侧轻迈一步,右脚随着踏上靠拢,然后右脚向右迈一步,左脚向右踏上靠拢,又轮到左脚向左迈一步,右脚跟上,到第四回即用六步舞转身180度,如此往返,侧身相随围成圆圈缓慢前行。身着盛装的苗族妇女围裙厚实,跳舞时两手斜展于腰间,如锦鸡展翅,并不时扇动,悠然自在,十分优美。
2020年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为《锦鸡舞》节目颁发创作一等奖。2020年10月,丹寨县民族文艺工作队将《锦鸡舞》带到凯里参加“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暨民族服饰文化节”表演,一举夺得了芦笙舞蹈艺术大赛一等奖,为丹寨,为黔东南,为贵州,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