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县宝丰镇是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历史古镇(曾在2020年1月被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这里曾是云龙盐业经济的中心,隶属三百多年的州署历史,为宝丰留下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宝丰原名雒马井,延缓数百年后,到了清末,才改名为宝丰,从它名字演变就不难猜测它的历史与云龙盐井有密切始终的联系,事实也确实如此。宝丰的历史就是一部云龙盐井兴衰变迁的历史。
雒马井是云龙八大井之一,最早开发于唐代,到了明代随着云龙盐业经济的兴盛,中央政府为了更好的控制八大盐井,于1629年将云龙知州钱以敬将云龙州府迁到了雒马井,此后的三百年余年间,宝丰作为云龙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见证着云龙盐业经济的兴盛和衰亡,并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和评道。
云龙州府迁到雒马井后,由于各盐井联系的道路被大雒马山阻隔,交通极为不便,康熙37年,时任云龙州府的顾芳宗捐资组织从绝壁上凿开了一条人马通行的大道,打通了雒马山的关锁,始终使各盐井来往畅通,食盐出口运销活跃充盛,同时,又在山道最高处修建邮亭,设专人传递邮书信件,员工来往在此闲脚,大雒马邮亭属宝丰通往各盐井的通道,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作用。来往马匹在石板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见证着当年人马穿梭的繁忙,如今这条驿道早已荒废,却成为研究盐业经济、古驿道文化不可多得的遗迹。
宝丰作为州府所在地的三百年间,就是云龙经济最兴盛的时期,据云龙州志记载,雍正年间,云龙八大井附近居民达1300余户,日产盐量3000多斤,盐税成为云龙重要的附税来源,并形成了各行业以盐业生产为核心的生产格局,呈现出一业兴百业旺的盛世局面,盐井的兴盛为宝丰带来经济的繁荣,依靠盐井起家的人们开始在宝丰城中大兴土木,精美豪华的深宅大院,成为宝丰城这一时期显著的历史符号,如今你走进宝丰虽然已不是以前的风貌,但你能从街巷中依然保留着的石板路,从往来穿梭的马铃声中感受到盐业兴盛的景象,在那一条条幽深的小巷深处,从民居院落中会使你找到一些令人惊奇的发现。
如果不是身临其境,你恐怕很难想象在一个偏辟衰败的小镇,竟然深藏着这么多精美绝伦的民间建筑,那一道道精心装饰的门龙,那一只只栩栩如生的石狮,那一扇扇雕刻独特的门窗旧代历史画面,让我们追忆着古镇走过的岁月沧桑。
更为难得的是这古老宁静的院落中,人们依然平静的生活着,岁月的风霜不断侵蚀着周围的环境,却仿佛从来不会对他们的生活轨迹产生影响,他们的生活简单而平静,犹如古老房屋历经百年不曾改变。
宝丰走过的三百年是教育兴盛的三百年,这片被盐井纯化的土地,靠自己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传演绎着社会的进步与变迁。
勤政亭是宝丰重要的文化遗迹,民国9年云龙知州张世勋修建勤政亭,同时作为办公用,有时请地方的有识之士参政议政,并留下了勤政亭记,勤政亭后来虽多次维修,但以其较高的历史艺术,成为宝丰重要的历史文物。
在宝丰还有保存完好的董泽故居,董泽先生是民国初期,云南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云南大学前身,东陆大学的校长,为云南近代教育史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董泽故居始建于明代,清末民国期间,举行了多次扩建,该院落在白族民居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现代的建筑的多种元素,改进了通风、采光、防火等方面的建筑结构,形成了现在的建筑规模和特点,对于研究白族建筑艺术和科学进步有较高的价值。
随着雒马盐井经济的衰退,宝丰结束了云龙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1929年云龙县城迁移到了石门,宝丰这个因盐井兴盛的城市,最终也随着盐井的衰落而恢复了宁静。
宝丰这个曾经繁华的城市,现存“鱼跃龙门,象山彩蝶,灵岩佛影”等自然景观;秀峰石塔,白衣殿阁,三崇庙会等,精美绝伦的雕刻和独特的建筑方式,仿佛见证着当年古镇的繁华盛世;在社会的进程中,似乎失去了光彩,逐渐被人们遗忘;近年来,经当地党委、政府“开东保西”的发展战略思路(开发东岸新区,保护西岸古镇),并将抗战遗物功果桥、小铁桥两座名桥迁建在古镇东西两岸的沘江上,与古镇名人、名桥、名镇相媲美。当我们再一次拂去岁月的朦尘,走进宝丰时,这一切被尘封已久的历史遗存,如同久酿的陈酒,随着时光的流传而散发出独特的沁人心脾的芳香。
云龙宝丰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