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古诗文大全

石湾镇端午龙舟习俗

石湾镇端午龙舟习俗

a1

石湾龙舟竞渡的习俗,流行于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相传自明朝以来已有,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石湾以龙舟竞渡为中心的端午习俗,是石湾民众源于中原祖居地“吊屈原之溺水”的集体记忆,于水乡生活和生产中自然形成的。经历代父老的充实发展,形成为一项内容丰富、独具特色,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踊跃参与的群众性活动,是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湾龙舟竞渡习俗的形成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石湾地区是罗浮山诸水汇集的西沙河与东江的冲积平原,古代河道宽阔,水网纵横,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都与水面息息相关,当地人民擅长舟楫。龙舟竞渡的习俗,自古以来就是石湾人民增强体质的运动大会,也是他们大规模劳动协作的定期演习,还是全民规模的社会交际盛会,意义重大。

确立“石湾龙舟竞渡习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传承它的勇毅进取、和谐团结的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历史悠久,水乡泽国,物阜民富,是“石湾龙舟竞渡习俗”久远渊源的历史条件。

近人石湾历史研究者陈海铨的《石湾史话》记载:“石湾民俗每年端午,沿江围村都隆重举行龙舟竞渡,谓之‘扒龙船’。参赛的龙舟长27米,宽1.52米。参赛者定为60人,其中划手54人,打锣、打鼓、掌舵和上人(指挥)各1人。竞渡之日,十室九空,两岸万头攒动,争相观看,呐喊助威,四方亲戚贺标慰劳。正是’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箭,鼓声劈浪闻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张建树:《竞渡歌》)气势威武骁勇,蔚为壮观。”

在石湾镇,绝大部分自然村都有自己的龙船队,在龙船上打出自己姓氏的旗帜竞渡,以显示己方的威望和实力,代代相传。除却“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干扰中断之外,石湾数百年年年竞渡,盛会过节,从未间断。

自上世纪90年代,石湾镇人民政府更将民间自发的传统龙舟竞渡,纳入有组织的民俗工作范围,定期(三年或五年一次)举办全镇“龙舟赛”,将传统节日、海内外联谊活动及招商引资工作融合一起。为“石湾龙舟竞渡习俗”注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精神,将“石湾龙舟竞渡习俗”升华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参赛龙舟有两种型号,一是传统龙舟,一是轻便小龙舟,以传统龙舟为主。传统龙舟长27米,宽1.52米,参赛者人数60人。

传统龙舟赛设三等奖。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得奖队由镇政府颁发奖状、奖牌及奖金等,各依等次有差。奖金10~15万元。

每年组织“扒龙船”活动,必须提前1~2个月准备。将龙船加固,上油。下水前进行祭祀、祈福。

龙船下水前要进行一定的仪式,要经过隆重的拜祭。拜祭物品有香火、蜡烛、元宝、炮竹等。旧龙船下水的仪式,因地制宜。

比赛主要程序:

采青。俗语说“抢青”。几艘龙船同时进行,按照指定方向、目标划行,不响锣鼓。龙船靠岸后,由每艘龙船的总指挥放鞭炮、烧元宝、香烛进行祈祷,然后上树采摘一束青绿榕树枝叶,连同香、烛、元宝等一齐放进龙船的龙头口腔内,然后鸣炮,响锣鼓,龙船扒行,是为采青礼成。抢青则是最后一艘龙船划行到河边水草茂盛之处采摘青草一束,连同香、烛、元宝放进龙船口腔内,燃放爆竹,开始响锣鼓扒龙舟。

浸龙船水,洗龙船身。都下河戏水,净身去秽,使一年清健。

游龙拜访。即扒龙船去兄弟(同姓的宗亲)和世叔(异姓的戚友)的村落拜访,恭贺吉祥,接受贺标(馈赠)。

贺标。龙舟竞渡之期,外地的姻亲世好、出嫁女,当地的商家大号,都簇拥至沿江埠头贺标,他们肩扛丈许高竹竿绸布长方旗帜,手捧贡品(荔枝时果、糕饼香烟、饮料瓶水、大排鞭炮等),呈送给各自选定的龙舟犒劳道贺。贺者向受礼的长老递上利是红包,握手寒暄,向龙舟健儿扬手致意。礼毕,龙舟的长老作揖上船,龙舟在缓缓轻轻的点击锣鼓声中慢慢离岸,同时长老点燃鞭炮,高高抛起,顿时爆竹炸响,重锣急鼓,龙舟一众划手“嗨!嗨!”,“嗨!嗨”大呼,抖擞精神,龙船箭般冲向江心。

睇龙船。未到正日,只要龙船鼓响,近江的小孩便飞奔河边,观看龙船演练。到竞渡之日,沿江十室九空。其他如黄塘西埔,铁场白沙,都会有投亲靠友者来石湾睇龙船,也有省港澳赶回来的亲戚。现在交通方便,更成人山人海,沿江的楼宇,面江的阳台、房顶黑压压一片;岸边堤上,层层观众,蜿蜒数里,人龙蠕动。龙舟未至,则踮足翘首;龙舟斗到,则呐喊助威,如痴如狂。仕女如云,争奇斗艳,各展靓装。正是“龙舟夺锦,绮罗堤列竞豪奢!”

石湾镇端午龙舟习俗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