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亦称孔庙。文庙建筑在中国封建时代是政策性极强的政府行为,是传承儒家思想的重要阵地。文庙规模的大小,虽然各有差异,但它的建筑格局已成定式。在我国的边疆省区中,大理是较早接受和传承中原儒家文化的地区,在现在的大理市辖区范围内,历史上曾有五座完整的建制文庙,它们是元代至元年间(1279年—1294年)建的大理路文庙(即府文庙),明洪武27年(1394年)建的太和县文庙,明宣德十年(1435年)建的赵州(凤仪)文庙。因清代张相度撰《太和县志》一书散失,下关文庙的历史难以考究,但据杨周伟撰《挖色孔庙》一文称,下关文庙及挖色孔庙均由明代赵雪屏所建,如此说可信,则下关文庙与挖色孔庙的建筑年代应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因当时下关、挖色均非县治驻地,故五座文庙中,下关及挖色两座文庙规模较小,至清光绪丁丑年(1877年)大理府、太和县文庙合并建成,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内,在现大理市这个狭小的空间范围内,竟有五座文庙并存,每逢春秋二丁,五庙同时祭孔,盛况空前,成为历史佳话,在中国这是极为罕见的儒家文化的高度密集区,是大理非常值得骄傲和珍惜的历史文化遗产。
下关文庙规模虽小,但却极具特色,整体建筑布局装饰围绕孔子生辰八字中用神对五行的喜忌,注入了中国传统命相学的观点,大胆突破文庙惯有的定式,取消了照壁(鲁壁)、棂星门和泮池,大门外如华盖般植有两株对称的榕树,大成殿地基石上饰有非常精美的火焰图腾和笔筒浮雕,这在中国文庙建筑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所有这些,绝非蛇足之举,其中的含义和匠心有待考证、论述。
下关文庙的大成殿中供奉孔子塑像及四大弟子塑像,这是其他文庙所没有的。据说,下关有人在山东曲埠为官,离任时从曲埠取土回到下关塑成孔子头像。下关文庙中还建有“存省室”、“慎怡室”,这也是其他地区文庙所没有的,同时还建有“斜阳阁”、“文昌宫”、“凌虚阁”,八字形门楼及石牌坊等建筑,均系明代殿阁式建筑,其中尚有不少当时名士的书法精品,如王联元书写的《程子四箴》及“凌虚阁”匾,马恩溥书“斜阳阁”匾,李尧臣书写的“斜日千山外,阳春万户中”对联等。可惜在岁月沧桑中均已荡然无存,在时下,我们所看到的破败的大成殿和东倒西歪的门楼前,人们还依稀可以想见当年下关文庙恢宏的气势和祭礼盛况。
下关文庙得地利之优,据高台虎座,背靠苍山,面向洱海,迎朝阳,接紫气,俯视古道雄关,饱览历史风云,阅尽人间春色;地势高敞,风物清嘉,环境优美,是当年下关古城著名的标志性建筑群,龙尾关士民每忆及此,无不扼腕唏嘘,感慨万端。
目前,世界上有5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80多所孔子学院,儒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在当今构建和谐世界,实现人类的和平发展中,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将再度焕发青春,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