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佛祖讲经,辄有天女散花、听众挤挤。于是有成语曰”摩肩接踵”。以此来形容四月八的莫高窟,实在恰当不过。
农历四月,春末夏初,正是禾苗翠绿,风光宜人的最好季节,是游春的大好时机。农历四月初八,又是佛祖释迦摩尼诞生的日子,所以四月初八的莫高窟从古至今人海如潮,热闹非凡。
且不说每年赶会之人来的早,孰不知更有早行人,因为想抢得头炷香( 民间俗信认为,在春节争烧头炉香的第一炷香,是以示虔诚求得福报,可以将自己的心思第一个传达给神灵,实现自己的愿望。),不等天亮,红日初照,远近的香客、善男信女纷纷携老扶幼、拖家带口、成群结队,顶着人潮和车流从十里八乡如澎湃春潮般,涌向莫高窟赶赴四月八庙会。通往莫高窟的路上,一时间攘往熙来,摩踵擦肩,络绎不绝,敦煌城里则是万人空巷。“车马喧闹,游人络绎。或轻裘缓带簇雕鞍,或射锦城濠畔;或凤管鸾箫敲玉板,高歌紫陌村头”。“人烟辐辏、车马喧阗。进香者或一步一揖,三步一叩首;游客可借机踏青游春。”
善男信女云集至莫高窟敬香献供、焚香跪拜、叩头还愿、祈福纳祥,祝贺佛祖生日,同时也寄托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整个窟区人山人海,广场被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近万群众围得水泄不通,大佛殿殿里殿外、拥挤不堪,九层楼前香烟燎绕,红烛照天,巨大的香钵上早就燃香如林,香灰溢出香鼎之外。香雾缭绕本就是佛国仙境的绝妙氛围,在溟濛中俗家的心也会得到升化。香客游人们一一祈福顶礼膜拜,有的手掌合十,微微屈腰,念念有词;有的跪于蒲团之上,双眼微闭,虔诚祈祷;有的扑身伏下,跪地磕头,对佛三拜;有的双手撑地磕头,有的站跪相间,循序三拜,拜完后看着那萦绕于自己而后袅袅漂升的香烟,恰似自己美好而绵绵不绝的心愿。“香火之盛,闻于遐迩。环畿三百里间,奔走络绎,方轨迭迹,日夜不止。”大抵就是这个样子。《天咫偶闻》记载描绘的情形:春波泻绿,软土铺红,百戏竞陈。大堤入曲,衣香人影,摇飏春风,凡三里余。
四月八逛庙会,演戏敬神是不可或缺的节目。戏曲开场,锣鼓铿锵,弦管之声迸溅,唱声响起,初如游丝,继而高昂,或清脆,或浑厚,或高亢,或低缓,腔圆字润,民间艺人将古老秦腔的粗犷、细腻展示得酣畅淋漓、扣人心弦,使人血气为之动荡。眉户剧做为土生土长的艺术,充满乡土气息,艺人的表演质朴清新,更受群众欢迎,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及声声叫好。老人们晒着太阳,抽着旱烟,孩子们纷纷坐上了大人的肩膀,观众们踮着脚尖、伸长脖子、目不转睛,欣赏出神入化的一招一式,品味有滋有味的一腔一调,惟恐漏掉一个精彩的动作,一段优美的唱腔。丝竹管弦连成一片,松弛也好,紧凑也罢,让多少人心田激荡起怀旧幸福的涟漪。
四月初八历年来都是红火热闹的聚会,是一年一次的盛大的平民狂欢派对。风和丽日、天地祥云, 云集的摊贩,琳琅的小吃,喧哗的戏曲,动听的唱段,大家陪着父母,带着孩子,约上亲朋好友,放下或工作、或学习、或生活压力的羁绊,没有心灵内在和外在的束缚,澄怀味象,乘物游心,且走且逛,领略庙会红火热闹、健康欢乐、喜庆祥和、欢快热烈的气氛。在欢乐的氛围中,全家老小、黄发垂髫和和美美,其乐融融,情感自由地释放和交流。和平的画面,亲切的氛围,流动着一股愉悦的情调、欢恬的情怀,这些,使庙会成为一个欢乐的节日,一个尽情欢乐的地方。
四月初八的莫高窟,一改平日的宁静、肃穆,平添一抹生活、世俗的亮色,总会有一股古朴的民风、民俗熏陶着你,陶醉着你,在此你可以窥见老敦煌的异彩纷呈的风土人情。庙会这种风俗活动,扎根于民间的土壤,延续了漫长的时间和空间。红红绿绿、敲敲打打,乡气到极致。但正是这种乡气,一再地让人回味,并在记忆中呈现旧时敦煌生动的气息,有活动的影像,有蜜甜的味道,是很多人心中温暖的回忆。四月八的庙会活动绘制了一幅五彩缤纷、气息浓郁的社会风俗画。在画卷中情感与心灵随之得到深化和升华,游人怡情养性、增闻广见、纯化心灵,人们从抑扬的戏曲声中,从儿童玩耍的欢笑声中都能触摸到生活的充实和幸福的心音。在摩肩接踵的庙会上,享受一下幸福地拥挤,置身庙会火热场景中,体会庙会的独特魅力。
也许,一个地方,总要有某一个时空,在无意中保留下古老的痕迹,哪怕在滴水穿石的时间面前,它也总是保持最执拗的姿态 。四月初八的莫高窟,便是这样的一个时空。它就是这么自然,不经意地成了敦煌的市俗标本,香雾缭绕点最终点燃起这个佛教圣地最初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