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古诗文大全

河北黄骅渔鼓

河北黄骅渔鼓

a1

黄骅渔鼓是一种板腔体曲艺形式,发祥于河北黄骅渤海湾畔的冯家堡,传唱于当地沿海渔村。

相传,乾隆年间一个隆冬,黄骅冯家堡村来了一个要饭的花子,听口音是山东人。这人要饭与众不同,不挨门乞讨,而是当街站立,怀抱渔鼓,边敲边唱。他悲凉的歌声,引来满街渔民。老人嗓子好,一曲《美猴王出世》,竟让人忘了天寒地冻。人们一商量,留住老人别走了,唱完再说。后来得知花子原是老艺人,家乡闹灾,被迫乞讨。老人一住就是几个月,唱完《东游》唱《西游》,唱完《征东》唱《征西》,等他抖完肚子里的“货”,村里的小伙们也就学会了,从此,渔鼓在冯家堡扎了根,一唱就是二百多年。

黄骅渔鼓作为渔鼓道情类的一个曲种,与河北其他地方的同类曲种迥异其趣。虽传说为外地传入曲种,但经与《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东卷、河南卷比对,未见有音乐形态相类者,所以它是有其独立艺术风格的。

黄骅渔鼓结构

竹筒一端封上鱼皮,就做成了渔鼓。鱼鼓在商末周初就在民间存在了,是民间曲艺的一种形式。它吸取了民间小曲、民歌民谣、戏剧和方言鼓书等元素,经过历年来各个朝代民间艺人的创作和整理,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民间鱼鼓。

据了解,鱼鼓筒过去是用劈开的竹子制作而成,长1.1米,筒口以前是用鱼鳔做蒙子,故称鱼鼓,筒子外面用蓝布条包裹,起装饰和密封的作用,现在鱼鼓筒一般用塑料筒,不仅密封好,而且轻便,筒口蒙子用猪、羊的护心膜,既有柔韧性,声音又清脆洪亮。

黄骅渔鼓特点

黄骅渔鼓是渔民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形式。说唱形式是以群体坐唱为主,也有单人唱、双人唱的。音乐节奏节拍变化十分灵活,4/4、3/4的拍节交替出现,音乐极赋特性。其板式包含[慢板]、[平板]、[数板]、[三拔气]、[韵白]、[便白]、[上场引子]、[上场诗]等。

黄骅渔鼓标准的传统说唱,使用的伴奏乐器为渔鼓和简板。建国后,在对该曲种进行改革中,为赋予它新的风貌,曾有人为演唱附加过木鱼儿和一个小钹来加强其演出气氛,在参加文艺汇演中尝试过;再后来,有人为演唱附加了大提琴、扬琴、二胡、笛子、笙等多种伴奏乐器。

黄骅渔鼓曲目

渔鼓内容多为艺人自编的,抒发自己的情感,感慨世间不平事。鱼鼓用方言演唱,乡土气息浓郁,曲调抑扬顿挫,形式活泼。道光至光绪年间,鱼鼓非常兴盛,鱼鼓艺人除演唱传统的道教故事之外,也演唱由戏曲及话本小说移植来的历史演义和取材于现实生活题材的曲目。

黄骅渔鼓演唱书目丰富而少有与其他曲种相重者,中篇书主要有《南游》、《北游》、《东游》(八仙的故事)、《西游》(唐僧取经的故事)、《杨宗保搬兵》等;小段有《韩湘子下山》、《小蟠桃会》、《大蟠桃会》、《白猿偷桃》、《二老公下棋》、《降人生》、《李翠莲盘道》等。其中《南游》、《北游》、《东游》、《西游》,均为其它曲种所未见。从演唱文字的角度讲,它也有其独到的艺术价值。

黄骅渔鼓演奏

渔鼓是由老师口传身教的,传统演唱形式是单人行艺,可站可坐,分紧板、慢板、哭板、普板等几种板眼。道具简单,由吊板、鱼鼓、简板组成,表演时,击打吊板开场,右臂抱着鱼鼓筒,左手拿简板,摇动手腕,使简板上下相击,右手并拢的三指击鱼鼓筒皮膜,发出“嘭嘭”的响声,口中唱白兼用,腔调清越,时而高亢,时而沉郁。鱼鼓抑扬顿挫、起伏较大,说白颇具特殊韵味,并富有风趣、诙谐、幽默的特色,是一种原生态的艺术,故而深深地扎根于大众之中。鱼鼓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同时,如今紧跟时代脉搏,及时、真实地编唱一些新段子,反映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宣传计划生育的《只生一个好》,宣传知足长乐、孝敬老人的《十不足》等,使群众在欢声笑语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河北黄骅渔鼓

河北黄骅渔鼓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