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临西的风俗也有她的独特之处。
1、岁时节俗
腊八节。夏历的腊月初八是佛的“成道节”,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成佛之前苦修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放弃修行。此时,遇有一牧女,送他乳糜,食后体力恢复,端坐菩堤树下沉思,于腊月初八“成道”。为纪念此事,佛教徒于此日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后演变成民俗节日。此时也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民谚有“腊七、腊八,冻死叫化”,民间此日用江米、红枣、莲子、花生米、冰糖熬粥食用,以抗御严寒。此日,农家用醋腌蒜,称为“腊八蒜”,以备春节食用。
小年。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夜,家家设糖瓜祭灶,送灶王爷上天,并祈盼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农村家家户户都在厨房内供有灶王爷的神像,称其为“一家之主”。当天,夜静后,老年人跪在神像前,先上供,然后将灶神揭下连同神符纸马一同焚化,口中念祷,“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老爷上青天,多说好,少说歹,五谷杂粮多带来,最好捎个孙子来。”来年初一早晨,换上新的神像。
除夕。又叫三十,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此日,家家大扫除、贴对联、更新衣、改善生活,迎接春节的到来。当天晚上,要到墓地或村头烧纸,请爷爷奶奶回家过年。除夕是大团圆的日子,无论在哪里工作的人员,都要在这天赶回家,一家人坐在一起喝辞年酒、守岁。古时辞年酒喝过后下饺子,由家主人端着饺子带上纸到供长辈的家中上供,小孩、妇女睡下,中老年人守岁到子时,有一副春联形容此时为:“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改革开放以来,多数家庭看春节联欢晚会。子时,放鞭炮庆贺新年到来。
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一般人家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杀猪宰羊、磨豆腐、蒸枣花、买肉打酒,准备过年的东西。男孩买炮、女孩买花,并准备新衣服。近来年,由于物资的丰富,年味反道清淡了一些。春节从初一到初三放假3天,调休前后两个大礼拜,放假7天。初一早起拜年,先拜祖先、再拜长辈、然后拜族内长者、最后拜街坊;初二串亲戚拜年,主要是姥娘、姑姑、姨姨;初三拜丈人,又叫请女婿,新女婿头一年拜丈人坐首席,有长辈相陪。儿童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压岁钱。压岁钱的多少视其经济条件而定,一般为50元、100元;初五送爷爷奶奶,进行墓祭。家族较大的,举行集中送祭,人群涌动,鞭炮不断,比较隆重。本县有些村庄,在初三举行送祖仪式。近年来,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比较时兴,且语言文雅、形式活泼,很受青年人的喜爱。也有在春节假期间出门旅游者,以增加新年的情趣。
初一晨起到初五,鞭炮震天鳞飞舞。
好似天上指挥棒,神州大地皆踏鼓。
天增岁月人增寿,鬼神亲朋齐祝福。
过了十二点就算农历新年了。等新春的钟声响起,整村满街就成了鞭炮的海洋,大炮、小炮、二踢脚响成一片,清脆的,沉闷的,在天空争相闪现。村里也有放礼花弹的,过去只有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现在村里就能看到,那五彩的礼花在上空照亮了整个村子又像一个放大的巨大菊花亮相在黑色的苍穹。沉闷的夜苏醒了,空气要燃烧,大地在颤抖,这是新春的脚步。
有的家庭恰好十二点点炮,争取全村第一个,据说这样可以给家里带来福气。所以刚到十二点,鞭炮声像洪水奔腾,势如破竹,一起爆发,仿佛有个大师在天上挥舞着指挥棒。瞌睡的孩子睡意全无,兜里装着糖果掂着小灯笼,手里拿着香头不时掏出小炮……啪……啪啪……地放着,他们心花怒放。
接着就开始拜年了。拜年先给自家的爷爷、奶奶拜,然后叔叔、大爷。走着走着同辈人就走到了一块了,因为大家可能给同一个长辈拜年。过道里出来一队队的人,小到三五成群,多的十多个到几十人,有往东有往西,有往北有往南,队伍逐渐拉长,那是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夜色中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先给本族长辈人拜,后逐渐扩大到本村姓氏长辈。辞年酒是,三村本家族的,而拜年全村都成了一家人,长辈们会受到晚辈们的跪拜。全村互拜是临西独有的特色。谁家与谁家有再大的仇、再大的怨,磕一个头就算全清了。村里长辈拜完了,长长的队伍就向村外漫延三乡五里的邻村也要去。各个村也都活动起来了,那长长的队伍在夜幕下相互交错流动,在村口不时相遇。相见的人或相遇的队伍,无论认识还是刚认识,就像行进中的列兵相互敬礼一样,彼此不约而同地送上“新年好”的祝福。爱吸烟的乡亲彼此还交换香烟,你为我点,我为你对。我不知道上天真的有无玉皇大帝,如果有,那老天爷也会羡慕这临西亲如一家的过年美景。
即便天上有神,神也不会嫉妒,因为今天每个神都会收到人们一份祭祀香火。老天爷、财神爷、灶王爷……中国百姓信奉泛神,认为凡是有的事物都有相应的神,所以路神、井神、树神,在百姓看来都是神。万和宫里就记载了门神、魁星、酒神、盘古、女娲、梨园神、牛郎织女、厕神、贼神、娼妓神、和合二仙、娘娘、妈祖、陶神、窑神、保生大帝、月老、喜神、文昌帝君、星宿殿、三官殿、三星殿、灶神、虫王、火神、茶神、顺天圣母、泗州大圣、蚕神、床神等各类神。这些平时可能不被注意的神也会得到一份新年的礼物。有小孩的家庭还敬拜菩萨奶奶,她的神位在家西北角,家长要向她老人家上香上供,保佑小孩平安无事,不被东西吓着。以前村里小孩受到惊吓,大人会把孩子抱到菩萨奶奶的位置,一边用手拍地一边用手抚孩子说:“上耳朵,下耳朵,我、没事了,没事了。”据说这样受惊的小孩就真的不哭了。
大年初一的第一顿饭必吃饺子,即便再穷的家庭也要吃。初一的饺子是素馅的,寓意佛教的不杀生,培育人的慈悲。往锅里下饺子时,篦子中间的那个饺子不下锅,那个饺子要用烧纸(黄纸)盖住。吃饺子前要上供、放炮、敬祖宗、敬老人父母,然后自己才能吃在吃饺子时,不能把碗里的饺子吃完才去乘。三十的饺子可以是黑面的,但初一的饺子必是白面的。这是对新一年的美好向往,这一天好预示着这一年天天都好。吃黑面(红薯面)饺子是以前的事了,但初一这天追求完美深深烙在老百姓的心中。与穿新衣,吃白面饺子相比,初一还有很多忌讳,比如那天剪刀要藏起来,不动针线,不向外泼水,不动扫帚,不吵架、不摔东西、不吃药,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这一天好,以后就会天天好。
人活的是一个心劲,有了好的盼头,人就会勇往直前,即便前进的道路上遇到千难万阻,也不轻易放弃。临西百姓永远不放弃自尊、自强、自爱,因为他们怀着一个美好的盼望。
孩子们是不管这些的,孩子们只管玩,尤其是淘气的小小子,那小炮会放出十几种花样来,把炮插在雪堆里、把炮放在泥窝里、把炮放在墙缝里、把炮放在铁管里、把炮扣在破锅里……扔起来放、用石头压着放,不响的小炮会剥开倒出黑火药做成花子。这年实际就是孩子们的年,因为孩子们永远不缺少自己的梦想。临西有个很好的风气,就是尊重老人。即便是生产队时期,村里对孤寡老人都特别照顾,不能做饭洗衣的老人,生产队会安排妇女为老人轮流照看,老人有了病,邻里会主动去看护。老人去世由村里出面,乡邻自动为老人送终,可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种关心是老人在敬老院感受不到的。现在村里富裕了,对孤寡老人的照顾的传统并没有丢,而且做得更好。过年期间,村里组织人到他们家慰问,送去油米面生活必需品,还给老人一些零花钱。村里先富裕起来的人,首先担当起了这个责任,主动出资金,为困难户、五保户解决生活困难。友善的邻里关系,尊老爱幼的传统,使临西充满了祥和。
初二时年的继续,朋友们聚到一起喝酒聊天,甚至可以聚到一块玩几把。这一天继续新年的欢乐,走亲访友,乐哉悠哉,充满了节日的安详。时髦的年轻人喜欢外地旅游,过了初一就可以出发了。初三走亲访友的更多了,比如外甥要给舅舅拜年,侄子要到姑姑家拜年。初四是女婿给岳父岳母拜年的日子。
初五,俗称破五,大意是说过年的一些禁忌就可破了。有人认为五是恶数,所以要破它。这一天也必须吃饺子。黎明就开始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每间房屋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意思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妖魔鬼怪轰走。打扫卫生是一种彻底的扫除。煤火台要特别的打扫,把满满的煤灰掏出来。从每间房屋里把垃圾扫出去。因为三十到初五不搞卫生,扫地只在屋里扫,垃圾只能放在屋拐角,加上过年消费多,此时垃圾比平时多,破五这天非彻底扫除不可。等到垃圾扫出大门,扫到一个角落,便将鞭炮从屋里放到屋外,拿一个极大的爆竹放在垃圾堆上点燃。以前烧柴火时倒草木灰,后烧煤有了煤渣,现改成蜂窝煤、煤球。哈哈,以后是不是扔掉废弃的煤气灶就不知道了。这些程序完成以后,人们认为穷气扔掉了,穷鬼赶跑了,才开始吃饭。过了初五,“爷爷奶奶”也要送到坟上了,到外工作的人也考虑返城了,过年的活动算告了一个段落。
正月初五前不允许理发,有舅舅的整个正月都不理发。俗语言:“正月理发死舅舅.”具体这句话是不是有什么科学依据,恐怕现在也没有人相信它的灵验,但作为约定俗成的东西,人们还是比较在意。他们不是在乎这句话是否灵验,而是承担着一种对长辈尊重和坚守。
破五前没人到地干活,除了单位安排好值班外,也没人到外外打工,人人来个身心彻底大放松。现在很多年轻人爱看电视、看春晚、各地电视节目或光盘录像。不少人有了发短信的手机,有的还上网,大家通过现代工具向远处的朋友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