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古诗文大全

吉林农安(黄龙府)习俗

吉林农安(黄龙府)习俗

a1

农安一带的习俗,既有关东的共性(关内汉族习俗与东北少数民族习俗的融合),又有当地的特点。

东北地区流传一首“关东城,三宗宝,人参、貂皮、靰鞡草”的民谣。农安的江湾一带盛产靰鞡草,这种草草质柔软,保温防潮性能好。冬季天冷雪大,农民喜欢穿靰鞡(牛皮缝制的鞋),用靰鞡草絮起来。穿在脚上耐寒轻便,因此,靰鞡草被誉为“关东三宝”之一。解放以后,穿靰鞡的人逐渐少了,失去了它当年的价值,有人把“关东三宝”改成“人参、貂皮、鹿茸角”。关东除有“三宝”之外,还有“三怪”:“窗户纸糊在外,十七八的姑娘叼个大烟袋,生个孩子吊起来”。生个孩子吊起来,是指把婴儿放在吊起来的摇车里,妈妈边做家务边推动摇车,让婴儿安睡;十七八岁的姑娘叼着大烟袋,现在已不多见。

在饮食上,农安盛产谷子,当地人喜欢吃小米饭,尤喜用大白菜叶包“饭包”,也称“捧包”。农忙季节和腊月,家家淘黄米,蒸豆包。

在居住上,因当地多大风,又有渗水性能差的碱土,故民户多建土平房,春季用碱土抹房盖不漏雨,不怕风剥。1978年以后,部分土平房逐渐改成砖瓦平房。

在语言上,农安一带土话较多,“嗯哪”(是)、“夜隔”(昨天)、“不远遐”(近),被外地人讥为“农安县三大乏”。

农安有一种较独特的活动,俗称“打单鼓”,也叫“烧香”。因为有病“还愿”叫“还愿香”;庆祝丰收叫烧“太平香”,迷信色彩很浓。解放后,这种活动基本杜绝,但单鼓有多种鼓舞形式,音乐“九腔十八调”,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解放后文艺工作者利用单鼓有唱有舞的形式,编写新词,做为群众一种文娱活动,称作“太平鼓”。

一、生产习俗

解放前,农历正月初六为上工日,地主、种地大户和雇工的人家要准备酒席,叫“合班酒”。即东家或当家人向长工伙计交待当年生产安排和分工,边吃边唠,人称“合班饭”。农历正月二十五日为龙凤日,家家在院中撒灰仓。用柴灰从房门口撒到院门,撒成一条灰“龙”,并在院中心用柴灰撒大圆圈,圈中分成几个仓,每个仓里放进一种粮食,预祝当年五谷大丰收,粮食堆满仓。

每到农忙季节,黎明出工,午饭提前,有“庄家饭,十点半”的说法。一到夏季,由于天长,又加忙铲忙耥,在下午4时许,由家人往田里送水送饭,田间劳动的人,在地头或树荫下,席地而坐,边休息边喝水用餐,叫“吃贴晌饭”,然后一直劳动到日落才回家吃晚饭。麦收季节,俗称“拔麦子”,因为平时农民很少吃面食,收获新麦,都要吃顿面食,同时也有祝贺麦收之意。冬季打场,即脱粒,扬好的粮食先堆成一堆,然后一袋一袋地扛回家中,倒进粮仓。此刻,有许多禁忌,一般都不说话,更不说忌讳的话,如“快了”、“完了”之类,意在粮食打的多,扛也扛不完,粮仓装不下,俗称“打饱场”。更忌妇女进场院,此种歧视妇女和迷信的习俗,解放后已不存在。

解放前,马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动力,是农安的主要资产之一,把看得很重要。农历六月初为马王爷生日,这天养马人家都蒸馒头给马王爷烧香上供,祈求保佑骡马平安,在马棚的顶梁上,拴个用黄布做的小猴,象征弼马温孙悟空在此,保护全圈骡马膘肥体壮,不闹瘟疫。

吉林农安(黄龙府)习俗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