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檀硐村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城北乡雁荡山麓的山坳中,距乐成镇约30公里处。是一个典型的“谷底村落”。当来到这村庄后,你会感到一个宁谧的世界,这里四周群山怀抱,树木青翠,竹林窈窕,山村里静的仿佛只要微微发出点声响就会打搅到这个有800多岁的村落老人。
2020年10月,在上海召开了第二届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论坛,会议期间与专家一起同游这个传说的世外桃源。
黄檀硐村的名字,是因村子对面的山上有一片黄檀树,因此得名黄檀垌村。村子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城北乡境内,海拔400 余米。我们的车子穿过在一道九曲回旋的山路上,急行中时而急弯陡坡,时而进入高山峡谷,沿着山路盘山而下,一番穿云破雾后,眼前豁然开朗,犹如闯进了一个宁谧的世界,恰似一处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随着我们的进入,黄檀硐村也逐渐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
村落的南北两边有高入云端的石壁陡峭,成为黄檀硐村的天然屏障。村子的西面有西龙瀑和古寨门。
全村有300余户人家,卢姓。据村民介绍说,最早来此落脚的是南宋时期永嘉郡的一位通判叫卢尧盛,闽南人氏。至于他当时为何要远离尘寰,携家走进这深山僻壤却无人知晓。明朝永乐年间,清江蔡岙有一位叫卢柯穆的,同样因为逃难而迁入此村。后来卢柯穆家族人丁兴旺,若干世后家族修撰家谱,以卢尧盛为始祖。至今在村东口有卢柯穆墓。
在蜿蜒而狭长的村落北坡上,分布着错落有致的大片民居建筑。这些建筑群的中部有两条溪流自北向南呈“丫”字形贯穿,为居住在这里的村民送来取之不尽水泉。民居建筑依山因势而建,从外观看,全是石头墙,这些石头开采出来后,呈层叠状,像是千层糕,使之石墙、石房、石路古朴粗放。走在村子里,石砌小路连接着石台阶在民居间折上或折下,形成了一条一条的夹道小巷,两侧为一块块重叠在一起的原始山石墙,时而闭塞时而开敞。根据专家的考证,这里的民居建筑有十多幢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建筑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梁架结构,柱与拱斗结合的木构架形成了高高屋顶,在屋前有古色古香的石砌院门,屋檐上的瓦当花纹各异,梁架上有雕刻精美纹饰。这些民居建筑主体多坐北向南,两侧为厢房或辅房,建筑的原木和山石都保持着它们天然的本色,显得古朴雅致大方。
在村子西部山坡高台上保存有卢福涛家宅,这座院落依山而建,据说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看到这个宅子的西边有条小涧,屋前为陡坡,屋后亦为山坡,当地村民说这个宅子符合风水中“枕山、环水、面屏”的说法。
在黄檀垌村保存着蓝靛提炼工艺。靛青的植株称“蓝”,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浙南地区的温州市、台州市、丽水市等,均有种植记载。制靛时需经过十几道工序,如采摘、下坑、搅浆、打花、出靛、上缸、储藏等,虽然工序繁琐,且需要一定的技能,但由于收益远胜于稻谷,所以获利颇丰。正是这个原因,当时村子种植着大面积的蓝,据说有200多亩,占全村田地三分之一多。据有关资料说,染料的靛青以乐清黄檀硐产的品质最佳。在村子里还能看到早年的一些蓝靛加工工具,村外田间有一些圆形大坑和埋在地里的大水缸,这些就是当年制作靛青所用。
村民说:村子对外藏匿很深,入口处隐避在陡峭的山崖之间,只由一条崎岖的小路通向外界。在村子没有通公路时,只有几条山路可以进寨,古寨门犹如时空隧道的大门,锁住了这古朴的山村。古寨门地势险要,极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世代庇护着村中的村民。
我们在村民的带领下,来到这个古寨门。寨门为石砌而成,高约3 米,寨门两侧是巨石和森林,扼守在险要之处,寨门原有木门,由于年久失修,木门已经损毁。出寨门别有洞天,四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沿山路而下,见一潭、一瀑、一溪、一碇,可静坐,可濯足。
在黄檀硐周围有高大的树木与茂密的竹林,村子的西口,有两棵高大的罗汉松古树,古树树干粗大,枝叶茂盛,郁郁苍苍,树冠覆盖着周边的路面,从远处望去,古树形态飘逸,令人遐想无限。
因为黄檀硐村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留守村中的村民至今仍固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习惯,这里恬静而自然,没有城市中的嘈杂和喧嚣,宁静平和,有一种让人空灵的感觉和穿越时空的错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深山藏古秀,瑞石撒幽香”漫步于石巷、石阶、石墙之间,很难想象在商贸繁荣,处处商业的乐清城,黄檀硐村能不受尘嚣的干扰,保存的如此完整实属难得。
许久许久,我们不忍离去....
黄檀硐村,中国古村落最具有地域特色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