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寺,藏语全称为"噶丹谢周当增达吉琅",意为"兜率论修禅定兴隆洲",亦称卓尼大寺,座落在卓尼县城西北约半公里处的台地上。这里山顶祥云缭绕,山下洮河似玉带缠腰。寺院环望群峰,俯视洮水,真是弘扬佛法的灵光胜地。
历史悠久,盛名于整个藏区的卓尼禅定寺,座落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县府所在地。该地曾因寺址上有两株挺拔如华盖状的马尾松,藏语谓之“召相”,音变为“卓尼”,故名。卓尼之所以声震遐迩,名扬域外,与其神奇的渊源,历届土司归附中央王朝,被明、清两朝历代皇帝召见敕封不无关系;卓尼沸寺这一禅林圣地,更以其创建者的威望,久远的年代,以及在西藏卫区的显赫地位,而大放异彩。
卓尼城区被群山环绕,密林围护,洮河水在大山之间冲击出一片肥沃的谷地。卓尼佛寺(安多第一古寺)矗立在城北高高的白土岭上。寺院建筑巍峨壮丽,气势恢宏。兀然挺立的佛殿是以上下大经堂为南北中轴线,形成左右对称的格局。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殿顶琉璃覆盖,金饰熠熠,法轮、胜幢、宝瓶直刺青天。步入寺院,各殿堂的门楼斗拱,藻井额枋以及梁架门框的雕刻之处,腾龙飞凤;描金沥粉之所,华彩纷呈。殴堂内满列各种佛像、唐卡、壁画、堆绣,富丽堂煌,绚烂多姿,堪称藏民族文化艺术的宝库之一。
仁立寺前,山川形胜,一览无余;万家景象,尽收眼底。背面大山若三级如意瑞宝,层层叠垒;东、南、西三面峻岭分别为:雅尔山如七盏明灯;古雅山如弥勒佛端坐莲台;玛钦山仿佛七碗净水。泱泱洮河自西而东弯过山脚逶迤东流。峰峦叠嶂之中茂林修竹,常年郁郁葱葱,远山起伏,氤氲弥漫。搜寻东南方向,则见贡布茨娜悬崖峭壁上,隐约有自显观世音菩萨像,庄严慈祥;岩壁之下,刻着藏文六字真言。年年岁岁吸引着众多善男信女来此煨燥磕头,诵经念佛,缕缕烃烟萦绕山间谷地,幻化出一种奇特瑰异的神秘意蕴。仰望虚空,天圆如日,俯察寺地,形似莲办。诚为佛家修身养性的理想之所,不由不使人赞叹当初选定寺址者的慧眼独识!
卓尼佛寺与拉萨色拉寺有某种渊源关系,它与夏河拉卜楞寺形成格鲁派寺院在甘南地区两大总领寺系统。改宗格鲁派前已是青藏高原上萨迦派一百零八寺中颇具影响的寺院之一。据史载:公元1254年,西藏萨迦第五代法师八思巴被元帝忽必烈邀请赴内地讲经传法。途经卓尼,见此地山青水秀,风水绝佳,遂指定通晓佛法、具有功德的弟子萨迦格西·喜饶益西留此地建寺,并赠蛇心檀木雕刻的释迦站佛一尊,及佛经、佛塔等三宝作奠基纪念物。喜饶益西将原宁玛派寺院改宗萨迦派,新建佛殿、佛塔。1459年,卓尼第二代土司之弟仁钦龙布(——任寺院僧纲),把卓尼佛寺由萨迦派改宗为宗喀巴所创立之格鲁派,取寺名“葛丹谢珠林”。1710年,清康熙皇帝赐封卓尼大寺僧纲阿旺陈烈嘉措(第十一代土司杨汝松之弟)为大国师,敕赐“禅定寺”御书,卓尼佛寺更名禅定寺而沿用至今。
卓尼禅定寺出版、收藏了以卓尼版《甘珠尔》、《丹珠尔》大藏经为代表的大量著名珍贵的藏传佛教经卷和印版。刻制刊印《甘珠尔)一百零八卷,<丹珠尔》三百零九卷,工序复杂,费时耗资:从1721年(清康熙六十年)至1772年(清乾隆三十七年),前后达五十余年,耗银三万余两,数千僧俗民众参与这一庞大浩繁的工程,为之付出了极其艰苦的劳动。印版制成后,还专门改建了印经院。可惜,这些浩如烟海的经卷连同大量印版,屡遭劫难,均被战火焚毁一空。
卓尼版《甘珠尔》、《丹珠尔》大藏经,系我国藏传佛教《大藏经》四大著名版本之一。由于集北京、五台山、拉萨手抄本和德格、纳唐木刻版本之大成,内容更趋丰富、完善,极少讹误,加上设计精美,印刷清晰而被宗教学者所青睐,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被广泛研究,给予极高评价。不仅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国内著名图书馆有收藏,而且,美国华盛顿囚立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也不乏藏本,为日益繁荣的国际藏学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藏地宗教文化代表着文化教育的高峰,禅定寺刊刻《大藏经》是非同小可的伟业,它在藏族文化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卓尼禅定寺历经宁玛——萨迦——格鲁三个阶段,成为安多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极盛时期僧人达5200名左右。是拉卜楞寺之前,安多地区最大的寺院。七百四十-余年的风云岁月,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学业丰实、出类拔萃的名僧学者,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众多高僧大德出任西藏四大寺赛赤、西藏摄政王策墨林及大国师、护国禅师等职。在卫藏其它寺院担任堪布、主持者不胜枚举。北京雍和宫、山西五台山、蒙古诸寺的扎萨克喇嘛、法台、堪布也多有禅定寺的僧人,他们在不同地区的所在寺院施展才能,弘扬佛法,为发展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青史留名,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