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花鱼是一种体色金黄透亮的鲤鱼品种,即乌鲤,主要在南部山区一带稻田中养殖,因采食落水禾花后上市,鱼肉具有禾花香味而得名禾花鱼。
禾刺少肉多,肉质细嫩,骨软无腥味, 奇香扑鼻,令人垂涎,食后令人难忘。它还可配上香料煮熟焙干后再用油炸一下,就成了又香、又脆、又甜的饮酒佳品。
远古炎帝神农在南岭一带发稻种,制耒耜,教耕种,尝百草,开创了华夏农耕文明的新纪元。
某天,神农带着老母,与随从一道,重返骑田岭腹地,其母见仰天湖黄茅一带山青水秀,族人都严格遵从神农之法种稻采猎,其乐融融,遂决定在此落脚。于是,筑庐而居,耕作采药,完善耕作技术,为族人传医授药,并从山涧溪水中捉来野鱼驯养在稻田——规定必须养足两年以上,不能涸泽而渔,达不到规格的小鱼要留给来年,这样生生不息,年年有鱼。待到金秋,稻熟鱼肥时节,族人们便用稻草扎起长长的草龙、吹着牛角号、敲击着竹筒和兽皮鼓、唱着歌跳着舞,欢天喜地地转遍稻田,然后将收获的第一桶稻谷和捕到的头鱼敬献给神农┈┈
寒来暑往,神农老母无疾而终,神农把母亲安葬在不远处的白石岭后,便决定去其他地方传播农耕技术。临行前,黄茅的族人们有的提着精心熏制的鱼干、有的挑着珍藏的稻米,依依不舍前来辞行。神农见状,十分感动。便跟大家说:某已将种稻和养鱼技术尽数传授予尔等,可保尔等衣食无忧。我等还将前往他方教耕,未知尔等还有何顾虑?族长回禀道:教耕之恩,永世不忘!今无他,但请为此鱼赐名。神农思索片刻,便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起来,画完后,一言不发,就与随从辞别而去┈┈
目送神农一行渐行渐远,便围拢上前,只见一幅似鱼非鱼的图画呈现在眼前,大家都猜不透其中的玄机,认为是神农留给他们的图腾。族长赶紧拿来兽皮,照着图形描摹了上去。此后黄茅一带的族人把此图作为图腾代代相传,在祭祀和转田的时候就高喊着“嗬—鱼—,嗬—鱼┈┈”的号子,表达着对神农的崇敬。从此,这一带形成了鱼稻共生和转田的习俗。
光阴荏苒,历史的滚滚车轮来到始皇时代。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嚣为主将、赵佗为副将,兵分五路南平百越。赵佗亲率20万主力沿骡马古道攻击岭南,驻军于郴筹集粮草,而染上瘴气,虽经当地草药郎中治愈,身体仍很虚弱,军心不振。当地官员便带着赵佗往黄茅一带深山征集粮草和秘方,黄茅的族长便把族人们田里的鱼、米和山上的野阳荷一同熬成鱼粥,给身体虚弱的官兵们吃下,经过几天的调养,很快就得到了康复,个个神清气爽、士气高昂。赵佗因问族长,此乃什么神鱼,如此滋补?族长便拿出画有图腾的兽皮,赵佗细细观察,只见此图:鱼在禾下、禾鱼共生、鱼吃禾花——不禁脱口而出道:这不就是“禾花鱼”么!族长大喜过望,无数代人心中的迷团如今终于解开。族长千恩万谢,拜辞而去。回去后又搜集了许多鱼干和稻米,送达赵佗营帐。赵佗大军整顿几天后,便率大军南下,平定了南越┈┈
后来,赵佗在南越立国称南越武帝,仍念念不忘黄茅鲜美的禾花鱼和香糯的稻米,便将其作为南越国的贡品。公元前195年,在陆贾劝说下,赵佗臣服汉朝,便把黄茅的禾花鱼和米推荐给大汉皇帝作为贡品。时至清乾隆时,黄茅的禾花鱼不仅仍是皇家贡品,其禾花鱼干也沿湘粤古道通山出海,成为东南亚及海外游子餐桌上的乡愁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