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子酒产于今安徽淮北市,系兼香型白酒。口子酒酿造历史悠久。据传,战国时期,宋国迁都相山,就大量酿造。
淮北市酿酒,迄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经稽考,鲁昭公七年,宋侯为列国盟主,曾歃血饮酒会诸侯于渠(今淮北市渠沟),所饮之酒就是“口子”。到了元代,口子古镇的酿酒业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成为中原酒业中心。明清时期,口子酒更是名冠大江南北。相传乾隆下江南之时,品尝口子美酒后,曾挥毫题下“惠我南黎”,交与两江巡抚高晋立碑刻于相山显通寺,以祝福淮北一方水土,恩泽这里的黎民。
那么,口子酒的口子一名到底从何而来?
关于“口子”一名有两说:一说:得名缘于地理,濉水与溪河两条河流交汇的地方叫做“口子”,淮北的“口子镇”就是濉水溪河交汇冲击形成的一个千年古镇。由于是冲击平原,积蓄了大量的微生物,这里水土好,粮食好,有最适合酿酒的微生物群,两千多年前口子人就在这里世代酿酒为生,酿出的酒叫“口子酒”,口子窖酒是有“中国原产地保护”的,离开口子镇就酿不出口子窖酒。
另一说:从前,有姓徐的夫妻俩逃荒到口子,见这里来往的船很多,河湾里又有蚌蛤鱼虾,就商量着在这里落下脚。夫妻俩搭了个草棚,在棚边淘了口井,以卖茶为生。闲时捕捞鱼虾、开荒种田。
徐家夫妻待人热情,惜老怜贫,博得了众人的赞誉。路过的人都想来认识认识这对勤劳善良的夫妻。人们还利用他们的姓,亲切地称呼这个地方为“徐口子”。
传说快到年关的时候,有个手执拂尘,衣衫破烂,身背大葫芦的老人来到棚外。夫妻忙迎上前,扶老人到锅门口坐下,又端碗热茶让老人驱寒。但老人不喝茶,要吃饭,夫妻俩忙给老人烧饭。第二天清晨,老人还没有动身之意。夫妻俩一商量:咱们要把这年迈孤独的老人照顾好。虽说咱日子清苦,冬粮不多,咱少吃点,也得让老人吃好,何况这寒天冻地的,老人又奔向哪里去呀?
一天、两天,半月过去了。眼看就要揭不开锅了,老人这才提出要走。夫妻俩忙取出卖茶积攒的一点钱,要尽数送给老人。老人笑着说:“真是百闻不如一见,你夫妻俩的盛情使俺不舍离去。来!”老人招呼着夫妻俩走到棚外,指着井说:“这眼井位处地冲脉,敛山川之灵气,聚地下之精华;泉连千渊,源接四海,若以高粱为料,大麦为曲,井水为浆,定能酿出世间最美好的酒来!”接着老人又把酿造方法一一告诉给夫妻俩。夫妻俩听后半信半疑,忽听一声响亮,只见老人的大葫芦腾空飞起,葫底朝天,葫嘴对着井口撒下数道金光。一刹那间,井水蒸腾,异香扑鼻。夫妻俩惊喜万分,欲向老人询问,老人已乘风飘然而去。
夫妻俩按照老人教给的方法,买来锅甑和高粱,磨糁制曲,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的酿制,蒸出了第一坛美酒。来往的客人在喝茶时都说闻到一阵阵奇香。客人们以为是那井里散发出来的,井水香是香,但还有比井水更香的东西。他们寻来找去,才发现是酒罐子里散发出来的香气。夫妻俩忙把坛子抬出来,请大家品尝品尝。坛子刚打开,一股酒香扑面而来。棚外顿时聚满了南北来往的客人,竞相品尝。有些客人忙掏出大把的银钱,交给徐家夫妻要灌点酒带走。夫妻俩一再推辞不肯收钱。客人们都说酒好,价值高,抛下银钱,只顾自往壶里装酒。霎时,一坛子酒就倒了个精光。后到的客人买不到酒,都埋怨徐家夫妻为啥不多酿点。有的客人听说徐家夫妻制酒的高粱不多,就主动送来,坐等好酒。
徐家夫妻不断总结经验,一次比一次酿的好。细品此酒,色清似玉露,浓香胜芝兰,甘美沁心脾,入口味延绵。后来有个客人称赞他们酿的酒说:“飞鸟闻气化凤,游鱼食之成龙。”
从此以后,出外谋生的人纷纷来徐口子落户。徐家夫妻就把酿酒的技术传给他们,叫他们用自家的井水做酒。从此这里酿造业日益兴盛,徐家口子遂成为以酿造业为主的集镇。历代迁客骚人,来此饮酒赋诗,对口子酒倍加赞赏。明代任柔节曾为口子酒留下了“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的佳句。
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暂且不论,但口子酒一名的确有名。口子酒历时两千多年来,素有“名驰冀北三千里,昧占江南第一家”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