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水煎包是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的特产小吃。
即墨传统名吃水煎包,俗名炉包,旧时又有“蝈蝈笼”、水煎包之称。它原是即墨城胡家村胡姓之祖所创,迄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即墨“蝈蝈笼”水煎包创自明代永乐年间,即墨胡家村胡姓人始祖为其创始人。据传明代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有胡氏三兄弟为避战乱,自河南洛阳迁来胶东即墨城南定居。后来家境宽裕,便于耕作之余,在淮涉河滩上做起水煎包生意。淮涉河河滩宽阔,每逢集市食客云集,奈何城东南三标山常有山洪泻下,席卷集市汪洋而去。因此胡家兄弟便就简在炉灶周围用高粱秸围墙,秫秸覆顶,以为餐馆。内排粗板陋凳,乃成饭桌。山洪过后,被毁餐馆片刻立就。生意忙碌,餐馆墙壁便是柴薪。绝无停业装修之误。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概因草就简陋餐馆形似蝈蝈笼,城乡食客便名水煎包以“蝈蝈笼”呼之。
胡家“蝈蝈笼”水煎包制作极为讲究。面之软硬,料之比例,火之缓急,均有必守之规,独得之秘。生意忙碌,不简省工艺程序。四季变化,则易馅菘韭茭瓜。那刚出锅之水煎包,嘎渣儿金黄,溢油欲滴。望而垂涎,食之可口。无论尝遍山珍海味的达官贵人,还是果腹粗茶淡饭的贩夫走卒,一番大快朵颐,常有忘饱之感。
凭借经营水煎包,即墨胡家逐渐致富。后人便读书入仕,并与即墨黄家联姻而跻身宦缨之族,“蝈蝈笼”便转手由南关人董文卿经营。水煎包制作之秘这才为外人所知广为流传,“蝈蝈笼”开始遍及胶东城乡集市之间。
从清末民初,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乃“蝈蝈笼”水煎包最为鼎盛时期。当时胶东各地集市,多见那种“蝈蝈笼”一样的简易餐馆。每逢集市,做水煎包生意的商家便以独轮车推菜面铁锅,于凌晨时分来到集市。此时栖身在“蝈蝈笼”内的流浪儿乖巧,早就把“蝈蝈笼”内外打扫干净,并拾来一捆枯木干柴相候,从而换取店主施舍。几个刚刚出锅的水煎包到手,便不顾烫手,双手递换着嘘气欢笑而去。吃完了不过瘾,就到集市外边再去拾捡干柴,甚至偷左近人家的玉米秸,惹左邻右舍责骂。有不舍的小气人家追来,也顺便蹭店家一盘刚出锅的水煎包,对流浪儿的气恼烟消云散。
据上辈人说,那个年月集市上相亲男女若是一见钟情,便要同进“蝈蝈笼”,同吃一盘水煎包的。相亲的青年男女同吃了城里的水煎包,便有了继续交往的依据,亲事几乎成了一半儿。因此做水煎包生意的店家,常常以每个集市招待了几对相亲男女为谈资幸事。神色之间,仿佛做了安排红尘姻缘的月老。
即墨水煎包主要原料为精粉、瘦肉、蔬菜、海鲜、植物油及各种调料。制做工艺讲究,面皮硬软适度,包子呈金黄色,晶莹透亮,具有香、脆、鲜、软之特点,共有20多个品种,倍受食客赞赏,1985年被山东省商业厅列为地方名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