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山地处双柏县东南部,距县城120多公里,海拔2415米,是一座令多少人梦一般向往的山。有人把她的神奇美丽归结为“幽、奇、险、峻”四个字,说她如诗如画,深幽奇险,峻峭秀美;还有人说她是英雄的山,都把她视为彝山的骄傲,彝人的脊梁!在当地各族人民心中,她更是一座民族团结的丰碑。
石碑山原来叫鲁纳山,也译为六纳山。山上地势险要,古树苍天;山中花木奇秀,万物峥嵘;山下溪水长流,飞泉如梦!石碑山更是山下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共同抵抗历朝历代统治阶级的反动统治和残酷压迫的见证!
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南安州知州苟冼率军镇压鲁纳山上的彝族农民反抗活动,当地彝族人民的鲜血首次染红了山岭;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荞甸(今双柏、易门、峨山交界)地区彝族农民李向阳等率七千多人起义,六纳山下的彝族农民奚德、奚本、阿益率众参加;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六纳山山鸣震天,鸣声数里而闻;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农民起义遭到巡抚吕光洵调重兵数十万进剿,各地几十万人的起义队伍被镇压,并在六纳山杀害了阿方、奚德、奚本三位彝族起义首领,于山顶立高3.3米,宽1.1米,厚16厘米的石碑一块,正中阴刻“镇宁裔土”四个大字,以示镇压彝族农民大起义之功绩,并用来恐吓人民。从此,六纳山就被叫做石碑山。
历史往往不以反动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这块石碑不但没有吓倒石碑山下的彝族人民,反而成了彝族农民起义英雄的不朽丰碑。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石碑山下的彝族农民为了反抗沐氏庄主的残酷剥削,爆发了由那舍、那古、那车、那奚率领的彝族农民起义;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明朝派楚雄府都司张守仁率重兵镇压,在法念红石崖杀害了四位首领,又在红石崖上刻碑,上书“镇压土夷”四个字作为纪念。
一次又一次的血腥镇压并没有使石碑山下的各族人民屈服,石碑山下各族人民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并没有被统治者的两块石碑所吓倒。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7月李文学大起义失败后,余部由方文忠率领到达石碑山上。他们推倒摔断了红石岩山上一块写着 “镇压土夷”,标志着镇压农民起义的石碑,在山顶挖战壕、修筑石垒,坚持斗争达五年之久。后来清政府派重兵进剿,起义军英勇不屈,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加上长时间被围困,全军断粮数十天,大部分被清军镇压在石碑山中段的杀人箐,方文忠身负重伤突出重围,最后在面茨姆村后山的树林里牺牲,剩下的饥饿难耐,又惊闻方文忠遇难,最后全部自杀殉难。据当地的老人讲,那一次连续十天石碑山上空鸦声四起,杀人箐里血水成溪。
1937年以后,石碑山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易、楚、双、峨游击大队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
1949年1月,云南人民反蒋自卫军峨山游击大队正式进入石碑山下的仁德区开展工作,改编地方武装,成立了仁德武工队,开展武装斗争,于1949年9月建立了双柏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中共仁德区工作委员会,涌现了孙光远、郭宗英等一大批革命英雄,后来又有13名革命英烈在1950年5月初的土匪暴乱中永远地长眠在石碑山下。
石碑山是大美的山,她浓缩了大山里所有的精华,让哀牢大山中所有的神奇美丽、幽奇险峻都浓缩于此。石碑山又是英雄的山,千百年来,她见证了山下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共同抵抗一切反动统治和残酷压迫。新中国建立后,山下各族人民又谱写了团结一心,共同建设美好生活的历史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