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相州城隍庙又叫“安阳县城隍庙”“神佑殿”,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文峰中路中环百货商场西侧。其南侧为安阳彰德府城隍庙,西两百米为衙神庙(萧曹庙),西南为大明赵王府。
相州城隍庙始建历史悠久,位于安阳古城商业中心,位置极佳,历史上曾经香火非常鼎盛。
相州城隍庙始建年代不详,但据当地百姓口传应早于明代彰德府城隍庙。
大门口有国泰民安的字样,门口右侧有一棵100多年的古树。在城隍庙的大殿后墙上,有一块清咸丰二年重修的碑记,记录了当时修建和捐资人的情况。
其正殿后墙上镶嵌有大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重修寝宫时所刻碑记,记载城隍庙的历史和城隍老爷的姓氏。由此可知城隍神由来:“周官纪神,首崇司命。今之城隍神,其司命主乎?神之祠所在,皆有要惟虔奉司命者,神乃能造福命。”
相州城隍庙经过数次迁建,现存建筑具有明清时代典型的北方庙宇建筑风格。城隍庙座北朝南,现存殿堂为明代的正殿、清代重修的寝宫和两棵逾三百年的古槐,原有侧殿与山门戏楼均已毁坏,故旧时占地面积不详,现存占地面积约3亩。
正殿为硬山顶式建筑,面阔五间,原为城隍庙正殿,是城隍爷办公的场地,现为关帝殿。
寝宫为硬山顶式清代建筑,面阔三间,旁边另有两间廊房。寝殿原为城隍奶奶寝宫,现在暂时安放城隍爷和城隍奶奶神位。
在城隍庙二殿的后面有一个小院,院子东侧有一棵300年以上的槐树,古树现在仍然郁郁葱葱,如蛟龙出水。古槐树心已空,附近的老居民称为龙槐,能够保佑平安。
相州城隍庙始建年代不详,但据当地百姓口传应早于明代彰德府城隍庙。安阳古称相州,祭祀相州城隍周公老爷的庙宇不知何时起见,明代城隍信仰浓厚,相州升级为彰德府,现在相州城隍庙南面的彰德府城隍庙即为明代道观建筑。门对门一个城池两个城隍庙的布局在国内也不是常见的。
据记载,安阳县(相州)城隍庙原位于彰德府城隍庙右侧,曾兼作推官(掌管刑狱的官员)招待宾客的宾馆,地方不太大。清朝康熙六年,推官一职废除。康熙二十八年,知县武烈对这里进行捐资扩修。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知县彭元一在县衙西侧、学宫右侧选址重建新庙,两年后竣工。今寝宫房梁上留有当年的修建题记:“大清乾隆四十八年七月吉日,特授安阳县知县、候补同知(知府、知州的副官)彭元一,原任安阳县典史(知县的下属官员,主掌缉捕、监狱)罗绍礼、署任(代理)安阳县典史王成材、署任安阳县典史□□□建修。”
在清嘉庆二十四年编撰的《安阳县志》卷八《建制志· 祠庙》中,可见安阳县(相州)城隍庙的相关记载:“在府城隍庙右邻,推官署宾馆,规制狭隘。清康熙六年,推官缺奉裁。二十八年,知县武烈以宾馆地捐俸扩修。乾隆五十年,知县彭元一移建新庙于县治西、学宫之右。”
民国时城隍庙逐渐荒废,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侵占安阳,日军企图损毁安阳两个城隍庙神像,用来打击中国人的信仰,但是当日军部队进入城隍庙的时候,却发现两所城隍庙的城隍爷神像均被老百姓偷偷转移走。后来彰德府城隍庙在重建的时候,府城隍老爷神像从民间发现,重回正殿,但是可惜的是相州城隍周老爷的神像还未找到,安阳信众和庙主都在四处探寻。
建国后庙宇侧殿逐渐被改成民房或者废弃,六十七年代,庙宇多数被毁。在安阳老城区改造的时候,城隍庙山门被推到建成了商铺,使得城隍庙仅存正殿和寝殿两所空殿,庙宇甚至成为了城区居民堆积杂物的地方,其破败程度可想而知。
2020年,邱峻峰道长发宏愿修复道观,安奉神像,并逐步修复庙宇。目前邱道长在积极准备城隍庙宗教活动场所申办,因为安阳地区尚没有一所正规道教活动场所,邱道长和安阳众多善信期待更多道长入驻相州城隍庙修行,在安阳地区传播正统道教文化,造福一方百姓。
附:重修相州(安阳县)城隍庙寝宫碑碑文:
周官纪神,首崇司命。今之城隍神,其司命主乎?神之祠所在,皆有要惟虔奉司命者,神乃能造福命。予旧游于安,即闻其邑人之事神甚虔,而神之灵应亦屡。今适重修寝宫成,嘱予为记,因得备观。夫廊宇之幽深,彩绘之辉煌,爰仿歌诗见志之意为咏,期干日乃安斯寝。咏《商颂》曰:“寝成孔安”。神所安,民乃安也,断可识已。
丙午科举人、候选知县、林虑刘□撰文,郡庠生员赵天申书丹。
捐钱姓名、数额名单:张瑄捐钱二千文,崔景尧捐钱二千文,连成仁捐钱二千文,伍惟醇捐钱二千文。顾廷相、顾家修、李进孝、李本智(闾寨村)各捐二千文。郭存卫、张文广、张坤捐一千文。王之祯、毕大法、毕大林、毕生金、尤进富各捐五百文。
大清咸丰二年岁次壬午榴月谷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