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夕,由中宣部等部门对278名个人、22个集体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曾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吴运铎,再次荣获表彰。
历经3次负重伤和20余次手术,左手被炸掉4根手指,曾在病床上昏迷了整整15天……满身伤痕,是吴运铎传奇人生的生动注脚。作为一位影响了共和国几代人成长的英雄,他始终将个人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磨难,为新中国军工事业“开疆拓土”。这一切,都源于一种笃定的信念——“把一切献给党”。
“要用自己一生的努力,让祖国不再受辱”
俯瞰中国版图,江西萍乡是一座位于长江中段毫不起眼的小县城,但它是中国最早的重工业基地之一。这座小城,就是吴运铎的故乡。
吴运铎的父母都是在煤矿上班的工人。小时候,他对矿上的一台空气压缩机产生了浓厚兴趣,经常去看师傅们开动机器、加油加水、拆卸修理,巨大的飞轮让他感受到了机械的力量。
当时,吴运铎最大的梦想是长大后成为一名机械工人。经父亲同事介绍,他进矿当了学徒,开始学习机械知识。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他学习刻苦,很快成为电机师傅。
如果不是卢沟桥畔的一声枪响,吴运铎可能会沿着自己预想的人生轨迹,成为一名优秀工人。日本帝国主义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在中国领土肆意横行,深深刺痛了吴运铎的心。从此,这位20岁少年的心灵深处,萌生了工业救国的信念:“要用自己一生的努力,让祖国不再受辱。”
“不参加社会变革的斗争,理想永远是一种幻影。”从那时起,吴运铎选择将个人梦想融入到工业救国的伟大理想。
“革命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抗战爆发后,吴运铎参加了新四军,被派到皖南云岭的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那里条件艰苦超乎想象,缺人、少资金、没材料,每一项难题都是一条横亘眼前的“拦路虎”。纵使困难重重,但吴运铎毅然决然地在农舍的茅草棚子里开启了自己的军工生涯。
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了当时条件的简陋:把水井的辘轳固定在一个支架上,绳上吊一块100多公斤的铁疙瘩,就成了锻打枪体、炮弹壳的“手摇汽锤”;在磨粮食的石磨轴上,套一条粗布缝制的传送带,就成了“人推发动机”;将手电筒灯珠磨出一个口往里面塞火药,一通电就成了“电发雷管”……
在这种近乎原始的艰难条件下,吴运铎建成我军第一个军械修造车间,并制造出我军第一支自制步枪。
1943年,上级要求吴运铎研制出一种威力大、射程远的单兵武器。吴运铎为此苦思冥想,偶然一次机会,一篇介绍枪榴弹的短文赋予了他灵感。从仅有300字的短文中,他捕捉到了“枪榴弹是利用步枪发射的一种小型炮弹”的重要信息。
源于“枪变炮”的灵感,吴运铎收集敌人的掷弹筒和各种迫击炮弹进行研究,最终找到了用高压气体把榴弹弹头发射出去的方法。
历经数月的艰苦攻关,吴运铎造出了我军第一批枪榴弹,并在第一次试验发射中取得成功。
哪里有战争,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历时10年的抗战和解放战争,吴运铎随兵工厂从皖南到苏北,再到淮南,然后转战淮阴、沂蒙山,坚持战斗在生产、科研一线,带领7个徒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使兵工厂实现了年产子弹60万发,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简直是个奇迹。
“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一定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
当吴运铎决定投身于军工事业那一天起,他的生命注定属于钢与火。
翻看他的个人履历,上面满是“火药味”——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车间主任、淮南根据地子弹厂厂长、华中军工处炮弹厂厂长……履历变化的背后,是他身上的累累伤痕:全身上下布满100余处伤痕;经过了20多次手术,身上还残留着几十块弹片;左手4根手指被炸掉、右腿残疾,左眼几乎失明……
难以想象,一个人要有怎样的信念,才能在经历如此多的磨难后依然无怨无悔,用燃烧自己生命的代价去照亮祖国的军工事业。那个年代,由于设备简陋、经验匮乏,制造炮弹、火药的危险不亚于前线作战。但吴运铎知道,前线的战友缺少武器更危险。
在一次攻关技术难题时,一枚炮弹突然在吴运铎的眼前爆炸,他被炸成重伤,右腿炸残。
这次受伤十分严重,吴运铎在医院里昏迷了7天7夜,差点与战友们“永别”。事业未竟的执念,让他奇迹般地活了过来。手术后,医生发现他的右眼深处还残留着一块小弹片无法取出,警告他有失明的危险。吴运铎却说:“如果我瞎了,就到农村去,做个盲人宣传者”。
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不止这一次。在一次炮弹爆炸试验中,一枚哑弹突然发生爆炸,巨大的冲击波将他震到20多米外的海滩。
“当时他浑身是血,幸亏身上带了块怀表。炮弹弹片将怀表打碎,刚好在心脏的位置。”吴运铎的妻子陆平事后回忆起这一幕仍然心有余悸。
捡回一条命后,吴运铎一面顽强地与伤残作斗争,一面在病房中继续试验,他说:“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一定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3年时间,他和战友们自制的弹药、修复的枪炮,被一批批运到前线,为新四军源源不断提供消灭侵略者的武器。
1951年,吴运铎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周总理握着他的手说:“你就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随后,新华社刊发了题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介绍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兵工功臣吴运铎》的电讯稿。从此,“中国保尔”吴运铎,这个响亮的名字便传遍了神州大地。
“即使自己变成一撮泥土,只要它是铺在真理的大道上,让自己的伙伴大踏步地冲过去,也是最大的幸福”
在位于包头的北方兵器城内,吴运铎的巨型雕塑巍然耸立。
皱纹密布的脸上胡子拉碴,高挺的鼻梁诉说着他不屈的性格,紧蹙的双眉下嵌着一双深邃的眼眸,目光写满坚毅。他就像海明威《老人与海》里与鲨鱼搏斗的老人,顶着咸湿的海风和刺眼的阳光,勇敢地在大海中探险,让人心生敬意。
无论历史的天空怎样遥远,总有一些灿若繁星的名字,令后人瞻仰。吴运铎和他“把一切献给党”的人生,就是那熠熠闪耀的星辰。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苏联共产主义战士保尔·柯察金的这句名言引发无数人的思考。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吴运铎践行自己的革命信念,咀嚼出这句话的特殊含义。
1953年,像保尔一样感受到“火焰般绚丽生命”的吴运铎,饱蘸激情地写成了《把一切献给党》。当时,这本书发行量达到500余万册,并被翻译成俄、英、日等28种文字,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时过境迁,这本书掀起的热潮依然留在许多人的记忆里,吴运铎的故事还在继续——
1957年,一名小学生曾写下这样的读后感:“吴运铎是我的学习榜样,我要像他一样长大后努力工作,把一切献给党。”这名小学生最终履行了自己的誓言,他就是雷锋。
1983年,张海迪坐在轮椅上与吴运铎会面,她激动地握住吴运铎的手,说出埋藏在心底许久的话:“这些年,我非常感谢您,是您的《把一切献给党》那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力量。”
“即使自己变成一撮泥土,只要它是铺在真理的大道上,让自己的伙伴大踏步地冲过去,也是最大的幸福。”吴运铎在病榻上,用颤抖的双手写下这句饱含深情的话。现在,许多军工企业将这句话装裱在墙上,激励员工。
“假若有来生来世,我还要选择中国共产党,永远跟党走,把一切献给党!”生命相对于历史是短暂的,吴运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军工事业,他生命的跨度、长度因此得到了拓展,生命的亮度也因此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