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365句子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苏轼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北宋元丰二年,朝中发生一件大事,宋神宗差点因此违背“不杀士大夫”之祖训,该事件的主角乃大名鼎鼎的苏轼。苏轼只是文臣,手中没有一点兵权,为何惹得龙颜大怒呢?原本,苏轼写给皇帝的工作报告中,有一些略带抱怨的语句,比如“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称自己变得愚钝,脑子没有以前灵活,或许跟不上朝廷的发展步伐,暗指对变法有意见。
当时反对变法的大臣不少,最多也就是被贬官降职,支持变法的大臣们,为什么非要把苏轼置于死地?一方面,苏轼的措辞不够严谨,被别人抓住把柄,并进行放大和污蔑,甚至说他诋毁皇帝。另一方面,苏轼才华太高,难免有很多人嫉妒,逮到整他的机会岂肯放过,所以就有了乌台诗案。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纵然苏轼口才了得,但面对群臣的职责和诬陷,也找不到反击的余地,可谓是百口难辩。宋神宗趁机表示变法的决心,打算拿苏轼开刀,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幸亏王安石出手相救,以“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劝谏皇帝,苏轼才保住性命。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被关押失败多天后,苏轼重获自由,然后被贬到黄州打酱油。
黄州,即现在的湖北黄冈,苏轼名义上为团练副使,其实没啥实权,只是一个闲职,薪资待遇也不高。官职低,苏轼不在乎,工资少,苏轼也不放在心上,最让他心灰意冷的是同僚的无端指责,以及皇帝的不信任。此后几年中,苏轼为排解忧愁,寄情于山水,寻找创作源泉,写下不少佳作,比如千古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除了诗词之外,他还留下一篇奇文,语言精辟饱含哲理,后人甚至给出“无人能及”的高度评价,那就是入选中学教材的《前赤壁赋》。虽然文章挺长,共有600多个字,跟一篇中考作文差不多,却因为太经典,不少人都可以全篇背诵,并铭记于心,多年后依旧张口就来。
文章的第一段重在写景,平常的微风和水面,在苏轼笔下有了灵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甚是精妙。看到月亮出来,苏轼提笔写出“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回于斗牛之间”。坐在小船上,喝着美酒欣赏江面美景,苏轼出现了错觉,仿佛自己身处仙境,从而有了“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思绪穿越回三国古战场,遥想当年赤壁之战,一代枭雄曹操被周瑜困在赤壁,依旧不失英雄风采,吟诵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成也好,败也罢,像曹操那样的枭雄,如今早已不在,苏轼由衷发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与浩瀚的宇宙相比,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望着无穷无尽的长江水,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暂。
作为乐观向上的有志青年,苏轼没有一直沉浸在感慨之中,很快就想开了。没有绝对完美的人生,也不可能不经历任何磨难,如同明月一般有圆有缺。苏轼不仅是大文豪,思想境界也非常人能比,从不会钻牛角尖,擅长用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进而笑着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相同的事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论必然大相径庭,凡事要往好的方面想,按照能量守恒定律,所有东西都是永恒的,不必羡慕别人,自己亦是风景。苏轼用“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告诉世人,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丝毫都不要争取,只能徒增烦恼,融不进的圈子,不要硬着头皮往里挤,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人,才是最好的选择。
千百年来,苏轼的《前赤壁赋》备受推崇,不仅在于它辞藻之华丽,更在于它意境之深远,哲理丰富引人深思,堪称不可多得的佳作。后人曾如此评价:“子瞻诸文皆有竒气。至《赤壁赋》,髣髴屈原宋玉之作,汉唐诸公皆莫及也。”也就是说,苏轼的这篇文章,足以让汉唐众多文学家望尘莫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苏轼,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