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形容薛宝钗的句子或词语
红楼梦中描写薛宝钗的句子:宝钗体态丰满,肌肤白暂,宝玉有次见了好雪白的一段酥臂,也不觉动了艳羡之心,想“摸一摸”。
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又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
“再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宝玉掀开帘一跨步进去,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簪儿,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用几个形容词 形容 林黛玉 ,薛宝钗
什么什么的 林黛玉 ,什么什么的 薛宝钗
弱不禁风,尖酸刻薄,心胸狭窄,多病,红颜薄命慧无比,内慧外秀,楚楚动人,惹人怜爱,多愁善感,天生丽质,袅娜风流,高洁袅娜的林黛玉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品格端方,天质聪慧,博学宏览,娇柔抚媚的薛宝钗
形容“敢做不敢当”的诗句有哪些
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为什么找林黛玉,而不找薛宝钗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
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
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
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
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
以上是这个故事的背景。
故事开头写香菱一见黛玉就说明求教之意,黛玉慨然允诺。
以下写香菱在黛玉指导下学习写诗的全过程,大致可分为黛玉指导读诗和香菱练习写诗两个阶段。
指导读诗体现在两次谈话中:第一次,黛玉先略说律诗的章法、对仗和平仄,并强调“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使香菱深受启发。
循此继进,黛玉又指出“立意”是诗的头等大事,“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同时告诫香菱切不可爱那些浅近的诗,并给她开了一个书目,安排了读的顺序。
在这次谈话的末尾,黛玉又将王维的五言律诗集借给香菱,要求她见画有红圈的就读,“有一首念一首”。
第二次是在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进行的,黛玉称之为“讲究讨论”,实际上是要检查香菱对王诗理解的程度。
香菱果真不负所望,把王诗中的炼字功夫说得头头是道,说到“墟里上孤烟”这一句,还联系自己进京那年所见黄昏时分村落的景象,把诗境都说活了。
而黛玉也不愧为“老师”,又把陶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出来给香菱看,启发她认识了脱化前人诗句的道理。
香菱练习写诗也是在黛玉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命题限韵、评论习作、指点门径三事;宝钗也参与了指导。
香菱的诗一共写了三稿。
第一稿是在“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情况下经过苦思写成的。
宝钗先看,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黛玉则认为“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指示她“丢开”这首,“放开胆子”另作一首。
香菱得了这个指示,“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含笑一回”,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可这样写出来的第二稿依旧不行,黛玉说“过于穿凿,还得另作”,宝钗则认为它离了题,不是写“月”,而是写“月色”了。
尽管又一次失败,香菱毫不气馁,便独自走到阶前竹下去构思她的第三稿。
她“挖心搜胆”,绝无旁骛。
以致将探春说的“你闲闲罢”听成“十五删的‘闲’字”,反过来说探春“错了韵了”。
这一天,香菱满心想的都是诗,到晚间还是对灯出神,三更上床,到五更才胧睡去。
最后,她居然在梦中把这首诗做成了,而且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待到宝钗将她唤醒,她立即将诗抄写下来——这就是她的第三稿,后来博得了众姐妹的一致称赞:“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这个故事在小说原来的回目中题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这“苦吟”二字正是全篇主旨,梦中成诗是“苦吟”的最鲜明的体现。
二、问题研究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香菱初学写诗就写出了那样的好诗,决非偶然。
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意思是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着地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但除此而外,也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
其一,香菱有良好的资质,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这证明她决非一个“俗人”;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她的反应极快,例如黛玉谈到“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她立即悟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又证明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寻常。
其二,有好的引路人,无论黛玉还是宝钗,对香菱的指导都用点拨的方式,三言两语点出要害,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领悟诗中三昧。
其三,大观园是个美好的地方,跟园外黑暗、污浊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香菱来到这里,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特别是宝玉、探春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更使她感到人间的温暖。
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终于显露了出来。
正如宝玉所说,“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2.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黛玉讲诗的针对性很强,一开讲就针对初学诗的人易受格律拘束的通病,指出有奇句则可以不管格律,又由此谈及“立意”的重要性,这不仅为香菱破疑解惑,而且明确了读诗的要领。
接着又针对香菱喜爱浅近诗句的倾向,给她开列了书目,按照当时人们“诗必盛唐”的主张 ,将王维、杜甫、李白三位大诗人放在突出的地位,目的是提高香菱对诗的品味。
待到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黛玉又跟她“讲究讨论”,一步步地深入诗的意境,真可谓循循善诱。
黛玉指导香菱写诗也颇有特色,例如命题后,又指定了韵部,这看起来严了一点,但属“十四寒”的字相当多,不限字,这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
又如对香菱的前两稿,她的批评很严厉,却又鼓励香菱“另作”,而如何“另作”,她一句也不说。
这种指导方式可谓严而不苛,引而不发,对“苦志学诗”的香菱来说是很适合的。
可以说,黛玉的正确指导也是香菱进步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3.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侧面描写
香菱苦志学诗,宝钗因和她同住芜苑,所见最多,感受也最深切,她说的“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等语,都有从侧面烘托的作用。
此外,宝玉说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也可以看做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
练习说明 一、小说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你觉得其中哪些内容对你的阅读或写作有启发
此题意在使学生认识一点读诗和写诗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阅读和写作的实践总结一点经验和教训。
这是一道开放题,答案不拘一格。
衡量答案的标准有三:(1)是否扣紧了课文;(2)是否联系了自己的实际;(3)内容是否具体。
空泛地谈论什么“刻苦学习”“掌握要领”等等,其实无济于事的。
为此,在答题前应对题干中说的“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作一点分析。
此题也可作为课外作业,让学生写二三百字。
二、香菱学诗可谓如痴如醉。
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描写语句,体会这些描写的传神之处。
此题意在使学生了解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性格上的作用。
香菱学诗异常专注,而且不怕失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表现了她执着的性格。
从这个角度来看有关她的神态描写和细节,才能体会出它们的传神之处。
如:“……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
“出神”,是因为“神与物游”(刘勰语),说明她此刻已是浮想联翩。
“抠土”,有费尽心力之意,写她在立意时的反复斟酌之态。
“皱眉”也许是因为所用字眼不好;“含笑”,大约是有了奇句,因而感到满意。
总之,这是香菱第二稿的构思全过程,从下文“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自为这首妙绝”等语都可以看出,香菱对自己这番苦吟的结果感到欣慰。
三、△下面是香菱试作的第三稿(即“梦中所得”那一首),仔细品味一番,说说跟前两稿相比,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注:诗的主旨是写离别之情。
首联写月光及月的形体;颔联写月下之景;颈联写思念亲友之情,表达了作者的孤单感觉;尾联归结全诗主旨。
此题意在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这也是一道开放题。
答案不拘一格:可以从思想内容或写作特点等方面进行评论。
要求不宜过高,能说多少就说多少。
在评论前应将这三稿逐一加以讲解,并充分利用文中其他人物对这首诗的评论。
第一稿只是说月儿美丽而又明亮,可供观赏,意思浅显,无余味可寻,“诗人助兴”二句确如黛玉所说,措词不雅。
第二稿语言近乎诗,虽用了铺陈手法,但说来说去,无非是月色很美的意思,黛玉批评它“过于穿凿”,可谓一语破的。
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没有把自己放到诗中去,其实是为写诗而写诗,读起来难免使人感到淡而寡味。
第三稿则不然,它句句写月,又句句写离别,最后更在嫦娥的“自问”中融入了作者的孤单无依的感情——这是她自三岁离开了父母到现在十多年间一直蕴积在心头的感情。
有了这种感情,诗中也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于是望月而生“魄自寒”之念,再看月下之最——“砧敲”“鸡唱”“闻笛”“倚栏”,几乎无一不引起她的故乡之思和自伤身世的凄凉之意,的确是耐人寻味。
众姐妹说这首诗“新巧有意趣”,决非溢美之词。
教学建议 一、文中有不少专有名词及术语比较难懂,但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应当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细读注释,熟悉故事大意。
布置预习时最好对香菱作一点介绍,从而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课上仍有必要略读全文,先将课文划分为两个或三个部分,然后逐段释疑、指要。
目的是加深整体感知。
释疑当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可以是学生提问教师作答,也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要把课堂搞得活跃一些。
示例:①黛玉说香菱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而宝钗却说她“本来呆头呆脑的”,两人的看法如此不同,当作何解释
(关键在于如何解释“呆头呆脑”,是贬语还是褒语
要依据事实来说明。
) ②宝玉说:“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指香菱)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
”这句话里包含着哪些意思
(要联系香菱的资质和此前的遭遇来说明,还要弄清宝玉对香菱的态度。
) ③香菱诗的第三稿系梦中所为一事是否有失真实
(要联系香菱写诗的全过程来看,要认识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辩证关系。
) 指要就是指导学生把握内容的要点,可以用点拨的方式,也可以用提问的方式。
点拨示例:黛玉给香菱开列书目,贯彻了“诗必盛唐”的主张,因而将王、杜、李三人的诗列在首位。
王维的五言律诗最能显示他“诗中有画”的风格,读来容易入境,故由此起步;杜甫的七言律诗(主要是后期作品)最能显示他沉郁顿挫的风格,能发人深思,故以此为继;李白的七言绝句最能显示他的飘逸奔放的风格,比较难学,因而放在最后。
读这三位大诗人的上述作品,才能提高诗的鉴赏水平。
提问示例:①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
②宝玉说香菱已得诗中“三昧”,是指什么说的
(诗的意境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 三、讨论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这是学习的重点。
在讨论中既要突出香菱的“苦志”,也要谈到黛玉、宝钗等人的指导以及大观园的优越环境。
古人常说:“诗有别才。
”据此,无妨用“香菱是否具有学诗的天赋的资质”这样一个问题导入,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谈香菱的“苦志学诗”,可以利用练习二,让学生分析有关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使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的意思
本句出自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人物薛宝钗的《咏白海棠》,字面意思:看惯了平淡的颜色,才知道繁华的鲜艳。
愁事多了,你的脸上怎么可能没有岁月的痕迹。
其实薛宝钗的一句“淡极始知花”,了她的性格和处世态度。
薛的淡,目的是“更艳”。
说宝钗淡,是她生活简朴,不重打扮。
因为她天生丽质,肌肤丰盈,重修饰无妖冶之嫌,着素装能妩媚动人。
更重要的,她更重视丰富内涵,提高品位。
这才是她高出一般女子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