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夺巨鹿,覆秦室,立霸业。他的横刀立马,旌旗飘扬,最终成全了谁的天下。
——题记
争帝图王势已倾
鸿门宴时,项羽手握四十多万大军,而刘邦仅有十余万人,盘踞于小小的霸上。
许是天意如此,诸侯之约:“先破侵入咸阳者王之”。彼时的项羽手握重兵,刘邦不得不将咸阳之地拱手让出。
然而“胜败兵家事不期”,数年之后,垓下的项羽是如此狼狈不堪。范增当初“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的怒言终是实现。在这一点上,诗歌以更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相同的感情。一句短短的“不可沽名学霸王”就将范增所想抒发无遗。
垓下之战,可以说是刘邦阴险狡诈。但项羽的自负也造就了这一结局的必然性。此时的兵力对比与鸿门宴时刚好相反。并且刘邦不是项羽,没有项羽出身将门的光明磊落。
“项王均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大势已去,除了悔不当初,人力已无可奈何。
八千兵散楚歌声
汉军使用“四面楚歌”这样的招数,也足以显示出项羽军队的骁勇。司马迁记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大惊……”是以突出一个“惊”字。而由项羽之惊不难想象他麾下士卒之惊。
四面楚歌就是楚军土崩瓦解的直接原因。楚军自项羽以下莫不以为汉已尽得楚地,乃士气崩溃,纷纷逃散。
胡曾以一句“八千兵散楚歌声”弥补了散文中对于描写兵散之处的空白。亦抒写出了项羽的绝望与无奈。
乌江不是无船渡
乌江亭长一翻真挚之言,“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又显示出一个受人尊敬景仰的项羽。然而“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尽显英雄之气节。
杜牧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他对项羽的评价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惋惜。
胡曾在《乌江》一诗中写的“乌江不是无船渡”尽显项羽之气节与自尊,以及在乌江有船渡的情况下,慷慨赴死的勇气。
耻向东吴再起兵
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赞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她心中,自杀代表着尊严和抗争。
最后,相遇在敌军中看到了自己的故人吕马童。“项王乃曰:‘吾闻汉王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项羽在一句“吾为若德”极大的自嘲与悲哀之下自刎而死。宝马赠亭长,头颅送友人。项羽似乎在最后一刻领悟了自身自大之蔽。然而羞愧悔恨之意又驱使着他耻回江东。
“耻向东吴再起兵”耻的不仅是不能带回那同行的八千人,亦是一种将无休的战乱带入江东的耻。“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于君王卷土来?”大势已去,卷土重来亦是“未可知”。
此时的项羽,以自问这种方式留下了自己最后的尊严。
四面楚歌垓下起,正是天绝项王时。三尺剑上美人血,千丈涛中英雄尸。
剑折沙尽血洗风,七载成败转头空。荡恨笑饮苍天泪断韧傲刻夕阳红。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