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观后感:不踏实
我喜欢的几部电影中,《爱上海》属于我更乐意独享的私藏,而《上海龙凤》则是我不可不交出的公物。
不得不坦白,我没有可以信手拈来的专业理论知识以供评论电影或叠垒文章,只能凭点混乱纷杂的冥想、观感来胡言乱语。原打算重温一遍影片再来聒噪,但转念一想,觉得模糊的可能更真准。所以,此篇议论为看《上海龙凤》很久后的主观臆想。
第一次看该影片是在一个年关的夜晚,聚着很多亲人的姑姑家里。我那时还是中学上,没出过远门,没打过工,觉得这部电影好看,因为主演是赵本山,剧情太过夸张,没有别的电影那么剧情那么符合逻辑,误以为那是喜剧片的特点。第二次看是大一期间,已经去过工地,身在大连了,才明白原来这是部写实悲剧,不合逻辑的才是事实。之后,一直想着找这部影片的精魂,反反复复看了好多遍,想了很多很丰满,开始认为它包罗万象,表达的观点、情感纷繁,后来,终于捻出了一撮细长的情感主线:不踏实。
死者老刘颠沛的打工生活里,满是无目的无慰藉的恐慌,落得个喝酒喝死的下场倒也正常。活着无家可归,死了更是没个安身所。这已经超出了不踏实的界限,无依无靠了。长途车程中,郭德刚饰演的劫匪成功地拉开了序幕,自此,背着尸体的老赵,老赵将碰到的人,乃至屏幕前的观众,都开始变得不踏实。
小解的女乘客凭着自身特有的警觉怀疑车上的老刘偷窥,死掉的老刘已无意识,活着的妇女却让他笑了,即便是无中生有,却还是那么言之凿凿。生活中的我们其实也是如此,做一件事,总有着最坏的打算,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感到踏实。因为缺乏信任而导致的不踏实感,玷污了很多本该极其美好的画面。
老赵碰见货车司机的小旅馆内,老赵丢了钱,也正因为丢了钱,货车司机才拉了他。整日奔波的货车司机原本是不踏实的,因为缺个家,少个伴,直到遇到了他嘴里骂着的“小骚货”。我想,之后他为她承诺的三十万里,一定跑得很焦急,也很踏实。提前给自己举行葬礼的孤独老人,自然是不踏实的。没有亲人,没有挚友,连哭丧的人都只能用钱去请。倘若没有为一顿饭来的老赵,他连个说真心话的机会都没有。他有钱,却买不来踏实的心情。至于骑着单车去西藏的青年小伙,我单方面以为是不该设定出现的。
在粮尽财绝的境地,老刘鞋里藏着的四百块钱令老赵又略感踏实了点。于是,他高高兴兴地吃了顿饭,安安稳稳地啃完最后一块骨头,他再安稳不了,600的“大餐”与5000的假钱浇灭了他所有的舒爽。于是,他在“坟坑”里找到了久违的踏实。救起老赵的一家养蜂人,便是为了躲避闹市的惶恐,才选择了四海为家的飘摇生活。身体虽不时地各处搬家,但内心的精神却过得安稳。
听到熟悉的乡音,在巷子里蹑手蹑脚的老赵看到了希望。他毫不犹豫地冲进理发店,很踏实地跪下去了。理发店姑娘只身在他乡闯荡,该会是怎样提心吊胆着度过一个个不踏实的夜晚?可她居然能甘愿为个死人化妆,并极其合时宜地撒了个令警察、老赵及自己都踏实了的谎。
在黑市献干净血的“脏”女人是踏实的,前提是不在她儿子面前,可她上大学的儿子呢?没有捡破烂的母亲来他身边抛头露面,他就能踏实了?背着身体的日日夜夜里,老赵自然是极不踏实的,那么当他背上的老友被火化后呢?他就能踏实了?或者回去找到拾荒的女人,在一起过上日子,他就能踏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