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春节过年的作文 读后感大全 观后感大全

金陵十三钗影评范文精选五篇

金陵十三钗影评范文精选五篇

导语:《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典型的张艺谋作品,其创作模式延续了第五代的制作传统,讲述个体在大环境中的痛苦和选择。这里励志故事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五篇金陵十三钗影评范文,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金陵十三钗影评范文精选五篇

观后感一:

一曲《淮河景》映衬在南京腔下显得荡气回肠,十二“名妓”在一幕幕回忆中手拿琵琶弹奏着内心的辛酸苦楚!视线模糊中,我仿佛又重历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那一段屈辱而血腥的国耻:

南京大屠杀的残酷没有谁会忘记,在半个中国沦陷下如同一朵法西斯植下而到极点的血之花。废墙残垣在硝烟弥漫中让残忍成为人的唯一生存法则,一幕幕回放着惨败的花朵,如同曾经的向日葵随着他人无情的进入而败落,找不到太阳的方向。又有谁知道找回原来的回忆会让人心里这般痛苦,那逝去的曾经的真诚与无私永远永远不再了。

十几名女学生为躲避日军在小男孩的带领下躲入了教堂,里面的安宁和外界喧嚣残暴成为鲜明的对比。此时,十四名娼妓从娼门中逃出来为躲避战乱也来到教堂,然而其放荡与泼辣,让人不禁有些恼怒打扰了这神圣之地。再加上教堂内一个刚从美国前来接职的神父,阴错阳差让这二十几个人竟成为相互帮助、相互依赖的与命运抗争的团体。教堂外有为保护百姓而拼命的战士,还有为保女儿安全甘愿做卖国贼,却也为女儿背叛日本敌军,最后为见女儿一面被打死的父亲……

我不想诉说其中的情感纠葛,也不想说生与死的恐惧,只想对最后的最后那十二名娼妓和小男生说一声:你们之前虽然地位身份是低贱的,但同是中国人、为民族与同胞而挺身而出,这种行为与天底下任何高尚的人一样是让人尊敬的。望着她们藏着玻璃碎片前去赴宴会的眼神,那是带走了所有的辛酸和伤痛后的解脱,我不禁泪流满面。我想她们是无悔的,伟大的,这份甘愿是多少无赖与不舍,不愿与害怕,可是她们去了……

依稀记得曾经的繁华,灯红酒绿的享受,可如今却是遍地横尸,又有谁记得他们;他们无坟可归的悲惨,又有谁关心!如今的南京一切都不再了,那一段段惨痛的痕迹也已在世人的冷漠中变成如同怜悯下的记念石碑,仿佛还是低喃过去的隐伤,可历史终究过去了,是的,过去了!

日本鬼子的侵略带来的不仅仅是破坏,更多的是人世间冷漠的瘟疫,传染者每一个人,但有爱的不可能被传染成冷漠的傀儡。曾经不堪的过去,对于那些娼妓也是无可奈何,却也造就她们笑对他人的态度,对于宁愿牺牲自己未来换取他人幸福与安全,却也无悔。这需要怎样的勇气与坚强才能担起这压死人的石头,恐怕只有她们自己知道这其中的辛酸与无奈。

自古传唱: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我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只因未到心坎处。来时的妖娆风光,走时的真情泪下,这其中的故事,只因人皆有情为题让这拉开了序幕。才登进这教堂时,远远望去竟发现如此美丽,让这悠扬的笑声成为这孤寂有神圣教堂的一道风景线吧!

观后感二:

看了电影《金陵十三钗》,周身发凉。这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作品,没有之一。但看过严歌苓剧本《金陵十三钗》(上下),觉得又比电影好上很多。

不看你不明白:懒惰成性粗鲁酗酒好色贪钱的流氓殡葬师约翰如何慢慢转变为正直而充满慈爱的神父形象,他为何放弃生的可能冒死救与己无关的中国学生?一个贪婪的酒鬼、一个轻浮的色鬼、一个玩世不恭的无神论者,怎么可能呢?

不看你不明白:在南京城被摧毁的时候,最后十几个战士在就要逃出南京城的时候,看见女学生们被日军追杀,为何毅然留下来狙击敌人,使女学生得以逃到教堂,而他们全部壮烈牺牲?

不看你不明白:一开始就嫌妓女脏、不纯洁甚至产生言语和肢体上的冲突的女学生们,在躲避日军搜查时,为何选择跑上阁楼把危险带走而不暴露妓女藏身处?最软弱的也是最坚强的吗?

不看你不明白:本来被女学生瞧不起甚至跟女学生打成一团的妓女,为何关键时刻居然集体愿意为女学生赴死?最卑微的也是最伟大的吗?

不看你不明白:年青的战士们为何用自己的身体掩护爆破手冲向装甲车而一个一个倒下?你也不知道什么是中国的脊梁?

不看你不明白:由于小蚊子的失误,日本人将女学生错点为十三个人,那么在仅存的十二位风尘女子全部代替十二位女学生的情况下,还差一个替代者,还得牺牲一位女学生。唱诗班中有一个唯一的男孩,他一直自觉地以女学生们的保护者自居。这个时候,他为何提出男扮女装成女学生从而成了悲壮的金陵第十三钗?

不看你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冒死去找琴弦?为什么有人会冒死去找耳环?为什么有人会赴死不忘小猫?

不看你不明白:士兵如何绽放出舍身救人的英雄光芒?汉奸如何绽放出苟且偷生的父爱光芒?看似最市侩最自私最软弱最卑微的妓女,如何在战争的硝烟里和血流成河的废墟中绽放出最崇高最无畏最坚强最伟大的充满了救赎与反抗的人性光芒?

不看你不明白:日本政客和不少日本人为何直到今天也没有忏悔?因为他妈的倭寇根本就不是什么东西吗?(我不敢骂它们是畜生,因为怕动物抗议,但我有一种想找两个小日本把狗日的捅死的冲动)

不看你不明白:为何金陵神学院院长、美国人沃特林女士回国后对残酷画面久久无法忘却而选择自杀,并无屠杀见证经历的作家张纯如在创作过程中不能自拔而最终也选择自杀?

一、观点

《金陵十三钗》是一群战士的故事,战士是李教官,战士是约翰,战士是少年乔治,战士是14个妓女,他(她)们在极其恐怖的环境中,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她)们成为那个时代最为勇敢和贞洁的代表。

玉墨,世事如墨,人性如玉。妓女也是人,而且是苦命的人,每一名妓女的背后都有一段凄冷的故事,每一名妓女的心中都有一道永不磨灭的伤痕,她们从来都缺少理解与悲悯。历来被蔑视、淫视的妓女,在电影中释放出了最动人最耀眼最炽热的光辉!

老孟,为了救自己的女儿,没有逃往安全区,而是做了汉奸,就像他说的,救不了国家、救不了城市,起码要救自己。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那个琴弦、那对耳环,还有那只小猫,都是如此。这就是他(她)们的精神寄托。

女学生在影片中成为家的象征,为了让这家不被战争的焦土覆盖,为了有希望地活着,中国军人和十三钗像保护自己的家人那样,做出了大无畏的牺牲。这样的胸怀与格局,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能引起共鸣。

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冲撞,在片中那样的沉闷、沉重。电影在冷静克制的叙事中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与感动。心情沉痛地看着影片,整个影院静的吓人,只听到很多人的啜泣声,怎么都止不住。

影片极其深刻的反映出日本侵略者的兽性!让我们看到了日本侵略者曾经给我们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看到了面对灾难时小人物的英勇与顽强,看到了伴随着毁灭的成长,以及面对兽行时人性的光芒!

影片情节很紧凑,一环扣一环,笑中有泪,泪中有恨,时而沉重,时而抑郁,时而幽默,时而感动。无论是情节人物设置,还是画面拍摄手法,大到战争场面,小到地窖里的十四钗生活,都看得到张导的用心良苦。这绝对是张艺谋最好的作品。

二、卖点

贝尔是影片最大的卖点。战争摧毁人性,同时也唤醒人性,贝尔恰好是后者,作为抵抗者,他抵抗的是暴行对最基本的人道主义的侵害,抵抗也让一个本来有点懦弱和自私的人,成为了胆大无私的道义扞卫者。

影片的主线不是一般战争灾难片所表现的拼死抵抗,而是震撼人心的人的观念改变和救助他人的自我牺牲,而每一次思想改变的同时,都伴随着一次惨烈的自我牺牲。正是在这种不断改变和牺牲中,将观众彻底征服。

佟大为饰演的李教官带领他的十余名弟兄在距脱逃一步之遥时,遇上了被日军追赶的女学生,在明知出手就可能意味着覆没的情况下,中国的军人还是义无反顾的射出了子弹,帮助女学生逃脱。

六七个战士列成一队冲向敌军坦克,一个倒下去另一个再向前靠近,直至最后的战士用尽全力将炸弹投向坦克,同归于尽——它足以使我们感受战争的残酷,同时又为这些无名民族英雄的慷慨赴义唏嘘不已!

日军冲进教堂发现了女学生,顿时兽性大发。就在女学生第一次面对凌辱时,约翰站了出来,但他的斥责面对毫无人性的侵略者显得微不足道。当日军打晕了约翰正要继续他们的暴行时,李教官开始了袭击,导致日军不得不离开教堂。

当女学生们在教堂里被日军追逐至地窖口时,女学生书娟知道地窖里隐藏着妓女们,如躲进地窖,所有人都将会被日军抓获,她毅然带学生们返身跑向二楼,结果一位女学生被日军抛到楼下摔死。正直善良耿直的书娟们是我们民族的希望。

书娟的父亲是一个商人,被迫跟在日本人身边。虽然如此,但他基本上是为同胞做事,并为约翰提供了修理卡车的工具和零件,最后也没有暴露女儿被顶替的真相,但还是被日本人杀害了。汉奸被人性化了!

三、拐点

美国人约翰是个殡葬化妆师,本是为钱而找到教堂,在这场本不与他相干的战争中,被中国人的遭遇和行为唤起本能的良知,扮演起神父的角色,而成为学生们的保护者和拯救者。他完全改变了自己。一面是约翰的欲望,一面是学生们鲜活的生命。如何抉择?约翰起初只想着钱、酒和他的私欲。曾经没有勇气面对日本兵屠刀的他,在玉墨身上读出了对生命的敬畏。人性本能爆发,他选择拯救生命。

教堂内女生与妓女的冲突,在上厕所问题引来的争吵处达到最顶峰。学生为保护地窖中的妓女,而放弃躲藏机会;妓女深情地抚养起受伤的小兵并引来学生的另眼相看。在极度恐惧的生存环境下,几天的相濡以沫,竟激起最慷慨和最无私的视死如归。

玉墨等14名妓女的首次出现,就形成了电影中的一个冲突。一方是受西方教堂教育的传统学生,另一方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特殊人群。学生在抵制过后选择了妥协接受,最后融为一体。学生从誓死不让妓女使用教堂厕所到最后叫姐姐就很打动人心。

只剩一口气还要被强暴至死的香兰、就是跳进秦淮河还要被日本兵捞上来以满足他们的兽性最后血染妓院的豆蔻,场面之惨之烈让人久久难忘。中国人曾经被日本人如此蹂躏过,我们绝不能让这段历史忘却!

豆蔻被日本兵轮奸后,咬掉一个日本兵的耳朵,最后被日本兵残忍地用刺刀刺入下体,还有香兰的裸尸……这些极大刺激了玉墨等人,该如何抉择?日本兵要女学生去“唱歌助兴”,最终十三钗代为赴约。卑微的人生在生命最后奏响了华彩乐章。

影片最大的拐点,在于十三钗挺身而出,以牺牲自己为代价,保护女学生安全撤离。十三钗的抵抗精神,抵抗了世俗对她们的偏见,抵抗了世人对纯洁与不纯洁的狭隘定义,她们用出人意料的方式,让人们的灵魂受到震撼。

四、亮点

饰演李教官的佟大为完全以硬汉的形象示人,在战友全部牺牲之后,为保护教堂里的学生和妓女,他孤身一人与日本军队战斗,英勇果敢。在死寂绝望的南京城里,李教官等人是中国军人的楷模,是中国人的脊梁。

战士们半路收留的浦生到死时惦记的是家里的稻子要被雨淋湿了,弥留之际一声“姐姐”揉碎的不仅仅擅长琵琶的豆蔻的心。也让她们发出了“咱们什么样的男人没见过?有什么事让姐姐们挡着吧”的最强音。

影片中的情色画面基调始终是严肃的。玉墨为了答谢贝尔救助教堂中的人们用了她唯一可用的职业答谢方式,而约翰动了真情,承诺将来带她回故乡,玉墨苦笑的摇摇头,非常凄美!

影片中的妓女们知道什么是纯洁,什么是生死,什么是人和兽的区别,她们为了那些女孩也是为了心中的那份纯洁献出了一切。临别前夕,将自己的首饰、积蓄交给女学生们的时候,还不忘叮嘱一句:“我们回来的时候再还给我哦”,催人泪下。

影片中灰暗的整体色调带有明显的历史沉重感与那段特殊的日子的黑色记忆,艳丽的教堂玻璃,华美的丝绸旗袍,在一片废墟中闪现的明亮色调,养眼也安神,战争中最美丽的人性闪光点就在那些曼妙身姿中一点点显露出来。

在剧情安排中,结尾对人物命运的悬念安排是一大亮点,让人们更多的对人物命运结局方式进行多种多样的猜测,从而达到引导人们对战争和人性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这是很精彩而且很深刻的。

十三钗化装成女学生替他们参加日本人的聚会让女学生脱身,在出发前把摔破的碎玻璃做成匕首揣在怀中准备最后的一拼!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大丈夫所为!书娟的画外音表达了许多人的心声:我希望有一天会看到他们走进教堂的大门!

再说一遍,电影之外,严歌苓剧本《金陵十三钗》(上下)是不得不看的好书。

观后感三:

众所周知,光线是影片画面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要达到影片的艺术效果,光线的作用功不可没。从整部影片的效果来看,《金陵十三钗》在光线上的运用,不但使画面极具美感迎合观众视觉上的需求,而且还有深层次的隐喻作用。

首先,影片在光线处理上极具特色[xiaoba365.com]。要使影片在画面效果上不失魅力,光线是重中之重。它使影片在营造一种氛围的前提下,不失其和谐统一的美。在此片中,总体的光影变化时扑朔迷离的。整个电影故事情节就是在一个教堂中展开。教堂中丰富的光影变化,渲染气氛没有半点做作之意,它带来的视觉享受,与其中蕴含着的情绪上的感染力在吸引观众方面恰到好处。同时,导演在影片中用光影来完成他的艺术表达。

其次,片中光线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主题的独特性,令人印象深刻。上述浅谈了光线运用恰到好处的达到吸引观众的效果。在此之余,在吸引观众的效果上又更能突出对影片气氛、人物形象的表达作用,进一步来揭示本片主题。最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故事情节的转折而变化的光影和约翰等人内心变化时的用光手法。比如,女学生们避难在教堂里时,整个画面里是阴暗没有光明的。这样暗示着她们现在的安全也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受难才刚刚开始。紧接着就是“日本军侵扰女学生”这一场戏。这场戏中日本军永远处于阴暗面。大量女学生的主观镜头里,观众看到是阴暗中日本军模糊的脸庞就像恶魔一样。同时也隐喻着当时的女学生、中国人民遭受的是地狱般的苦难。这段戏里光线的运用极具表现力。

还有就是光线对人物形象变化的刻画。约翰开始只顾自己安危,这时的他和教堂里阴暗的环境是融为一体的;到后面日本军来时他伪装神父呵斥日本军并企图就女学生,这是他的周围开始出现点点明亮的光线;到最后他和玉墨深夜在教堂讨论怎样救女学生时,虽是深夜但却出现明光并对其逆光拍摄。显示出这一刻他们的伟大。

约翰的变化在光线上都有别样的设计和表现。从阴暗到逐步光明,深刻表现了人物形象的变化也进一步揭示影片主题。因此,导演着力在光线上做到精益求精。一方面对影片气氛的营造外,更注重的是让观众在享受画面美感之余对影片主题更好的把握。

观后感四:

其实挺不应该在晚上看这类型的电影的,激动地心情难以平复......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信念,关于人性的故事。

主人公约翰为了转晴到南京的一个教堂安葬一个神父,途中遇见走失了的女学生,他们为了躲避日本的追兵躲在了一个罐子里。约翰不小心撞见日本兵,对峙之时发现了女学生,成功脱逃后,和女学生一起逃到教堂。女学生的大部队在逃亡教堂的途中不巧碰到了日本兵,她们在跑在挣扎。这时被正要出城的教导队撞见,为了救女学生,李教官带的教导队员全部牺牲。女学生们艰难的逃到教堂里。教堂前方的空地上醒目的大红十字艰难的维持着片刻的安宁。不久之后敲门声吵闹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她们就是传说中的十三钗,她们是妓院的女人,为了活着跑到教堂这里来,起初负责照看女学生的乔治不让她们进去,这时核心人物玉墨决定进去,大家一哄而上强行进到教堂。玉墨有着同样凄惨的身世却拥有睿智的头脑和善良的心灵,起初她想用美色换取约翰的帮助,但后来随着事态的发展她决定替女学生赴那场看似未知的宴会。女学生被日本人发现,很不容易活下来后,却被告知要去一个可怕的宴会,为了保护她们,十三钗决定替她们去,让学生们逃跑。故事以约翰开着藏有女学生的卡车出城的画面结束,十三钗的命运留给我们想象......

这个影片充满着信念和人性。起初他们确实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别人:约翰为了挣钱来到这里,为了安全想一走了之;十三钗为了活命也没想过别人的死活......但最后大家还是为了救女学生而留了下来,有的甚至牺牲性命。大家从互相排斥到相互理解,可最终不是所有人都能逃出日本兵的魔掌......

从战争的效果上能看出确实是大成本制作,战争场景还原的很真实。影片的开头画面很残忍,看着很心疼难受,日本兵虐待中国人的场景看这让人喘不过气,让我对他们产生深深的厌恶。克里斯蒂安很帅气,演技也不是盖的。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要数玉墨的扮演者倪妮的出色表演了,在她演绎下的玉墨睿智善良冷静且富有女人味,堪称完美。佟大为扮演的李教官让人佩服,最后一刻战死沙场。每个人凭着一份信念去做了一件自己觉得值得去做的一件事,这也许是他们能做的最后一件事,令人尊敬和赞叹。

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为了信念坚持去做我们想做的事。电影很好,值得一看。

观后感五:

电影音乐和语言对白不同,它能够不发一言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银幕上无法直观的复杂情感,并进一步唤起观众的共鸣。《金陵十三钗》电影音乐的第一主题—— 爱与拯救主题是一段关于人物内心与情感的主题,在影片中的表现形式为以独奏为主的画外音乐,这段主题将主人公们对女学生的关爱与拯救以及约翰和玉墨之间的爱情诉诸音乐,促成了整部影片与观众情感的契合,同时勾勒出了 女主人公玉墨与众不同的形象。随着故事情节发展和音乐对角色心理历程的不断陈述,这段主题也逐渐被赋予了特有的道德意味。

(一)用音乐外化角色心理活动

主题音乐在影片中较完整地使用了八次,主要由小提琴担纲。小提琴是具有歌唱性的旋律乐器,其特有的发音特点和演奏技法使它能够准确地契合人的心理,在叙事和抒情方面有独特的优势。电影开篇,第一主题就开门见山地呈现出来,音调以下行为主,由女声独唱引出小提琴独奏,与合唱及交响乐队呼应,共同奠定了影片的情绪基调——悲剧、沉 重、冷色调。与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同类题材电影《辛德勒名单》相较,该片由帕尔曼演奏的小提琴主题沉郁悲凉,而本片着眼于女性在战争中的故事,电影音乐主题的演绎更加婉约深情,配器和演奏的整体处理也更为轻丽柔美。 使用电影音乐外化人物的心理活动是一种非常简约的表现手法,也是非常有效的抒情手段。法国电影艺术理论家皮埃尔·贝托米厄曾经说过:“电影蕴含的真谛和永恒,是要靠音乐来保证的。”音乐可以不经过任何中介,直接唤起 人的情感反应。

在影片随后的情节中,为了处理“十三钗” 将生存的希望留给孩子们,而不得不交换出自己宝贵生命时的心理活动,象征着爱与拯救的第一主题先后四次反复出现: 首先是秦淮河女子在地窖约定,要改变“商女不知亡国 恨”的骂名,做一件顶天立地、有情有义的事,十二位妖娆女子洗去铅华,换上女学生的蓝布棉袍。此刻,画面使用唯美的慢镜头,小提琴主题交织着轻柔的竖琴伴奏,真情与纯净 融合,令人动容。 第二次是在姐妹送别的一场戏中,秦淮河“姐姐们”将逃生带出的细软和活下去的希望一并交予女学生“妹妹们” 手中,依依不舍地叮嘱妹妹“要替姐姐好好活”,爱与拯救的主题转而使用具有浓烈民族情怀的乐器——二胡演奏,二胡特有的呜咽声腔演绎着生离死别的无限伤痛和姐妹双方 柔肠百折的复杂情绪,充分表达出了中国人特有的深厚绵长的情感。接下来,“十三钗”连夜由身为殡葬师的约翰化妆、剪发、 理容,空气中凝重的情感再次化作音乐,交响乐弦乐的低音铺垫、人声合唱的哼鸣伴奏和录音后期的空间混响处理使小提琴演奏的主题变得宁静悠远,约翰带着左右为难的矛盾心情艰难地完成了工作,此刻镜头切换到教堂外彻夜看守的日本兵又转回地窖……最后一个场景是在牺牲当天,十二位女子与扮成女孩的小男孩陈乔治共十三人,走出教堂步入日军的卡车平静赴死,“金陵十三钗”依次向约翰诀别。这时的镜头是每个人的面部特写,玉墨与约翰执手相看泪眼,最后,她留下一个带泪的微笑。这场戏没有对白,唯有音乐静静地流淌。在故事的发展中,意蕴强烈的主题音乐集中运用,一唱三叹,一意三叠,反复吟唱,层层推进,紧凑的情节在严密的情绪包裹下为观众带来了强大的生理和心理冲击。

(二)刻画主人公形象

本片电影音乐的第一主题还肩负了刻画女主人公玉墨独特形象的作用。玉墨是秦淮河女子群像中与众不同的特殊角色,作为一个由书香门第沦落风尘的秦淮花魁,她风情万种而又傲骨铮铮,知书达理同时沉稳善良,翠禧楼的招牌曲目《秦淮景》不足以代表她的全部形象。她是带领众人走出困境求得生机的关键,她的智慧与抉择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导引着所有人物的命运:在日军包围教堂前,玉墨提出了 让约翰以西方人的面孔为通行证,将自己和其他人带出南京的逃生计划;在日军发现女学生,包围教堂后,还是玉墨提出和女学生互换,李代桃僵的计谋。这是一位性格包含了多个侧面的圆形人物,她的音乐形象也必须同样立体——第一主题在下行旋律中反复运用了向上的跳进,音乐中那种柔弱又执着的情感与主人公背负沉重宿命而又一次次抬起头的 不懈抗争互相映照,动人心弦。从影片中玉墨初到教堂与约翰谈判;到她替众秦淮河女子向爱国军人李教官致歉;和她最终向约翰敞开心扉,诉说自己曾是象书娟一样的女学生:“我的人生原本不是这样”;直至影片结尾她带领众人完成义举的时刻,小提琴演奏的第一主题始终萦绕在玉墨周围,与作为秦淮女子群体形象符号的第二主题《秦淮景》共同描画出了一位有着悲剧人生的红粉英雄。

(三)延续、突出救赎主题

从第一主题的主旋律中,还发展出一个较为低沉的副主题,在电影原声音乐中,作曲家将这条旋律命名为“救赎”。 根据两段音乐在思想、情感与音响上的延续,本文将其归入第一主题——爱与拯救。这条主题是以李教官和陈乔治为代表的男性角色的心灵写照,在围困中,他们同样是用生命 保护女学生的英雄。该主题继续使用小提琴作为主奏乐器, 影片中表现为声画同步的无源音乐,在主人公与观众的心与心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桥梁。为保全女学生,李教官孤身一人在教堂对面的纸店里狙击这些无耻的暴虐之徒,引开了敌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点燃了炸药,和侵略军同归于尽。定音鼓、大钹等打击乐器和铜管乐器加入了救赎主题, 交响乐与合唱不断增强力度,共同应和着这位爱国军人和观众心中的悲愤情绪,同时让我们更清晰地对比和感受到了战争惨剧中人性的丑恶与崇高。陈乔治是教堂英格曼神父收留的孤儿,神父临终留给他的任务是保护女学生,依然还是个孩子的他用生命完成了诺言。发现秦淮河女子比女学生少一位时,陈乔治决意扮成女孩,牺牲自己去赴这场死亡之约,以保证约翰有足够的时间开车带学生离开南京。面对危机,李教官、陈乔治、秦淮河女子不约而同地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存机会,为女学生争取活下去的希望,这段主题用纯净的小提琴交织出爱与救赎的深厚情感,与主人公的忘我壮举融为一体。这份爱因牺牲而延续,他们都是孩子们的守护天使。

电影音乐第一主题,情感把握准确,使用拿捏得当,条理 分明,艺术效果传达到位。主题音乐的合理铺陈,使人物的形象更加清晰,影片的创作意图表达得更加明确,对影片整体风格的定位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金陵十三钗影评范文精选五篇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