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春节过年的作文 读后感大全 观后感大全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中学生范文

《金陵十三钗》故事的背景是南京大屠杀,可能与小说不一样的是整个电影发生的时刻是从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南京城开始,一向到17日日军举行盛大入城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金陵十三钗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

《金陵十三钗》故事的背景是南京大屠杀,可能与小说不一样的是整个电影发生的时刻是从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南京城开始,一向到17日日军举行盛大入城式。与其它同类电影不一样的是,这部电影关注的只是几个小人物,天主教堂的女学生和青楼女子。作为观众的我会很关心每一个人物,正因坐在电影院里有跟她们是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那不再只是死亡的数字,而是活生生的完美生命被残酷戕害继而陨落的故事。在教堂之内,妓女们还是会调情,说笑话,喝红酒,讲自我的身世,我会觉得跟她们很接近的感觉,所以当镜头拍到教堂以外的场景,我会有想逃走的冲动,如果是在家里看,估计我要停下来休息一下,让自我的情绪稍微平复一下再之后看吧。无论如何,在电影院里跟着电影紧凑的节奏,更能好好地欣赏它,每一个画面,每一个音效都是杰作。

有一个个性让我感动的地方:佟大为扮演的李教官把伤得奄奄一息的娃娃兵送到教堂里,拜托妓女们照顾让他在温暖中走过最终的时刻,临走,他看到那些女学生在一个房间里唱圣歌,当音乐声响起,李教官留下的眼泪,让人想到战火硝烟弥漫的世间,也许想要获得心灵的平静是一种奢求。那些如花朵一般的完美生命是李教官他们整队弟兄的性命换来的,就更显得珍重无比。

女主角的旗袍和化妆都是艺术,这部电影的制作团队是多国部队,都是行业精英。我最喜爱女主角的镜头是她最终上卡车时候那莞尔一笑,有铅华洗净,真我毕现的感觉,太美了!

还是很感激导演,没有把暴行拍得太吓人。豆蔻被轮奸那场戏只拍了背影跟脸部特写,这场戏很重要,让人联想到那些沦落风尘的女性最终的悲惨命运,也正因如此,她们舍己救人的行为也就更加可贵。所以个人觉得整部电影显示的是在人类最丑陋暴行的背景下,生命依然是如此完美。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2

初看影片的名字,我们就不难发现这部电影主要与南京秦淮河畔的十三个妓女有关。其实电影中一共出现了14位风尘女子,其中两个中途被日本军人凌辱致死,场面异常凄惨。《金陵十三钗》主要讲述的是1937年南京沦陷以后,日军进行血腥屠城,所到之处血流成河,哀鸿遍野。而此时南京的一个教堂临时成为了避难之所,一个美国殓葬师、一群金陵教会女学生、几个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还有14个沦落风尘的秦淮女子都来到了那里,他们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共同应对一场生死浩劫。然而这个教堂并不是永远安全的,铁蹄之下,他们都是俎上之肉,亡国之奴。最终日军还是闯入了那里,并且发现了女学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佟大为饰演的中国军人殊死抵抗,以生命的代价救下了这些女学生。这一段电影情节也是相当惨烈,在日军对那些女学生实施兽行时,佟大为饰演的中国军人以精准的枪法先后射杀了几个日本兵,最终和日本人同归于尽,在场的人无不震惊和感动。然而日军不可能就此善罢甘休,他们再一次要求强征女学生前往庆功会为日军表演节目。这当然是一条不归路。女大学生们不堪受日军凌辱,决定团体自杀。可最终却被以玉墨为首的妓女们和假扮神父的约翰救下。这12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

前,却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生死之约。

《金陵十三钗》里的故事地点就在南京的一个天主教堂里。在那里,女学生们的单纯、善良、纯洁与妓女们的世俗、妖艳、放荡构成了鲜明的比较,在两极化的主人公的拌嘴与吵架中教堂成了人性集中的舞台。以赵玉墨为头的妓女们在教堂里抽烟、喝酒,说淫荡的话,以孟书娟为首的唱诗班的女生们对她们嗤之以鼻,总以为自我代表了女性性格中最完美、最让人向往的一面,妓女们在她们眼中则代表了女性最为丑陋、耻于示人的一面。学养、身份与境遇完全不一样的两拨人增加了电影的戏剧性,一群女人的贫嘴吵架成了矛盾冲突的一个小高潮,其中以女学生们阻止妓女使用她们的茅厕为代表。可是这并不代表她们永远水火不容,她们在关键时刻还是表现出了人性善良完美的一面。比如在日军第一次闯入教堂发现女学生时,妓女们为了救女学生一向把地窖的小门敞开,而女学生们为了不把日军引到地窖,宁愿跑到楼上引开日军,自我受苦。这些都鉴证了人性的闪光点。

《金陵十三钗》的另一个看点就是人性的转化。妓女和女学生虽然皆为女性,却是女性的两极代表。张艺谋在电影中充分运用这一矛盾之后又来了一次人性的转化:日本人闯入教堂要求让女学生去参加日军宴会的唱歌活动(实则当“慰安妇”)之后,代表女性完美一面的唱诗班女生在大难面前表现得唯唯诺诺,而妓女们则表现出了平时少有的英勇,在最短的时间内化妆成12位女学生,加上陈乔治男扮女装,一共扮作13个女学生登上了对她们而言无异于地狱之门的军车。占据《金陵十三钗》九成的矛盾在电影剩下还不到一成时突然转化为生死友谊和无言的大爱,电影所表现的情感也所以大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是一部“用人类之善向人类之恶宣战”的电影,整个影片都贯穿着善良、救赎和爱的主题。虽然这部影片时长145分钟,但我还是感觉意犹未尽,并且个人感觉影片中演员的表现都很不俗,尤其是战争场景极为震撼。我觉得《金陵十三钗》能够说是近年来最感人的国产电影之一,也是具有艺术气质的商业电影,各项技术指标亦在此片中得到了全面提升。不得不说影片故事叙述的独特性,情节环环相扣,塑造的人物反差极具感染力,战争场面逼真,还有视觉画面的美感,堪称佳作。这部电影诠释了电影艺术和电影美学,再加上严歌苓的好剧情。这部影片的几乎每一个画面,每必须格都拍出了美感,几个主要的画面场景就更是美得一塌糊涂。

看完整部电影,我为很多场景、很多人物而感动。我感动于国军士兵的英勇就义,我感动于浦生的可怜身世,我感动于豆蔻的天真可爱,我感动于约翰的恻隐之心,我感动于汉奸父亲的爱女之心,我感动于陈乔治最终的男扮女装,舍命救人···我更加为那秦淮十二钗舍命代替学生勇赴日军庆功宴而感动。异常是电影的最终一幕,那12个女子齐唱《秦淮景》的时候,妩媚而旖旎,悲哀而决绝,慷慨赴死,不减一分颜色,于是,再回过头去看她们一开始的泼皮无赖,醉生梦死,和女学生之间的针对打闹,更是唏嘘,更是喟叹,很多人都潸然泪下。她们,12个别样女子,12个所谓卑贱的“窑姐”,用自我生命的最终挽歌,唱响天地间的最强音!不觉让我想起杜甫的诗句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十三钗的命运无疑是悲哀的。这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人,真正的社会底层,走到街上被鄙视被唾弃的一群女人,她们出卖自我的身体,每日醉生梦死,在有些人眼里她们甚至是连垃圾都不如的存在。可是,她们出卖的只是身体,被唾骂被遗弃,人生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走到那样的一条路上去。他们自甘堕落、麻木自欺,我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是这也是她们命运的愚弄。如果她们的“命好”,她们本来是能够同唱诗班的孩子一样,享受正常的教育,抬眼可见青天。正如玉墨,一个不一样的女子。她端庄、雅静、温柔,说话上得了台面,理性而通透。一个举手投足间就能让男人陶醉的女子,但偏偏,她是一个妓女,一个人尽可夫的妓女,只能沦落为下贱女人行列。想到这样美丽的一个女子,却只能以这种方式存活在人世间,确实是种悲哀。以赵玉墨为首的女子,深陷泥淖,心里其实是悲哀的,同样身为女人,那些女学生都能够在那样安静的圣洁的圣堂里,安心的做着自我的事情,可是她们却一双玉臂千人枕,却还要被迫在战火之下颠沛流离。然而正是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贱女子,却在生死关头上演了令人感动地一幕。她们选择了代替女大学生们前往日军的庆功宴,她们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一种可能连死都不如的结局。她们,只是简单的

中国女流之辈却用血的洗礼使这群“特殊女人”完成了由丑陋耻辱到圣洁善良人性的蜕变。

其实,人人生而平等。即便那12个风尘女子是以出卖肉体为生,可是她们的人格和女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她们和女学生相比没有贵贱之分,仅有身份之别,所以他们在道德范畴内没有义务去代替女学生英勇赴义的。可是她们做到了!她们也是侠肝义胆的人,她们也是有情有义的人!!

谁说商女无情。在那里,商女亦知亡国恨。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3

一部十分有张力,看后久久回味的影片。

整部片子由很多“比较”组成。教堂里人性的温暖关怀与教堂外横尸遍野残壁断桓的比较;

假神父前面地痞流氓嘴脸与后面负职责有担当的比较;十三钗开始自私地抢地窖与后面代替学生送死侠义柔情的比较;士兵开始有退缩情绪,到后面英勇抗敌舍生取义的比较;孟先生带着汉奸的袖套,之后却冒死带来修车的工具,贡献出通行证;教堂小男子汉小小柔弱的年纪个头却充满了大男人的大义凌然有担当负职责,为了养父的嘱托保护女孩子们,最终为了凑数走进送死的队伍;还有十三钗风尘味十足的打扮和之后短发蓝袍的清纯味道的比较,墨玉沉稳大气有担当与他的姐妹们的比较,墨玉对假神父开始的不屑厌恶与后面的相知相爱的比较。

电影里每一部分人都是主角,情节的设计,演员的演绎,使得每一部分人都那么感人,那么丰满。关于墨玉关于假神父,评价的人太多,我今日只说说配角。

军人以人体盾牌冲向坦克,那个镜头异常有冲击力,最终的班长用智慧杀敌,与敌人同归于尽,班长在教堂外关注着这些孩子,关键时候开枪救了孩子们,班长将濒死的浦生送进教堂,让他“在温暖一点的地方死去”。军人的英勇,智慧,侠骨柔情,在这一组组镜头间展现无遗。整部戏战争场面不多,可是表达得很充分,悲壮的情绪基调里,有着军人们与日本兵斗智斗勇消灭两帮敌人的淡淡的喜悦。

教堂里的小男子汉话不多,可是异常有男子汉的味道。拿着竹篙阻止十三钗墙进来,之后却主动要求和假神父去找那两个溜出去拿东西的姐姐。请求假神父留下来作为教堂的挡箭牌,女孩子的名额少了一个,他强烈要求自我冒名顶替走进送死的队伍。——这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神父的嘱托。多么让人敬佩的男子汉啊!那个没有现面的逃跑的厨子老陈,作为教堂里唯一的成年男人,很好的衬托了小男子汉的高大形象。

为什么墨玉能提出舍生保护女学生?因为她13岁前也是教会学校的学生,保护学生就是保护以前的自我。假神父的女儿如果在世,也是13岁,他是在保护自我的女儿。影片的这些细节,起到了很好的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浦生送进教堂,不仅仅表现了军人的柔情,更造成了之后拿琵琶玄的女孩子送命,姐妹的悲惨遭遇激起了墨玉的仇恨,也让墨玉为素昧平生的女学生送命准备了感情基础。女孩子关键时候从地窖边跑开,避免了十三钗被日本人发现——这让开始还不准学生进去的十三钗们自责,感动。墨玉大姐大气场的渲染,为后面姐妹们为她所动同意一齐代替孩子们送死做了铺垫。一个个小细节,为影片最终荡气回肠的高潮情节打好了基础,让人觉得十三钗们的决定自然,不会太突兀,不做作。

在横尸遍野的南京,这些社会下层的不够光鲜体面让人鄙夷的社会底层人们,以人性的光辉带来观众们的温暖和期望。

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也许奥斯卡因为历史背景以及对中国的固有的偏见,不会给我们颁奖。可是,在我心中,这是足以胜过任何奥斯卡电影的好作品。当然,如果音乐方面能更精致一点就更好了。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4

《金陵十三钗》是部极好的小说,而张艺谋的电影改编的要比原著小说更好。电影多了更多的爱恨,多了更多的矛盾,虽说整部剧的节奏依然是紧凑而趋于平缓,最终的结尾似乎水到渠成,没有什么突如其来、跌宕起伏和戛然而止,但在145分钟里,依然让我泪流满面。

电影开始不久是一场小规模的槍战,士兵们掩护着女学生的逃亡,放弃了自我出城的机会,敌可是坦克,就以自我的身躯前赴后继,掩护同伴前进,最终的一个带着炸弹冲向坦克。最终一个个牺牲。然后是第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镜头,消灭了紧跟着的一群日军之后,女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向前继续逃,士兵们躲在残垣断壁之后静默地目送她们远去。这样的一刻,没有言语,来不及道谢,学生们只是边跑边转过头看着满身硝烟的士兵,仅有那么短暂的一刹那,除却踩在瓦砾上凌乱的脚步声,仅有眼神的交流,却包含了太多太多。

第二个镜头当属秦淮河女人们的登场,美丽的旗袍,精致的妆容,实在是惊艳无比。虽说是在逃难,她们那样款款走来,一颦一笑,风韵十足。从《色·戒》开始,我就一向很迷恋烈焰红唇的旗袍女子,女主角上挑的眼线恰到好处。她放下提箱,用带着手套的手轻触红唇,向楼上的美国殡葬师送去一个飞吻,霎时迷倒万千。好似她虽出于风尘,却依然高贵优雅。

我以为李教官会同小说里一样,躲入教堂,然而电影中却没有。他悄悄地将之前女学生拉下的鞋子放在门口,他一个人独自睡在教堂对面纸店的废墟里,他在傍晚布好手榴弹,他及时地救下了书娟,他槍法极准,他一个人消灭了一堆的鬼子,他在自我的身上绑上引线,临死时从楼上坠落,消灭了最终一小批鬼子。我想最终击毙他的那个日本兵在动手前犹豫了,他没有料到之前的袭击都是由这一个中国兵完成的,他看到那人临死前的笑容时恐惧了,然后他万万没有想到,在他扣动扳机之后,迎接他的,也是死亡。

对于流里流气满眼仅有钱的美国殡葬师米勒是如何变成神父约翰的,我觉得贝尔将这个过程诠释的十分好。影帝总是有影帝的实力的。他醉酒、爱钱、爱美女、不祈祷,却在危难的时刻穿着属于神父的袍服,用自我掩护着身后的女学生们,大叫着“ThisisthehouseoftheLord!”他冲出去寻找失踪的香兰和豆蔻,他撒了善意的谎言,告诉其他人豆蔻和香兰只是被流弹所伤,没有受苦,他放弃了和同胞一同乘船离开的机会,他义正言辞地告诉日军:“Childrencannotgo!”他最终带着女学生们逃出南京。我忘不了他电影最终的那个眼神,脏兮兮的车窗后面,他开着车,眼睛里有如释重负也有无尽的悲哀,然后渐渐地红了,渐渐地涌上了眼泪。不知他在想谁,是死去的孟先生,前途未卜的乔治,死去的香兰和豆蔻,还是,日军车上的女人们,和玉墨呢?

我其实很喜欢豆蔻这个主角,从看小说的时候就喜欢。她其实很单纯,她喜欢王浦生,又或者她其实只是想要个平平淡淡安安定定的生活。她说,浦生,你娶我吧,我跟你回家种地。可浦生没有田。她说,那我弹琵琶,你拿个棍,我们要饭给你妈吃,可浦生没有妈。她想在浦生弥留的时候弹琵琶给他听,可琵琶只剩一根弦,她必须要回去拿琴弦,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而复返,最终被禽兽不如的日军抓住,凌辱致死。只留下一卷染血的琴弦。同样的还有香兰,她只是个爱漂亮的小姑娘,她回去找耳坠,还不忘在破碎的镜子前照照,看着自我依旧姣好的容颜,她在中槍倒地之后还抱住日军的腿,想阻止他们去害豆蔻,然而只是螳臂当车,日军在她死后也没有放过她。花一样的生命啊,就这样流逝了。其实小说里说的是豆蔻被折磨得疯了,而口里却一向念着浦生的名字。

玉墨是个太完美的主角。她是秦淮河的头牌,她姿容出色,她气质出尘,她擅长琴曲,她讲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她聪明机智,她处变不惊,她深明大义,她是个有故事的女人。我想,要不是这乱世,她也是秦淮八艳似的人物,惊才绝艳,会有无数风流才俊为她一掷千金却依然难以一亲芳泽。然而她不幸生于战火纷飞国破家亡的年代,她有不幸的童年,她沦落风尘。可她能在危急时刻为女学生们打开地窖的门,她对书娟说,我替你去。她也有脆弱的时候,她在踏上生死未卜的前途之前对约翰说,别在战后找我,明天之后,我的身体就不是我的了,你此刻就带我走吧。她想回到自我的十三岁,她说她十三岁之前都是个好姑娘,她在临去之前拿起琵琶,带着姐妹们为女学生唱一首《秦淮景》。她义无反顾地登上日军的车,却红着眼眶回头看着约翰微笑。

其实小说里写书娟不喜欢玉墨,是因为玉墨是介入了她的家庭的第三者,直接导致她的父母去了美国把她一个人丢在南京,因而她恨玉墨。而电影里并没有这样的桥段,书娟她们只是单纯地将自我和所谓的钓鱼巷女人划分开来,不喜欢她们,却一点点地了解了她们。书娟其实是个很不一样的小女孩,她不一样于其他的同学,她很冷静,她也很大胆。她躲在管道里大着胆子同约翰说话,她看到日军冲过来,为了掩护地窖中的女人们,果断地作出决定带着同学们跑到楼上,她机智地跟日军说小蚊子是她们丢了校服的同学,她跟伙伴们说,不能让日军糟蹋我们,于是排好队爬上教堂最高处准备自尽,自我站在第一个。她以平缓悲痛的语调叙述这个故事总是带着一双纯澈的眼睛观察四周,看着周围的人来了,又走了,再也不出现。

乔治是个好孩子,我确定。他必须要完成英格曼神父的遗志,好好照顾女孩们。他请求约翰留下来,请求他修好卡车带他们逃出南京。他决然地成为了第十三钗,他不愿意中途跳车,为的是给约翰和女学生以充足的逃跑时间。他带上滑稽的假发办成女孩子,那一刹那我却笑不出来,只能流出眼泪。那个带着瓜皮帽小眼镜操着一口不太流利的英语的稚嫩男孩,那个带着假发穿着旗袍深深地低着头青涩的假女学生,我不愿意去想他的结局。

孟先生是个汉奸,他为日本人做事,他不是普通人眼中的好人,然而他是个好父亲。他拼了自我的命,也要保住女儿的安全,于是冒着风险给约翰送来修卡车的工具。他紧紧跟随着日本军官,恳求他救出自我的女儿,却发现上了日本人的车的其实不是那些女学生,他惊讶地愣住,却什么都没有说。日本军官忽然转身朝他开槍的时候,随着那砰的一声,我的心一颤。于是这位父亲就那么曝尸街头,约翰来不及将他埋葬,只能用帽子盖住他的面容,他临死,也没能见到女儿一面。

电影里,玉墨说,别人总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一位姐妹之后说,隔江犹唱后庭花。别人骂我们的话,我当然要记住。于是这群女子作出了这样一番轰轰烈烈的事来。其实小说里还有一句话,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难道我们不唱,国就不亡了吗?最终的那曲绝唱,那曲《秦淮景》,吴侬软语,煞是好听。女子们旗袍艳丽,款款走来,依旧是衣香鬓影。曲子里唱的是江南锦绣,金陵风雅情,仿佛外面的废墟瓦砾,残垣断壁都是假的,走出这个教堂,外面还是堂阔宇深,世外桃源……然后她们走了,她们穿上女学生的衣服,她们也能够娇俏清纯,她们再也杳无音讯。约翰说,她们的工作是有关爱与恨,只是她们的爱和恨,比平常人要多一点。

我觉得,这是我看过的张艺谋的片子里最好的一部。因为唯一一部我在看预告片的时候就能找出中心思想的电影,而不似《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剧情画面华丽无比,却看了几遍都不明白到底想表达什么。虽说还是南京大屠杀的老题材,那里却没有《南京,南京》那样大规模的战争冲突场面,也没有《拉贝日记》里面那样的救世主。大部分的剧情只是发生在这个小教堂里面,每个人都是最底层的普通人。独特的视角决定了这个故事的不一样。应对战争普通人的无能为力和进取反抗相互交织,缠绕出的是人性的魅力。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5

《金陵十三钗》真的是一部很震撼人心的电影。

银幕上的场景触动着我的视觉神经,自我仿佛也处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那个极度的炼狱中。

沉沦的南京依旧充斥着热血,因有勇士与他存在继续与日本军做着殊死搏斗,我因哪怕只剩一人也要与敌人同归于尽、不惜冲在死亡的前线保护教堂的女学生的中国士兵而感动,因他们的痛而痛;为日本军队在南京到处搜抓女学生,对女性如牲畜般的蹂躏、残杀而而激愤;为那些逃命的沦落风尘的女子在最终关头挺身而出代替女学生的去参加日本军队所谓的庆功宴而对他们激赏,同时又为自我的无能为力感到彻骨的辛酸和深深的无奈。

电影院中的我只能静静地坐着,默默强忍着想哭的冲动,整颗心都是那么的沉重和苦涩。

回家的路上心久久不能平复,想哭却不知为了什么,可能是为了那些惨烈牺牲的战士而哭,可能是为了那些惨遭日本军队杀害和蹂躏的女性而哭,也可能是为了中国大陆上曾有过这么深深地炼狱,同时也为中国的统治腐败而哭,为统治者的无知而哭,为日本侵略军的愚忠而哭,他们似乎已经丧失了“人之初,性本善”这种人性的基础,那是何等的悲哀啊!

最终电影并没有交代那些那些代替女学生去日本军营的女人结果如何,只是交代了女学生最终是如何在外国人的帮忙下顺利逃离了南京,些女人或许是活着出来了,或许是被那些日本军给残杀了,相比前者而言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宁愿相信前者。

伟大的祖国孕育了我们,可是一场炮火轰击了我们的国门,伟大的土地印上了印上了侵略者的足迹。中国人民拿起了我们的武器,和他们进行了战斗,可是,那些自以为是勤劳、勇敢的官僚们却一味的退缩,才造成南京的杯具!如果当时每个中国人民都敢于拿起自我的武器去对抗我们的敌人,那么中国也就不会被摧残到如此境地。

在如今这个和平的年代,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屈辱的历史,要时常坚持警惕,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世界上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对于帝国主义国家更是不能失去了戒心。古人说得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此刻的我们更需要的是居安思危。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中学生范文相关文章:

★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范文5篇600字

★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范文5篇700字

★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范文5篇650字

★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范文5篇500字

★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精选5篇

★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五篇1000字

★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最新5篇

★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最新范文5篇

★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最新范文5篇汇总

★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500字五篇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中学生范文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