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600字精选三篇
导语:《万历十五年》是以铺叙方式为主的纪传体,书中记载了发生在这一年的许多看似无关的事情,这看起来是个偶然,但是通过这些事和人,又表明明朝的衰亡冥冥之中早已注定,无法避免。下面是由励志故事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以供大家需要!
【第一篇】
将《万历十五年》最后一页书合上,内心的波动并未就此而平静。也许是与我所认知的明朝不相符,亦或是讶异于皇帝对制肘于文官集团。有太多出乎意料但也勾起了我求真的渴望,也推动着我看完了它。
明朝在体制上实施中央集权,其精神上的支柱为道德,管理方法则依靠文牍以文官集 团为支柱。在社会上提倡诚信与和谐,但总而言之,道德至高无上,他不仅可以知道行政,而且可以代替行政。而正是明朝的官员敢于用礼仪道德束缚皇帝,对皇帝形成了制肘,同时也体现了皇帝对于这些文官的依赖。文官权力的膨胀带来的是皇帝的无奈,而万历则是最典型的例子。以至于曾经打算一番作为的他也不得不以消极抵抗来应对,即老子所谓的“无为”。
文中以少量的笔墨描述正德皇帝,一个没有对传统屈服,我行我素,毫不为臣僚的批评所所动摇的一个皇帝。然而从侧面看出在这样的制度和社会下,连皇帝都深感束缚,他的子民又何谈自由呢?且皇帝权力的实施又需以道德为基础,以《四书》为标准,皇帝的创造力被加以束缚,制度无法创新,无法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注定了朝代被更替的结局。同时又不免令人感受到儒家文化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或者说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影响。它教人礼仪,待人以“仁”,以道德为高标,且深入人心。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正反两面,儒家思想也不例外。一方面,官员们能够以同一标准来执行事务,而避免了观念不同导致的秩序的混乱。但另一方面,人们的思维定势扼制了人们所特俱的创造力,凡是越过“道德界限”的,则视为违反了原则,应当“剔除”在外。
在此书中,也看到了延续至今的问题,即官官相护,官员腐朽,每出现重大事件,支持派和反对派便彼此展开攻势,不过是为了私利。可笑的是,提倡诚信的官员们又仍然执行“常例”,向百姓加收税额,甚至搜刮民财,也许今日不至于此,但也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罢了。存在如此的官员,社会也难以“正着走”。而在每一个“一己私利”的做官的人中,倘若有创造者,革新的愿望也难以实现。古人言:“学而优则仕”,然而成为“仕”在如今也不过是对自己与家族图利,已少有什么有志青年。消极地想,假如有一天做官的机会摆在我面前,我恐怕也不会去做,因为我无法保证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清官,但至少能够让社会少一个同流合污的人,当然这也只针对于我,旁人若是有幸成为并坚守本分,这自然是一件好事。
对于传统文化,自然不能一棒子打死,故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时代在进步,我们应当成为富有创造力的青年,与时俱进,让社会冈气不断改善,官员们恪守本分,心胸宽阔。让“活跃”成为社会主流。
【第二篇】
真正击中我的不在万历十五年这一年里发生的天翻地覆,而是书上的那一幅定陵地宫后殿的照片,万历皇帝--朱翊钧这一生是不“得志”的,生前的他从来没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而当他长眠于地宫,他心爱的女人,唯一懂得,并把他当成“人”的人,并没能长眠在他的身旁。
巍严的紫禁城,那长长的云龙阶石上雕的张牙舞爪的飞龙总能使老百姓们明白皇帝不容置疑的决策。而在后人看来,至高无上的皇帝手握所有人的命运,手里的权力是旁人不敢想象的,却不想,那朱红的宫墙却是万历皇帝永远的牢笼[xiaoba365.com]。
因为他是万历,很小就被他的父亲隆庆皇帝封为皇太子,学习经书、书法、历史,而在他登基以后,又跟以往的皇家习俗一样,一种无形的距离就存在于太后和皇帝之间,母亲这一词在他的生活中便不复存在了。
因为他是万历,偌大的后宫之中,唯一把他当“人”看的皇贵妃郑氏所生的儿子常询,万历皇帝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立他为太子。他的臣下,即所有的文官却基本没有赞同的。古人所尊崇的儒家思想从来没有允许过,废长立幼众人懂得应禁止的。每个人都有私情,但在所有人都看重的龙椅上,皇帝的私情是绝不被允许的。
万历是皇帝,却不得不走他不愿意走的那条路,他所有的行为都不得不沿着群臣给他指明的轨道走,在他是皇帝的这一条道上,他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这个大明王朝早已成熟,不再是新的,它需要的是皇帝的墨守成规,完全无私情,这怎么可能?皇帝从来都是人,但当他成为皇帝的那一刻起,天下所有人却以神的标准要求皇帝,万历的一生,一开始就是悲剧。
了解他之后,更多的是感慨,他是皇帝,却被迫成为儒家思想的祭品。好人和坏人的标准并不是以一个人做的所有事符合道德准则,则称他为好人,所做的所有事违反道德准则而称他为坏人。好人是他所做的事更多地符合道德标准。好人有私情,有贪欲,最清廉的官员亦是如此,但万历皇帝所有的一举一动都被放大,群臣在放大镜中寻找任何一个小细节是否都符合他们所公认的准则。这本应是对的,是我们认同的明君,符合人民的意愿,这样的朱翊钧早已缺失了本来深入骨髓的人情味儿,消极,带着复仇意味地漠视他的所有臣下,满溢着他的苦衷。
因为他是万历皇帝,一个帝王的出生,注定不平凡和不自由,更何况在制度早已定下,不容任何人改变的时候。万历皇帝虽然知道早在几百年前他早已逝去,但愿你能在九泉之下真的能有本该属于你的自由。
【第三篇】
统治我们这个庞大帝国(明朝),专靠严刑峻法是不可能的,其秘诀在于运用伦理道德的力量使卑下者服从尊上,女人听男人的吩咐,而未受教育的愚民则以读书识字的人作为楷模。而这一切都需要朝廷以自身的行动为天下作出表率。[1]所以在当时,皇帝和他的大臣,经常以庄严美观的形式举行各式各样的礼仪。在这些仪式中,皇帝的许多行为都具有象征意义。而其他人都相信这种象征,决心以行动来使其成为现实。
作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也曾经在其两位母亲和首辅张居正的影响下立志励精图治,即使他已经厌倦了那些重复的事件和不变的礼仪,他仍然强打精神参加这些仪式,努力去实现“礼”使人们建立对礼的信任。他接受文官们给他设立的规范,即使这些阻碍着他的个性自由发展。他很难离开皇宫,更不用说是微服出巡,甚至是御驾亲征,尽管他可能有军事才能。然而,在张居正死后不久的反张运动让万历见识到文官的“阴阳”两面:表面满口仁义道德,(当然也有一些确实坚持原则的官员,例如海瑞,但这毕竟是少数。)暗中为自己牟利。例如张居正,他满口节俭,但事实上他的生活极其奢侈。他拥有许多珠宝玩好和书画名迹,还蓄养了许多绝色佳人。这让万历感到伤心和愤怒。要知道,他虽然贵为九五之尊,但是却没有钱赏赐给宫女,只能记录在册,等到以后有钱之后再兑现。从此之后,他对道德失去了信心,也没有兴趣再参与那些仪式了,再做出实现“礼”的表率了,他的消极怠工也促使了人们尤其是官员把自己阴的一面表现出来,也就是贪污腐败更为猖獗。
以前一直以为传统社会的皇帝可以为所欲为,呼风唤雨。看过《万历十五年》才根本改变了我的看法,皇帝不过是整套制度系统当中的一个角色,并且受整套系统的压抑和控制
万历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