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洛阳桥的诗句
明日长桥上,倾城看斩蛟。
(杂曲歌辞·壮士行)刘禹锡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杂曲歌辞·竹枝)刘禹锡 扬州桥边小妇,长干市里商人。
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
(杂曲歌辞·江南三台其一)王建 金谷园中柳,春来已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杂曲歌辞·祓禊曲) 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
(赋西汉)魏徵 汉家伊洛九重城,御路浮桥万里平。
(阙题)杨师道
有哪些赞美桥的诗句
、
: (1051—1107),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人称米南宫。
世居太原,迁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以太常博士出知无为军,召为书画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
精鉴别,善书画,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有等。
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
好作新诗寄桑苎,垂虹秋色满江南。
破鲈(lú)鱼:如同说“鲈鱼破玉”。
鲈鱼,一种淡水鱼,又名银鲈、玉花鲈,主产于吴江一带,吴江有“鲈鱼乡”之称。
玉破鲈鱼,形容切好的鲈鱼肉莹洁如玉。
金破柑:形容剖开的柑橘灿若黄金。
洞庭东西山盛产柑橘,品质较优。
“金破柑”,作“霜破柑”。
是两首山水诗。
第一首描写了太湖边的美好景色,是写实;第二首则由水天一色的湖光水色联想起织女架起了织布机、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垂虹桥,素以“江南第一长桥”而名闻遐迩,自宋始建之日起,即被誉为三吴绝景。
改建为连拱石桥后,“环如半月,长若垂虹”,“三起三伏,蜿蜒似龙”,其壮丽秀美,更是独步江南。
历史上有百余名名人为此吟诗作画,赞叹不绝。
其中宋苏舜钦“云头艳艳开金饼,水面沈沈卧彩虹”,宋杨杰“八十丈虹晴卧影,一千倾玉碧无暇”,以及宋郑懈“插天虫带虫东玉腰阔,跨海鲸鲵金背高”,世称吴江长桥三名联。
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霜破柑, 好作新诗寄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这是北宋诗人吟咏吴江垂虹桥的一首诗。
它以富有画意的笔触形象地描绘了这座水波连天、飞渡的古代名桥的宏伟景象。
垂虹桥位于吴江松陵镇东门外,横卧于古吴淞江正源之上(古吴淞江又名淞江或吴江),原名“利往桥”,俗称“吴江长桥”,因桥上建有垂虹亭,故又称“垂虹桥”。
垂虹桥建于北宋年间,它的建造与古代吴江的地理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古吴江就是一个水乡泽国,县城松陵镇位于古吴淞江之滨,镇南即为烟波浩渺的太湖。
吴淞江在松陵东南接纳太湖水东流入海,正如旧志所称:“吴江以南,一望无际,皆太湖之委,松江之始也。
”唐宋以前,这里江面宽阔,水深流急,风高浪大。
古运河在此又借道吴淞江,如遇上天气骤变,则常常翻船溺人,官府漕运屡遭损失,当地居民往来也极为不便。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官府召集民众在江湖之间修筑了吴江长堤,堤东为江,堤西则湖,为了让湖水东泄,就在县城东南留有一大缺口,运河以西、长堤以外仍然风大浪急,日夜无休。
为了保证漕运的通畅以及居民往来方便,修建一座长桥把县城与吴江长堤连接起来已势在必行。
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当时吴江知县李问和县尉王庭坚募钱百万兴建长桥,次年6月桥成通行。
当时桥长1300多尺,西北-东南走向,砖木混合结构,桥面铺砌青砖,双边萦以修栏,用木万计,桥中心比较宽阔,建亭名垂虹,桥下85孔互相联缀。
垂虹桥上临波涛万顷的太湖,远远望去,犹如中流砥柱,屹立之中。
波光桥影,远山近芦,苍茫如画,成为绝景。
桥成以后,舟楫免于风波之险,徒晨往暮归,皆为坦道,十分方便。
,太湖之水从桥下浩荡东流,垂虹桥便成为吴淞江的咽喉,为数众多的桥孔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吴淞江浪涛之险,所以宋代曾有“松江未过不愁,过了垂虹百不忧”的诗句。
垂虹桥建成以后,便成了们的游览胜地,历代文人途经垂虹桥无不吟诗作赋。
不少诗人登临桥上,南望波涛汹涌、水天一色的太湖,触景生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垂虹桥也随之名闻天下。
北宋诗人张先曾为吴江县令,有诗云:“桥南水涨垂虹影,清夜澄光合太湖。
”南宋著名文学家姜夔途经垂虹桥时,留下了“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萧。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的佳句。
、苏轼、米芾、杨万里等宋代名家都以登临垂虹桥,面对万顷太湖,远眺洞庭诸山,品尝鲈脍为乐事。
垂虹明月,松江鲈鱼,钓雪晴沙,足使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
由于木桥易腐,加之常遇兵燹,长桥屡遭毁坏,因此垂虹桥自建成后,几乎每年都要维修,桥孔也时增时减,元朝大德八年(1304年)竟多达99孔。
到了泰定二年(1325年),吴江州判官张显祖以石易木,下开62孔,桥孔为弧形联拱式结构,并在东西两桥堍各立巨大石狮一座。
到了至正十二年(1352年),吴江监州那海又重修垂虹桥,并亲书隶体“垂虹”两大字悬匾于亭。
此后世皆称垂虹桥而不称利往桥。
明永乐二年(1404年),吴江知县蒋奎又用石砌面,双边冀以双层石栏,栏杆上雕刻有狻猊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邑人包咸等人出资重修垂虹桥。
由于城市闾井变迁,淤滩封占障塞,到了民国四年(1915年)夏,官民又积资重修此桥,但此时桥孔之数仅存四十又四了,不过它一头连接东门城墙,一头直通郊野,水波连天,仍然壮观。
解放后垂虹桥尚可见37孔。
垂虹桥在历史上已显示出它的作用。
然而,由于河道淤塞,改道频繁,特别是在明清之际,东太湖淤浅迅速,吴淞江正源北移,垂虹桥下已不是太湖东泄的主要通道,桥孔逐渐被泥沙所堙塞,流水不畅,长桥南北逐渐淤涨成田。
明清两代在疏浚吴淞江的同时,虽然对桥洞多次疏浚,但终不能恢复其旧观。
解放后,此桥曾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未作认真保护。
由于长年失修,1967年5月2日,垂虹桥先是倒塌一孔,但无人敢问。
在那动乱的年代,有谁还顾及这毫无“政治价值”的古桥呢
于是一夜之间,基余桥孔都接连倒塌,古桥石块则被附近居民和单位擅自挪用,如今只有东西头尚残留七八个桥孔。
久负盛名的垂虹胜景现在几乎荡然无存,只有前人留传下来的诗文还能使后人思想起当年的景况。
正是:垂虹桥影虽无踪,名十诗文照汗青。
垂虹桥历经宋、元、明、清,至1967年塌废,前后存在了920年。
论其结构与今苏州宝带桥相似,然而桥身之长,孔数之多,修葺之频繁,在中外建桥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正如当代桥梁设计大师茅以升所言:“吴江垂虹桥与河北赵州桥、福建泉州洛阳桥,同为我国古代有名的桥梁。
” 垂虹桥倒塌处现辟为垂虹遗址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