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三八妇女节 新年祝福语

围城中描写人物形象的句子

围城课外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

【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头发】这是一头乌亮浓厚的美发,像黑色的瀑布从头顶倾泻而下,它不柔软,妩媚,但健美,洒脱,有一种极朴素而自然的魅力

钱钟书 围城中描写人物肖像的段落

苏小姐领了个二十左右的娇小女孩子出来,介绍道:“这是我表妹唐晓芙。

”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涡。

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

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

古典学者看她说笑时露出的好牙齿,会诧异为什么古今中外诗人,都甘心变成女人头插的钗,腰束的带,身体睡的席,甚至脚下践踏的鞋,可是从没想到化作她的牙刷。

她头发没烫,眉毛不镊,口红也没有擦,似乎安心遵守天生的限止,不要弥补造化的缺陷。

总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

有许多都市女孩子已经是装模做样的早熟女人,算不得孩子;有许多女孩子只是浑沌痴顽的无性别孩子,还说不上女人。

方鸿渐立刻想在她心上造个好印象。

唐小姐尊称他为“同学老前辈”,他抗议道:“这可不成

你叫我‘前辈’,我已经觉得像史前原人的遗骸了。

你何必又加上‘老’字

我们不幸生得太早,没福气跟你同时同学,这是恨事。

你再叫我‘前辈’,就是有意提醒我是老大过时的人,太残忍了

《围城》的人物外貌等特征

围城》里的人物,无一不是抓住特点来写,使人物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1、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活像报上讽刺画里中国人的脸。

2、鲍小姐只穿着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镂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

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

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3、(汪处厚的胡子)又稀又软,挂在口角两旁,像新式标点里的逗号,既不能翘然而起,也不够飘然而袅。

他两道浓黑的眉毛,偏根根可以跟寿星的眉毛竞赛,仿佛他最初刮脸时不小心,把眉毛和胡子一股脑全剃下来了,慌忙安上去,胡子跟眉毛换了位置,嘴上的是眉毛,根本不会长,额上是胡子,所以欣欣向荣。

例1抓住了孙太太的小孩“丑”的特点来写;例2抓住鲍小姐打扮“前卫”的特点来写;例3抓住汪处厚而眉毛浓密的特点来写。

这样,抓住特点画外貌,给读者一种如见其人的感觉。

描心理,富有神韵如果说的求形似的话,那么它的就很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性格,富有神韵。

中国的写作传统一向是轻形似重神似,以传神为最高境界。

请欣赏下面几段。

1、盘算一下,想无疑在捣鬼,自己买张假文凭回去哄人,岂非也成了骗子

可是——记着,进过哲学系的——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

柏拉图里就说兵士对敌人,医生对病人,官吏对民众都应该哄骗。

圣如,还假装生病,哄走了儒悲,甚至对齐宣王也撒谎装病。

父亲和丈人希望自己是个博士,作儿子女婿的人好意思教他们失望吗

买张文凭去哄他们,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或英国殖民地商人向帝国府库报效几万镑换个爵士头衔,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

2、他(李梅亭)的药是带到学校去卖好价钱的,留着原封不动,准备十倍原价去卖给穷乡僻壤的学校医院。

一包仁丹打开了不过吃几粒,可是封皮一拆,余下的便卖不了钱,又不好意思向孙小姐算帐。

虽然仁丹值钱无几,他以为孙小姐一路上对自己的态度也不够一包仁丹的交情;而不给她药呢,又显出自己小气。

他在吉安的时候,三餐不全,担心自己害营养不足的病,偷打开了一瓶日本牌子的鱼肝油丸,每天一餐以后,吃三粒聊作滋补。

鱼肝油丸当然比仁丹贵,但已打开的药瓶,好比嫁过的女人,减低了市价。

李先生披衣出房一问,知道是胃里受了冷,躺一下自然会好的,想鱼肝油丸吃下去没有关系,便说:“你们先用早点吧,我来服侍孙小姐吃药。

”辛楣鸿渐都避嫌疑,不愿意李梅亭说他们冒他的功,真吃早点去了。

李梅亭回房取一粒丸药,讨杯开水;孙小姐懒张眼,随他摆布咽了下去。

3、汪处厚虽然做官,骨子里只是个文人,文人最喜欢有人死,可以有题目做哀悼的文章。

棺材店和殡仪馆只做新死人的生意,文人会向一年、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陈死人身上生发。

“周年逝世纪念”和“三百年祭”,一样的好题目。

死掉太太——或者死掉丈夫,因为有女作家——这题目尤其好;旁人尽管有文才,太太或丈夫只是你的,这是注册专利的题目。

汪处厚在新丧里做“亡妻事略”和“悼亡诗”的时候,早想到古人的好句:“眼前新妇新儿女,已是人生第二回。

”只恨一时用不上,希望续弦生了孩子,再来一首“先室人忌辰泫然有作”的诗,把这两句改头换面嵌进去。

这首诗到现在还没有做。

第二位汪太太过了门没生孩子,只生病。

在家养病反把这病养家了,不肯离开她。

例1写方鸿渐买假文凭时的心理,为自己的欺骗行为找借口,其实是自欺欺人。

例2写李梅亭给不给药,和给什么药的心理,揭露李梅亭名为学者,实为投机商人的无耻嘴脸。

例3写汪处厚写悼亡诗的心理,揭示了靠拉关系做了三闾大学中国文学系系主任的汪处厚,抄袭前人作品,无病呻吟,自我陶醉的丑态。

作者在《围城》的序里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类人物。

写这类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人物,没有把他们美化为至高无上的、散发着光晕的神,而重点在揭示他们身上的劣根性。

语言机智,富有神韵。

绘世态,入木三分《围城》不但为我们塑造了一批新儒林群像,还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

请欣赏下面几段。

1、学国文的人出洋“深造”,听来有些滑稽。

事实上,惟有学中国文学的人非到外国留学不可。

因为一切其他科目像数学、物理、哲学、心理、经济、法律等等都是从外国灌输进来的,早已洋气扑鼻;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正好象中国官吏、商人在本国剥削来的钱要换外汇,才能保持国币的原来价值。

2、方鸿渐受到两面夹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3、张先生跟外国人来往惯了,说话有个特征——也许在洋行、青年会、扶轮社等圈子里,这并没有什么奇特——喜欢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

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4、西洋赶驴子的人,每逢驴子不肯走,鞭子没有用,就把一串胡萝卜挂在驴子眼睛之前、唇吻之上。

这笨驴子以为走前一步,萝卜就能到嘴,于是一步再一步继续向前,嘴愈要咬,脚愈会赶,不知不觉中又走了一站。

那时候它是否吃得到这串萝卜,得看驴夫的高兴。

一切机关里,上司驾驭下属,全用这种技巧;譬如高松年就允许鸿渐到下学年升他为教授。

例1揭示当时人普遍的“崇洋”心理。

一些人到国外去,不是为了学知识,而是为了镀镀金,抬高身价而已。

例2揭示了当时人重视文凭,不重能力的现象。

例3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时期的特定行业——买办,以为洋人办事为荣,以善说洋文为荣的社会现象。

例4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上下级关系。

描画世态,入木三分。

在《围城》的序里,作者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

”从作品反映的内容看,“某一部分社会”是指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一些世态,而有些世态,现在何尝没有呢

正因如此,小说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围城》的语言,如果仅止于追求机智幽默,会让人觉得失之油滑、肤浅。

而它的语言,画人物,栩栩如生;描心理,富有神韵;绘世态,入木三分。

以机智幽默的语言形式反映了人性和世态的内容,给人一种丰富、厚重和深刻的感觉。

这些妙语如一颗颗耀眼的珍珠,为整篇小说增添了风采。

欣赏这些如珠妙语,如饮醇酒,愈久弥香。

概括《围城》的主要内容,简析其主要人物形象。

小说简介从印度洋上驶来的法国邮船白拉日隆子爵号在上海靠了岸。

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一踏上阔别四年的故土,就接二连三地陷入了“围城”。

方鸿渐旅欧回国,正是一九三七年夏天。

小说以他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某些知识分子(主要是部分欧美留学生、大学教授等等)生活和心理的变迁沉浮。

他们不属于那个时代先进的知识分子行列,当抗战烽烟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们大都置身于这场伟大斗争的风暴之外,先在十里洋场的上海,继在湖南一个僻远的乡镇,围绕着生活、职业和婚姻恋爱等问题,进行着一场场勾心斗角的倾轧和角逐。

这也是场战争,虽然不见硝烟,却处处闪现着旧社会你抢我夺的刀光剑影,腾跃着情场、名利场上的厮杀和火拼;虽然没有肉体的伤亡,却时时看得到灰色的生活是怎样蚕食着人们的年华和生命,那恶浊的空气又是怎样腐化着人们的操守和灵魂。

自然,这里也有真诚的友谊,善良的愿望;但这些在那个强大的旧社会壁垒面前,是显得多么软弱和无力。

在那随处都可以陷入“鸟笼”或“围城”的人生道路上,哪里是这些还没有消磨尽人生锐气的知识分子的出路呢

这是这部深刻的现实主义小说留给人们深思的一个严肃问题。

长篇小说《围城》共分九章,大体可以划做四个单元。

由第一章至第四章是第一个单元,写方鸿渐在上海和家乡(江南某县)的生活情景,以写上海为主。

在这个单元中,方鸿渐和苏文纨的“爱情”纠葛占了重要的分量。

苏文纨的倾心相与和方鸿渐的另有所欢,使他们演出了不少半真半假、女真男假的滑稽戏。

暴露了苏文纨官宦小姐矜持自负、自作多情、因而落得空对镜花水月的尴尬相,也暴露了方鸿渐纨袴子弟优柔寡断、不更世事而又玩世不恭的浮华相。

围绕着他们,作者还写了十里洋场社交生活的各种人物,在美国人花旗洋行里做买办、喜欢人们唤他jimmy的张吉民,外表时髦、骨子里守旧的董斜川,“对雌雄性别,最有研究”的青年哲学家褚慎明,满肚子不老实、自我标榜是“新古典主义”的诗人曹元朗,以及暗中把方鸿渐当做情敌、枉费了心思的赵辛楣,甚至还有生得漂亮、头脑乖巧的唐晓芙等等,他们都在作者笔下显示了各自的性格和色相。

他们宴饮会客、谈诗论文以及各种应酬交际是那样的内心空虚、百无聊赖以及庸俗不堪,这种生活不会培植健康的爱情,更不会培植健康的理想,本身就是一个有待冲破的“围城”。

第五章可以算作第二个单元,是“过渡性”或“衔接性”的。

在这个单元中,在个人生活上分别吃了败仗的方鸿渐和赵辛楣,从“爱情”牢笼中冲了出来,他们由假想的情敌变为真正的挚友,共同到湖南平成三闾大学谋事。

作者在这一单元里,还为下一单元的闹剧准备了新角色:未来三闾大学的训导长李梅亭,副教授顾尔谦和青年助教孙柔嘉。

他们和方、赵结伴由沪启航南下,组成了一个临时的“小社会”。

发生在这个“小社会”里的种种矛盾困扰和嬉戏调侃,以及沿途的所见所闻,构成了小说所描绘的现实主义画面的十分精彩的一部分。

第六、七章是第三个单元,主要描写三闾大学里的明争暗斗。

我们这里所选的第六章是这个单元之中的重场戏。

上自校长、训导长、各系主任,下至职员、学生、甚至还有家属,都卷入了一场令人头晕目眩的人事纠纷。

职业上的排挤,情场上的竞争,堂而皇之的例行公事,见不得人的谣诼诽谤、阴谋诡计,一时间三闾大学成了竞相逐鹿的舞台。

一些学者文士粉墨登场,他们之中有李梅亭那样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半旧遗老,也有韩学愈那样外形木讷、内心龌龊、伪造学历、招摇撞骗的假洋博士;有高松年那样道貌岸然、老奸巨猾、口称维护教育尊严、其实却是酒色之徒的伪君子,也有汪处厚那样依附官僚、谋取职位、意在结党自固、终于自蹈覆辙的阿木林;有陆子潇、顾尔谦那样一心攀龙附凤、专事吹拍、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也有范懿、汪太太那样虽然混迹学府、却只在情场上显露头角、推波助澜的名门女士。

总之,活跃在这“新儒林”里的各色人等,虽然用不着再把八股文当做敲门砖,却都扯起一面自认为是最漂亮的旗帜,将真面目掩盖起来,施出周身解数去追求新的晋身之阶,仿佛自然界的动物蒙上保护色,追求自身的发展一样。

自然,他们之中也还有没耗尽两肩正气的某些较好的人物,如虽则荒唐、孟浪,到底还有一些责任感的方鸿渐、赵辛楣,娇弱深沉、很有心计的孙柔嘉等等。

这些人物,或像方鸿渐,不失为“可造之才”,或像赵辛楣,终竟有一技之长;或像孙柔嘉,是思虑周密、深藏韬略的女中强者──他们在好的社会里,完全有可能发展为出类拔萃的人才;但在那些乌烟瘴气的环境里,由于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倒像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那样,让社会的惰力抵消掉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第八、九章是第四个单元。

方鸿渐和孙柔嘉在返回上海途中结了婚。

这对双方来说,都不能算做令人激动的结合,加以失业造成的对于前途的焦虑,使他们婚后不断发生争吵。

这种争吵在返沪途中还较为单纯,定居上海后,由于双方家庭和亲族的介入,矛盾更复杂了;在婆媳、翁婿、妯娌、亲朋、乃至主仆之间,一度曾发生了一系列龃龉和纠纷。

最后,方、孙的矛盾终因前者辞去报馆资料室主任而面临再次失业时激化了。

方鸿渐刚刚建立起来的新家解体,他再次冲出一个“围城”,又来到一个“围城”的入口──他打算投奔在重庆当官的赵辛楣谋取职业,这肯定也是一条前途未卜的坎坷不平的道路。

小说在一阵老式自鸣钟的“当、当……”声中结束。

像过去一切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样,它没有提供什么关于社会和人生出路的明确结论,但他描写的生活本身,“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节选自郭志刚《谈钱钟书的〈围城〉》, 《小说鉴赏文库·中国现代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人物形象在写《人·兽·鬼》的时候,钱钟书似乎还是着迷于讽刺嘲笑,着迷于妙语连珠,着迷于意蕴题旨,人物形象却都还模模糊糊。

而《围城》则不然,不但有李梅亭、曹元郎、高松年、周经理、范小姐等寥寥勾勒几笔却给人深刻印象的漫画式人物系列,更值得珍视的是方鸿渐和孙柔嘉这两个独特的人物。

方鸿渐被有些批评家称为“围城人”。

方鸿渐是个被动的、无能的、意志不坚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更是一个失败的人,他的失败是因为他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也因为他还不算是个卑鄙的人,还有点自知之明,有时候还想保持一点做人的尊严。

这不上不下的位置是尴尬的。

很多学者把他与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的形象联系起来,但“多余人”的悲剧在于思想上开始觉醒而缺乏行动的勇气和历史条件,而“围城人”的悲剧在于他的庸常。

“多余人”会给人以时代的前卫和英雄的感觉,而“围城人”却跟我们一样,作为普通人徒劳于找寻解脱或依附。

就像一无用处的贾宝玉是《红楼梦》中几乎惟一的好男人一样,方鸿渐也是《围城》中最好的人——或许除掉唐晓芙。

在整部小说里,只有一个唐晓芙,是纯洁而可爱的。

这是因为她对方鸿渐来说,还是虚无缥缈的,无望不可即的,所以,她是一个幻象。

而但凡有真实感的人,就都是可笑的、猥琐的、虚荣的、卑鄙的。

方鸿渐优于里面的每一个人。

我们知道,乱世是英雄或枭雄的天下,懦弱者是注定要失败的。

所以,既不作恶也无英雄气概、既与世无争又于世无补的方鸿渐,是注定要失败的。

方鸿渐的悲剧是现代社会人性异化的结果和对比。

但《围城》人物谱里更有独特意义的是孙柔嘉。

这个怯生生的小女生,这个似乎没有什么主见的小女生,这个小鸟依人地交付方鸿渐照顾的小女生,却是个最工于心计的人。

这种既柔又嘉、却暗自阴柔而且柔能克刚的人,就像一个甜蜜的圈套,却掌控着自己的婚姻、生活和命运,也掌控着方鸿渐的婚姻、生活和命运。

这是一个极具中国文化内涵的人物形象,中国道家文化中的所谓“阴柔”,中国政治文化中的所谓“权谋”,都可以在她身上找到影子。

在钱钟书之前,甚至之后,似乎还没有人写出来过。

但她不是一个文化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具有全部复杂性的人,当她掌控一切后,婚姻、生活和命运,却又似乎全都失控了,这个转折表达了另一个层面的“围城”困境,也使我们无法用三言两语来概括这个人,就像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说不尽的一样,她也是说不尽的。

《围城》中有哪些精彩的人物描写

方鸿渐可能代表着许多男人,有高的追求,但却胆小懦弱,巧言善辨没有用于正途,只能和妻子吵吵嘴,不愿意妻子看不起,对于男主人进行形象描写。

《围城》小说中人物的分析

在恋爱婚姻上的失败和他自身性格的懦弱是分不开的,他的好虚荣、爱面子的心理特性直接导致了他事业上的连连受挫。

当他留学归来,凭从一手里买来的假博士文凭受到地方小报记者的夸赞时,他“感觉身心庞然膨胀,人格也伟大了好些”,对文凭极为“认真”的功利性态度伴随着他的生活和工作愈演愈烈,他去大学教书、做名教授的美梦也因博士文凭被校方怀疑而破灭了。

图慕虚荣之心被先生刻画得淋漓尽致。

的生存环境让这个听来才高学富的方鸿渐备感失落,在假博士文凭“光环”的笼罩下,方鸿渐在生活工作中处处遭遇尴尬,从回国后给学生演讲到的任教,这位尚有一定正义感、良知未眠的方鸿渐一直在维护自尊心和欺骗与反欺骗的境遇中挣扎着。

方鸿渐无疑是旧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对方鸿渐的爱情遭遇和生存困惑的描述,究竟想告诉读者什么

对旧中国知识分子的打量、审视背后隐含了什么内容

副馆长孙郁“从方鸿渐看钱钟书”,敬请关注。

(全文) 为什么这么受读者的欢迎,这里有一个现象之谜,就是说它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文本,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自我生命的一种反顾、一种打量。

那么它描绘了中国的读书人,特别是中国的文人的心理劣根状态和他们的生存困境,所以我说,这本书现在很多的高中生也非常非常愿意读它,因为他们在方鸿渐的身上,也看到了现在我们中国读书人的影子。

现在的中学和大学的知识群落,这些文化人何尝不像当年那样,人们陷入在一种荒诞的文化困境里面。

就是说钱钟书当年描述的文人的窘态,这种知识群落的思想的顾忌,在今天依然延续着,这是这本书畅销不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主要描写了方鸿渐这个人,他从27岁那年从法国留学,从欧洲留学回到国内,然后两年之内的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的这样的一段生活。

那么方鸿渐他从欧洲回国以后,他开始是失业,没有什么职业,后来就是在他丈人家居住,原来他属于父母给他找的爱人,还没有结婚就去世了,所以他住在丈人家,后来在银行里工作,在银行的工作过程当中他和几个女性就产生了恋爱的关系。

钱钟书在描述方鸿渐在上海做职员的过程当中,那一段爱情的故事,写得非常地精妙,深切地展示了这样一个文化青年,他在恋爱场上、在情场上如何地受挫、如何地陷入了一种茫然的困境,这样一个过程。

比如小说刚开始的时候,写从在巴黎到上海的船上,他和一个鲍小姐那个爱情,他追求鲍小姐,鲍小姐也对他眉来眼去,但最后到了岸上,他就被鲍小姐甩掉了。

他被人骗,所以钱钟书眼里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那种温情的关系是非常非常之少的。

最后呢,无意中他和孙柔嘉小姐,孙小姐结婚了,他那个结婚,本来对孙小姐印象非常非常之好的,是一个很文静的知识女性,但是结婚以后他们不断地产生冲突,他陷入了家庭的无边无际的矛盾之中,所以方鸿渐这个人,不论是在学业上、在家庭上、在社会上他几乎没有一个有亮点的地方,他陷入了一种悖论、一种荒唐的陷阱里边。

比如他跟孙小姐结婚之后,他说的话。

他说:“结婚以后,你总会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早知道这样,结婚以前那种追求,恋爱等等全可以省掉,谈恋爱的时候,双方本相全收敛起来,到结婚后,还没有彼此认清,倒是老是婚姻干脆,索性结婚以前谁也不认识谁”。

方鸿渐这个人他在谈吐当中给人感觉非常儒雅,像一个读书人,但是钱钟书在描写的过程当中,觉得他呢,他其实是一个没有生活自理的人,是一个在高校不能够建立起自己的学术信心和学术地位的一个人。

而在生活上、在婚姻上又一塌糊涂的人。

他想要追求的他得不到,他不要的呢,偏偏要来,来了以后呢,本来以为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但其实又是一个悲剧的开始。

所以我觉得钱钟书在里面对婚姻我觉得表现的是一种很悲观的态度,但是他自身的婚姻是很幸福的。

钱钟书觉得人是无法预料自己的未来的,人必定要受到命运的一种捉弄。

比如恋爱之前,他觉得他那么美好,最美好的东西,他想追求,但他得不到,反而你不想要的东西他倒来了,你追求到手以后,你突然发现你在一个尴尬的泥潭里边。

方鸿渐这个人开始是想要追求什么,想要寻找什么,想要企盼什么,但最后你就感觉到,这种寻找、追求和企盼呢,慢慢地被一种麻木、痛苦、绝望所代替。

最后我们读完之后,你就会感觉到方鸿渐这个人物其实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重要的一个精神典型,他跟阿Q、跟觉新、跟好多作家笔下重要的一些形象一样,他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典型形象。

我们在读他的时候,在看方鸿渐的命运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钱钟书他自己,他的生活态度和他的美学追求。

我们在分析方鸿渐这个人物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中国的读书人,往往他们是带着一种外套,就是学人身上穿的一个外套。

就是说,没有真正地才学,但是呢,他们要炫耀自己的思想、炫耀自己的知识、炫耀自己的智慧,讲话经常讲一些哲理的语言,有一些对话是非常精彩的,但是这些对话又不是像方鸿渐这种人自己发明的,他不过是贩卖西方有些人的一些想法。

你比如说,他和赵辛楣有一次对话就谈教育,他经常说一些非常精彩的话。

觉得这个人很有思想,感觉到他好像是很有水平,比如他说:“从前的愚民政策,是不允许人民受教育,现代的愚民政策呢,是只许人们受某一种教育。

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

那么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

他经常说这样一些很有意思的话。

方鸿渐他是在欧洲留学的时候,他其实没有学到更多的专业,钱钟书认为他是一个无用的人。

所以在钱钟书的小说开始就说:“他是一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就转到了哲学系,最后又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学国文的人出洋深造,听来有些滑稽,事实上呢,没有学中国文学的人,非到国外留学不可,因为一切其他科目像数学、物理、哲学、心理、经济、法律等等都是从国外灌输进来的,早已洋气扑鼻,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的招牌,方可维持地位,正好向中国的官吏和商人在本国剥削来的钱要换成外汇,才能保持国币的原来价值。

”就是说我们现在看中国当下很多到欧洲、到国外去留学的人,我们看他们写的文章,我们也能感觉到,当年钱钟书笔下的一些影子,很多留学的人,在外面不是真正的学习,而是在镀金。

那么方鸿渐就是一个在欧洲几个国家留学镀金的一个文化人,他也没有学到一个真正的专业,可以说是万金油的这样一个人物。

由于他没有真才实学,而且在恋爱上又不断地陷入到一种陷阱里边。

所以最后在友人赵辛楣梅的推荐之下,就去了。

三闾大学在湖南省的一座国立的大学,那么到了这个大学以后,他因为也学无所长,所以他只是做了一个副教授,他做了一个副教授。

他在国外因为没有拿到学位嘛,他当时为了满足他的家人的虚荣心,他就用了一个假文凭。

到三闾学校以后呢,他也没敢说自己有假文凭,所以他当时只得到一个副教授,他本来想在这个学校好好工作,想做点事情,但是呢,这个学校教授们,从校长到普通的系主任、到一般的教员,种种行为跟官场和商界的那些人没有什么区别。

其实钱钟书他是一个书斋中人,他一生当中除了在大学,就是在研究室工作,后来搞过一段翻译,他没有更深入的社会底层人的这种体验。

但是他的敏锐性,他对人性的洞悉力,使他具有了一种超凡的目光。

他在感知周围人的生活的时候,他常常能够从细节,从人们的日常的一些生活里面,能够发现人性那些病态的、丑陋的东西。

你比如钱钟书在写对话,写方鸿渐和这几个女性,他在希望引起别的女性注意的时候,写他的微妙的心理,都写得入木三分。

这很像欧洲的一些讽刺小说家的一些作品,我想他也可能是受到了西方的一些东西的影响。

赵辛楣和方鸿渐一起和高松年校长对白的时候,他们每个人内心不同的感受,他们的失落感,他们的吃醋,他们的狡诈,他都勾勒出来。

所以给人感觉到钱钟书他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而不是通过曲折的情节,通过离奇的故事来展现人的。

所以这是《围城》这部书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比如从上海到三闾大学那一段漫长地旅途当中,那一段描写是相当精彩的。

那一段描写,钱钟书在《围城》当中,他通过这些衣食住行这个描述,来写这些文人的脆弱、文人的无聊、文人的荒唐。

在整个旅途过程当中呢,他写了几个人,比如说赵辛楣,李梅亭,大学教授拿着自己的名片到处炫耀,比如他们坐不了车了,他拿这个名片他最后能坐上车了。

李梅亭看到了很漂亮的一个寡妇,眉来眼去,互相斗情。

在钱钟书眼里,这些人表面上他们不过是挂着一个学者的招牌,其实和市井上那些混混和流氓气的人没有什么两样。

所以,我们在读《围城》的时候,能够感觉到,钱钟书他是把他内心的大的哀凉,深深地隐含在嘲讽画面的背后。

他在画面上他以那样嬉笑怒骂的文风,他的文笔,来勾勒形形色色的人物。

但是你读完后,你会觉得中国的读书人,原来是这样的一个群落。

就是你会有一种非常无奈和悲哀的感觉,这也就是说我们过去常讲,鲁迅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那种思想。

像方鸿渐、赵辛楣、李梅亭、苏小姐、汪处厚、高松年、韩学愈等等这些人物形象呢,都像他笔下一个玩偶,他可以任意揉捏,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思想的一个符号、一个观念的载体。

所以他用的是知识分子的一种笔法,是用象牙塔里的很有意思的这样一种很幽默的,这样的一种东西。

还有一个就是说像中国的读书人,中国的读书人,钱钟书认为是无用的,特别是学了文的,文科的,就像我们这个专业的人,很多是无用的。

鲁迅晚年也是说,希望自己的孩子,如果有本事的话,千万不要做空头的艺术家和文学家、美术家,要去找一点实事,干一点实事。

因为鲁迅深深地觉得中国的文人无用,他们要么是官的奴隶,要么就是商的奴才,他们要么是依附于统治者,要么就是依附于老板和一个。

那么在《围城》里面知识分子依附的什么呢

你们感觉到《围城》三闾大学,三闾大学是个官气很浓的一个大学,这个大学校长聘任系主任,哪个系、哪个系主任的时候,他要考虑到教育部官员的关系。

而且教授们为了升官他要拍马溜须,要依附于什么。

就是读书人、知识分子他没有自己一个独立的立场。

方鸿渐的性格,其实看他的时候,我觉得我对这个人一点也恨不起来,甚至有很多同情。

因为钱钟书也发现他内心的一些善良的一面,比如说他其实本不想骗人,他也有自尊心,他也有羞愧感,他看到别的大学教授在追逐名利的时候,表现得非常无耻的时候,他也有蔑视的那一面,他心里他有一种良知在里面。

但是钱钟书在描述他的良知的时候,只是一闪而过,他并不把他自己的目光停留在这个地方,他只是更多地来描写他生活当中尴尬的那一面。

比如钱钟书描写他吃相,他吃饭,吃饭,就没有那个按照一般的中国所谓高贵的贵族,留过洋吃饭是很典雅的。

但是他吃饭,他的吃相就受到了小说里其他一些人物的嘲讽。

比如说他到故乡,从欧洲刚回来演讲,他第一次演讲,人家叫他讲东西方文化,他其实没有那种很深切地体验,完全因为他镀金,所以他在谈到东西方文化的时候,他大谈鸦片、梅毒。

其实学生是愿意听的,但是对那些士大夫们,那些正襟危坐的人,觉得他是胡闹,那么对于真正的学者来看,等于非常浅薄的皮毛之谈。

所以钱钟书在描述这个人物的时候,处处让他表现出他那种尴尬和他的窘态,我们用普通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出丑的地方。

比如说像那些教授,三闾大学也有个教授,他叫韩学愈,他也在弄了个假文凭,他骗人。

方鸿渐在备课的时候,他那种心理,他就写道,钱钟书就写道:“有人肯这样提拔,还不自振作,那真是器物了,所以鸿渐预备功课,特别加料,渐渐做名教授的好梦,得学位是把论文哄过自己的先生,教书是把讲义哄过自己的学生,鸿渐当年没哄过先生,所以未得学位,现在要哄学生不免欠缺依傍,教授成为名教授也有两个阶段,第一是讲义当著作,第二,著作当讲义,好比粗学的理发匠,先把傻子和穷人的头作为练习本领的试验品,所以讲义在课堂上适用,没出乱子就作为著作出版,出版以后,当然是指定教本,鸿渐既然格外卖力,不免也起名利双收的妄想。

” 钱钟书写道:“撒谎骗人该像韩学愈那样才行,要有勇气、坚持到底,自己太不成了,撒了谎还要讲良心,真是大傻瓜。

假如索性大胆老练,至少高松年的欺骗可以避免,老实人吃的亏,骗子被揭破的耻辱,这两种相反的痛苦,自己居然一箭双雕地兼备了。

” 我觉得钱钟书写这些人呢,跟五四时期的很多作家不一样,鲁迅和巴金他们写读书人往往这些读书人具有深切的精神的痛感,他们,对现实处于一种不满的状态,他们要寻找出路、寻找民族和自我的出路,但是恰恰没有出路,于是呢,就陷入了一种苦难和绝望的大泽里边。

但是钱钟书不是这样,钱钟书写知识分子呢,这些人是些什么人呢,他们是些混混,他们既没有对民族的使命感,也没有文化的责任感,他们不过是借着留洋、借着知识分子这个招牌来吃饭。

用鲁迅的话讲,就叫“啖饭之道”,就是吃饭之道,所以这些是一些没有什么节操,没有什么操守,没有什么信念的一个群落。

所以钱钟书他更多的是关注的是,他认为中国的读书人,更多的是这样的一些混混,一些混混。

所以在读他的小说的时候,我就经常在想,钱钟书这个人,他在审视人生、他审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是缺少鲁迅和巴金那样的作家的温情的,他过于残酷,他甚至于把人的那种人性当中最丑陋的东西,他都全面地还原了出来。

比如说家庭,他写方鸿渐的家庭,方鸿渐家里父母还有妯娌之间,你感觉到每个人的形象都不是可爱的。

他写大学的老师,他的同事,也没有几个可爱的,包括佣人,也写得面目可憎。

就说他是对人性是非常失望的一个人,钱钟书,他不像有一些作家,他希望能够在人的身上打捞一种闪光的东西,比如像孙梨这种作家,孙梨他是一个内心很痛苦的人,但是他在写中国的乡间百姓的时候,他发现他们美的一面,发现他们身上那些迷人的、具有人性力量的东西。

但是在钱钟书,包括他的夫人杨降他们的作品当中,你几乎看不到这样的形象。

所以他们用一种很残酷的笔法来嘲讽了周围的世界,他认为,钱钟书认为人是陷入在一种二律悖反,是在一种荒唐的这样一种境地里边生存的,在这样荒唐的环境里面选择着、挣扎着。

钱钟书他在书的前言里面写,他说:“写这类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人能够反讽自己,能够嘲笑自己,是非常非常有意思的。

作家能够在小说当中,那么如此从容地来反讽自己的生活呢,其实也就表现了他的一种自省力和他文化情怀,所以我经常在想,钱钟书他在写小说的时候,他是用的一种游戏的笔法,他写的不像有些作家那么累,有一些作家写完一部长篇小说以后,就觉得心力交瘁。

他尽管也是在忧患之中写的这本书,但是你会觉得他写得很从容。

就是说他在整个的写作当中呢,表现出他与当时主流的、流行的这种叙述模式呢,完全不同的这样一种风格。

当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主流是左翼文学,左翼文学主要是通过广阔的社会生活,通过阶级的斗争,不同的阶级矛盾和斗争,通过这个斗争来展示中国社会的一些本质性的东西。

但是,钱钟书回避了这些,钱钟书似乎不相信仅仅用这种泛道德化和泛意识形态的这种叙述方式,就能够真正地表现出人的这种普遍性的东西,他不相信。

所以钱钟书他开始,他就避开了流行色,避开了一切鲜艳的理念,他凭着自己的直觉,他生命的直觉和他的学识来展现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文人的生活。

钱钟书这个文本,它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因为他超越了时代,他超越了意识形态,也超越了自身的一些有限性,他相信人是有限的,也恰恰因为他注重了这种有限,他也意识到自己的有限,那么也使他这个小说呢,获得了一种无限的阅读的可能性,获得了无限的读者。

在钱钟书的眼里呢,中国的文人是缺少创造性的,科举时代,中国文人依附的是八股,中国开化以后,留洋以后,中国人渐渐有了洋奴的一种心理,所以读书人真正地能够,他们的心灵深处能够感知到西方文化的精髓,又能够从中国东方文化当中能提炼出一种新的文化元素的这样的学者非常非常之少。

我们举个例子,当年鲁迅他到日本留学,当时他们有二百多人,其实当时回来以后,也就是只有几个人非常非常优秀,大部分都是非常平凡、非常普通、非常平庸,甚至于非常荒唐的一些人。

那么就是说,普普通通的没有专业知识而有沾染了中国传统读书人的恶习的这样的知识分子,这样的文人非常非常之多。

那么钱钟书也就恰恰是捕捉到了这样一个人物的群落,来分析来形象地展示他们内心的世界,以此来透视我们国内内心的一些基本元素,就是劣根性的一些东西。

钱钟书描写的三闾大学的各种各样的教授,他们的嘴脸都带有漫画式的,带有嘲讽的口吻。

所以这个小说呢,它总体来讲,它就展示了无用、无力、精神无缘这么样的一个人物的形象,一个读书人的形象。

在钱钟书的眼里,像方鸿渐这样的人,他是一个被社会所遗弃、没有任何用处的一个人,是一个知识上的废人、是一种精神上的垃圾。

方鸿渐这个形象我觉得他至少他表现了钱钟书的这样的几个想法:第一,就是说钱钟书通过方鸿渐这个命运,尴尬的命运,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失落、失业、失恋、失态、失宠,他展示一个什么道理呢

第一我想他展示了人的有限性。

中国五四以后的很多作家,他们在描写一个很动人的形象的时候,他们要把他写得非常圆满、非常感人、非常崇高、非常伟岸。

但是钱钟书不相信圆满,方鸿渐我们就会感觉,他在学生面前,他是个老师,但是他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他自己都搞不清楚。

第二点呢,钱钟书我觉得他在方鸿渐这个形象上,他通过方鸿渐命运的苦运的出现,他表现了人性恶的这样的一个思想。

钱钟书似乎不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这样的一句话,所以他在《管锥编》和《谈艺录》里边,他经常揭露那些我们所认为那些很伟大很重要的一些学者和作家的短处,他看到了他们的丑陋的一面。

钱钟书其实他在他的学术著作里边,也容下了他的这些思想。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钱钟书经常讲,他不相信有纯而又纯的东西,他不相信纯粹的东西。

他说真理是存在的,但是真理要想实现必须附之于庶地,用很庸俗的办法才能操作,很美好的东西你不能用很美好的方法来操作,你必须用非常庸俗的方法来操作,才能够成功。

这个大家可以去想一想,况且不美好的东西用什么办法来操作的呢,所以钱钟书在小说里面他不断地发现知识界的奥妙。

比如在报馆里、在银行里、在大学里边都是这样,特别是在大学里面,他写的这几个读书人,这几个教授,从国外回来的,就是说在国内的土生土长的教授,写他们都是这样。

在五四以后呢,可以说鲁迅、钱钟书他们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现代讽刺文学的这样一个基础。

那么鲁迅呢,他是以战士的、战斗的,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加上一种反讽和幽默的口吻,他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叙述语言和叙述语码。

那么钱钟书呢,是靠着自己的聪慧,他的才识,为我们编织了一个虚幻的,这样的一个世界,但是我们就会感觉到,尽管他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他却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反映。

第三个呢,在人物身上他处处展示了人存在的二律悖反,就是同样一个命题,也会有一个相反的命题和它相对,就是说人无往不在一种枷锁当中。

当你获得了什么的时候,同时你就失去了什么,所以《围城》这个书名它本身就有一种哲学的意向,就是说城里的人想要出去,城外的人想要冲进来。

人呢不断地在选择,但是不断地进入一种陷阱,不断地进入一种灾难。

开始人们所想像的,和最后收获的是不一样的。

所以方鸿渐这个人物形象,那么在这几点上呢,就使我们感觉到钱钟书他的精神世界,他内在的悲凉感和孤独感。

钱钟书晚年几乎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拒绝媒体的采访,电视台要找他去录像,他坚决不出现的,因为他也知道人一说话一表现,上帝就会发笑,说不定也就变成方鸿渐,骗骗人或者怎么样,因为人都是有限的。

他处处看到了人的有限性和尴尬性,他对人的这一点他是非常绝望的。

我觉得钱钟书他表现了这样的一种思想。

方鸿渐最根本的意义,预示着我们现代教育的一种失败,现代某种文化的一种失败。

他在看似神秘艰深的外表的背后,他隐含着一种空虚,无力、灰色、荒诞这样的一种深切的隐含,隐含这样一种意义。

中国所谓的文化人,很多的文化人他们现在被名利所驱使,他们远离了学问,他们也是在做一些和学术没有关的一些东西。

所以我就经常想,如果鲁迅和钱钟书他们现在很年轻的话,他们可能还会写出更精彩的文章来嘲讽这样的一些现象,所以一个民族最可怕的腐败是文化和教育的腐败,因为只有大学才能够生长精神,才是纯洁的精神的园地,才是思想的源力。

你看很多西方的国家,很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重要的一些思想,他是在大学里面产生的,因为这个大学里面应当是一种超功利的,它是不应当有功利理念的,不是为了追求一个外在的什么东西,它是一种自由,一种完全是心灵和上苍进行交流,才会产生一种学说。

你比如古希腊,古希腊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样的人呢

因为当时古希腊的人,他们是处在一种游戏的状态,他们强调文化的无功利,那么无功利他就会想到心灵和上苍直接进行交流。

想到月亮为什么是这样的,星星为什么是这样的,大海的浪潮怎么产生的,然后他就出现了逻辑学,出现了自然科学,各种各样学说都出现了。

但是我们中国呢,是从孔夫子开始,我们开始的文化,孔夫子告诉我们一切要有用,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为统治者服务,要为谁谁服务。

中国的文化人一直是依附在别人身上,为谁谁服务的,而不是独立的思考,不是独立的思想。

所以钱钟书在《围城》里面就写了一些没有思想、浑浑噩噩的一些文化人,一些丑陋的文化人。

他们根本没有独立之精神和独立之人格,没有那种超功利的文化情怀,哪怕对我们民族文化的那种忧患,对当下生活的这种感怀、伤世都没有。

所以三闾大学呢,其实就是中国当时现代教育腐败和黑暗的一个缩影。

我觉得它的警示意义非常之大,因为当中国的大学都像三闾大学这样存在的时候,中国是不会产生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哲学家,和伟大的科学家的。

所以我想钱钟书之所以我们说他伟大,就是因为他发现了这些问题。

他用自己那种反讽的语言,那种颠覆性的、叙述语序,他描述了这个生活,他把这种可怕性,和那种令人不寒而栗的黑暗性展示给读者,使我们意识到,中国的文化人,中国的知识分子,必须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洗心革面,就是说要进行思想上的革命,要改造国民性,要从根本上来改造中国人的思想。

我们现在很多人在谈到中国文化悲剧的时候,经常讲到社会,讲到民众,其实社会民众的叙述者是文人,那么文人自身不能够解放,成为一个很委琐的,非常奴性的这样的人物的时候,那不可能产生一个健康的文化。

所以《围城》给我们的启示实在是太巨大和深远了。

所以我想,我们今天呢,我们重新来看《围城》,我想它一方面使我们可以还原到历史,重新回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知道那一段人的生活,同时我们也可以重新来反省我们当下的知识界和读书界的情况。

我们就会感觉到,中国文人的劣根性,它的存在,它是有它的一段历史,它是有自己的源头的,它有流脉的。

所以它具有了很深刻的文化标本的意义。

所以我想我们通过方鸿渐,通过《围城》,通过钱钟书,我们可以深深地来反省我们人类自己,反省我们今天人的生活。

我们是不是,也在以虚幻的以一种欺骗人的、或者被别人骗的方式,存在一种尴尬的文化境界里边。

我们是不是成为了社会上一个多余的、无力的、无援的、无助的一个孤苦的存在,我们是不是一个充满了幻想而又实际上永远是在痛苦和绝望中挣扎的一个可怜的人物,它给我们带来的联想,和给我们带来的启示都是非常非常之深远的。

围城中的外貌描写有哪些

他是一位封建家庭的,聪明而懒散,而虚浮虚而不求进取,充满了矛盾性格他的性格又造成了他悲剧的人生。

就象赵辛楣与他在旅途结束时对他的评价:“旅途是最好的认识人的方式,你这个人我不讨厌,可以做朋友的,但是你全无用处.一句话概括了方的悲剧性格和人生走势。

在事业上,他不学无术,在欧洲四年留学换了三所大学,最后从爱尔兰骗子手中买了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他先是在“岳父”的银行做职员,但是随后与只有空名的岳父岳母闹翻而辞去了这个职位。

后来又到报馆里,又不甘做那些无聊的工作。

在此时赵辛楣为了让他远离苏文纨,又向他推荐了三闾大学,这应该是个很不错的职业了,可是他在那里却不能审时度势,得罪了不少人,最后随着赵辛楣的离去,感觉自己也要混不下去了,就想着退掉高松年的聘书,并在信中痛痛快快地批评校政一下,借此发泄这一年来的气愤,谁知道却没有收到聘书,只能是郁闷离去。

在一事无成中又想到了去投奔已经在重庆得势的赵辛楣...... 在爱情上,他又表现得软弱和经不起诱惑。

在文中作者没有交代他的外貌,但是他应该是一个外表出众的人,因此很有女人缘,而他对待这些女人的行动上也体现了他的性格。

在回国的船上,他竟然被已经有未婚夫的鲍小姐诱惑了去。

虽然他并不爱孙柔嘉,但是在苏柔嘉强烈的爱情攻势下,却不懂如何拒绝,致使苏小姐认为他也爱着自己,造成了后来的大误会以及他和唐晓芙的一段悲剧式的恋情。

他和唐小姐应该是一见钟情,也是本文中最让人刻骨铭心的一段恋情,但是最后由于苏小姐的干扰和方鸿渐自己的退却,最后也无疾而终,让人扼腕叹息。

后来在三闾大学结识了孙小姐,这也是他最后的爱情了,并同她最后走进了围城之中。

但是从他们的表现来看,方应该不爱她,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家庭争吵以至最后不可避免的走向决裂。

在人际关系上,他又他自视颇高,品位不凡,愤世嫉俗,但是不溜须拍马,没有害人之心,所以他是经常遭遇挫折和失败。

或许这正是许多小知识分子的共同的命运,过去是,现在也一样。

在和岳父岳母的关系中、和同去三闾大学的同路人的关系中、同三闾大学老师的关系中、同和两个弟媳的关系中.......没有一个能够处理得很好,最后也只能是东奔西走。

唯一能够关系密切的应该就是赵辛楣了,可是他对赵的依赖性又太大,自己完全不能寻找出路,也只能是落得个悲剧的下场。

或许是方鸿渐的性格中有大多数人的通病,所以很多人越看越觉得自己的性格和他的类似。

也可能是因为很多人都感觉生活得很落魄,很有同是天下沦落人的感觉吧。

总之,很多人就是因为这样才对《围城》百看不厌,产生强烈共鸣的。

方鸿渐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方鸿渐的悲剧不是性格悲剧而是社会悲剧方鸿渐的灰色人生,是当时整个社会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

围城中描写人物形象的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