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三八妇女节 新年祝福语

国防科技大学名人名言

科学家的名人名言

1、不要努力成为一个成功者,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 (美国)2、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

——(美国)3、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

—— (美国)4、倘若人能完成它所希望的一半,那么,他的麻烦也会加倍。

—— (美国)5、只见汪洋时就以为没有路地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

—— (英国)6.天使为欲求与神同等的权力,而犯法堕落;人类为求知识与神同等,而触法堕落。

—— (英国)7、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爱因斯坦(美国)

名人事例和名人名言

爱迪生小时家贫, 买报做童工养家, 在火车上试验失败后, 买扇了一记耳光导致耳聋。

为研究出合适的金属作灯丝, 爱迪生失败了999次,被人嘲笑。

诺贝尔发明火药是失败了N次, 自己的家都被弄没了。

很困就想了一点, 见谅

居里夫妇 比埃尔·居里(Pierre Curie)1859年5月15日生于巴黎一个医生家庭里。

在他的儿童和少年时期,性格上好个人沉思,不易改变思路,沉默寡言,反应缓慢,不适应普通学校的灌注式知识训练,不能跟班学习,人们都说他心灵迟钝,所以从小没有进过小学和中学。

父亲常带他到乡间采集动、植、矿物标本,培养了他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学到了如何观察事物和如何解释它们的初步方法。

居里14岁时,父母为他请了一位数理教师,他的数理进步极快,16岁便考得理学学士学位,进入巴黎大学后两年,又取得物理学硕士学位。

1880年,他21岁时,和他哥哥雅克·居里一起研究晶体的特性,发现了晶体的压电效应。

1891年,他研究物质的磁性与温度的关系,建立了居里定律:顺磁质的磁化系数与绝对温度成反比。

他在进行科学研究中,还自己创造和改进了许多新仪器,例如压电水晶秤、居里天平、居里静电计等。

1895年7月25日比埃尔·居里与玛丽·居里结婚。

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生于沙皇俄国统治下的华沙,父亲是中学教员。

16岁她以金质奖章毕业于华沙中学,因家庭无力供她继续读书,而不得不去担任家庭教师达六年之久。

后来靠自己的一点积蓄和姐姐的帮助,于1891年去巴黎求学。

在巴黎大学,她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地学习,经过四年,获得了物理和数学两个硕士学位。

居里夫妇结婚后次年,即1896年,贝可勒耳发现了铀盐的放射性现象,引起这对青年夫妇的极大兴趣,居里夫人决心研究这一不寻常现象的实质。

她先检验了当时已知的所有化学元素,发现了钍和钍的化合物也具有放射性。

她进一步检验了各种复杂的矿物的放射性,意外地发现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比纯粹的氧化铀强四倍多。

她断定,铀矿石除了铀之外,显然还含有一种放射性更强的元素。

? 居里以他作为物理学家的经验,立即意识到这一研究成果的重要性,放下自己正在从事的晶体研究,和居里夫人一起投入到寻找新元素的工作中。

不久之后,他们就确定,在铀矿石里不是含有一种,而是含有两种未被发现的元素。

1898年7月,他们先把其中一种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

没过多久,1898年12月,他们又把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

为了得到纯净的钋和镭,他们进行了艰苦的劳动。

在一个破棚子里,日以继夜地工作了四年。

自己用铁棍搅拌锅里沸腾的沥青铀矿渣,眼睛和喉咙忍受着锅里冒出的烟气的刺激,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提炼,才从几吨沥青铀矿渣中得到十分之一克的镭。

由于发现放射性,居里夫妇和贝可勒耳共同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比埃尔·居里因车祸不幸逝世,年仅47岁。

比埃尔·居里去世后,居里夫人忍受着巨大的悲痛,接任了她丈夫在巴黎大学的物理学教授职位,成为该校第一位女教授。

她继续放射性的研究工作。

1910年,她和法国化学家德别爱尔诺一起分析出纯镭元素,确定了镭的原子量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她还测出了氡和其他一些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整理出放射性元素衰变的系统关系。

由于这些重大成就,又荣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仅有的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居里夫妇亲自体验了镭的生理效应,他们曾不止一次地被镭射线烫伤。

他们与医生一起研究将镭用于治疗癌症,开创了放射性疗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为了自己的祖国波兰和第二祖国法国,参加了战地卫生服务工作,组织X光汽车和X光照相室为伤兵服务,还用镭来治疗伤兵,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战结束后,居里夫人回到巴黎她创建的镭学研究所,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并培养青年学者。

晚年完成了钋和锕的提炼。

居里夫人在无任何防护设施的情况下从事了35年的镭元素研究,加上大战期间四年建立X射线室的工作,射线严重地损害了她的健康,引起她严重贫血。

1934年5月她不得不离开自己心爱的实验室,并于1934年7月4日与世长辞。

居里夫妇一生淡泊、谦虚,不喜欢世俗的恭维与赞扬,不关心个人的名利与地位。

在发现镭和提炼成功以后,他们不请求专利,也不保留任何权利。

他们认为,镭是一种元素,应该属于全人类。

他们向全世界公开他们的提镭方法。

对他们花费十几年制备出来的、约值十万美元的一克多镭,全部交给了镭学研究所,不取分文。

对美国妇女界捐赠给她的一克镭,也不据为私有,一半给了法国镭学研究所,一半给了华沙的镭学研究所。

在将镭用于治疗癌症时,他们本可以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但是他们商定,不要他们的发明带来的一切物质利益。

他们辛勤劳动的目的,是为人类从新发现中获得幸福。

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 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

古希腊人以为是水、土、火、气四种元素,古代中国则相信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说。

到了近代,人们才渐渐明白:元素多种多样,决不止于四五种。

18世纪,科学家已探知的元素有30多种,如金、银、铁、氧、磷、硫等,到19世纪,已发现的元素已达54种。

人们自然会问,没有发现的元素还有多少种

元素之间是孤零零地存在,还是彼此间有着某种联系呢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揭开了这个奥秘。

原来,元素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按照严格的命令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怎么排列的呢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的原子量相等或相近的,性质相似相近;而且,元素的性质和它们的原子量呈周期性的变化。

门捷列夫激动不已。

他把当时已发现的60多种元素按其原子量和性质排列成一张表,结果发现,从任何一种元素算起,每数到8个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他把这个规律称为“八音律”。

门捷列夫是怎样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呢

1834年2月7日,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诞生于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父亲是中学校长。

16岁时,进入圣彼得堡师范学院自然科学教育系学习。

毕业后,门捷列夫去德国深造,集中精力研究物理化学。

1861年回国,任圣彼得堡大学教授。

在编写无机化学讲义时,门捷列夫发现这门学科的俄语教材都已陈旧,外文教科书也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因而迫切需要有一本新的、能够反映当代化学发展水平的无机化学教科书。

这种想法激励着年轻的门捷列夫。

当门捷列夫编写有关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章节时,他遇到了难题。

按照什么次序排列它们的位置呢

当时化学界发现的化学元索已达63种。

为了寻找元素的科学分类方法,他不得不研究有关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某一学科的历史,是把握该学科发展进程的最好方法。

门捷列夫深刻地了解这一点,他迈进了圣彼得堡大学的图书馆,在数不尽的卷帙中逐一整理以往人们研究化学元素分类的原始资料…… 门捷列夫抓住了化学家研究元素分类的历史脉络,夜以继日地分析思考,简直着了迷。

夜深人静,圣彼得堡大学主楼左侧的的门捷列夫的居室仍然亮着灯光,仆人为了安全起见,推开了门捷列夫书房的门。

“安东

”门捷列夫站起来对仆人说:“到实验室去找几张厚纸,把筐也一起拿来。

” 安东是门捷列夫教授家的忠实仆人。

他走出房门,莫名其妙地耸耸肩膀,很快就拿来一卷厚纸。

“帮我把它剪开。

” 门捷列夫一边吩咐仆人,一边动手在厚纸上画出格子。

“所有的卡片都要像这个格于一样大小。

开始剪吧,我要在上面写字。

” 门捷列大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他在每一张卡片上都写上了元素名称、原于量、化合物的化学式和主要性质。

筐里逐渐装满了卡片。

门捷列夫把它们分成几类,然后摆放在一个宽大的实验台上。

接下来的日子,门捷列夫把元素卡片进行系统地整理。

门捷列夫的家人看到一向珍惜时间的教授突然热衷于“纸牌”感到奇怪。

门捷列夫旁若无人,每天手拿元素卡片像玩纸牌那样,收起、摆开,再收起、再摆开,皱着眉头地玩“牌”…… 冬去春来。

门捷列夫没有在杂乱无章的元素卡片中找到内在的规律。

有一大,他又坐到桌前摆弄起“纸牌”来了,摆着,摆着,门捷列夫像触电似的站了起 来,在他面前出现了完全没有料到的现象,每一行元素的性质都是按照原子量的增大而从上到下地逐渐变化着。

门捷列夫激动得双手不断颤抖着。

“这就是说,元素的性质与它们的原子量呈周期性有关系。

”门捷列夫兴奋地在室内踱着步子,然后,迅速地抓起记事簿在上面写道:“根据元素原子量及其化学性质的近似性试排元素表。

” 1869年2月底,门捷列夫终于在化学元素符号的排列中,发现了元素具有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同年,德国化学家迈尔根据元素的物理性质及其他性质,也制出了一个元素周期表。

到了1869年底,门捷列夫已经积累了关于元素化学组成和性质的足够材料。

无影周期表有什么用呢

它可非同一般。

一是可以据此有计划、有目的的去探寻新元素,既然元素是按原子量的大小有规律地排列,那么,两个原子量悬殊的元素之间,一定有未被发现的元素,门捷列夫据此预付了类硼、类铝、类硅、类锆4个新元素的存在,不久,预言得到证实。

以后,别的科学家又发现了镓、钪、锗等元素。

迄今,人们发现的新元素已经远远超过上个世纪的数量。

归根到底,都得利于门氏的元素周期表。

相信在广大青少年朋友中,一定会涌现出许多新的化学家,进一步打开微观世界之谜。

二是可以矫正以前测得的原子量,门捷列夫在编元素周期表时,重新修定了一大批元素的原于量(至少有17个)。

因为根据元素周期律,以前测定的原于量许多显然不准确。

以铟为例,原以为它和锌一样是二价时,所以测定其原子量为75,根据周期表发现钢和铝都是二价的,断定其原子量应为113。

它正好在钙和锡之间的空位上,性质也合适。

后来的科学实验,证实门氏的猜想完全正确。

最令人惊异的是,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宣布发现了新元素镓,它的比重为4.7,原子量是59点几.门捷列夫根据周期表,断定镓的性质与铝相似,比重应为5.9,原子量应为68,而且估计镓是由钠还原而得.一个根本没有见过镓的人,竟然对它的第一个发现者测定的数据加以纠正,布氏感到非常惊讶,实验的结果,果然和门氏判断极为接近,比重为5.94,原子量为69.9,按门氏提供的方法,布氏新提纯了镓,原来不准确的数据是由于称中含有钠,大大减少了它本身的原子量和比重。

三是有了周期表,人类在认识物质世界的思维方面有了新飞跃。

例如,通过周期表,有力地证实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定律,原子量变化,引起了元素的质变。

再如,从周期表可以看出,对立元素(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在对立的同时,明显存在统一和过渡的关系。

现在哲学上有一个定律,说事物总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 式上升。

元素周期表正是如此,它把已发现的元素分成8个家族,每族划分5个周期,每个周期、每一类中的元素,都按原子量由小到大排列,周而复始。

元素周期律一举连中三元,使人类认识到化学元素性质发生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把原来认为各种元素之间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观点彻底打破了,使化学研究从只限于对无数个别的零星事实作无规律的罗列中摆脱出来,从而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

航天精英钱学森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与钱学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 交大。

1935年赴美留学,1938年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著名专家冯•卡门指导下获博士学位。

1943年,他与马林纳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为美国40年代研制成功地对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设计思想被用于“女兵下士”探空火箭和“二等兵A”导弹的实际设计中,所获经验直接导致了美国“中士”地对地导弹的研制成功,并成为后来美国采用复合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的‘北极星”、“民兵”、“海神”导弹和反弹道导弹的先驱。

此后,钱学森又在超高速及跨音速空气动力学、薄壳稳定理论方面对航空工程理论有许多开创性的贡献。

他和卡门一起提出的高速音速流动理论,为飞行器克服音障和热障提供了依据,以他和卡门名字命名的卡门一钱学森公式成为空气动力计算上的权威公式,并被用于高亚音速飞机的气动设计。

由于他对火箭技术理论卓有建树,并于1949年提出核火箭的功能设想,因而在当时被公认为火箭技术方面的权威学者。

1955年,钱学森冲破美国当局的层层阻挠回到了祖国,投身于创建中国航天事业当中。

1956年2月17日,他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建立我国国防工业意见书》,最光为我国火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同年10月,他又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

接着,他长期担任航天研制的技术领导。

在他的参与下,1960年11月我国发射成功第一枚仿制火箭,1964年6 月29日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飞行试验取得成功。

1965年钱学森建议制订人造卫星研制计划并列人国家任务,最终使我国第一颗卫星于1970年到太空邀游。

在50年代初,钱学森把控制论发展为一门技术科学——工程控制论,为飞行器的制导理论提供了基础。

他还创立了系统工程理论,并广泛应用。

由于钱学森在中国航天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1989年6月,国际理工研究所向他颁发了小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 10月,我国政府授予他“杰出贡献科学家”的称号。

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维也纳拜见当时的大音乐家莫札特。

此人其貌不扬,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钢琴身手,连被誉称神童的莫札特亦为之惊叹。

立即向在场的朋友说:“此年青人必为乐坛掀起狂澜。

” 莫札特的预言不到十年立即应验,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贝多芬。

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国科隆附近莱茵河畔的波昂。

他的父亲约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时代贝多芬毫无幸福可言。

~惨遭鞭笞的童年声声疼~ 他的父亲希望儿子成为第二个神童,以便靠他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强迫他学习钢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

就在这样凄惨痛苦命运下,贝多芬渡过了童年。

贝多芬天赋过人,再加上后天刻苦的磨练,程度愈来愈高,连他的老师都自叹弗如。

十二岁时贝多芬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也负起了养家责任。

在宫廷中贝多芬遂渐受到重视,但他心怀远大,在一七八七年远赴维也纳投拜莫札特。

但很不幸,他的母亲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亲就去世了。

这对贝多芬打击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为了实现理想,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维也纳。

此次华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为了报答,贝多芬日后写出了钢琴奏鸣曲作品五十三献给了华德斯坦。

到了维也纳,贝多芬受教於海顿门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兹贝格与萨里耶里等名师求教,尤其是后者,他学了有十年之久。

~挣脱束缚 追求自由~ 一七九五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闻遐迩。

他的「第一号交响曲」是后来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钢琴三重奏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与作曲家的双重声誉。

此后五年,他又写作了第一号到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

以及第一号到第三号钢琴协奏曲。

一七九九年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

他凭著神奇的想像力,接连写作了震惊乐坛的名作。

在这些作品中,弥漫著生命的欢愉与热情,而且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连莫札特都束缚的严格形式。

贝多芬在一帆风顺之际,声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运降临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聋的疾病。

~听不见声音的巨人~ 这是很残酷的打击,为了怕人发觉他耳聋,贝多芬逐渐离群索居,自己变得愈来愈孤僻。

而在此时,他与一名十七岁少女朱丽叶塔.古奇阿帝相恋。

著名的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他们相恋的作品。

一八零二年贝多芬迁到离维也纳车程一小时的海利金宁静村庄作曲,他在那里完成了第二号交响曲。

但耳疾恶化使他痛苦万分,因而他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书,陈述悲惨遭遇与不幸。

后来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学观重建信心。

「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头苦干」。

此时他回到维也纳,乐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写出了雷霆万钧的第三号「英雄」交响曲。

此曲原想献给拿破仑,但因拿破仑加冕称帝,贝多芬愤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称为「英雄交响曲」。

同年,贝多芬又写作了极出色的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

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

隔年又接著完成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与独一无二的歌剧「费黛里欧」。

在这一连串作品中他表现出真正的功力,如「华德斯坦」与「热情」使世人如痴如醉。

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号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一八零八年贝多芬同时发表了第五号交响曲「命运」与第六号交响曲「田园」。

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杰作。

~藏著热情的火山~ 贝多芬的内心蕴藏著无穷的感情,细腻、超凡、和谐、十全十美。

贝多芬有意将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

如第五号「命运」,一开始的主题动机就是命运之神用力敲门,第六号「田园」更可察觉出贝多芬有意对大自然的描绘第一乐章他即标明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乡间」字眼。

一八零九年拿破仑攻占维也纳,王子公孙纷纷逃难,贝多芬经济陷入困境。

在战火弥漫的日子里,他依然留在维也纳,苦心创作,他的「皇帝」协奏曲就是在隆隆炮声中写出的。

由於「命运」与「田园」首次演奏并未获得维也纳人民的青睐,贝多芬有心离去前往德国,但因鲁道夫公爵、罗伯高维兹王子与金斯基公爵三人极力挽留,他才留下。

日后,贝多芬写作「大公钢琴三重奏」题献给这些恩人。

~乐声飞入平常百姓家~ 自法国革命后欧洲空气为之一新,个人自由与人权因而确定。

贝多芬亦把音乐平民化了,将音乐从贵族中带入全民化。

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

拿破仑兵败,维也纳又恢复欢乐的气氛。

一八一二年贝多芬在伤兵救济音乐会上首演「第七号交响曲」与「第八号交响曲」,非常轰动。

他又博得维也纳人民的尊敬。

贝多芬从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间,肉体蒙受失聪的惨境,但在这十一年的岁月里,他的创作丰富,历史价值 史无前例。

他写出了人类音乐宝藏中光芒万丈的珍品。

他的「第七号交响曲」没有标题,华格纳认为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热情奔放的终乐章。

「第八号交响曲」是他九大交响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达观而超然的态度浏览人生。

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

那时他已届壮年对人生有更透彻的领悟,此后写作的音乐,除了震古铄今的第九号交响曲「合唱」和「庄严弥撒曲」外,全是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这全是有内在的与深邃的精神意境。

~乐圣不擅人间事~ 由於弟弟卡尔一八一四年去世,贝多芬又负起了监护养育侄儿的责任。

但领养过程与事后侄儿给他带来的问题让他吃了不少苦头。

总之他无法将爱心转移到他侄儿身上。

贝多芬对与人如何相处的道理完全崩溃。

乐圣贝多芬变得更加消沈,同时身体状况更加严重,经济十分拮据。

那时他正全力创作两大作品--「庄严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

尤其前曲是为了鲁道夫被任命为大主教登基典礼时演奏的使用。

正因责任重大,他花了约五年的时光,在一八二三年完成。

隔年五月七日他的「第九号交响曲」首演,将他的声望又推到新顶点。

「第九号交响曲」的「快乐颂」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诗「快乐颂」。

他早年就有此念头,经过了三十二年终於达成心愿。

「第九号交响曲」的成功为他带来了一生最大的荣耀与欢欣。

「第九号交响曲」预演时贝多芬亲自指挥,但因耳聋无法进行,秩序大乱,因此正式公演时由乌姆劳夫指挥。

贝多芬仍在舞台上背对听众指导。

当全曲演奏甫毕,听众深受感动,高声欢呼,掌声如雷,但贝多芬毫无知觉,还是经过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场面,含泪答礼。

这是贝多芬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他在不知不觉下患了肝病,时日就度过在病情益渐严重的日子里。

他那即将远离尘世的心灵,反而趋於宁静。

这时贝多芬好像在稀薄,纯净的高空中,俯视自己即将抛开的世界。

写作了五首最后的弦乐四重奏曲。

这些室内乐是他最后的作品,也是贝多芬留给世人的遗嘱。

对万世证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

~最后的春雷响起了~ 贝多芬的余生已经不多,单是一八二六年就动了四次手术,但病情未见好转。

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维也纳突然下了一场大风雪,伴著震耳欲聋的春雷,此时贝多芬握紧右拳,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根据古老的记录,贝多芬的葬礼在三月二十九日举行,约有两万名以上的维也纳市民参加护送到举行追悼弥撒的雅瑟尔教堂......

像居里夫人一样有坚定、刚毅、顽强,淡泊名利品质的人(科学家)还有那些

名人名言有那些

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

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我觉得一个革命者就应该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党的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

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幸福。

骄傲的人,其实是无知的人。

他不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他不懂得自己只是沧海一粟……。

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

我愿在暴风雨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

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

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联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够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

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

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

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

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

雷锋: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

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但愿每次回忆, 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中国的科学家简介,贡献,故事,和名言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党,博士学位。

1929年至1934上海交通大学机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

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

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

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

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

1946年至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

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国。

1955年至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

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

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

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主席。

1992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

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

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

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9年获“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奖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

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钱三强钱三强,原名钱秉穹,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

他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6岁便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32年,又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6年,钱三强毕业后,担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所长的助理。

翌年,他通过公费留学考试,在卢沟桥的炮声响起之际,以报国之志赴欧洲,进入巴黎大学居里试验室做研究生,导师是居里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

1940年,钱三强取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又继续跟随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

1946年,他与同一学科的才女何泽慧结婚。

夫妻二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导师约里奥向世界科学界推荐。

不少西方国家的报纸刊物刊登了此事,并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

同年,法国科学院还向钱三强颁发了物理学奖。

1948年夏天,钱三强怀着迎接解放的心情,回到战乱中的祖国。

他回国不久就遇到1949年1月的北平和平解放,他在兴奋中骑着自行车赶到长安街汇入欢庆的人群。

随后,北平军管会主任叶剑英派人找到他,希望他随解放区的代表团赴法国出席保卫世界和平大会。

中共中央还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拨出5万美元,要他帮助订购有关原子能方面的仪器和资料。

看到共产党的领导人在新中国尚未建立时就有这种发展科学事业的远见,钱三强激动得热泪盈眶。

从国外归来后,他于开国大典当天还应邀登上了天安门。

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

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

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1960年,中央决定完全靠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后,已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

他像当年居里夫妇培养自己那样,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核专家,并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

人们后来不仅称颂钱三强对极为复杂的各个科技领域和人才使用协调有方,也认为他领导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满门忠烈”的科技大本营。

晚年的钱三强身体日衰,仍担任了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

他一直关心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强调不仅要服务于军用还要供民用。

1992年,他因病去世,终年79岁。

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钱三强追授了由515克纯金铸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了这位科学泰斗的巨大贡献。

赵九章(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出生于河南开封。

气象学、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学家。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

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赵九章出身中医世家,幼年就读于私塾,预备从事文学。

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改学科学,立志“科学救国”。

1933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赵九章通过庚款考试,于1935年赴柏林大学从师气象学家Hvon菲克尔。

赵九章1938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在西南联大任教,1944年经竺可桢教授推荐,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承担起继竺可桢之后中国现代气象科学奠基的重任。

1946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迁往南京北极阁,成为我国现代气象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解放战争后期,气象研究所奉命迁往台湾,赵九章和所内科学家们一起留下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为祖国的气象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九章促进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在赵九章主持下,该所很快发展成一个人才济济的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所中一批有成就的科学家都直接或间接受过赵九章的指导。

赵九章1956年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气象组组长,1958年和1962年连续两届当选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赵九章在气象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为科学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新中国成立初期,技术力量薄弱,赵九章与涂长望携手合作,组建联合天气预报中心和联合资料中心,为新中国气象事业中两个最基本的分支(天气分析预报和气象资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和几个有名的科学家在这两个联合机构中担任业务领导并从事实际工作。

赵九章把科学的发展与国民经济联系起来,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50年代初,赵九章主张在广东等地以种植防风林带方式改变局部小气候,为橡胶移植到亚热带地区创造了条件。

50年代中期,国际上开始人工降水研究,在赵九章的积极倡议下,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研究人工降水,使我国的云雾物理研究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暖云降水理论和积云动力学等研究成果。

赵九章十分重视气象学的现代化建设。

50年代初,他通过大量的工作和研究,及时提出气象学要数理化、工程化和新技术化,并在工作中贯彻这一指导思想。

这对我国气象学的现代化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50年代初,计算机的问世使天气预报从定性向定量化的发展具备了条件,赵九章支持、鼓励刚从国外回来的顾震潮应用手算图解法解微分方程,从而使我国的数值预报发育成长起来,并培养一批科技力量。

当我国第一台计算机出现后,数值预报研究和业务就开展起来了,为60年代末我国正式发布数值预报奠定了基础。

同时赵九章十分重视把新遥测和遥感技术应用到大气科学中。

50年代中期,他支持应用空气动力学的风洞和先进的测试仪器研究大气湍流。

在赵九章极力推动下,中国仅有的两个臭氧观测台建立了,这为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成分打下了基础。

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赵九章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海潮观测研究对于我国国防和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但在当时却是空白。

50年代初,赵九章亲自指导开展我国海区海浪及波谱的研究,研制出观测设备和一整套观测分析仪器,为认识我国海域的波浪特征,开发海洋资源做出了贡献。

赵九章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

他积极促进空间科学发展。

从50年代后期开始,赵九章以极大热情投入我国空间事业的创建工作。

1958年,赵九章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

同年10月,他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

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赵九章及时调整发展计划,把主要力量放到投入资金和人力较少的气象火箭,逐步开展其他高空物理探测,同时探索卫星的发展方向。

6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院成功地发射了气象火箭,箭头仪器舱内的各种仪器及无线电遥测系统、电源及雷达跟踪定位系统等,都是在赵九章领导下由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的。

他们还研制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使用的多普勒测速定位系统和信标机。

1964年秋,赵九章不失时机地向国务院提交了开展卫星研制工作的正式建议,引起中央的重视。

1965年3月,中央批准中国科学院提出的方案。

1965年10月起,在中国科学院领导主持下举行了卫星建造总体方案的进一步论证,会上赵九章提出了重要意见。

紧接着,负责实施人造卫星发展计划的651设计院成立,赵九章主持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

他对中国卫星系列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订,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

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赵九章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赵九章是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

1938年,赵九章把数学和物理引入气象学,研究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完成了我国第一篇动力气象学论文——《信风带主流间热力学》。

行星波斜压不稳定的概念是赵九章首先提出的。

1945年,赵九章指出,实际大气在斜压状态下可以是不稳定的,即振幅将随时间增长而形成天气图上观测到的气压场的槽、脊分布和发展,这是现代天气预报的理论基础之一。

1946年赵九章在芝加哥大学做这一学术报告时,引起国际气象学家的高度重视。

在气象学发展史上公认“公元1946年,中国赵九章提出行星波不稳定概念”。

20世纪60年代初,赵九章指导他的学生,研究了地磁扰动期间史笃默(Stormer)捕获区变化和带电粒子穿入地磁场的机制等,并著有《高空大气物理学》专著。

在他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进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

赵九章是优秀的科学家,也是热心的教育家,培养了众多的科学人才。

他勤于治学,也热心育人,我国一些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顾震潮、陶诗言、顾钧禧、郭晓岚等都受过他的指导。

赵九章重视基础教育,他任地球物理所所长职务期间,于1958年一手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提出以“所系结合”的方式办系,亲自主讲高空物理学并指导研究生。

赵九章重视人才,培养提拔人才,周秀骥、曾庆存、巢纪平等都是赵九章不断给予关心、爱护和鼓励而成长的杰出科学人才。

赵九章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创见,注意培养民主的学术气氛,他组织的海浪组、磁暴组等研究集体,每周举办学术讨论会,中心发言之后,接着是热烈的争辩。

在这个研究集体中,进行各种日地相关现象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为我国空间物理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赵九章未能等到1970年4月24日那一刻。

当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时,这位享誉国内外的卓越科学家已于一年半前含冤去世。

人们是不会忘记这位把自己全部心血倾注在科学事业的科学家的。

1997年,在赵九章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由王淦昌等44位著名科学家倡议,并经中央批准为赵九章先生树立铜像,以缅怀他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1999年在国庆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赵九章院士是其中一位。

王大珩(Wang Daheng, 1915.2—) 男。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光学专家。

江苏苏州人。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8年赴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留学,专攻应用光子学,1940年获硕士学位。

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

1948年回国后,任2年大连大学应用物理系主任,后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担任了30多年所长。

还曾任哈尔滨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国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长,中科院长春分院院长、电机所所长,吉林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中国光学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

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3年后曾任中科院科技部副主任、主任。

1986年当选为中国科协第三届副主席。

1993年5 月当选为中国尖端技术与产业管理研究会名誉会长,第二届中国退(离)休科技工作者团体联合会副会长。

1994年6 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席团成员。

1994 年12月任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基金会会长。

此外,还曾任中国光子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市科协主席。

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三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对中国技术光学、激光、光学计量、光学玻璃和光学工程等研究较深。

指导研制成功多种光学观察设备。

为中国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光学精密机械、空间光学、激光科学和计量科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六十年代以来,制成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测装备和许多国防光学仪器。

七十年代主持制定了全国第一个遥感科学规划,领导了综合性的航空遥感试验。

1986年3 月和陈芳允、杨嘉墀、王淦昌等4 名科学家向中央提出“发展中国的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得到邓小平同志批准,由此国务院发出了“高技术发展计划纲要”的通知,这一“纲要” 被称为“863 计划”。

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95年1 月获得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郭永怀山东省荣成市人,1909年生,男,中共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

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

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

1957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1968年逝世。

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名人介绍

阿基米德 古希腊数学家、力学家,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阿基米德(Archimedes),约公元前287年出生于西西里岛的叙古拉,公元前212年卒于同地。

早年在当时的文化中心亚历山大跟随欧几里得的学生学习,以后和亚历山大的学者保持紧密联系,因此他算是亚历山大学派的成员。

后人对阿基米德给以极高的评价,常把他和I.牛顿、C.F.高斯并列为有史以来三个贡献最大的数学家。

他的生平没有详细记载,但关于他的许多故事却广为流传: 据说他确立了力学的杠杆定律之后,曾发出豪言壮:给我一个立足点,我就可以移动这个地球

叙拉古的亥厄洛王叫金匠造一顶纯金的皇冠,因怀疑里面掺有银子,便请阿基米德鉴定一下。

当他进入浴盆洗澡时,水漫溢到盆外,于是悟得不同质料的物体,虽然重量相同,但因体积不同,排去的水也必不相等。

根据这一道理,就可以判断皇冠是否掺假。

阿基米德高兴得跳起来,赤身奔回家中,口中大呼:尤里卡

尤里卡

(希腊语意思是我找到了)他将这一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即物体在液体中减轻的重量,等于排去液体的重量,总结在他的名著《论浮体》中,后来以阿基米德原理著称于世。

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期,罗马大军围攻叙拉古,阿基米德献出自己的一切聪明才智为祖国效劳。

传说他用起重机抓起敌人的船只,摔得粉碎;发明奇妙的机器,射出大石、火球。

还有一些书记载他用巨大的火镜反射日光去焚毁敌船,这大概是夸张的说法。

总之,他曾竭尽心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最后叙拉古因粮食耗尽及奸细的出卖而陷落,阿基米德不幸死在罗马士兵之手。

流传下来的阿基米德的著作,主要有下列几种: 《论球与圆柱》,这是他的得意杰作,包括许多重大的成就。

他从几个定义和公理出发,推出关于球与圆柱面积体积等50多个命题。

《平面图形的平衡或其重心》,从几个基本假设出发,用严格的几何方法论证力学原理,求出若干平面图形的重心。

《数沙者》,设计一种可以表示任何大数目的方法,纠正有的人认为沙子是不可数的,即使可数也无法用算术符号表示的错误看法。

《论浮体》,讨论物体的浮力,研究了旋转抛物体在流体中的稳定性。

阿基米德还提出过一个群牛问题,含有八个未知数。

最后归结为一个二次不定方程。

其解的数字大得惊人,共有二十多万位! 阿基米德当时是否已解出来颇值得怀疑。

《阿基米德方法》,它主要讲根据力学原理去发现问题的方法。

他把一块面积或体积看成是有重量的东西,分成许多非常小的长条或薄片,然后用已知面积或体积去平衡这些元素,找到了重心和支点,所求的面积或体积就可以用杠杆定律计算出来。

他把这种方法看作是严格证明前的一种试探性工作,得到结果以后,还要用归谬法去证明它。

他用这种方法取得了大量辉煌的成果。

阿基米德的方法已经具有近代积分论的思想。

然而他没有说明这种元素是有限多还是无限多,也没有摆脱对几何的依赖, 更没有使用极限方法。

尽管如此, 他的思想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无愧为近代积分学的先驱。

他还有许多其他的发明,没有一个古代的科学家,象阿基米德那样将熟练的计算技巧和严格证明融为一体,将抽象的理论和工程技术的具体应用紧密结合起来。

钱学森(1911-)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

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3届中国科协主席,第6至8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9至12届中央候补委员。

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1956年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年10月任该院院长。

此后长期担任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9年获小罗克维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

关于军校退学

对军事院校退学处理离校的青年学生学员置办法:一、青年学生入军事院校,在三个经过复查合格者即取得学籍和军籍,由军事院校发给参军证明书,一式两份,分别寄给原户口所在的县(市、区)武装部和学员家属,作为军属证件。

复查不符合招生条件和取消入学资格、未取得学籍、军籍者属于高(初)中毕业生,返回原户口所在地,家居农村的回乡,家居城镇的按待业青年对待,其中如有符合地方相应院校招生条件且地方院校同意接收的由军事院校办理转学手续;属于地方高等学校毕业生,回其家庭或配偶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

新生无正当理由逾期一周不到军事院校报到的取消入学资格。

二、经批准退学的学员,发给退学证明(其中学习时间在一学年以上、 考试成绩及格的,另发给肄业证书),并按照士兵退伍办法办理。

由入学前户口所在的县(市、区)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接收,家居农村的回乡,家居城镇的参照文件办理,符合安置条件的随当年度退伍义务兵一起安置。

入学前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正式职工的回原单位安置;原单位并入其它单位的由并入单位安置;原单位撤销的由主管部门安置。

三、勒令退学的学员发给学历证明;开除学籍的学员不发给学历证明。

除开除军籍者外,按照士兵退伍办法办理,由入学前户口所在的县(市、区)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接收。

家居农村的回乡,家居城镇的按待业青年对待。

四、因公因战致残不宜继续学习者,按有关规定评定残废等级,军事院校发给《革命残废军人抚恤证》,由入学前户口所在的县(市、区)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按照残废军人退出现役规定妥善安置。

五、不适合从事军队工作的毕业生、结业生学员和批准退学的地方高等学校毕业生学员发给转业证明,由入学前户口所在的县(市、区)军转部门接收。

其工作按照地方同等院校毕业生、结业生安置办法安置,工资待遇按照所在地区、单位执行的有关规定办理。

对于丧失干部基本条件的,军事院校不作转业安置,除开除军籍者外,按照士兵退伍办法处理,并可视情吊销军事院校学历证件。

六、对无理要求退学和拒不服从毕业分配以及擅自离校者,经教育无效应酌情给予必要的处分并由本人和家长赔偿百分之三十的培训费和全部在校的生活费用。

档案材料留在院校。

不发给退出现役证明和学历证件,已发给的予以收回。

同时令其回入学前户口所在地,路费自理,人民政府不予安排工作。

如被录用,由用人单位补偿全部培训费,军事院校移交档案材料。

七、经批准退学和被处理离校的学员,人民政府有关部门随时予以接收。

八、以上凡涉及回原户口所在地或配偶户口所在地落户的,户口登记机关凭据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给予落户。

九、退学和被处理离校的士兵学员可参照上述有关规定办理。

国防科技大学名人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