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知识的名言警句几十条
1、军民鱼水情深,共建美好家园。
2、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忧患意识。
3、牢记历史耻辱,铸就现代国防。
4、牢记历史教训,不忘警钟长鸣。
5、落后就要挨打,忘战必有危机。
6、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7、警钟长鸣耳边,国防牢记心间。
8、搞好拥军优属,加强军民团结。
9、国防关系人人,人人心系国防。
10、国防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11、国家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12、加强国防教育,共筑钢铁长城。
13、加强国防教育,构建和谐社会。
14、加强国防教育,弘扬奥运精神。
15、加强国防教育,建设和谐社会。
16、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
17、加强国防教育,振奋民族精神。
18、加强人防建设,提高综合国力。
19、莫忘历史屈辱,铸就现代国防。
20、能战方能言和,自强才能自立。
21、宁可备而不不可战而不备。
22、掌握国防知识,提高国防素质。
23、致富不忘国防,和平不忘忧患。
24、学习国防知识,共铸钢铁长城。
25、学习军事知识,掌握卫国本领。
26、增强国防观念,履行国防义务。
27、增强国防意识,激发爱国热情。
28、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29、强国必先强民,强民必先强心。
30、人民的国防,需要人民的力量。
31、少小立志报国,长大踊跃从军。
32、手牵手铸国防,心连心奔小康。
33、提高国防意识,激发爱国热情。
34、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扩张。
35、增强国防意识,维护民族尊严。
36、确立依靠全民办国防的大国防观。
37、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
38、为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军而奋斗。
39、国防建设跟得上,和平发展有保障。
40、国防建设千秋业,盛世中国万代兴。
41、国防建设要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42、党政军民思国防,陆海空天筑长城。
43、保家卫国守国门,一生从军终不悔。
44、保家卫国终不悔,驰骋疆场献青春。
45、公民当思天下事,国防强弱系安危。
46、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
47、国防关系千万家,安全责任重如山。
48、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
49、国防连着你我他,安宁维系千万家。
50、国防意识人人有,国防法规人人守。
51、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
52、居安思危固国防,富国强军奔小康。
53、同谱爱国拥军曲,共唱华夏和谐歌。
54、图复兴,强国防,壮国威,保民安。
55、宁可百年无战事,不可一日无国防。
56、千军砺志卫祖国,万众齐心拥长城。
57、人民武装人民建,建好武装为人民。
5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9、世界一日不太平,国防一刻不放松。
60、拥军就是筑长城,爱军就是爱国防。
61、拥政爱民始于心,卫国戍疆践于行。
62、忧患意识心中系,社稷兴衰赤子牵。
63、携笔从戎终不悔,驰骋疆场献青春。
64、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
65、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
66、国泰民安必思危,强军备战防未然。
67、海防边防空中防,军民齐心筑国防。
68、家不可一日无粮,国不可一日无防。
69、家事国事天下事,国防建设是大事。
70、军民共济云帆壮;风雨相携海宇平。
71、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兵于民。
72、军民拧成一股绳,共创双拥模范城。
73、开放不忘固国防,发展不忘兴武装。
74、军民情,警民情,处处凝聚爱国情。
75、军民同心奔小康,举国合力铸国防。
76、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77、知荣辱,树新风,国防教育记心中。
78、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79、铸牢军魂跟党走,苦练精兵谋打赢。
80、着眼保护人民利益,建立强大的国防。
国防知识名人名言15字
1、国防教育国民教育协调发展;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同步增长。
2、国防连着你我他,安宁维系千万家。
3、国防为我,我为国防。
4、国防要隘中天堑,寰宇称雄是此关。
——《山海关联》5、国防装在心中,更加众志成城。
6、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安全第一。
7、国泰民安须思危,富国强兵防未然。
8、国兴我荣,国衰我耻。
关于“军民情”的名言,警句
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奥托·冯·俾斯麦A country does not have permanent friend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
勤奋学习的3则故事、5首古诗、10句名人名言 要快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
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
时间就不好掌握了。
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
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
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学习需要勤奋。
勤奋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无数与勤奋有关的事例历来为人们称道,车胤“萤入疏囊”是勤奋;孙康“雪映窗纱”是勤奋;匡衡“凿壁偷学”是勤奋;苏秦“悬梁刺股”是勤奋;祖逖“闻鸡起舞”也是勤奋,勤奋使他们最终都成就了一番伟业。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
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
时间就不好掌握了。
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
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
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
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
而诸葛亮也就更勤奋了。
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一带饱学之人。
学习要有主见,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是不要迷信权威。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洛德·卢瑟福是英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因对元素裂变的研究获得19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曾断言:“由分裂原子而产生能量,是一种无意义的事情。
任何企图从原子蜕变中获取能源的人,都是在空谈妄想。
”但数年后,用于发电的原子能就问世了。
目前原子能已经成为主要的发电新能源。
在法国,原子能的利用率甚至已占各种能源的40%。
无独有偶,在科学大发现的时代——19世纪,当牛顿发现宇宙定律,伦琴发现X射线后,有科学家曾断言:科学的路已走到头了。
以后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尽量使实验做得更精确一些。
但不久,爱因斯坦就发现“相对论”,给了科学界一个新视野。
中华民族推崇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有所作为;看重的立身之本,是真才实学;认定的成才之路,是发愤学习。
中国人重视读书、勤奋好学,已成为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
中国民间有许多关于学习的格言,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等,也流传着很多古人珍惜时间、发愤苦读的故事。
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
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
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
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
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
后来,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磕睡就会被扯醒。
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
晋朝的车胤、孙康、匡衡,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
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孙康在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匡衡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偷”邻居家的一点灯光读书。
成语“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所讲的就是这几个故事。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
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
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
有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
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
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
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
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
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
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的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
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理论家。
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
他每看一本书,不是一上来就从头至尾地去读,而是对着书本闭目沉思,猜想书中写了些什么。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再打开书。
如果书的内容与自己的猜想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如果与猜想的不同,他就认真地去读。
华罗庚的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终于成为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
有一次,他想买一部明代的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城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
时值冬日,他顶风冒雪,连续十八天跑到图书馆去抄书。
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童第周小时候的好奇心十分强,看到不懂的问题往往要向父亲问个为什么。
父亲每次都不厌其烦地耐心给他讲解。
一天,童第周看到屋檐下的石阶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行小坑坑,他觉得十分奇怪,琢磨半天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去问父亲:父亲,那屋檐下石板上的小坑是谁敲出来的
是做什么用的呀
父亲看到儿子这么好奇,高兴地说:这不是人凿的,这是檐头水滴下来敲的。
小童第周更奇怪了,水还能把坚硬的石头敲出坑
父亲耐心地解释说:一滴水当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长日久,点点滴滴不断地敲,不但能敲出坑,还能敲出一个洞呢!古人不是常说'滴水穿石'嘛!就是这个道理。
父亲的一席话,在小童第周的心里激起了一阵阵涟漪,他坐在屋檐下的石阶上,望着父亲,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由于农活比较多,童第周对学习有些失去兴趣,不想读书了。
父亲耐心地开导,童第周说:你还记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吗
小小的檐水只要常年坚持不懈,能把坚硬的石头敲穿。
难道一个人的恒心不如檐水吗
学知识也要靠一点一滴积累,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
为了更好地鼓励童第周,父亲书写了滴水穿石四个大字赠给他,并充满期望地说:你要把它作为座右铭,永志不忘。
从此后童第周就把“滴水穿石”的精神贯注到他的求学中去。
他决心要考取当时很有名气的宁波效实中学,他一丝不苟地进行备考,一家人也全都动员起来,支持他。
童第周终于考取效实中学,可是他的成绩全班倒数第一。
一天深夜,教数学的级任陈老师办完事情回到学校,发现在昏黄的路灯下有个瘦小的身影在晃动,陈老师想:深更半夜的,谁还不回寝室就寝呢
陈老师带着疑问走过去一看,原来是童第周正在借着路灯光演算习题。
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回寝室休息呢
陈老师,我要抓紧时间把功课赶上去,我不要倒数第一名。
陈老师望着童第周瘦小的身躯,关心地劝童第周回去休息,可是走出不远,童第周又站在路灯下捧着书本读了起来。
陈老师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深深地理解童第周的志气,为自己有这样的学生感到自豪。
期末考试到了,童第周又成了全校关注的对象。
他终于靠自己刻苦的努力,使各科平均成绩都达到了70分,其中几何得了满分,引起了全校的轰动。
后来童第周回忆自己童年的时候感慨地说:在效实的两个'第一',对我一生有很大影响。
那件事使我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
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著名女作家茹志娟的家中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有“煮书”两个大字。
她说:“书,光看是不行的,看个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精读。
然而还不够,进而要‘煮’。
”要“煮”得烂熟,自然不是一遍两遍就能奏效的。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
据说在他结婚那天,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
当迎亲的花轿快到家门时,却找不到新郎了。
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
只见他仍穿着旧袍,全神贯注地在读书。
现任美国国务卿、黑人女性康多利扎·赖斯出生在种族隔离制盛行的伯明翰,小名康迪。
很多人听说她在伯明翰长大,便推测她的童年没有受到过很好的教育。
母亲在康迪幼年时对她进行了孜孜不倦的音乐教育。
康迪四岁时,掌握了一些曲子,开了第一个独奏会。
赖斯家相信这样一条严峻的真理:只有当孩子们做得比白人孩子高出两倍,他们才能平等;高出三倍,才能超过对方。
父母告诉她,在伯明翰以外有更多的机会,如果她勤奋学习,力争上游,就会得到回报。
“你可能在餐馆里买不到一个汉堡包,但也有可能当上总统。
” 康迪相信父母的判断,她向着“加倍地好”这个目标继续努力——首先是在运动方面。
除继续学习钢琴外,她还开始学习网球和花样滑冰,玩得都很出色。
她每天早上4:30就起床,去溜冰场练习步法,从旋转、侧滑、前冲、穿越、踮脚到组合动作和双人滑冰。
就在春季学期的某一天,她发现了新的目标。
那门课是“国际政治概况”,那节课主要讲的是斯大林,教授是前国务卿玛德琳·奥尔布赖特的父亲约瑟·考贝尔。
“这一课程拨动了我的心弦,”她后来说,“这就像恋爱一样……我无法解释,但它的确吸引着我。
”考贝尔博士被她的聪明和激情所感染,鼓励她到该校国际关系学院读书。
考贝尔成为康迪生活中的“智力父亲”。
康迪开始学习政治科学和俄语,但并没有关上学习音乐的大门。
这种背景使她最终成了一个为数不多的学音乐出身的政府高官。
俄语被称为“需要十年才能学会的语言”,1977年夏,作为研究的一部分,康迪进行了一次国内旅行。
她第一次有机会开始了解美国军事结构。
她到华盛顿,在国防部担任实习生,在五角大楼工作了数周。
此后又去兰德公司做实习生。
兰德公司十分适合有关国际安全问题的学习,其研究领域包括世界政治、军事和经济发展趋势,潜在的地区冲突原因以及美国安全面临的潜在威胁。
康迪的勤奋为她进入白宫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
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
而诸葛亮也就更勤奋了。
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一带饱学之人。
洛德·卢瑟福是英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因对元素裂变的研究获得19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曾断言:“由分裂原子而产生能量,是一种无意义的事情。
任何企图从原子蜕变中获取能源的人,都是在空谈妄想。
”但数年后,用于发电的原子能就问世了。
目前原子能已经成为主要的发电新能源。
在法国,原子能的利用率甚至已占各种能源的40%。
无独有偶,在科学大发现的时代——19世纪,当牛顿发现宇宙定律,伦琴发现X射线后,有科学家曾断言:科学的路已走到头了。
以后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尽量使实验做得更精确一些。
但不久,爱因斯坦就发现“相对论”,给了科学界一个新视野。
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
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
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
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
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
后来,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
——宋·苏轼《柳氏二甥求笔迹》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英姿飒爽小选手,精神抖擞来比斗, 从小锻炼意志坚,竞赛场上显身手
中国古代关于战争和军事的名言名句
战争从有私财产和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的,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毛泽东) ●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 ●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马基雅弗利) ●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卢斯特) ●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 ●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肖伯纳) ●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 ●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史文明) ●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 ●战争是帝王的娱乐(英国) ●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李维) ●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伯克) ●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特赖奇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国) ●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乔·斯威夫特) ●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俾斯麦) ●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乔·斯威夫特) ●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奥特) ●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伯恩哈迪) ●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蒙森) ●战争是死神的盛宴(欧洲) ●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 ●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 ●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战争也爱吃精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达·汤普森)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唐·李白) ●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唐·张藉) ●血战乾坤赤(唐·杜甫)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唐·王昌龄) ●皇帝动刀枪,百姓遭了殃 ●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英国) ●叫喊战争的人是魔鬼的参谋(欧洲) ●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亚里士多德) ●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西塞罗) ●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罗·勃朗宁) ●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萨卢斯特) ●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普坦汉姆) ●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富兰克林) ●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 ●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 ●要和平,就得准备战争(欧洲) ●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海塞) 始计第一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
将孰有能
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
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
赏罚孰明
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第二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①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
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①:“忌”加“艹”头。
█ 谋攻第三 孙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军形第四 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
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兵势第五 孙子曰: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虚实第六 孙子曰: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
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
故曰:胜可为也。
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
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军争第七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
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变第八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合。
泛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军第九 孙子曰: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
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 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
平陆处易,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
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军旁有险阻、潢井、蒹葭、小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悬甀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①□①,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
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
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注】①:〔讠翕〕。
地形第十 孙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
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
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
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
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
远形者,势均难以 挑战,战而不利。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
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
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九地第十一 孙子曰: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围地,有死地。
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泛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泛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敢问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
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
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
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
死焉不得,士人尽力。
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
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
率然者,常山之蛇也。
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
曰可。
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
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
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
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
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彻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交地吾将固其结,衢地吾将谨其恃,重地吾将继其食,泛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
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
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
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
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
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火攻第十二 孙子曰: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
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时者,天之燥也。
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
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而其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则上。
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
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
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夫战胜攻取而不惰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故曰:明主虑之,良将惰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
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用间第十三 孙子曰: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闻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微哉微哉
无所不用间也。
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兼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 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
五间之事, 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