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三八妇女节 新年祝福语

关于融通的名言

一则论语名句赏析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立,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所欲,不逾矩。

”(论语 为政篇)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修学,三十岁能遵循礼法而有所立,四十岁就不再受外境迷惑,五十岁澈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六十岁能平等地对待大家的意见,七十岁时,自己可以随心所欲而又能不逾越道德的合礼范畴。

”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孔子的修学报告: 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出生于一个曾经辉煌而走入没落的贵族家庭,到他父亲叔梁纥(hé)的时候,境况并不理想。

父亲死后,孔子与母亲受“大奶”排挤,一起迁居到另一地生活,用度拮据。

孔子年轻时不为当时的权贵所接受,在一次参加季氏举行的宴会时,被阳货无情地拒之门外。

但是孔子并没有自暴自弃,从小就有志于学。

学的内容一般认为是古代典籍,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究,因为若为糊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于学。

三十而立。

现在说的“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乃成家立业之年。

但在《论语》中“立”的含义是“立于礼”的意思。

即在社会道德、礼制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建树。

我们看孔子年谱就知道,他三十岁时便成立私学,开始面向社会招生,报名费是腊肉十条。

表明三十岁的孔子,已经是个学识渊博而且知礼达人的人。

我们还应该看到,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与三十而立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转承,指他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学有所得而且能学以致用。

四十不惑。

不惑是不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主张和人生价值观。

这一点已经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我常听朋友说“人到中年万事休”,那意思是“三十即惑”啊。

人立身善道,在遇到逆境、诱惑时,往往会内心动摇。

孔子则不然,四十岁已能真正守死善道,绝对信得过了。

五十知天命。

这是一个关键。

各注解对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

《周易·系辞传》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说明道为阴阳之和变,道自性生。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说明天命指的是人的体性,即天赋之命、形而上的命体。

《说文解字》说天从“一大”,这么说天命就是“一大命”,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

在佛家看来,知天命就是“明心见性”,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孔子在没有心性修行先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当不容易的,可见孔子的确是天生的圣人。

知天命以后的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却没有真正出仕,非常耐人寻味。

那么天命与生命不是一回事情吗

人难道有两条命

这个“我是谁”的问题,是一切宗教、哲学的重点所在,我们且多花些笔墨,稍加探讨。

儒家讲:“率性之谓道,道也者,须臾不可离也,可离非道也。

”可见性与道是一。

而孔子有言:“吾道一以贯之。

”这个道是能通天、地、人的生命的本体。

佛家认为我们这个身体是四大:地(有形物质属性)、火(温度)、水(湿度)、风(运动属性)的假合,不是真我。

那个真我,就是能发起听、看、嗅、尝、触、思各种作用的功能,他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与三世诸佛不一不异。

器世间的万事万物,好比以金作器,而器器皆金,究其缘起都是这个性空之佛性,此外无物无心。

道家《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庄子》说“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可见道家的“道”也指人形而上的本体。

实际上基督教里的“上帝”,也是佛、道的意思。

《圣经》说上帝创造了人类和宇宙万物,就如道家的“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如佛家的心物不二,万法唯心生。

《圣经》记载,有人问耶稣:您是上帝的儿子,能否让上帝现身给我们见一见。

耶稣说:你们怎么到现在还不肯相信呢

我便是与上帝一体的啊(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所以上帝的称谓与佛、道一样,是勉强给人形而上的功能一个称呼而已。

世上颇有愚人,非要去考证“上帝”的存在,那怕是要等到驴年才有消息吧。

中国盘古开天辟地的古老传说,也如同上帝创造世界的故事一样:在遥远的太古时代,宇宙漆黑一片,象一个鸡蛋。

这时,伟大的英雄盘古辟开天地:阳气上升为天空,阴气下降成大地。

盘古担心天地会重新合在一起,于是顶天立地,变化身体,天高一尺,他的身体高一尺,地深一丈,他的身体也长一丈(恰如佛家说的: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周遍世界)。

这时,盘古已耗尽全身力气,慢慢地躺在地上。

盘古的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

……骨骼变成树木花草,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

精髓变成珍珠玉石,汗水变成雨露。

呼出的空气变成风云(恰如道家说的: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中国中医理论和道家思想中的“气”,有时也是道的概念,又作“炁”。

《黄帝内经》指出,气是宇宙万物成长成形的动力。

《周易·系辞传》说:“乾知太始,坤作成物。

”韩康伯疏曰:“乾知太始者,以乾是天阳之气,万物皆始于气,故云知其太始也。

”女娲造人以后,要对着泥人吹一口“气”,泥人才有生命力。

所以,气也是指人和宇宙之所以发起各种功能的本体。

《庄子》、《管子》曾专门谈到过气,指出气用以表达形而上道的内容。

但气也可以是具体的,南怀瑾先生曾将“精气神”比作“能热光”,非常形象。

气聚为精,精散为气,这个“气”则是相对精、神而表达的较为具体的心性特征。

我们要了解气,便可从人的精神状态、气色和各个生理机能去观察。

所以真正的气功,也是要参究生死和人的本来面目的。

其他代表道的名词还有很多,比如性、心、天等。

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也能创造出个新名词来。

朱熹弄了个“理”学,我们可以叫“狗不理”学,又香又好吃,一定更受欢迎。

综上我们就知道:平常所认为的“我”,是“小我”,或说“假我”,那个真正的我,是周遍一切世界,融通天地万物的。

他清净无为,没有对立,只有感通。

打个比方,我们不同的人就象不同的灯泡,灯泡发出各色的光,不是灯泡的作用,而是灯泡后那无形的电流所起的作用。

孔子知天命,就相当于明白了灯泡发光是由于“电流”的作用,这下子一通百通,与万物一体无碍了。

天命是人的本来面目,可它又无形无相,叫人怎么印证

佛、道、儒三家都有一套自己的修行方法,引导我们去认识、体验它。

如静坐、念佛、念咒、观想等,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研究。

孔子之所以能悟天命,与他四十不惑,能真正彻信人事因果规律,克己复礼,守死善道关系非常大。

六十而耳顺。

耳顺不是说耳朵没毛病,而是说能平等听取顺逆之言,平等心发起了。

孔子五十岁通达天命是个分水岭,之后孔子“我”的执着的习气渐渐就减损,而能平等对待他人的顺逆之言。

“耳顺”的其他解释非常多,有说是“听他人之言,而知他人之心”等。

我这里取平等心、平等听闻,是由整章记录孔子心性修行的报告而言的,强调的不是一般的能力智慧,而是孔子的心路历程。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表明孔子的修为已经相当纯熟,达到“思无邪”的境界,连坏的念头都没有了。

以上是我对于孔子修学报告的看法,至于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的解释,古今注释不一,是非难论。

本篇以“为政”为题,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学报告,其实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学经验,来表达与为政以德相关的几层含义: 其一,人人皆可成圣贤。

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达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

事实上人们遵守社会礼法,能更好地通达天命,彻悟道体,成就道德学问。

其二,借以表明以德导民的效果,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

孔子三十而立——能融于社会礼法作一番事业,可见德政非但不影响人们建功立业,而且能帮助人们成就。

到七十岁更是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极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其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政以德仍需要时间来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孔子的修学报告,是以德为政观点的小结,更具体地阐述了德治的各种优势。

就这么多字了

你自己再加工加工吧

祝心想事成

要十则关于写作格言

以立意为不以能文为本。

南朝·萧文选序》写文章应以确立意旨为,而不以擅长文采为根本。

▓词句究竟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末事:非根本的、不重要的事情。

▓属意立谋,心与笔谋,才为盟主,学为辅佐。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命意构思,得心应手,以才力为主脑,以学识为辅助。

▓体者,文之干也;意者,文之帅也;气者,文之翼也;辞者,文之华也。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文章纲领总论》体裁是文章的主干,意旨是文章的统帅,气势是文章的双翅,辞采是文章的华表。

即用比喻说明好的文章必须是体、意、气、辞俱备,并各司其责。

▓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

清·李渔《闲情偶寄》卷一主脑:喻主题,中心。

▓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清·李渔《闲情偶寄》卷一立言:著书立说。

本意:根本的中心的意思或意旨。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

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一意:意向,意旨。

乌合:无组织的暂时聚会。

强调文章的意旨是统帅,是主脑,缺了它,那就会杂乱无章。

▓大凡作诗,必须立意。

意者,一身之主也。

明·黄子肃《诗法》大抵作诗,必须确立意旨。

意旨即如人的一身的主心骨。

▓未落笔时,先须立意。

清·蒋和《学画杂论》意:意旨,意境。

▓题目繁杂者,必辨其主脑,如散钱之有串。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一主脑:即主题。

题目复杂的作品必须辨析其主题,因为主题就如把散钱贯串起来的绳子。

▓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唐·牡牧《答庄充书》凡是写文章应以阐明意旨为主帅,以气势为辅助,以辞采章句为卫士。

▓文章之道,必先立本,本丰则末茂。

清·魏禧《答蔡生书》道:道理,法则,规律。

本:根本,指文章的根基、中心。

文章写作的法则,就是必须先确立中心,好象树木一样,它的主干丰实了,那么其枝叶也就茂盛了。

▓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文章以意旨为主,而用文采来传播意旨。

▓意似主人,辞如奴婢,奴强主弱,呼之不至。

清·袁枚《续诗品注·崇意》把写作中意旨与文辞的关系喻为主与奴的关系,说明文 辞受意旨的驱使,倘颠倒了,就无法运作了。

▓文以意为主,以言论为役。

《金史·文艺传》役:驱使。

文章以意旨为主宰者,而言论则受其驱使。

▓以意为主,以辞辅之。

清·王之祯《师友诗传续录》以意旨为主干,以文辞为辅助。

▓意则求其多,字唯求少。

清·李渔《闲情偶寄》意:意趣构思。

字:文字表达。

▓文章犹舟也,舟之贵贱,不在大小华质,而视其所载者。

明·庄元臣《叔苴子·内篇》卷五华质:华丽的外表。

比喻文章的优劣,不在于长短和文辞华丽,而取决于内容的蕴含丰实。

▓作文之事,贵于专一。

清·李渔《闲情偶寄》贵于专一:重要的是专心而全神贯注,或单一而不杂陈纷乱。

▓附辞会义,务总纲领,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协调文辞融会意义,务必总提其纲领,使全文同归于一致的主旨。

▓作文如治兵,择械不如择卒,择卒不如择将。

宋·杨万里《答徐赓书》治兵:治理军事。

用治兵先要选择将领,比喻作文要抓住统帅全文的中心。

▓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

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意:意趣,意向。

旨:主旨。

流:流散。

▓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

宋·范温《潜溪诗眼》老坡:指苏东坡。

工于命意:擅长构思命意,确定主题。

▓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

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

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文意重在深远淡雅,不宜浅近浓艳。

前者使人品赏回味,后者则易识。

▓诗文美者,命意必善。

清·姚鼐《答翁学士书》美:优美,美妙。

善:美好,完善。

诗文写得美妙的,它的构思一定完善。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抒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文学的事业,在其内里能够充分抒发自己的心思和情感,而表现出来能够充分感染读者。

这就是由于作者把思想与生活图景融合一致而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而已。

▓意境者,文之母也。

清·林纾《春觉斋论文》母:母亲,泛指能有所滋生的事物。

喻生活图景与思想感情融合一致的艺术境界,正是文章赖以滋生的母体事物。

▓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

明·朱承爵《存余堂诗话》融彻:融通透彻。

真味:本原的味道。

作诗的奥妙之处,全都在于意境的融通透彻而又表现在声音言辞之外,这才是获得了诗的真味。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

词以其达到的艺术境界为最高的标准,有了艺术境界,就会自然形成标高的格调,因而也就会有名句出现。

▓诗以意为主,韵为辅。

清·何绍基《与汪菊士论诗》意:意旨,意境。

韵:音律。

▓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

唐·张怀瓘 《书议》翰墨:笔墨,文辞。

深意:深邃的意旨。

▓气从意畅,神与境合。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气:气质,气势。

神:精神,神韵。

好的作品,要求气势顺从意旨而畅通,做到神韵与意境融会合一。

▓先意气而后辞句。

唐朝·牡牧《答庄充书》诗文的写作应先精思意旨和气质,而后磨炼辞句。

▓未造其语,先立其意。

元·周德清《作词十法》造:制作。

诗词写作在锤炼语言之先,应当思虑如何确立其意旨。

▓语之所贵者,意也。

《庄子·天道》贵:崇尚的,看重的。

语言之所以受人看重而珍贵,是因为它表达了意旨。

▓定意于笔,笔集成文。

汉·王充《论衡·书解》文笔受立意的支配,文笔积聚才能成文。

▓作文章,但多立意。

唐·王昌龄《诗格》但:只,仅。

作文章,只是应反复考虑确立意旨。

▓意先而就辞易,辞先而就意者难。

元·王恽《文辞先后》就:归,从,趋。

首先立意,而造辞迁就它就容易了,若先考虑文辞,而让意旨迁就它就困难了。

▓要当以意为主,辅之华丽。

宋·吴可《藏海诗话》要:重要,总(要),切要。

写作总应当以意旨为主,而以华丽的文辞作为辅助。

▓凡诗、文、书、画,以精神为主。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一精神:神采韵味。

强调一切创作应以神采韵味为主。

▓嘲风弄月,虽工何益。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知道》嘲风弄月:指描写风云月露作无病呻吟的内容贫乏的作品。

工:巧妙。

益:裨益。

▓诗最可贵者清。

明·胡应麟《诗薮》诗最可宝贵的是立意清新。

▓诗清立意新。

唐·杜甫《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诗歌清新是由于立意新颖,不落俗套。

▓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词就不俗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措词:行文说话选择词句。

不俗:不俗气。

▓字字清新句句奇。

五代·前蜀·韦庄《题许浑诗卷》称赞诗歌写得字字清纯新颖,句句奇妙。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清·李渔《闲情偶寄·戒讽刺》传世:传授于世间。

要写出能流传于世间的文章,作者必须首先具有能够流传于世间的心思。

▓欲作好诗,先要好题。

清·袁枚《答祝芷塘太史》命题:命定题旨,命定题目。

作诗最难的是命定题旨,命题的高氏决定了诗文的优劣,必须慎重斟酌。

▓新诗魂奇异境生,更搜欧亚造新声。

清·康有为《与菽园论诗兼任公、孺博、曼宣》新诗开辟了不同于旧诗的奇妙异常的意境,还要吸收外来的文化创造出自己的新诗。

▓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

《汉书·艺文志》道:法则,规律,本性,人生观、世界观的思想体系,亦指封建伦理和政治主张。

本:本原,根本。

苟:聊且,只图眼前。

有人违反而背离根本的道理准则,而用浮夸的言辞妄图博取众人的宠爱。

▓万变不离其宗。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宗:宗本,主旨。

喻说话、做事、行文要紧扣住主题、中心。

▓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

唐·白居易《新乐府序》系:依附,联属。

一篇诗文没有固定不变的句子,句子也没有固定不变的字眼,它们都依附于意旨,不依附于文辞。

▓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也。

唐·韩愈《送陈秀才彤序》学:作学问。

道:封建伦理、政治准则或思想体系。

文:写文章。

理:道理,法则。

▓文以理为本。

唐·李翱《答朱载言书》写文章以阐述道理为根本。

▓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萃。

宋·黄庭坚《与王观复书三首之一》文章应当以道理为主体,道理得当而文辞又顺畅,那么文章就自然会超人而独步。

▓事随意转,理逐言深。

南朝·梁·萧绎《内典碑铭集林序》事:指材料。

意:意旨。

理:道理。

言:讲说。

▓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

《荀子·正名》心:思想感情。

道:义理。

说:著述。

辞:文辞

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科学名言日记怎么写

对于读书,也许是养成习惯使然,一直以来,颇喜欢手持一卷而读方式。

通常喜在临窗桌前,或阳台之上,品一壶香茗,伴清风明月,悠然而品,孜孜而读。

每有感触,便随书于书眉或书脚。

书籍,乃人类文明与文化之记录,类精神财富之传承。

西汉刘向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余案头、枕旁常置有书。

案头如:《论语》、《谈艺录》、《哲学史》、《二十四史》、《庄子》、《四书五经》之类,因其思想与知识性,需正襟危而坐而研读。

床头如武侠小说、《三言二拍》、《镜花缘》、《中国野史》之类,因其故事性、趣味性可圈可点,睡前一读,有利安眠。

向闻:“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读书,则需心态恬然。

静谧之地,一杯清茶,数缕墨香,于字里行间游离,进入自身领悟及想象。

其最大乐趣为参与其内,在参与中想象,以激发自身灵思。

而掩卷之后,或数声叹息,或注目沉缅,或抬头眺远。

一卷书轶,潜移默化浸润于生命,使之丰满并厚实。

欧阳公曰:“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诸葛公亦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读书惟务静,无褐不忧贫。

”读书,需注重心。

心不在书,便与书不生共鸣。

心与书相通,便得如醉如痴之境。

此为一种习惯养之境界,此境界需坚持不懈而养,方可会深层次乐趣,引心灵曲径通幽,豁然开朗而别有洞天。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素喜真正自觉、非功利、个化之心灵阅读。

生平自认愚钝,博闻强记,不及于。

因不甘后之故,常效笨鸟先飞而品书习文。

所法者,宁神展卷,不耻下问,反复醉于其中而已。

间或握笔圈点,或摘抄于纸,反复研思。

今已届不惑,竟无卷一阅便无以眠之习。

呜呼,家常觉不耐也。

然熟读而精思,凡经典之作、历代妙文、报端杂志,读之均兴致盎然。

由是,积习瘾,或道其辛苦,我则乐之忘忧。

诚若庄子所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尝谓读书之妙,首在熟读经典,增长知识。

大凡所读之书,同属文化之要,可于去伪存真之处,吸其精华、弃其糟粕。

历史因缘,时命多舛,大政纲要,久读诵,眼看心记,自然于中烂熟。

知识渐增长,眼界随之开阔,自是世事洞明。

亦云读书之妙,次在融通经旨,撰写己作。

杜工部有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诚如斯哉。

宁神展卷而揣摩,则可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窥其精髓。

甚或洞悉其良苦用心,续其文中未尽之意,补之展述所言不足。

于字斟句酌之中,可从容检视,臻至佳境。

事实陈述得张其目,逻辑推绎可循其轨,音韵跌宕可合其拍。

长此以往,笔耕不缀,自然佳作频出。

又言读书之妙,犹在安神养。

安神者,书中一,时光千年,动则风起云涌,壮怀激越,静则流年似水,草长莺飞。

若无声映画,动静相宜,自有静谧调适。

养者,展卷之余,全然忘却自,卷中事相溶,虽凡夫俗子,然一入书境,是非恩怨、多烦恼,功名利禄等尽过往云烟。

于是乎,臆畅而心神静,意气正而节操存。

是故,心静自悠远,自强则坚实,操存若气循,内省而不浮。

古云,“立功立言立德”。

功者,为为民,建功立业,言者,教益后世,著书立说;德者,经邦济世,引为己任。

纵观史乘,凡古今中外,大事者无不以读书为基。

尝言,民族之无文化则无希望,之不读书便无大。

若是,读书足以怡,足以博才,足以立。

多读书,读好书,则远离平庸、狭隘和张狂,提升涵养、气质和素质。

此何其之妙,必拥有广阔之生。

关于融通的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