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
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讬於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
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讬於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骂人最恶毒的话莫过于说人卑贱,而最大的悲哀莫过于陷于穷困。
长久的处于卑贱的地位、穷困的境地,经常攻击当世和做出厌恶名利的样子,自我标榜是清静无为,这不是做士做君子的修养作为。
这是春秋战国末年政治家李斯先生说的话。
这是非常实际、非常现实的话。
吾认为是很有道理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乃文章。
正文·李斯列传李斯者,楚上蔡人也。
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
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
於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
辞於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
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彊行者耳。
故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
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讬於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
李斯因以得说,说秦王曰:“胥人者,去其几也。
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遂忍之。
昔者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
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
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
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
夫以秦之彊,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彊,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
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
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後。
秦王拜斯为客卿。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於秦耳,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东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来丕豹、公孙支於晋。
此五子者,不产於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彊,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彊。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彊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彊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必秦国之所生然後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後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後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於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於侧也。
夫击甕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甕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
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彊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原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
官至廷尉。
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
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後无战攻之患。
***********於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赵高治斯,榜掠千馀,不胜痛,自诬服。
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辩,有功,实无反心,幸得上书自陈,幸二世之寤而赦之。
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馀年矣。
逮秦地之陕隘。
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
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脩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
罪一矣。
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彊。
罪二矣。
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
罪三矣。
立社稷,脩宗庙,以明主之贤。
罪四矣。
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
罪五矣。
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
罪六矣。
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
罪七矣。
若斯之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
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原陛下察之
”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
”赵高使其客十馀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覆讯斯。
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
後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
奏当上,二世喜曰:“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
”及二世所使案三川之守至,则项梁已击杀之。
使者来,会丞相下吏,赵高皆妄为反辞。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李斯已死,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事无大小辄决於高。
高自知权重,乃献鹿,谓之马。
二世问左右:“此乃鹿也
”左右皆曰“马也”。
二世惊,自以为惑,乃召太卜,令卦之,太卜曰:“陛下春秋郊祀,奉宗庙鬼神,斋戒不明,故至于此。
可依盛德而明斋戒。
”於是乃入上林斋戒。
日游弋猎,有行人入上林中,二世自射杀之。
赵高教其女婿咸阳令阎乐劾不知何人贼杀人移上林。
高乃谏二世曰:“天子无故贼杀不辜人,此上帝之禁也,鬼神不享,天且降殃,当远避宫以禳之。
”二世乃出居望夷之宫。
留三日,赵高诈诏卫士,令士皆素服持兵内乡,入告二世曰:“山东群盗兵大至
”二世上观而见之,恐惧,高既因劫令自杀。
引玺而佩之,左右百官莫从;上殿,殿欲坏者三。
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
子婴既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
高上谒,请病,因召入,令韩谈刺杀之,夷其三族。
子婴立三月,沛公兵从武关入,至咸阳,群臣百官皆畔,不适。
子婴与妻子自系其颈以组,降轵道旁。
沛公因以属吏。
项王至而斩之。
遂以亡天下。
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
斯知六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
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
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
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鼠在所居,人固择地。
斯效智力,功立名遂。
置酒咸阳,人臣极位。
一夫诳惑,变易神器。
国丧身诛,本同末异。
春秋决狱与原心定罪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
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 轻。
是故逢丑父当斮,而辕涛涂不宜执,鲁季子追庆父,而吴季子释阖庐,此四者,罪同异 论,其本殊也。
俱欺三军,或死或不死;俱弑君,或诛或不诛;听讼折狱,可无审耶
故折 狱而是也,理益明,教益行;折狱而非也,闇理迷众,与教相妨。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 末也,其事异域,其用一也,不可不以相顺,故君子重之也。
——董仲舒一、这段话的头一句翻译过来就是:断案的原则,一定要根据事实推究出犯罪嫌疑人在作案时的心理动机。
对那些动机邪恶的人,即使其犯罪未遂也须治罪;对首恶分子要严加量刑,而对那些出于善意而犯下罪行的人,量刑一定从轻。
这段话,就是赫赫有名的“原心定罪”原则。
如果单说“原心定罪”,现代人也很容易理解,比如同样是杀人,就分蓄意谋杀、过失杀人、正当防卫、防卫过当、冲动杀人等等,但在“原心定罪”之前加上这个帽子,意义就不大一样了。
称,一位叫宋韬的秀才生病后,灵魂出窍,到了阴曹地府参加公务员考试,结果考上了城隍。
原因是他在“申论”中写句“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1)“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 这十六个字听上去是掷地有声,看上去也是合情合理,但操作起来却大有难度:城隍也许有法力,能看透犯罪嫌疑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可活人哪有这么大的本事
那么,活人判案,也就只能从事情的来龙去脉去推断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了,这也就是董仲舒说的“必本其事而原其志”。
董仲舒为此条原则举了四个例子:逄丑父该杀,辕涛涂不该抓,鲁季子追捕庆父,吴季子宽恕阖庐,这四个人罪行相同而论罪不同,因为他们当时“犯罪”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所以,同样是欺骗军队,却既有该杀的,也有不该杀的;同样是弑君,也还是既有该杀的,又有不该杀的。
《春秋》断案的原则,一定要根据事实推究出犯罪嫌疑人在作案时的心理动机。
董仲舒总结道,审判案件一定要把深层的道理搞清楚啊
所以说,如果法院公正,理就会越来越明,教化也就会越来越得到推行;如果法院不公正,人们就会越来越淡化了是非观念,结果,官方宣传上在教育人民仁义道德,现实世界却在教给人们相反的道理,这世界还怎么得了。
教化是为政之体,刑法是为政之用,它们领域不同,但作用一致,所以是绝不可相互悖离的,它们同样都为君子所重。
二、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西汉中期经董仲舒的提倡和汉武帝刘彻的大力支持而兴起的。
“(吕步舒)持节使决淮南狱……以《春秋》之意正之,天子皆以为是。
”()“(何敞)以宽和为政,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
”() “春秋决狱”,即以儒家经典中的“微言大义”作为依据来处理政治和司法问题。
之所以用“春秋决狱”这个说法,一是因为作为断案依据的主要是孔子所著的,被称为“义之大者”,载“先王遗道”和“人道之极”的《春秋》经;二是受所载的“故胶(东)[西]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作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的影响。
董仲舒有关的断狱案例曾被汇编成十卷,在两汉的司法实践中被经常引用。
到现在,原来的案例遗失很多,现存史料中记载了少量案例,典型的有五个: 第一个案例。
甲没有儿子,拣了一弃婴作为养子乙。
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了起来。
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是要受重刑的。
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
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
后来,唐律明确规定了父子相互隐匿不属犯罪。
(2)第二个案例。
甲把儿子乙送给了别人,儿子长大后,甲对他说:你是我儿子。
结果乙一气之下打了甲二十棍子。
按照法律,殴打父亲是要处以死刑的。
但董仲舒认为甲生了儿子不亲自抚养,父子关系已经断绝,所以乙不应被处死刑。
(3) 第三个案例。
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
有的官吏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
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
(4)第四个案例。
有一女子的丈夫坐船时不幸淹死海中,无法找到尸体安葬。
四个月后,父母将这个女子改嫁。
按照法律,丈夫没有埋葬前,女子不能改嫁,否则处死。
董仲舒认为女子改嫁不是淫荡,也不是为了私利,所以应免罪。
(5) 第五个案例。
有一大夫跟着君主外出打猎,君主打得一头小鹿,让大夫带回。
半路上,碰见了母鹿,互相哀鸣。
大夫见其可怜,就放了小鹿。
君主要以违背君命处罚。
还未处罚,君主得了病,想到大夫心地好,不但免了罪,还想提拔他。
董仲舒认为,当初君主捕猎小鹿,大夫没有阻止(秦汉时禁止捕杀小鹿,以及其他幼小禽兽,春天时禁止捕杀任何禽兽),是违背了《春秋》之义,有罪;后来释放小鹿,算是有功,可以赦免。
但提拔是不应该的。
(6)三、载:“哀帝初即位,博士申咸给事中,亦东海人也,毁宣不供养行丧服,薄于骨肉,前以不忠孝免,不宜复列封侯在朝省。
宣子况为右曹侍郎,数闻其语,赇客杨明,欲令创咸面目,使不居位。
会司隶缺,况恐咸为之,遂令明遮斫咸宫门外,断鼻唇,身八创。
”这案子看似简单明了,不就是个故意伤害么,应该很好判才是。
不错,按照“春秋大义”,如果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是恶的,而且犯罪实施完成,这是该杀的。
但控方的重点并不在这个故意伤害上面——相对于薛况和杨明犯下的另一罪行,故意伤害倒不显得有多要紧了。
“御史中丞众等奏:‘臣闻敬近臣,为近主也。
礼,下公门,式路马,君畜产且犹敬之。
《春秋》之义,意恶功遂,不免于诛,上浸之源不可长也,况首为恶,明手伤,功意俱恶,皆大不敬。
明当以重论,及况皆弃市。
’”“廷尉直以为:律曰‘斗以刃伤人,完为城旦,其贼加罪一等,与谋者同罪。
’诏书无以诋欺成罪。
传曰:‘遇人不以义而见慭者,与痏人之罪钧,恶不直也。
’咸厚善修,而数称宣恶,流闻不谊,不可谓直。
况以故伤咸,计谋已定,后闻置司隶,因前谋而趣明,非以恐咸为司隶故造谋也。
本争私变,虽于掖门外伤咸道中,与凡民争斗无异。
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古今之通道,三代所不易也。
孔子曰:‘必也正名。
’名不正,则至于刑罚不中;刑罚不中,而民无所错手足。
今以况为首恶,明手伤为大不敬,公私无差。
《春秋》之义,原心定罪。
原况以父见谤发忿怒,无它大恶。
加诋欺,辑小过成大辟,陷死刑,违明诏,恐非法意,不可施行。
圣王不以怒增刑。
明当以贼伤人不直,况与谋者皆爵减完为城旦。
”对于此案,控方和辩方全都本着“《春秋》原心定罪”这同一个原则进行论辩。
控方(御史中丞众等)认为:在宫门外犯罪,这是冒犯皇上,此风不可长
薛况是主犯,杨明是帮凶,这二人动机和行为都是邪恶的,犯了大不敬之罪。
对杨明的处罚理应从重,应判杨明和薛况——弃市
辩方(廷尉)则认为:薛况的作案动机是因为父亲受了申咸的诽谤,所以心生愤懑,这是父子亲情所致,是孝心的体现,情有可原,哪就够得上死罪
杨明应该只以故意伤害罪判刑,薛况有爵位在身,可以减罪,所以,他和其他同谋应该减刑为“完为城旦”。
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控辩双方都是本着“《春秋》原心定罪”,却从这同一个原则中推导出了各自不同的结论。
四、在汉代及汉代以后的朝代,不是所有的案件都以“春秋决狱”的方式审理,历代都有国家正式制定颁布的刑法和其他法律,绝大多数的案件都按其制定法和一般的司法程序审理,而以“春秋决狱”方式审理的则都是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但在适用法律上却很牵强或者根本就有乖人情、有悖伦常的案件。
如前面提到的5个典型案件。
又如,如假卫太子案。
卫太子是汉武帝的第一位太子,后因“巫蛊之祸”而被迫出逃,死于外地。
有一个以卜筮为生的人,曾为一个做过卫太子近臣的人算卦,太子近臣说他的相貌很像卫太子,卜筮者遂异想天开,想冒充卫太子骗取富贵。
假卫太子的出现,对汉昭帝的皇位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但卫太子是皇帝的哥哥,并曾被立为太子,现在他又回来了,如何处置,昭帝和执政的大将军霍光都深感棘手,这可谓一例重大疑难案件。
隽不疑引用了《春秋》中卫灵公太子蒯聩的事例。
蒯聩得罪了卫灵公,出逃晋国。
卫灵公死后,晋国送蒯聩回国继位,灵公另一儿子蒯辄已即位,拒绝蒯聩回国,《春秋》很赞赏蒯辄的做法。
卫太子的情况与蒯聩相似,故隽不疑根据《春秋》的精神,大胆地逮捕了假卫太子,并最后将其腰斩于市。
(7)对“春秋决狱”的起止时间,目前法史学界的基本观点是:“春秋决狱”始于西汉武帝时期,至唐朝结束。
汉武帝时,儒家理论成为国家的政治法律指导思想,因统治者的提倡,又因依秦律而制订的汉律与儒家精神的诸多冲突,故以董仲舒为始,“春秋决狱”逐步形成风气。
司法官以经义为依据判决,被告及其亲友也以经义进行辩护。
程树德所作《九朝律考》中就辑有两汉的以《春秋》等儒家经典决狱、决疑、论事的事例五十余件,考虑到史料散佚的因素,实际数字应该更多,可见,两汉时期“春秋决狱”之盛况。
虽然如此,两汉时期的“春秋决狱”仅仅是一种政治和司法上的惯例,尚未形成法律制度。
在“春秋决狱”的同时,汉以后的各王朝通过频繁的立法活动,将儒家的精神不断地渗入封建法律之中去,到唐代,礼与法完全融合在一起,达到“礼法合一”的程度。
因法律已体现了儒家的精神,“引律决狱”与“春秋决狱”已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春秋决狱”因没有必要而不再流行,但对少数疑难案件,唐代仍以经义决之。
如《旧唐书·刑法志》载,(唐宪宗)元和六(811)年九月,富平县人梁悦,为父杀仇人秦果,投县请罪,后特从减死之法,决杖一百,配流循州。
韩愈对此有不同意见,并引用《春秋》、《礼记》、《周礼》的精神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对复仇者“杀之与赦,不可一例。
宜定其制曰:‘凡有复父仇者,事发,具其事由,下尚书省集议奏闻’。
酌其宜而处之”。
(8)五、《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载:穆宗世,京兆人康买得,年十四,父宪责钱于云阳张莅,莅醉,拉宪危死。
买得以莅趫悍,度救不足解,则举锸击其首,三日莅死。
刑部侍郎孙革建言:“买得救父难不为暴,度不解而击不为凶,先王制刑,必先父子之亲。
《春秋》原心定罪,《周书》诸罚有权。
买得孝性天至,宜赐矜宥。
”(9)有诏减死。
其中一段判决翻译过来就是:康买得救父杀人不算行凶,估计拉不开架而用铁锨砸了张莅的脑袋也属情有可原。
先王制定刑律的精神是以父子亲情为先,《春秋》“原心定罪”,《周书》当中的各种刑罚也不是没有变通余地的。
这样看来,康买得杀人是孝心的体现,不该判罪。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载:高宗时,绛州人赵师举父为人杀,师举幼,母改嫁,仇家不疑。
师举长,为人庸,夜读书。
久之,手杀仇人,诣官自陈,帝原之。
永徽初,同官人同蹄智寿父为族人所害,智寿与弟智爽候诸涂,击杀之,相率归有司争为首,有司不能决者三年。
或言弟始谋,乃论死,临刑曰:“仇已报,死不恨。
”智寿自投地委顿,身无完肤,舐智爽血尽乃已,见者伤之。
武后时,下邽人徐元庆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元庆变姓名为驿家保。
久之,师韫以御史舍亭下,元庆手杀之,自囚诣官。
后欲赦死,左拾遗陈子昂议曰:先王立礼以进人,明罚以齐政。
枕干仇敌,人子义也;诛罪禁乱,王政纲也。
然无义不可训人,乱纲不可明法。
圣人修礼治内,饬法防外,使守法者不以礼废刑,居礼者不以法伤义,然后暴乱销,廉耻兴,天下所以直道而行也。
元庆报父仇,束身归罪,虽古烈士何以加
然杀人者死,画一之制也,法不可二,元庆宜伏辜。
《传》曰:“父仇不同天。
”劝人之教也。
教之不苟,元庆宜赦。
臣闻刑所以生,遏乱也;仁所以利,崇德也。
今报父之仇,非乱也;行子之道,仁也。
仁而无利,与同乱诛,是曰能刑,未可以训。
然则邪由正生,治必乱作,故礼防不胜,先王以制刑也。
今义元庆之节,则废刑也。
迹元庆所以能义动天下,以其忘生而趋其德也。
若释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忘生之节。
臣谓宜正国之典,置之以刑,然后旌闾墓可也。
时韪其言。
后礼部员外郎柳宗元驳曰: 礼之大本,以防乱也。
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
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
若曰:无为贼虐,凡为治者杀无赦。
其本则合,其用则异。
旌与诛,不得并也。
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
若师韫独以私怨,奋吏气,虐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
而元庆能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
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其或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
法其可仇乎
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
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礼之所谓仇者,冤抑沈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
《春秋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
复仇不除害。
”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
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
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
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
六、《盐铁论·刑德篇》中说:“大夫曰:‘令者所以教民也,法者所以督奸也。
令严而民慎,法设而奸禁。
罔疏则兽失,法疏则罪漏。
罪漏则民放佚而轻犯禁。
故禁不必,怯夫徼幸;诛诚,跖、蹻不犯。
是以古者作五刑,刻肌肤而民不逾矩。
’文学曰:道径众,人不知所由;法令众,民不知所辟。
故王者之制法,昭乎如日月,故民不迷;旷乎若大路,故民不惑。
幽隐远方,析乎知之,室女童妇,咸知所避。
是以法令不犯,而狱犴不用也。
昔秦法繁于秋荼,而网密于凝脂,然而上下相遁,奸伪萌生,有司治之,若救烂扑焦而不能禁;非网疏而罪漏,礼义废而刑罚任也。
方今律令百有余篇,文章繁,罪名重,郡国用之疑惑,或浅或深,自吏明习者不知所处,而况愚民乎
律令尘蠹于栈阁,吏不能遍睹,而况于愚民乎
此断狱所以滋众,而民犯禁滋多也。
”在这里一方(即大夫方)认为,只有完善的法律才能杜绝犯罪,而另一方(即文学方)则认为法律当然应该有,可现在的法律也太过繁文缛节了,复杂到就连专业法官都经常搞不清楚,更何况文盲的老百姓呢。
文学方为论证己方观点,引述《易传》以阐述——“传曰:‘凡生之物,莫贵于人;人主之所贵,莫重于人。
’故天之生万物以奉人也,主爱人以顺天也。
闻以六畜禽兽养人,未闻以所养害人者也。
”接着引述《论语》——“鲁厩焚,孔子罢朝,问人不问马,贱畜而重人也。
”(《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
)并说“今盗马者罪死,盗牛者加。
乘骑车马行驰道中,吏举苛而不止,以为盗马,而罪亦死。
今伤人持其刀剑而亡,亦可谓盗武库兵而杀之乎
人主立法而民犯之,亦可以为逆而轻主约乎
深之可以死,轻之可以免,非法禁之意也。
”经过一番论证后,总结道:“法者,缘人情而制,非设罪以陷人也。
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
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
今伤人未有所害,志不甚恶而合于法者,谓盗而伤人者耶
将执法者过耶
何于人心不厌也
古者,伤人有创者刑,盗有臧者罚,杀人者死。
今取人兵刃以伤人,罪与杀人同,得无非其至意与
”该段结论直接点明了以《春秋》来断案的核心原则:论心定罪。
也就是说:根据动机来给犯罪嫌疑人定罪,如果动机是好的但行为违法,可以免罪,如果动机是坏的但行为合法,应该定罪诛杀。
——我们后来一般不说“论心定罪”,而说“原心定罪”。
原心定罪,见于何休注“隐公元年”:“举及、暨者,明当随意善恶而原之。
欲之者,善重,恶深;不得已者,善轻恶浅;所以原心定罪。
”(公羊里面区别了及和暨,“及犹汲汲也,暨犹暨暨也。
及,我欲之;暨,不得已也。
”)。
七、就原心定罪而言,古人认为“原心定罪,探意立情,故死者不抱恨而入地,生者不衔怨而受罪。
”(《汉书·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原心定罪”本来像是没什么问题,可“谁来原心”和“如何原心”却都是不小的问题。
对于春秋决狱,学术界向来对其评价很低,开风气之先的当为近代学者章太炎和刘师培。
章氏认为:“独董仲舒为春秋折狱,引经附法,……上者得重秘其术,使民难窥,下者得以因缘为市……。
”刘师培指出:引经决狱是“掇类似之词,曲相附合,高下在心,便于舞文,吏民益巧,法律以歧。
故酷吏由之,易于铸张人罪,以自济其私”。
列举,著名古代法学家
中国:商鞅、韩非、李悝、张斐、杜预、长孙无忌、沈家本........罗马:盖尤斯、乌尔比安、帕比尼安、查士丁尼...........其他:荷兰的H.格劳秀斯、英国的T.霍布斯和J.洛克、法国的C.L.S.孟德斯鸠和 J.-J.卢梭、法国近代以来的法学家有居亚斯和朴蒂埃、马克思 、 恩格斯的法律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法学、德国近代以来的法学家有萨维尼、耶林、祁克、布劳汉、美国近代以来著名的法学家有霍姆斯、卡多佐、庞德.............
关于秦兵马俑的名言名句.歇后语.小故事
不死的传说-秦始皇兵马俑一、不死的传说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支军队,他们黑衣如铁、迅捷如风,他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们令天下为之丧胆,为之变色。
他们被称为虎狼之师。
但事实上,他们比饿虎更加凶猛,比狼群更加团结。
他们的军歌里唱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他们的事迹在千百年后仍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他们留给我们的启示永远都如夜空中的星星一般闪闪发光。
1991年1月17日凌晨,代号“沙漠风暴”的海湾战争爆发。
战争初期,美国人动用导弹和飞机,以近乎疯狂的地毯式轰炸压制住对手,在短短几天内就摧毁了伊拉克人精心构筑的军事和心理的双重防线。
之后,迅猛快捷的装甲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入科威特,一举将萨达姆的军队驱逐回老家。
全世界都惊呆了,他们还从来没有见过以空袭为主要作战方式的战争。
世界惊呼,海湾战争开创了人类战争史的新纪元。
此时,在遥远的东方,一座巨大的穹顶形建筑里,一群古老的陶俑正在窃窃冷笑。
他们庞大的军阵所构筑起的,正是这样一种作战体系:先用强劲、密集而且持续的弓弩压制住对手,骑兵迅速从两翼包抄,撕开对手的防线,然后由步兵长驱直入,完成那封喉的致命一击。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强弓换成了导弹,硬弩换成了飞机,战马换成了坦克,刀剑换成了机枪……但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却没有改变,隐藏在进步背后的人欲没有改变,隐藏在文明背后的残忍没有改变。
从西安火车站乘306路公共汽车向东30公里,便是闻名天下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两千年前那支所向披靡的军队就静静的伫立在这里,静静的聆听着后人的评说。
在各种各样的评说中,有这样几位来自大洋彼岸的人的话语尤为引人注目:“世界上已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
”雅克·希拉克如此说。
“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迹。
”基辛格如此说。
“这才是真正的奇迹,全世界人民都应该到这里看一看。
”蒙代尔如此说。
兵马俑们默默的站着,一如他们两千年来一直做的那样。
他们知道,其实他们什么也不用说,时间已经说明了一切。
他们证明了他们的英勇,证明了那个时代的奢华,证明了人类所能达到的智慧,也证明了人性的欲望与贪婪。
二、复活的军团我们去参观兵马俑的时候,正值雨过天晴。
几万名游客踏着湿润的青砖和我们走在一起。
宏伟的秦兵马俑馆侧倚着秀丽的骊山东麓,里面戍卫着大秦帝国的最后一支近卫军。
而今的兵马俑馆早已建设世界级的展览馆,高大明亮的
一篇100字左右的作文,要有读后感
200字左右就可以了
元宵节到了,家家户户挂、燃烟花、放鞭炮这是为什么呢
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了答案。
原来,有一位猎人无意中打死了一只神鸟,天上的玉帝听到了这件事情,大发雷廷,打算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烧掉凡间所有的畜生。
天上有一位善良的仙女,她听到了玉帝的话,马上来到凡间,把这件事告诉了人类,人类听了非常着急。
这时,一位老人说:“我们在这三天家家户户挂满了灯笼,燃放烟花,手拿火把。
”到了这几天玉帝看见人间火光冲天,就以为大火正在熊熊燃烧呢…… 哦,我恍然大悟。
原来这就是元宵节挂灯笼、放烟花的缘由啊
祖国的每一个传统文化里都藏着一个神奇的传说啊
我深深地又一次陶醉在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里。
明年元宵节,我一定要亲自挂上灯笼,燃放烟花,让我们家团团圆圆,红红火火过上一年又一年。
读后感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
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年--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
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部队走廊文化标语
部队走廊文化标语:抛头颅 洒热血 再所不惜保家园 卫祖国 尽忠报国战时轰轰烈烈做英雄和平年代安全我也行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团结拼搏、争创一流为群众解难、让群众方便、使群众得益办实事、解忧难、送温暖、献爱心作风好、形象好、效率高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人和心诚,德高业精,务实思新,高效低耗,自强不息。
树岗位新风,展军人风采以精湛技术为基础,以优质服务为载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团结奋进,无私奉献,为建设新世纪现代化军队而不断开拓创新勇挑重担,发奋图强大胆创新 , 锐意进取用雄心撼天动地用诚心宣化四方用信心威震寰宇.......................一、行政 用名言警句1.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新军队2.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军队3.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4.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胡锦涛5.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毛泽东6.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是还有的。
--鲁迅7.“荣誉、责任、使命”8.“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9.尊师重教,劝学育人。
二、训练用名言警句1.“学博为师、德高为范”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3.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爱因斯坦4.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
--蔡元培5.“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6.加强教风建设,弘扬高尚师德。
7.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感,是老师的最高本领。
--爱因斯坦8.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孔子9.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10.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
--杜兰特三、教学楼用名言警句1.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2.今天尽你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明天你也许就能做得更好。
--牛顿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4.机遇只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巴基德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6.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为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10.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四、宿舍用名言警句(一)励志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2.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富兰克林3.自强、自立、自我管理;爱国、爱校、爱护集体。
4.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
5.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6.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7.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止方是长进。
8.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巴尔扎克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1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周(二)节能1.学院发展靠大家,节约能源不可少。
2.能源来自大自然,节能保护大自然。
3.节能尽一份力,环保多一点心。
4.省一点能源,多一点资源。
5.随手关灯一小步,节约能源一大步。
6.随手做节能,创造好人生。
7.全体人民一齐来,节约能源做环保。
8.节约能源一起来,好山好水好将来。
9.节能N次方,地球更健康。
10.节约能源共创美丽新世界。
五、食堂用名言警句1.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2.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4.“不要让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变成人类的眼泪”5.节约从我做起,建设节约型社会;6.一米一粟当思来之不易,爱粮节粮须知人人有责。
7.一滴清水,一片绿地,一个地球。
8.节约用水献份爱,绿色环保更美好。
9.国之栋梁不可无,生命之水不可枯。
10.请珍惜、爱护每一滴生命的源泉。
......................把军人核心价值观写上去~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尚书)2、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4、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5、不见征戎儿,岂知关山苦(李白)6、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7、时平将士无功劳,乡远征人有梦归(陆游)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9、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10、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孙膑兵法)11、兵者外以除暴,内以禁邪(管子)1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13、出师未 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杜甫)1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王昌龄)1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17、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岳飞)18、兵事以民为本 (冯梦龙)19、用兵以得民为先,安民乃能御侮 (历代名贤经武粹语)20、兵为民之卫,民无兵不固(刘溪)2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22、 我 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2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24、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秋瑾)25、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刘邦)26、强将手下无弱兵27、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28、一将无谋,累死三军29、一将功成万骨枯30、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冯昌)31、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鲁迅)32、千军易得,一将难求33、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34、养兵千日,用兵一时43、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瀚,还有后来人(夏明瀚)35、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36、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毛泽东)37、朴诚勇义,不胜不休(红安传统)38、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39、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40、一切帝国主义和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毛泽东)41、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42、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对越自卫反击战语)43、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毛泽东)44、战士怕放松,军官怕集中45、血染沙场气化红,捐躯为国是英雄(董必武)46、革命流血不流泪,生死寻常无怨尤(陈毅)47、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48、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辈49、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50、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