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第二章《阿长与山海经》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读书笔记要一段原文再加一段赏析那种。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
人物传记是后人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人物传记是人物志的主体,是地方志中的重要内容。
人物传 记的特征有二个: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
(即真实性和文学性)综述 “志属信史”,志传和史传一样,必须真实可靠,符合历史事实。
对人物的记述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是一,二是二,功是功,过是过,不虚构渲染,不隐恶扬善,不拔高溢美,不贬责降低,据事“直书”,做到人真、事真、言真、情真、形象真,以真取信,以真感人。
只有做到“情真而不诡”,“事信而不诞”,才能有益于人,传之久远。
丰富翔实 要使传记真实可信,首先必须全面搜集、占有丰富翔实的资料,使传记所反映的人物生平事迹准确无误,完整无缺。
这些资料一般包括五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1)人物的姓名、性别、籍贯、民族。
(2)人物的生卒年月。
(3)人物的学历、简历、党派、职务。
(4)人物的贡献功绩、科技成果、著作。
(5)能反映人物思想风貌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
对于收集的大量资料,又要细心鉴别,严格选材,作一番“弃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研究、考证工作,严格坚持史实的可靠性、准确性。
这样,才能为社会所公认,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如果史实错了,立论也就不正确了。
因此编写传记时,一定要占有丰富、翔实、真实可靠的资料后,方能动笔。
梅林为了写作《马克思传》,用了几乎二十年时间,搜集并深入钻研有关马克思的资料。
司马迁写《史记》,经历了十年,如果加上他搜集史料,调查研究所花去的时间,可以说一部《史记》倾注了他的毕生精力。
人物本质 抓住人物本质,从环境中说明人。
撰写人物传记,应把所写的人物放到他所处的社会关系中去,从表面现象深入到人物和各种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抓住人物的本质进行记述。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任何人的思想和行动都受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人物传记就是要写出一定的社会关系造就了一定的人,而这个人又怎样对当时的社会关系施加一定的影响。
马克思的论点为人物传记的创作提供了最重要的指导思想,也为真实地描述人物的本质特征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一些杰出的思想家和作家也曾经指出过,编写人物传记必须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来描述,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德国工人运动领导人罗·卢森堡,希望梅林在写作《马克思传》时,能做到从环境中说明人,从历史中说明环境。
如果不顾人和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不把人放在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之中,就不能写出具有真实感的人物,甚至歪曲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即使象杰出的法国作家维·雨果,他的《小拿破仑》,由于不理解法国当时的阶级斗争造成一种社会局势,使得一个平庸可笑的人物路易·波拿巴有可能扮演英雄的角色。
马克思说雨果没有觉察到:“当他说这个人表现了世界历史上空前强大的个人主动作用时,他就不是把这个人写成小人而是伟人了”。
而这,也就是背离了历史的真实了。
可见,要写好人物传记,必须了解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与时代背景,把人物置于一定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之中,论其世知其人,才能写得典型真实。
公允评价 从人物的复杂性中对人物作出公允的评价。
历史是绚丽多彩的万花筒,历史人物有其复杂性。
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大量的历史人物功过渗合,斑瑜互见。
有的人功大于过,有的人过大于功。
因此,我们对历史人物要全面研究,具体分析,一分为二地看人物的好与坏,功与过,决不能因为一个人后期不好,就把前期的功劳一笔勾销,也不能因为做过一些错事,就把其他方面的贡献全部抹煞,而是要尊重事实,尊重历史。
司马迁写《淮阴侯列传》对韩信的军事才能是满怀激情的描写,但对韩信早年的“无行”、“不能治生商贾”、“食从人寄食饮”、“俯出胯下”却并没掩盖而是直书,读者读后反觉真实可信。
所以我们写人物传记,一定要从当时社会历史的客观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地记载和评价历史人物,真实地反映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
名人举例 所谓生动,就是要把人物写活。
写成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能体现时代特征和阶级特征,栩栩如生的血肉之躯,而不是干巴枯燥的偶像或只有动作没有思想的机器人。
司马迁的《史记》雄视百代,卓然独立于千古,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他刻划了许许多多个性鲜明的人物。
马克思也曾为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军事活动家政治家写作小传。
他写的《贝尔蒂埃》、《贝尔纳多特》、《布律恩》、《布里昂》,生动记述了拿破仑一世时期法国军事活动家和政治活动家的群象,其中有贪得无厌、追名逐利之徒;有渴求官职、封号和王位的野心家;有愿为任何制度效劳的不择手段的钻营者。
这些小传,既描述人物的特有个性,又提供了拿破仑一世帝国资产阶级上层人物的本质特征,成为传记文章的典范。
恩格斯也写过不少人物小传,恩格斯写人物传的杰出之处和马克思一样,在于紧紧抓住人物的个性,同时突出人物所代表的阶级特征。
所以,在他笔下,马克思、燕妮·马克思……等人物形象,被活生生地再现出来。
所以一部成功的人物传记,既要体现人物的阶级、职业、文化素质、信仰、经历、遭遇及其产生影响等方面的不同,又要体现同阶级、同职业、同素质、同信仰、同遭遇、同影响而在性格上的差异。
要突出人物个性,体现人物个性形成发展的必然性。
只有这样,写出的人物才能鲜明生动。
选材典型 要达到上述要求,一要选材典型。
编写人物传要在概括人物全貌的同时,选择重大的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事件详细记述,把不能表现人物特征的事件摒弃或一笔带过。
从各种素材中加工、提炼,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
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人物一生的关键所在。
写好这些关键之处,不仅可以表现人物一生的主要功罪,而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
司马迁的《史记》在这方面有不少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和蔺相如都是赵国封建统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司马迁为了要表现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不是给他们各开一张履历表,而是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来写。
这三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一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一是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前一个矛盾发展的后果,是构成后—个矛盾的原因。
通过这两对矛盾冲突,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同时秦赵争夺和氏璧以及渑池之会两件事,实质上是秦赵两国统治阶级两次实力较量,是秦国大举进攻赵国的前奏,所以选择这两件事情,也显示了历史发展进程的特点。
写大事固然重要,但对细节描写也不可忽视,有时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在一些细节中表现出来。
茅盾税:“善于描写典型的作家,不但用大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而且不放松任何细节的描写。
”恰当地记述小事,能见微知著、增强传记的可信性和感染力,甚至预示着人物日后的发展。
如《史记·陈涉世家》,开头写了这样一个细节:陈涉为人佣耕时,曾对同伴说:“苟富贵,无相忘”,并十分自负地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这个细节,看来或许并非必要,其实对描写人物来说,却有助于展示人物思想脉络,写出人物前后一贯的性格史。
写陈涉少时就有鸿鹄之志,所以后来才发展到大泽乡起义。
写陈涉少时就把别人比作微不足道的燕雀,所以称王后严重脱离群众,甚至把早年同过患难的老朋友也杀了。
这是他最后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可思想根子却早就种下了。
叙行录言 二要叙行录言。
思想支配行动,行动表现思想。
人物思想性格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行动也就不一样。
记叙人物行动,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的重要方法。
因此记叙人物,要选择那些最典型,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行动来写。
例如在《吉鸿昌传》中,作者记述吉鸿昌在1931~1932被迫出国期间,为了反对美国歧视华人,特意在自己胸前佩带“我是中国人”的牌子。
这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吉鸿昌高尚的民族气节,也体现了他的个性特点。
又如《史记·项羽本纪》写项羽在巨鹿之战的巨大胜利之后,叱咤风云,诸侯惧服。
作者通过项羽召见侯将,侯将“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动作描写,反衬出项羽骄横不可一世的性格。
可见动作的描写对记叙人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人物有了具体的行动,才能生动感人。
“言为心声”。
人物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无不表现在他们的语言中,因此选择人物的典型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如《史记·项羽本纪》写项羽见秦始皇出游的壮观时说:“彼可取而代之”。
而《史记·高祖本纪》写刘邦看到这种壮观时却说:“嗟呼
大丈夫当如此。
”尽管他们两人的话意思都是羡慕帝王,但却体现了两种不同性格。
人物的诗作、著述(包括文章、书信、日记)和话语一样,是人物思想境界的高度凝结和表露。
无不凝聚着人物对客现事物的认识、主张以及所持的态度。
恰到好处的引用一些人物的诗作著述,对写活人物,突出性格也是不可少的。
讲究文采 三要讲究文采。
人物传虽不能偏向华丽的词藻,繁琐的描写,多余的形容,曲折的情节。
但语言生动形象,用词精当贴切,句子流畅,层次分明,布局合理,一句话,文采还是必须讲究的。
虽说史志中的人物传记与文学中的人物传记有区别,前者完全是根据历史事实,不允许任何虚构,后者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允许一定程度的虚构。
但是,在需要生动因而需要文采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因为传者,传也。
立人物传记就是为了传于后世,为了“记一方之言,激千秋之爱憎”为了“鉴人明事”。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可见讲究文采,也是史志中编写人物传记应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马克思要求人物传记应当写得有“强烈色彩”、“栩栩如生”。
恩格斯认为人物形象应当“光芒夺目”。
《史通》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三复忘返,百遍无致”。
在不影响历史真实性的情况下,史志崇尚文彩,文史并茂,引人入胜,还是必要的。
因此,在写人物传记时,应当重视文字锤炼,讲究艺术手法。
我国人物传记不仅起源很早,而且体裁多样。
归纳起来,人物传记体裁可分为四类:一是纪传,二是文传(即传记文学),三是史传,四是志传(指方志中的传说)。
我国人物传记的写作,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处于萌芽状态。
《左传》、《国语》和《战国策》等历史著作中都出现了相当生动的人物形象。
这时期可以看做是人物传记的滥觞时期。
到了西汉中叶武帝时期,被誉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史记》出现了。
司马迁首创的纪传体,标志着我国人物传记走上了成熟的阶段,并且达到了高峰。
司马迁不仅首创了以人物记传来代替历史事件的叙述,通过传人来记事,同时,他还以文学的手段,来描写历史人物,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而又形神具备的人物形象,不仅为我国文学和史学的兴起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而且对史学、文学、戏剧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史记》以后的所谓正史,一般地说都是学习或模仿《史记》的笔法,以纪、传作为主体。
到了魏晋以后文史开始分流,文学和史学各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特点向前发展,以至于越来越泾渭分明。
文学家注重辞藻和形象,史家则注重史料的真实及表述的准确,而对文采方面却顾及不多了。
东汉以后特别在唐代以后,杂体传记的发展很快,如碑铭、传状、自传之类,也出现了许多高手佳作。
这类传记不仅在数量上增加了而且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
它们在内容上不同程度地忠于史实,但其笔法都属于文学性质的。
所以类似这些作品只能属于文学著作——传记文学。
方志撰述人物由来已久。
据《隋书·经藉志》载:“后汉光武始诏南阳,撰作风俗,故沛,三辅有耆旧节士之序。
鲁、庐江有名德先贤之赞。
”(见《隋书·经籍志》982页)此后,到了晋代,常著的《华阳国志》中,从卷五至卷十二都是关于人物的记述。
从此之后,地方志记述人物就成为定例。
宋代以后,我国地方志的写作,已渐趋成熟,从体例到内容的设置更加完备。
“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又以地区而编入姓氏人物,并因人物而详及官爵与诗词、杂事。
宋代方志记人物及有关史事与文献者更多。
”(见傅振伦:《论人物志的编撰》)。
到了明、清之际,是方志走上大盛的时代,不仅数量多,而且设置的门类齐全。
每种方志大都记述人物。
清代方志,人物志都放在重要位置上。
不仅占据篇幅多,人物的类别也多,只要是被统治阶级认为有利于当时社会的人物都进入志书。
综上所述,我国人物传记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从文史不分的纪传体,到文史分流的史体传记,又从纪传和杂体传记发展到传记文学,以及一方之志中人物传记的出现。
说明了我国人物传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二属于人物传记性质的作品在古代名称很多。
诸如传、箴、铭、碑、表、颂、赞、哀等等,细分起来,更为复杂:如“传”指传记,以其内容有全传、大传、小传和传略之别,以传者与传主关系而言,又有他传和自传之异,此外还有别传、外传、评传等名目。
再如“状”有行状、事略;表有墓表、阡表、墓志和墓志铭等等,都是记述和颂扬死人的生平事迹,多数是颂扬历史上有地位的人物。
现存最多的作品是传记和碑文。
这些是我们编史修志的珍贵资料。
综述 人物传记,虽然形式多样,但是大体上还是前面提到的形式。
它们在写作方法上千差万别。
然而一切优秀的人物传记,仍是具有共同性的。
其相同之处是:人物的真实性 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变革,出现过许多不同类型的人物。
既有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伟人,也有逆历史激流而动的罪人,并有出身、地位、经历、思想、性格等方面的不同。
这些人物在历史上起过一定作用,有过一定影响,就会在历史上留了他们的影子。
作者,为这些人树碑立传的目的就是要抑恶扬善,“表彰以劝世道,贬斥以戒人心”, 两千多年以来,传记作者把崇高的荣誉给予那些热爱祖国,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英雄,同时对奸臣逆子也进行了无情地诛伐与鞭打。
一切优秀的人物传记在内容表达上都力求真实,忠于历史,忠于事实,并且是非明断,褒贬准确。
人物的时代性 优秀的传记作者由于做到了“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所以留在传记中的人物都具有时代的特色。
例如同是处于封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由于时代不同,传中所表现出的特点是不相一致的。
《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即陶渊明),他那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与他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特点——尚清谈和以清高自愉相一致的;而袁宏道的《徐文长传》则是一篇奇人的传略。
尽人皆知,明代社会黑暗,特务横行,文字狱大兴,知识分子“动辄得疯”,所以徐文长的一生只能是从不得志到疯,从疯到坐牢至死。
他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是时代的悲剧。
以上二例,传主同是文人,由于时代不同,他们的性格不同,遭遇者不一样。
人物的个性 读优秀的人物传记,犹如参观罗汉堂。
众多泥塑,面目不一,神态各异。
一些传记所以达到这么高的水平,是由于传记家们懂得和善于处理人物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的结果。
编辑本段区别纪传 传记在内容表述上忠于史实和抑恶扬善,是我国人物传记写作的优良传统,一直持续到今天,这是各种形式的人物传记的共同特点。
但是,各种传记在表述方法上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首先,志传和纪传不同。
一是“纪传”注重在文采方面,特别是在“词藻”上下功夫。
有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增强传记的文学性;二是“纪传”在撰写人物时虽然也以事实为根据,同时它又偏重于文学形象的刻划。
使历史传记同文学传记合为一体,这就不能不使人物历史的真实性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三是在“纪传”文章的最后都要加上一段评语,如“太史公曰”、“赞曰”等等。
作者公开站出来对人物进行评价。
以上三点在“志传”中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其次,志传与史传不同。
有专家从“志属史体”出发,进一步指出方志传记与历史传记是一样的,属于同一种体裁——史体。
但史传可以史论结合,有史有论,志传不能议论,是“寓褒贬于记述之中”。
史传手法多样,可以夹叙夹议,也可以先议论、后记事,或者先叙述后议论。
而志传只能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功过。
人物的善、恶、美、丑则需要通过叙述反映出来。
应该说志传别于史传,因此在志传的写作中,文字运用就要仔细地斟酌,对传主的是非不能明断,但又要让读者从字行间看得出来。
怎样练习口齿清晰 详细
怎样练习清晰 (1)速法 这里的读指的是朗是用嘴,而不是用眼去看,顾名思义,速读 也就是快速的朗读。
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是在于锻炼人口齿伶俐,语音准确,吐字清晰。
方法:找来一篇演讲辞或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
先拿来字典、词典把文章中不认识或弄不懂的字、词查出来,搞清楚,弄明白,然后开始朗读。
一般开始朗读的时候速度较慢,逐次加快,一次比一次读得快,最后达到你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
要求:读的过程中不要有停顿,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晰,要尽量达到发声完整。
因为如果你不把每个字音都完整的发出来,那么,如果速度加快以后,就会让人听不清楚你在说些什么,快也就失去了快的意义。
我们的快必须建立在吐字清楚、发音干净利落的基础上。
我们都听过体育节目的解说专家宋世雄的解说,他的解说就很有快的功夫。
宋世雄解说的快,是快而不乱,每个字,每个音都发得十分清楚、准确,没有含混不清的地方。
我们希望达到的快也就是他的那种快,吐字清晰,发音准确,而不是为了快而快。
速读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无论在何时、何地。
只要手头有一篇文章就可以练习。
而且还不受人员的限制,不需要别人的配合,一个人就可以独立完成。
当然你也可以找一位同学听听你的速读练习,让他帮助挑你速读中出现的毛病。
比如哪个字发音不够准确,那个地方吐字还不清晰,等等,这样就更有利于你有目的地进行纠正、学习。
你还可以用录音机把你的速读录下来,然后自己听一听,从中找出不足,进行改进。
如果有老师指导就更好了。
(2)背诵法 我们都背诵过课文。
有诗歌、有散文、有小说。
背诵的目的是各有不同的。
有的是因为老师要求必须背诵,而不得不背,以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也 有的是为了记忆下某个名诗、名句,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
而我们提倡的背诵,主要的目的是在于锻炼我们的口才。
我们要求的背诵,并不仅仅要求你把某篇演讲辞、散文背下来就算完成了任务,我们要求的背诵,一是要背,二还要求诵。
这种训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记忆能力,二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记忆是练口才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
没有好的记忆力,要想培养出口才是不可能的。
只有大脑中充分地积累了知识,你才可能张口即出,滔滔不绝。
如果你大脑中是一片空白,那么你再伶牙俐齿,也无济无事。
记忆与口才一样,它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后天的锻炼对它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背正是对这种能力的培养。
诵是对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这里的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朗诵。
它要求在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声情并茂的表达。
背诵法,不同于我们前面讲的速读法。
速读法的着眼点在快上,而背诵法的着眼点在准上。
也就是你背的演讲辞或文章一定要准确,不能有遗漏或错误的地方,而且在吐字、发音上也一定要准确无误。
其方法是:第一步,先选一篇自己喜欢的演讲辞、散文、诗歌;第二步,对选定的材料进行分析、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是要花点工夫的,需要我们逐句逐段地进行分析,推敲每一个词句,从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激发自己的感情;第三步,对所选的演讲辞、散文、诗歌等进行一些艺术处理,比如找出重音、划分停顿等,这些都有利于准确表达内容;第四步,在以上几步工作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在背诵的过程中,也可分步进行。
首先,进行背 的训练。
也就是先将文章背下来。
在这个阶段不要求声情并茂。
只要能达到熟练记忆就行。
并在背的过程中,自己进一步领会作品的格调、节奏,为准确把握作品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第二,是在背熟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大声朗诵。
将你背熟的演讲辞、散文、诗歌等大声地背诵出来,并随时注意发声的正确与否,而且要带有一定的感情。
第三,是这个训练的最后一步,用饱满的情感,准确的语言、语调进行背诵。
字腹的发音一定要饱满、充实,口形要正确。
发出的声音应该是立着的;而不是横着的,应该是圆的,而不是扁的。
但是,如果处理的不好,就容易使发出的声音扁、塌、不圆润。
字尾,主要是归音。
归音一定要到家,要完整。
也就是不要念半截子字,要把音发完整。
当然字尾也要能收住,不能把音拖得过长。
如果我们能按照以上的练习要求去做,那么你的吐字一定圆润、响亮,你的声音也就会变得悦耳动听了。
这里应多做一些这样的练习: ①深吸一口气。
数数,看能数多少。
②跑20 米左右,然后朗读一段课文,尽量避免喘气声。
③按字正腔圆的要求读下列成语: 英雄好汉兵强马壮争先恐后光明磊落深谋远虑 果实累累五彩缤纷心明眼亮海市蜃楼优柔寡断 源远流长山清水秀 ④读练口令 A.八面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坡炮; 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
B.哥挎瓜筐过宽沟,赶快过沟看怪狗; 光看怪狗瓜筐扣,瓜滚筐空怪看狗。
C.洪小波和白小果, 拿着箩筐收萝卜。
洪小波收了一筐白萝卜, 白小果收了一筐红萝卜。
不知是洪小波收的白萝卜多, 还是白小果收的红萝卜多。
(4)复述法 复述法简单地说,就是把别人的话重复地叙述一遍。
这种方法在课堂上使用的较多。
如老师让同学们看一段幻灯片,然后请同学复述幻灯片的情节或人物的对话。
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在于锻炼人的记忆力、反应力和语言的连贯性。
其方法是:选一段长短合适、有一定情节的文章。
最好是小说或演讲辞中叙述性强的一段,然后请朗诵较好的同学进行朗读,最好能用录音机把它录下来,然后听一遍复述一遍,反复多次地进行。
直到能完全把这个作品复述出来。
复述的时候,你可把第一次复述的内容录下来,然后对比原文,看你能复述下多少,重复进行,看多少遍自己才能把全部的内容复述下来。
这种练习绝不单单在于背诵,而在于锻炼语言的连贯性。
如果能面对众人复述就更好了,它还可以锻炼你的胆量,克服紧张心理。
这要求我们在开始时,只要能把基本情节复述出来就可以,在记住原话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的话把意思复述出来;第二次复述时就要求不仅仅是复述情节,而且要求能复述一定的人物语言或描写语言;第三次复述时,就应基本准确地复述出人物的语言和基本的描写语言,逐次提高要求。
在进行这种练习之前,最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所选文章的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要求。
比如选了一段共有10 句话的文章,那么第一次复述时就要把基本情节复述出来,并能把几个关键的句子复述出来;第二次就应该能复述出5~7 个句子;第三次就应能复述8~10 个句子。
当然,速度进展得越快,也就说明你的语言连贯性和记忆力越强。
开始练习时,最好选择句子较短、内容活泼的材料进行,这样便于你把握、记忆、复述。
随着训练的深入,你可以逐渐选一些句子较长,情节少的材料,进行练习。
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效果会更好。
这种练习一定要有耐心与毅力。
有的同学一开始就选用那些长句子、情节少的文章作为训练材料,结果常常是欲速则不达。
这就像我们学走路一样,没学会走,就要学跑是一定要摔跤的。
而且这个训练有时显得很繁琐、麻烦,甚至是枯燥乏味,这就需要我们要有耐心与毅力,要知难而进,勇于吃苦,不怕麻烦。
没有耐心与毅力,那么你将注定是一事无成的。
(5)模仿法 我们每个人从小就会模仿,模仿大人做事,模仿大人说话。
其实模仿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我们小时候学说话是向爸爸、妈妈及周围的人学习,向周围的人模仿。
那么我们练口才也可以利用模仿法,向这方面有专长的人模仿。
这样天长日久,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其方法是: ①模仿专人。
在生活中找一位口语表达能力强的人,请他讲几段最精彩的话,录下来,供你进行模仿。
你也可以把你喜欢的、又适合你模仿的播音员、演员的声音录下来,然后进行模仿。
2006-8-6 12:09 回复 0 位粉丝 4 楼 ②专题模仿。
几个好友在一起,请一个人先讲一段小故事、小幽默,然后大家轮流模仿,看谁模仿的最像。
为了刺激积极性,也可以采用打分的形式,大家一起来评分,表扬模仿最成功的一位。
这个方法简单易行,且有娱乐性。
课上、课间、课后都可进行。
只要有三四个人就能进行。
所要注意的是,每个 人讲的小故事、小幽默,一定要新鲜有趣,大家爱听爱学。
而且在讲以前一定要进行一些准备,一定要讲准确、生动、形象,千万不要把一些错误的东西带去,否则模仿的人了跟着错了,害人害己。
③随时模仿。
我们每天都听广播,看电视、电影,那么你就可以随时跟着播音员、演播员、演员进行模仿,注意他的声音、语调,他的神态、动作,边听边模仿,边看边模仿,天长日久,你的口语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而且会增加你的词汇,增长你的文学知识。
这里要求要尽量模仿得像,要从模仿对象的语气、语速、表情、动作等多方面进行模仿,并在模仿中有创造,力争在模仿中超过对方。
在进行这种练习时,一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对象进行模仿。
要选择那些对自己身心有好处的语言动作进行模仿,我们有些同学模仿力很强,可是在模仿时都不够严肃认真,专拣一些脏话进行模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低级的趣味,我们反对这种模仿方法。
模仿法是一种简单易学、娱乐性强、见效快的方法,尤其适合我们这个年龄的同学们练习,希望大家能勤学苦练,早日见效。
(6)描述法 小的时候我们都学过看图说话,描述法就类似于这种看图说话,只是我们要看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图,还有生活中的一些景、事、物、人,而且要求也比看图说话高一些。
简单地说,描述法也就是把你看到的景、事、物、人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出来。
描述法可以说是比以上的几种训练法更进了一步。
这里没有现成的演讲辞、散文、诗歌等做你的练习材料,而要求你自己去组织语言进行描述。
所以描述法训练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训练同学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的条理性。
无论是演讲、说话、论辩都需要有较强的组织语言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也就不可能有一张悬河之口,组织语言的能力是口语表达能力的一项基本功。
其方法是一幅画或一个景物作为描述的对象。
第一步,对要描述的对象进行观察。
比如,我们所要描述的对象是秋天的小湖边,那么我们就要观察一下这个湖的周围都有些什么,有树?有假山?有凉亭?还有游人?并且树是什么样子,山是什么样子?凉亭在这湖光山色、树影的衬托下又是个什么样子,这秋天里的游人此时又该是一种什么心情呢?这一切都需要你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你的心去体验。
只有有了这种观察,你的描述才有基础。
第二步,描述。
描述时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有顺序地进行描述。
其要求是,抓住特点进行描述。
语言要清楚,明白,要有一定的文采。
描述的千万不要成流水账,平平淡淡,一定要用描述性的语言,尽量生动些,活泼些。
要讲点顺序,不要东一句,西一句,南一句,北一句的,描述出的东西,让人听了以后能知道你描述的到底是个什么景物。
描述的时候允许有联想与想象。
比如,你观察到秋天的湖边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孤独地坐在斑驳陆离的树荫下,你就可能有一种联想,你可能想到了自己的爷爷,也可能想到这个老人的生活晚景,还可能想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个诗句…那么在描述的时候,你就可以把这一切都加进去,使你的描述更充实、生动。
(7)角色扮演法 角色一词,我们也是从戏剧、电影中借用来的。
是指演员扮演的戏剧或电影中的人物。
我们这里的角色,与戏剧、电影中讲的角色,有着相同的意义。
角色扮演法,就是要我们学演员那样去演戏,去扮演作品中出现的不同的人物,当然这个扮演主要是在语言上的扮演。
其方法是: ①选一篇有情节、有人物的小说、戏剧为材料。
②对选定的材料进行分析,特别要分析人物的语言特点。
③根据作品中人物的多少,找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
比比看,谁最能准确地扮演自己的角色。
④也可一个人扮演多种角色,以此培养自己的语言适应力。
这种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语言的适应性、个性,以及适当的表情、动作。
这种训练法要求演的成分很重,它有别于对朗诵的要求。
它不仅要求声音洪亮,充满感情,停顿得当;还要求能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地把人物的性格表现出来,而且要配有一定的动作和表情。
从这个角度看,这个训练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但只要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那么我们就会成功。
(8)讲故事法 同学们或许都听过故事,但是不是都讲过故事呢?讲故事看起来很容易,要真讲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常言说:看花容易,绣花难呀
听别人讲故事绘声绘色,很吸引人,有些朋友听起故事来甚至都可以忘了吃饭、睡觉,可是自己一讲起来,仿佛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干干巴巴,毫无吸引力。
因此,讲故事也是一种才能,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把故事讲好的。
学习讲故事是练口才的一种好方法。
讲故事,可以训练人的多种能力。
因为故事里面既有独白,又有人物对话,还有描述性的语言、叙述性的语言,所以讲故事可以训练人的多种口语能力。
这里的方法是: ①分析故事中的人物。
故事的情节性是十分强的,而且故事的主题大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在讲故事以前就要先研究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
比如,我们要讲《皇帝的新衣》这个童话故事,那么你就要分析其中的几个人物,以及他们的性格,然后把国王的愚蠢无知,骗子的狡诈阴险,大臣的阿谀奉承、不分是非,乃至小孩的天真无邪都用语言表现出来,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
②掌握故事的语言特点。
故事的语言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语言,其最大的特点是口语性强、个性化强。
所以当我们拿到一个材料的时候,不要马上就开始练习讲,而要先把材料改造一下,改成适合我们讲的故事。
③反复练讲。
对材料做了以上的分析、加工以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练讲。
通过反复练讲达到 对内容的熟悉。
最后能使自己的感情与故事中人物的感情相隔合,做到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性格,语言生动形象。
另外,边练讲,还要边注意设计自己的表情、动作。
看看你讲故事时的表情、动作是不是与你讲的内容相一致。
其要求是:①发音要准确、清楚。
平舌音、翘舌音、四声都要清楚。
最好能用普通话讲。
②不要照本宣读。
讲故事是不允许手里拿着故事书照着念的,那样就成了念故事了。
讲故事要用自己的语言去讲 开始玩舌头:看看你的舌头等级 1、初入江湖:化肥会挥发 2、小有名气: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 3、名动一方:黑化肥发灰会挥发;灰化肥挥发会发黑 4、天下闻名:黑化肥挥发发灰会花飞;灰化肥挥发发黑会飞花 5、一代宗师:黑灰化肥会挥发发灰黑讳为花飞;灰黑化肥会挥发发黑灰为讳飞花 6、超凡入圣:黑灰化肥灰会挥发发灰黑讳为黑灰花会飞;灰黑化肥会会挥发发黑灰为讳飞花化为灰 7、天外飞仙:黑化黑灰化肥灰会挥发发灰黑讳为黑灰花会回飞;灰化灰黑化肥会会挥发发黑灰为讳飞花回化为灰 经典绕口令大全 经典绕口令大全(普通话绕口令、中文绕口令)含有儿童绕口令、幼儿绕口令、数字绕口令、动物绕口令、人物绕口令、植物绕口令及其它绕口令等: 绕口令的最大特点是拗口。
它是学习语言艺术(如相声,快板等等)的必修课。
可以锻炼人舌,唇,齿的相互配合的技巧,被形象地称为口腔体操。
练习绕口令最好从儿童时期开始,尤其是方言地区。
扁担长,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没有板凳宽。
扁担要绑在板凳上, 板凳偏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
大花碗里扣个大花活蛤蟆。
南边来了他大大伯子家的大搭拉尾巴耳朵狗, 北边来了他二大伯子家的二搭拉尾巴耳朵狗。
他大大伯家的大搭拉尾巴耳朵狗,咬了他二大伯家的二搭拉尾巴耳朵狗一口; 他二大伯家的二搭拉尾巴耳朵狗,也咬了他大大伯家的大搭拉尾巴耳朵狗一口。
不知是他大大伯家的大搭拉尾巴耳朵狗,先咬了他二大伯家的二搭拉尾巴耳朵狗;还是他二大伯家的二搭拉尾巴耳朵狗,先咬了他大大伯家的大搭拉尾巴耳朵狗。
喇嘛与哑巴 打南边来了个哑巴,腰里别了个喇叭; 打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了个獭犸。
提着獭犸(TAMA)的喇嘛(LAMA)要拿獭犸(TAMA)换别着喇叭的哑 巴的喇叭; 别着喇叭的哑巴不愿拿喇叭换提着獭犸(TAMA)的喇嘛(LAMA)的獭犸(TAMA)。
不知是别着喇叭的哑巴打了提着獭犸的喇嘛一喇叭; 还是提着獭犸(TAMA)的喇嘛(LAMA)打了别着喇叭的哑巴一獭犸。
喇嘛回家炖獭犸; 哑巴嘀嘀哒哒吹喇叭 九与酒 九月九,九个酒迷喝醉酒。
九个酒杯九杯酒,九个酒迷喝九口。
喝罢九口酒,又倒九杯酒。
九个酒迷端起酒,咕咚、咕咚又九口。
九杯酒,酒九口,喝罢九个酒迷醉了酒。
天上一颗星 天上一颗星,地下一块冰,屋上一只鹰,墙上一排钉。
抬头不见天上的星,乒乓乒乓踏碎地下的冰, 啊嘘啊嘘赶走了屋上的鹰,唏哩唏哩拔掉了墙上的钉。
八十八岁公公 八十八岁公公门前有八十八棵竹, 八十八只八哥要到八十八岁公公门前的八十八棵竹上来借宿。
八十八岁公公不许八十八只八哥到八十八棵竹上来借宿, 八十八岁公公打发八十八个金弓银弹手去射杀八十八只八哥, 不许八十八只八哥到八十八岁公公门前的八十八棵竹上来借宿。
训练口才的有哪些经典句子呢
口才并不是天赋的才能,它是靠刻苦训练得来的。
古今历史上一切口若悬河、能言善辩讲家、雄辩家。
他们无一不是靠刻苦训练而获得成功的。
这些名人与伟人为我们训练口才树立了光荣的榜样,我们要想练就一副过硬的口才,就必须像他们那样,一丝不苟,刻苦训练,正如华罗庚先生在总结练“口才”的体会时说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 我们在此介绍几种符合大家特点,简单、易行、见效的口才训练方法。
(1)速读法 这里的“读”指的是朗读,是用嘴去读,而不是用眼去看,顾名思义,“速读”也就是快速的朗读。
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是在于锻炼人口齿伶俐,语音准确,吐字清晰。
方法:找来一篇演讲辞或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
先拿来字典、词典把文章中不认识或弄不懂的字、词查出来,搞清楚,弄明白,然后开始朗读。
一般开始朗读的时候速度较慢,逐次加快,一次比一次读得快,最后达到你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
要求:读的过程中不要有停顿,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晰,要尽量达到发声完整。
因为如果你不把每个字音都完整的发出来,那么,如果速度加快以后,就会让人听不清楚你在说些什么,快也就失去了快的意义。
我们的快必须建立在吐字清楚、发音干净利落的基础上。
我们都听过体育节目的解说专家宋世雄的解说,他的解说就很有“快”的功夫。
宋世雄解说的“快”,是快而不乱,每个字,每个音都发得十分清楚、准确,没有含混不清的地方。
我们希望达到的快也就是他的那种快,吐字清晰,发音准确,而不是为了快而快。
速读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无论在何时、何地。
只要手头有一篇文章就可以练习。
而且还不受人员的限制,不需要别人的配合,一个人就可以独立完成。
当然你也可以找一位同学听听你的速读练习,让他帮助挑你速读中出现的毛病。
比如哪个字发音不够准确,那个地方吐字还不清晰,等等,这样就更有利于你有目的地进行纠正、学习。
你还可以用录音机把你的速读录下来,然后自己听一听,从中找出不足,进行改进。
如果有老师指导就更好了。
(2)背诵法 同学们都背诵过课文。
有诗歌、有散文、有小说。
背诵的目的是各有不同的。
有的是因为老师要求必须背诵,而不得不背,以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也有的是为了记忆下某个名诗、名句,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
而我们提倡的背诵,主要的目的是在于锻炼我们的口才。
我们要求的背诵,并不仅仅要求你把某篇演讲辞、散文背下来就算完成了任务,我们要求的背诵,一是要“背”,二还要求“诵”。
这种训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记忆能力,二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记忆是练口才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
没有好的记忆力,要想培养出口才是不可能的。
只有大脑中充分地积累了知识,你才可能张口即出,滔滔不绝。
如果你大脑中是一片空白,那么你再伶牙俐齿,也无济无事。
记忆与口才一样,它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后天的锻炼对它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背”正是对这种能力的培养。
“诵”是对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这里的“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朗诵”。
它要求在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声情并茂的表达。
背诵法,不同于我们前面讲的速读法。
速读法的着眼点在“快”上,而背诵法的着眼点在“准”上。
也就是你背的演讲辞或文章一定要准确,不能有遗漏或错误的地方,而且在吐字、发音上也一定要准确无误。
其方法是:第一步,先选一篇自己喜欢的演讲辞、散文、诗歌;第二步,对选定的材料进行分析、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是要花点工夫的,需要我们逐句逐段地进行分析,推敲每一个词句,从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激发自己的感情;第三步,对所选的演讲辞、散文、诗歌等进行一些艺术处理,比如找出重音、划分停顿等,这些都有利于准确表达内容;第四步,在以上几步工作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在背诵的过程中,也可分步进行。
首先,进行“背”的训练。
也就是先将文章背下来。
在这个阶段不要求声情并茂。
只要能达到熟练记忆就行。
并在背的过程中,自己进一步领会作品的格调、节奏,为准确把握作品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第二,是在背熟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大声朗诵。
将你背熟的演讲辞、散文、诗歌等大声地背诵出来,并随时注意发声的正确与否,而且要带有一定的感情。
第三,是这个训练的最后一步,用饱满的情感,准确的语言、语调进行背诵。
这里的要求是准确无误地记忆文章,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比如,我们要背诵高尔基的《海燕》,我们首先就应明白,这是篇散文诗。
它是在预报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讴歌的是海燕——无产阶级战士的形象。
整篇散文诗都是热烈激亢的,表达了革命者不可遏止的憎爱分明。
那么我们在朗诵《海燕》时就要抓住这个基调。
当然仅仅抓住作品的基调还是不够的。
我们还要对作品进行一些技巧上的处理,比如划分段落、确定重音、停顿等等。
平平淡淡,没有波澜,没有起伏,一调到底的朗诵是不会成功的。
有些人在背诵《海燕》时把握了它激昂奋进的基调,却没有注意朗诵技巧,开口就定在最高的音上,结果到了表达感情的最高点时,就只能是声嘶竭力。
我们说这也是把握欠准确的缘故。
如果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有了准确的把握,那么就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了。
(3)练声法 练声也就是练声音,练嗓子。
在生活中,我们都喜欢听那些饱满圆润、悦耳动听的声音,而不愿听干瘪无力、沙哑干涩的声音。
所以锻炼出一副好嗓子,练就一腔悦耳动听的声音,是我们必做的工作。
练声的方法是:第一步,练气。
俗话说练声先练气,气息是人体发声的动力,就像汽车上的发动机一样,它是发声的基础。
气息的大小对发声有着直接的关系。
气不足,声音无力,用力过猛,又有损声带。
所以我们练声,首先要学会用气。
吸气:吸气要深,小腹收缩,整个胸部要撑开,尽量把更多的气吸进去。
我们可以体会一下,你闻到一股香味时的吸气法。
注意吸气时不要提肩。
呼气:呼气时要慢慢地进行。
要让气慢慢地呼出。
因为我们在演讲、朗诵、论辩时,有时需要较长的气息,那么只有呼气慢而长,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呼气时可以把两齿基本合上。
留一条小缝让气息慢慢地通过。
学习吸气与呼气的基本方法,你可以每天到室外、到公园去做这种练习,做深呼吸,天长日久定会见效。
第二步,练声。
我们知道人类语言的声源是在声带上,也就是我们的声音是通过气流振动声带而发出来的。
在练发声以前先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先放松声带,用一些轻缓的气流振动它,让声带有点准备,发一些轻慢的声音,千万不要张口就大喊大叫,那只能对声带起破坏作用。
这就像我们在做激烈运动之前,要做些准备动作一样,否则就容易使肌肉拉伤。
声带活动开了,我们还要在口腔上做一些准备活动。
我们知道口腔是人的一个重要的共鸣器,声音的洪亮、圆润与否与口腔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不要小看了口腔的作用。
口腔活动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 第一,进行张闭口的练习,活动嚼肌,也就是面皮。
这样等到练声时嚼肌运动起来就轻松自如了。
第二,挺软腭。
这个方法可以用学鸭子叫“gāgā”声来体会。
人体还有一个重要的共鸣器,就是鼻腔。
有人在发音时,只会在喉咙上使劲,根本就没有上胸腔、鼻腔这两个共鸣器、所以声音单薄,音色较差。
练习用鼻腔的共鸣方法是,学习牛叫。
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在平日说话时,如果只用鼻腔共鸣,那么也可能造成鼻音太重的结果。
我们还要注意,练声时,千万不要在早晨刚睡醒时就到室外去练习,那样会使声带受到损害。
特别是室外与室内温差较大时,更不要张口就喊,那样,冷空气进入口腔后,会刺激声带。
第三,练习吐字。
吐字似乎离发声远了些,其实二者是息息相关的。
只有发音准确无误,清晰、圆润,吐字也才能“字正腔圆”。
我们在小学时,都学习过拼音,都知道每个字都是由一个音节组成的,而一个音节我们又可以把它分成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这三部分从语音结构来分,大体上可以说是,字头就是我们说的声母,字腹就是我们说的韵母,字尾就是韵尾。
吐字发声时一定要咬住字头。
有一句话叫“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在发音时,一定要紧紧咬住字头,这时嘴唇一定要有力,把发音的力量放在字头上,利用字头带响字腹与字尾。
字腹的发音一定要饱满、充实,口形要正确。
发出的声音应该是立着的;而不是横着的,应该是圆的,而不是扁的。
但是,如果处理的不好,就容易使发出的声音扁、塌、不圆润。
字尾,主要是归音。
归音一定要到家,要完整。
也就是不要念“半截子”字,要把音发完整。
当然字尾也要能收住,不能把音拖得过长。
如果我们能按照以上的练习要求去做,那么你的吐字一定圆润、响亮,你的声音也就会变得悦耳动听了。
这里应多做一些这样的练习: ①深吸一口气。
数数,看能数多少。
②跑20米左右,然后朗读一段课文,尽量避免喘气声。
③读练口令 A.八面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坡炮; 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
B.哥挎瓜筐过宽沟,赶快过沟看怪狗; 光看怪狗瓜筐扣,瓜滚筐空怪看狗。
C.洪小波和白小果, 拿着箩筐收萝卜。
洪小波收了一筐白萝卜, 白小果收了一筐红萝卜。
不知是洪小波收的白萝卜多, 还是白小果收的红萝卜多。
(4)复述法 复述法简单地说,就是把别人的话重复地叙述一遍。
这种方法在课堂上使用的较多。
如老师让同学们看一段幻灯片,然后请同学复述幻灯片的情节或人物的对话。
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在于锻炼人的记忆力、反应力和语言的连贯性。
其方法是:选一段长短合适、有一定情节的文章。
最好是小说或演讲辞中叙述性强的一段,然后看一遍复述一遍,反复多次地进行。
直到能完全把这个作品复述出来。
复述的时候,你可把第一次复述的内容录下来,然后对比原文,看你能复述下多少,重复进行,看多少遍自己才能把全部的内容复述下来。
这种练习绝不单单在于背诵,而在于锻炼语言的连贯性。
如果能面对众人复述就更好了,它还可以锻炼你的胆量,克服紧张心理。
这要求我们在开始时,只要能把基本情节复述出来就可以,在记住原话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的话把意思复述出来;第二次复述时就要求不仅仅是复述情节,而且要求能复述一定的人物语言或描写语言;第三次复述时,就应基本准确地复述出人物的语言和基本的描写语言,逐次提高要求。
在进行这种练习之前,最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所选文章的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要求。
比如选了一段共有10句话的文章,那么第一次复述时就要把基本情节复述出来,并能把几个关键的句子复述出来;第二次就应该能复述出5~7个句子;第三次就应能复述8~10个句子。
当然,速度进展得越快,也就说明你的语言连贯性和记忆力越强。
开始练习时,最好选择句子较短、内容活泼的材料进行,这样便于你把握、记忆、复述。
随着训练的深入,你可以逐渐选一些句子较长,情节少的材料,进行练习。
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效果会更好。
这种练习一定要有耐心与毅力。
有的同学一开始就选用那些长句子、情节少的文章作为训练材料,结果常常是欲速则不达。
这就像我们学走路一样,没学会走,就要学跑是一定要摔跤的。
而且这个训练有时显得很繁琐、麻烦,甚至是枯燥乏味,这就需要我们要有耐心与毅力,要知难而进,勇于吃苦,不怕麻烦。
没有耐心与毅力,那么你将注定是一事无成的。
(5)模仿法 我们每个人从小就会模仿,模仿大人做事,模仿大人说话。
其实模仿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我们小时候学说话是向爸爸、妈妈及周围的人学习,向周围的人模仿。
那么我们练口才也可以利用模仿法,向这方面有专长的人模仿。
这样天长日久,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其方法是: ①模仿专人。
你可以把你喜欢的、又适合你模仿的播音员、演员的声音录下来,然后进行模仿。
③随时模仿。
我们每天都听广播,看电视、电影,那么你就可以随时跟着播音员、演播员、演员进行模仿,注意他的声音、语调,他的神态、动作,边听边模仿,边看边模仿,天长日久,你的口语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而且会增加你的词汇,增长你的文学知识。
这里要求要尽量模仿得像,要从模仿对象的语气、语速、表情、动作等多方面进行模仿,并在模仿中有创造,力争在模仿中超过对方。
在进行这种练习时,一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对象进行模仿。
要选择那些对自己身心有好处的语言动作进行模仿,我们有些同学模仿力很强,可是在模仿时都不够严肃认真,专拣一些脏话进行模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低级的趣味,我们反对这种模仿方法。
模仿法是一种简单易学、娱乐性强、见效快的方法,尤其适合我们这个年龄的同学们练习,希望大家能勤学苦练,早日见效。
(6)描述法 小的时候我们都学过看图说话,描述法就类似于这种看图说话,只是我们要看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图,还有生活中的一些景、事、物、人,而且要求也比看图说话高一些。
简单地说,描述法也就是把你看到的景、事、物、人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出来。
描述法可以说是比以上的几种训练法更进了一步。
这里没有现成的演讲辞、散文、诗歌等做你的练习材料,而要求你自己去组织语言进行描述。
所以描述法训练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训练同学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的条理性。
无论是演讲、说话、论辩都需要有较强的组织语言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也就不可能有一张悬河之口,组织语言的能力是口语表达能力的一项基本功。
其方法是一幅画或一个景物作为描述的对象。
第一步,对要描述的对象进行观察。
比如,我们所要描述的对象是“秋天的小湖边”,那么我们就要观察一下这个湖的周围都有些什么,有树
有假山
有凉亭
还有游人
并且树是什么样子,山是什么样子
凉亭在这湖光山色、树影的衬托下又是个什么样子,这秋天里的游人此时又该是一种什么心情呢
这一切都需要你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你的心去体验。
只有有了这种观察,你的描述才有基础。
第二步,描述。
描述时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有顺序地进行描述。
其要求是,抓住特点进行描述。
语言要清楚,明白,要有一定的文采。
描述的千万不要成流水账,平平淡淡,一定要用描述性的语言,尽量生动些,活泼些。
要讲点顺序,不要东一句,西一句,南一句,北一句的,描述出的东西,让人听了以后能知道你描述的到底是个什么景物。
描述的时候允许有联想与想象。
比如,你观察到秋天的湖边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孤独地坐在斑驳陆离的树荫下,你就可能有一种联想,你可能想到了自己的爷爷,也可能想到这个老人的生活晚景,还可能想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个诗句……那么在描述的时候,你就可以把这一切都加进去,使你的描述更充实、生动。
(7)角色扮演法 角色一词,我们也是从戏剧、电影中借用来的。
是指演员扮演的戏剧或电影中的人物。
我们这里的角色,与戏剧、电影中讲的角色,有着相同的意义。
角色扮演法,就是要我们学演员那样去演戏,去扮演作品中出现的不同的人物,当然这个扮演主要是在语言上的扮演。
其方法是: ①选一篇有情节、有人物的小说、戏剧为材料。
②对选定的材料进行分析,特别要分析人物的语言特点。
④可一个人扮演多种角色,以此培养自己的语言适应力。
这种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语言的适应性、个性,以及适当的表情、动作。
这种训练法要求“演”的成分很重,它有别于对朗诵的要求。
它不仅要求声音洪亮,充满感情,停顿得当;还要求能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地把人物的性格表现出来,而且要配有一定的动作和表情。
从这个角度看,这个训练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但只要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那么我们就会成功迈进
如何锻炼口才
1:首先对于口齿进行训练对于一些俗话说“别嘴”的字进行多次阅读进行闪电补习读大量绕口令可以尽量慢读要的是读准2:对于语速进行训练把身边的熟悉的报纸课本等等找来快速阅读最好是找你熟悉的越熟悉越好的文章进行阅读注重的是快
快
快
3:重拾绕口令把绕口令快速阅读练习像学相声的一样嘻嘻4:大量阅读书籍收集好词好句精词精句学会记牢5:最重要的在这里要多说话善于说话多交流这样才能运用以上4条的成果展示自己的成果
小学生阅读课外书要注意些什么,怎么做才能使阅读有质量
读书的积极意义不言朝著名诗人杜甫曾有“读书破万卷笔如有神”的至理名言。
小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
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 “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
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
吕老的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正如庄子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
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为学生打下“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要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
而要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现象虽然大家都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其质量却不容乐观。
一般存在为以下几个情况:1、缺乏阅读的兴趣,阅读量不够。
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并不爱看书,他们是因为老师和父母的规定而不得不读,只要不在老师和父母的视线范围,他们宁可发呆也不愿拿起书本,即使捧起书本,也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这种阅读兴趣的丧失,造成了阅读量少,语言的吸收和积累不够,阅读质量不高的局面。
2、方法不当,造成阅读质量不高,阅读内容不够丰富多彩。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尚不能自如地迁移到课外阅读中来,有的该精读的不知如何精读,草草读过,不求甚解;只需粗读的却迟迟不肯放手,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
有些学生家长,因没有经验,在择书时有些盲目,或是书目过于单一,专门挑选写作有关的书籍,造成阅读面狭窄,让学生误认为只有看作文书才是看课外书,或是盲目听从孩子的意见,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无时间管教子女,让孩子自己选择,结果孩子选择了一些要求过高或过低的书籍,有的买了一些漫画书,甚至还有一些低俗图书,不利于孩子的阅读发展。
为什么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家都很重视课外阅读的情况下,还会出现这样“病态”的课外阅读呢
究其根源,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要他们静下心来看书,确非易事。
同时由于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不够密切,一些家长不了解课外阅读的要求,从而也无从指导督促,因而造成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涣散。
(2)、教师“大语文教学观”的意识不强,只注重课堂教学的研究,而把课外这一块广阔的领域丢给学生自己。
有的教师虽然已经进入课外阅读指导的领域,但苦于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因而在指导学生时目的性不强,方法不够灵活,有些力不从心,这是造成学生课外阅读的混乱无序的主要原因。
(3)、阅读本身不易于掌握。
虽说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但须承认: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外,是由学生回家完成的。
因而,教师对课外阅读掌握起来就有些困难,这也导致了学生课外阅读质量不高。
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之我见(一)、为孩子推荐优秀课外阅读内容。
好书,以它的健康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紧张、惊险、曲折的情节吸引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
只有教育学生读好书,才能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劳动美、人物美、社会美、自然美的感染和陶冶,才能认识真、善、美,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
教师要告诉学生哪些是好书,可以读,哪些是坏书,不可以读,为什么,并不断提高他们鉴别什么是真正的美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帮助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防止阅读过程中的“误食”、“偏食”。
1、结合年龄特点选择推荐。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识字少,阅读能力低,但富于幻想,可以多给他们推荐内容短浅的童话、寓言、儿歌等。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知识面有所扩大,阅读能力有所增强,就可以推荐一些革命故事、儿童小说、科幻故事、儿童诗歌等,如十岁的蒋方舟写的《打开天窗》,《崔峦老师教你阅读》,《小学生必读佳作》,《少儿百科想和做》,《上下五千年》等等。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活知识进一步扩充,就可以给他们推荐一些历史故事,反映现实生活的散文、小说,同时,还可以推荐一些社会、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等。
2、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去推荐引读。
一般地说,小学生最喜欢读内容是紧张离奇,曲折有趣的,体裁是童话、寓言、故事(民间故事、战斗故事、历史故事),小说(科幻小说、历史小说)的通过俗易懂、图文并茂,篇幅短小的作品。
从年龄上说,低年级学生较喜欢读配有插图的童话、故事,高年级学生则较喜欢读历史题材的传记、小说等,从性别上说,女生喜欢读童话、民间故事为多,男生喜欢读科幻小说、历史故事、人物传记。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从满足其喜读欲入手,向学生推荐引读。
3、结合课文学习推荐选读。
由课文的内容学习去引导学生选读与课文内容学习相关的书籍,不仅可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而且更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
老师可根据节选的课文或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向学生推荐读物。
如《唐诗三百首》、《安徒生童话》,还有一些革命人物故事等。
也可推荐与课文体裁相同的读物。
4、教会学生在图书馆中找到自己适合的课外读物。
由于课外阅读经验的缺乏,有很多学生走进图书馆,并不知道自己要找的书放在哪里,即使是找到了自己的书,也不知道为什么放在这里,而不是别的地方。
有的学生甚至一进图书馆就直接问老师,要老师帮助他找自己要的书。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我并不是单纯地帮他找书,而是把找书的方法告诉他,让他自己去找。
同时,我们还对学生进行基本图情教育,让学生到图书馆找书就好象在自己家里找东西一样得心应手。
5、根据《课程标准》上推荐的内容去引导选择。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在规定各学年段阅读量的同时,也特别推荐了一些名家名篇,让学生去选择阅读,教育部也组织编辑出版了“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提定书目的系列丛书”。
这些作品文质兼美,是学生课外读物中的美味佳肴。
6、组织订阅少儿报刊。
少儿报刊上的内容是编辑精心编选出来的,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典范性、针对性和适应性,教师可鼓励学生订阅自己喜爱读的有关报刊,例如《小哥白尼》、《爱迪生》、《儿童画报》、《米老鼠》等,及时品尝到美味可口的课外读物。
在我们班,还全班统一征订《小学生》杂志,进行统一的阅读指导。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有效方法张之洞曾经说过:“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
”皮萨略夫也说:“世界上有许多好书但这些书是为那些会读书的人准备的。
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少。
因此,无论从提高读书效率,还是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特点来看,都应该重视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效益。
1、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①、精读与略读。
要想查找资料、快速获取信息,最为直接的办法便是略读,这是课外阅读最常用的,但不作为唯一的方法。
有时,遇到需要揣摩、玩味的精妙之处,也需要精读。
②、读、写、批、划、注。
课外阅读极具个性化,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既因人的习惯而定,也因阅读内容、因目的指向而定。
有的课外阅读只限于读,有的要写读书笔记、填写周(月)读书卡,有的需要在上面批一批、划一划,遇到疑难词句,还要在查字典或请教别人后加上注释。
③、 读与背。
在课外阅读中获得语言材料,这是语文课标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
尤其,当遇到一些语言优美、内容精彩的句、段、篇时,又需要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将它们吟咏、甚至背诵下来。
2、学会阅读评价阅读评价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自身阅读效果的评估与检查,并通过这种评价结果的反馈,促使阅读者及时调整阅读过程,有助于阅读过程的最优化(这适用于小学高年段的学生)。
通过对所读书籍内容的回顾、检查阅读笔记、心得体会等,来确定自己对作品的主要内容能否把握,对作者的创作思路能否理解,对作者所采用的创作方法能否领会等等,它是考查学生阅读后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一项综合性活动。
①. 评价主体多层。
课外阅读突出的个性化倾向,决定了对学生课外阅读评价要多主体参与。
即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家长评和教师评相结合。
②. 评价内容多层。
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一般从态度、习惯、数量、效果四个层面进行。
可以定期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填写“课外阅读反馈卡”,对所读书目、作者、每天阅读时间、是否主动阅读及读的效果作出评价。
同时,结合现场读书汇报、读书摘要卡、读书笔记检测等,给予学生全面的激励性评价。
③. 评价结果多层。
要真正把课外阅读落实、搞好,创设具有浓郁气息的“书香”校园,学校必然要于每学期对各个班级的课外阅读效果作出评价。
同时,班级也要做好对学生个体的评价。
评价班级,学校可在听取读书情况汇报的基础上,分A、B、C(低、中、高)三个层面抽取一定数量的学生,对照“读书情况反馈卡”,现场检测阅读效果,再参照读书笔记等,作出相应的评价。
最后,评出“课外阅读明星班”、“课外阅读优秀班”及“课外阅读合格班”。
而对学生个体评价结果的处理上,也实行“层级制”,即评选“课外阅读小博士”、“课外阅读小硕士”、“课外阅读小学士”,层级之间实行动态管理。
3、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获取的信息量日益加大,对新知识的摄取量也日益增多,因此,墨守陈规的阅读方法已不适应社会发展,要学会快速阅读。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默读。
在美国有的中小学校里,一直推行着持续默读(Sustained Silent Reading)的阅读教学方式,其目的是激发学生自行阅读的动机,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
其大致的做法是:每天抽十至十五分钟的时间,在教室内由学生自行挑选想看的书籍、杂志或报纸阅读,老师不提问、不要求写读书报告,也不做任何分数记录。
其教学效果成绩斐然。
(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巩固和扩大阅读效果研究实验表明:当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时,他们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阅读,不觉得阅读是一种负担。
为了使课外阅读深入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创造读书环境,为他们提供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开展以读书读报为背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巩固和扩大阅读效果。
一方面结合教学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使学生的阅读兴趣持久。
1、办班级图书角让学生走近图书,让图书靠近学生。
班级可结合本班实际办班级图书角。
规模不大的图书角可以为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课外阅读园地,创设课外阅读环境。
成立专门的图书管理员,制定严格的借阅制度。
让图书角建成精神文明的窗口、素质教育的基地。
2、建立读书兴趣小组组织一部分平时在课外阅读中表现较突出,取得效果较好的学生,建立读书兴趣小组,通过兴趣小组的活动进一步提高阅读水平和动用知识的能力,再让这部分学生到自己的班级中带动其他同学,使班级的整体阅读水平有所提高。
3、组织学生外出活动,充实假期生活用书籍充实同学课余生活,假期是开展读书活动的黄金季节。
利用节假日、寒、暑假集体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图书馆,从而激发他们到图书馆阅读的兴趣。
让学生乐于到图书馆借阅图书,到这里来寻找各种最新的书刊信息资料,满足自我的求知欲,并且长期开展《假期书虫活动》。
4、形成读书读报制度班级可结合本班实际订阅一定的报刊,例如《小哥白尼》、《爱迪生》、《儿童画报》、《米老鼠》等,利用每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和班会、周会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读书读报活动。
这样做培养了学生读书读报意识、兴趣、能力,而且有助于阅读习惯的养成。
5、开展阅读手抄报制作比赛把个人的读书心得反映在自办的报纸上,从版面设计到稿件组织都亲力亲为。
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把学生的阅读、写作、画画、书写各种能力融于一体,在自我参与中受教育,使学生整体素质、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以“热爱祖国”、“交通安全”为主题的手抄报竞赛活动,增强了学生小主人意识和环保意识,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素质。
6、结合教育教学开展读书活动读书达标活动中,可规定学生一学期读几本优秀书籍,并写读书笔记。
例如,现在我们班在开展读《小猪唏哩呼噜》的活动。
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有趣的读书活动,例如举行故事会、演讲会、经验交流会、主题班队会、读书征文、书评等活动,评选最佳读书征文、笔记向学校推荐。
7、结合读课外书活动,进行各种交流活动。
书交流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彩,可以是专题性的活动。
如长征诗歌朗诵会,安徒生童话故事会。
在我班,我结合读课外书活动,在班上定期进行讲故事比赛,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及时总结、判断,给予恰当的评价,评出班级“小小故事大王”。
通过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使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
”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远方。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
为了使学生都有一对强硬的翅膀,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通过宣传、指导和各种活动的开展,使读书成为学生学习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成长的需要、发展的需要,让图书、读书伴随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