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明确典章制度的古代名言

孔子对学习有怎样的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矣。

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我的看法如下: “知”——孔子思想的精华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很有意义、很有启发性的教育思想和获得知识的方法。

在春秋末期这样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代,保守的奴隶主贵族是无法应付现实生活的变化,从奴隶主贵族本身来说也不可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但从整个社会发展来说,却需要有一批有才干的人才,要他们来解决现实社会中发生的种种复杂的问题。

孔子适应着当时社会的需要,通过教育,给人们以知识,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教育家。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对这句话虽有种种不同解释,但它包含要扩大教育面,使受教育的人不仅仅限于奴隶主贵族,应该是无疑问的。

孔子自己实践了他的“有教无类”的主张,所以他说:“只要给我十条干肉作学费,我从没有不教诲的。

”(《论语·述而》)他的这一作法,对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人才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

当然孔子的“有教无类”并不是为了所有的阶级,更不是为了什么培养为全民服务的人才,而是为了培养更多的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有才干的人。

虽然如此,但孔子的教育活动,却是结束了过去贵族垄断的“官府之学”,开始了学问的私家传授。

所谓“学术下庶人”,正是从孔子开始的。

从这一点来说,无论如何是有利于当时社会发展的。

不仅如此,孔子通过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从中总结了不少合于人们认识规律的经验,但孔子的这方面的思想,还不是认识论本身的问题,主要还是对教育方法、求知方法的概括和总结。

首先,孔子比较强调人们的知识来源于学习。

虽然他也讲到“生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它表明孔子还受着传统思想的束缚。

但是我们从他的具体教育活动上看,他并不十分重视这点。

他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才是他自己的主张,显然这和“生知”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孔子从来就没有认为他自己是“上智”的,而且也没有说过哪一个人是“上智”的,他甚至认为尧舜也会有错误。

关于他自己,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他非常好学,他自己给自己的评论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他赞美好学的学生颜回说:“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论语·先进》)子贡问:“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习,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学习,人的道德品德也是通过学习才能得到,所以他所说的“生知”差不多成了一句空话了,在实际上并没有重视它。

孔子主张学习的知识大体上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学习古代文献和典章制度方面得来的知识,这可以说是历史知识,《论语》中记载孔子从过去的历史文献、典章制度中学得知识的地方很多,他自己说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论语·乡党》一篇中,除极少数几节外,大都是讲古代的制度,孔子就是学习这些东西。

从孔子教学的内容看,大部分是古代文献、典章制度等,“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代文献,生活行为的准则,对上要讲忠义,对朋友要讲信实。

”(《论语·述而》)这里所说的“历代文献”就是《诗》《书》《礼》《乐》等等。

二是从现实生活方面得到的知识,这可以说是现实的知识。

但孔子主要是注重观察而不大注重实践,特别是他非常轻视生产实践。

在《论语》中许多地方记载了孔子主张在生活中要注意学习的话,例如他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不耻下问”等等。

但是孔子轻视生产实践则是非常错误的,有一次他的学生樊迟向他请教种庄稼和种菜,他不仅说他不如老农民和老菜民,而且骂樊迟说:“樊迟真是个小人呀!做一个统治者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做一个统治者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做一个统治者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隐瞒真情。

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会背着小孩前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论语·子路》)孔子说这样的话表明他是一个剥削阶级的思想家,而剥削阶级从来都是自己不劳动而且轻视劳动。

其次,孔子对某些学习的规律作了概括,得出一些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并以此作为他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他提出反复的学习可以使人们的认识更加深入,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他说:“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等,就是这个意思。

孔子虽然没有明确谈到通过对过去的经验加以分析可以得到事物发展的规律,但他已经知道可以由学习过去的知识中吸取经验,这对认识当前的事物是有帮助的。

孔子常常向别人请教,从别人那里学得知识,然后用来教别人,他说:“我有很多知识吗

没有呢。

有一个普通人问我,我对他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

但是我从他的问题正反两面去盘问之后,却得到很多启发,然后尽量地告诉他。

”(《论语·子罕》) 孔子还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出“学”和“思”的关系。

他所说的“学”和“思”的关系虽然不等于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但也是别人的经验如何通过思考变成自己的知识的关系。

“学”是学习别人的经验和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思”是把别人的经验和从现实生活中学得的东西通过思考加以消化,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所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前人的知识而自己不思考,只能停留在迷罔之中而不知正确与错误;只是凭空思想而不学习和利用前人的知识经验,那就会一无所成。

看来,孔子虽然也重视“思”,但他却更重视“学”,他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所以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大凡人类认识史总是首先重视“学”(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逐渐才注意到“思”(对经验加以总结找出规律),孔子通过他亲身的教育实践,开始认识到这两者的关系,并由注意“学”开始,到注意“思”的认识阶段。

嘿嘿,希望这对你有帮助。

韩愈说:“圣人无常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发展了孔子什么思想

发展了孔子善于向多人学习,勇于追求真理的思想 孔子自己说过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述而》) 卫公孙朝①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

”子贡曰:“文武之道②,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

而亦何常师之有

” 【译文】 卫国大夫公孙朝向子贡问道:“仲尼的学问是跟谁学的呢

”子贡说:“周文王、周武王的圣人之道并没有坠 落在地上,而在人们的掌握之中。

贤能的人掌握了它大的方面,不贤能的人掌握了它小的方面,没有什么地方没有文武之道。

我的老师什么地方不可以学习呢

他又 何必一定要有一个固定的老师呢

” 所以,当公孙朝向子贡提出问题,要查询圣人的师门时,遭到了子贡雄辩而有力的反诘。

按照子贡的说法,圣人无处不可以学习,无人不可以学习,只 要是合于文武之道的就行。

这种看法在唐代韩愈那篇著名的《师说》里得到了发挥。

韩愈说:“生乎是前,其闻道也因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平吾 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就是子贡在这里描述孔子学习的状况。

圣人无常师。

我们这些平庸之人还有什么不可以随处拜人为师呢

由此想到,那些到处炫耀师门,炫耀是某某名牌大学名牌系科毕业的人,说来真是 浅薄。

圣人没有师门,没有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不也照样成了圣人吗

考证历史,许多真正为人类、为民族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还真的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真的 像圣人一样“无常师”呢

温故而知新古人的例子

《庄子》中“大宗师”篇 的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明确典章制度的古代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