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孤独之旅》作者是________,选自________,本文主人公是________。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陌( )生(2)觅( )食 (3)空旷( )
(4)胆怯( ) (5)yíng( )火虫 (6)逃cuàn( )
3.理解句子“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1.小说结尾写道:“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的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这是一种什么描写?如果把这节文字删掉有什么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课文中找出最令你感动的一处文字,并说明你为什么会被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忆你的成长历程,请将在你的成长道路上对你的“长大”有较深影响的一件事用一段话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一个出身贫苦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而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
这天傍晚,他奔走了一整天,又累又渴又饿,可身上只剩下一毛钱。他决定向一户人家讨一口饭吃。
可是,当一位天使似的姑娘打开大门时,他却有点不知所措了。他不好意思张口要饭吃,只求姑娘给他一口水喝。
姑娘看出他的疲惫和饥饿,微笑着给了他满满一大杯牛奶。
男孩饥不择食地喝完牛奶,嗫嚅地说:“我应该付你多少钱?”
姑娘仍旧微笑着对他说:“您不用付钱。妈妈经常教导我们要‘施以爱心,不图回报’。”
泪水涌上男孩的眼眶,他轻轻地说:“那么,就请您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
其实,男孩本来是打算退学的。如今,他仿佛看见上帝在朝他点头微笑,他觉得浑身有劲,男子汉的豪气又迸发出来了。
若干年之后,有一位来自小城镇的姑娘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地的医生束手无策,只好把她送到大城市去,请专家会诊治疗。
一位有名的医生参加了会诊。当他看到病历上记载的家庭住址时,他马上直奔病房,来到病床前,他一眼就认出了:这位病人就是当年送过满满一大杯牛奶给他喝的天使。他回到办公室,决心竭尽所能,回报这位“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的姑娘。
经过艰辛的努力,手术成功了,姑娘渐渐康复。这位医生要求医院把账单送到他的办公室,他付清了一切费用,并微笑着签上自己的名字。
姑娘坚持要知道她应该支付多少医药费。可是,当账单送到她的手上时,她又不敢看,因为她确信:这笔费用将会花去她所有的积蓄。或许,还不够。最后,她还是鼓起了勇气,颤抖着翻开了这一沓厚厚的账单。末尾的签字锁定了她的目光,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
“医药费——满满一大杯牛奶。霍华德·凯利医生。”
1.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尽管它显得有些巧合。人们之所以传诵这个故事,是因为它颂扬了________的高尚品德。
2.“满满一大杯牛奶”产生不了多少热量,可它可以让男孩“觉得浑身有劲”,打消了退学的念头,直至走向成功,你觉得其中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故事里的医生(男孩)和姑娘,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不长,但处处都有照应。你能找出运用了照应写法的地方来吗?请你至少举出两处,并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1)照应之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应之二,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传统美德也很重视感恩报德,你能举出一个有关的成语(或谚语、格言、诗句、故事等)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曹文轩 《草房子》 杜小康
2.(1)m (2)mì (3)kuàng (4)qiè (5)萤 (6)窜
3.其实他的哭是委屈的.哭,是激动的哭。因为这样艰辛的生活本不应该由他这样幼小的身体和心灵承担;他承受了这样的“磨难”,“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所以激动得哭。
【能力提高】
1.这是细节描写。不能删去。它既照应了上文杜小康风雨中寻鸭“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的情节;同时再现了杜小康的坚强、成长与收获。那带血的父亲的脚印,那带血的群鸭的羽毛,含义深刻,余味无穷,让读者读后沉思良久。
2.略
3.略
【开放探究】
1.施以爱心,不图回报
2.“满满一大杯牛奶”使得处在困境中的男孩看到生活中仍然存在着爱心,于是重新燃起希望,振作起来,继续拼搏奋斗。
3.此题答案开放,可以从精神品德方面,也可以从文学鉴赏方面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关键要说出喜欢的理由,表现出一定的评价鉴赏能力。
4.(1)“给了他满满一大杯牛奶”与“送过满满一大杯牛奶”照应。
(2)“施以爱心,不图回报”与“回报这位‘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的姑娘”照应。
好处:使文章前后呼应,上下连贯,线索清晰,结构完整,突出表现中心。
5.成语:知恩图报。
谚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故事:结草衔环。
《孤独之旅》课后训练题与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孤独之旅 习题精选。
①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②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
③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①杜小康顺手枢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曲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1.这四段选文各属于什么描写?(A.动作描写B.环境描写 C.语言描写 D.心理描写)
①____②____③_____④______
2.第①段中4个加点的“黑”字,哪些是实指,哪些是虚指?作者这样肆意渲染,有什么作用?
3.找出第②段中的关键词语,说说它们表现了杜小康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语文试题《孤独之旅 习题精选》。
4.第④段写杜小康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你能结合课文其他内容,说说杜小康为什么长大了?
参考答案:
1.①B②A③B④D
2.前面三个“黑”字都是实指,后一个“黑”字是虑指,作者肆意渲染暴风雨的可怕,目的是借这样恶劣的环境来表达主人公在风雨中成长的主旨。
3.这段写暴风雨中杜小康不顾雷雨、不顾芦苇叶割破脸、不顾芦苇茬儿戳存脚,只顾追赶鸭子,这些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这的环境里成长了。
4.杜小康失学了,和父亲到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放鸭,要战胜很多东西,要忍受生活的艰苦,对亲人的思念,对读书生活的渴望,尤其是要战胜孤独,杜小康终于能够战胜这一切,因此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课文《故乡》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这篇小说的情节是()
A.“我”和闰土二十年来前后关系变化的对比。B.“我”的故乡二十年来前后情景变化的对比。C.“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D.“我”的悲凉——“我”的愤恨——“我”的希望。
2.不是比喻的一项是()
A.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B.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C.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像是松树皮了。D.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3.景物描写中感觉角度不同类的一项是( )
A.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B.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C.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D.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4.不能表现农村萧条败落的一项是( )
A.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B.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C.待到傍晚,我们上船的时候,这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精细的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D.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
5、与下面文字衔接起来最为连贯的一个句子是( )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在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
A、但父亲终于带他走了。B、但他父亲终于把他带走了。C、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D、但他终于随他父亲走了。
6、“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
A、“希望”是自己手制的偶像,它的有无都是无所谓的。B、“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消极等待,决无希望可言;努力争取,希望才能实现。C、因为“希望”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无所谓无。D、闰土和“我”的友谊已不存在,“我”也没有什么“希望”可言了。
7、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那手也不是我们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B、她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C、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D、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8、他站住了,脸上露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对文段意思概括正确但是一项是()
A、表现了闰土见到“我”时既欢喜又凄凉的复杂心情。B、表现了“我”见到闰土时既震惊又悲凉的复杂心情。C、表现了“我”与闰土之间隔了一层厚障壁的无奈心情。D、表现了闰土对“我”与他之间友谊变化而难堪悲凉的心情。
9、选出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 )
A、昨天,我准备好了考试必备的笔、橡皮、尺和文具。B、距离申办2022年奥运会表决还有不到一个月左右的时间。C、中学生理解和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有利于开阔视野,陶冶情操。D、平时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语感呢?最重要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啊!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大。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啊,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地说。
“啊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刻,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10.选出对文段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 )
A.寒噤:因惊讶而感到心寒。B.厚障壁:深深的隔阂。C.迟疑:有一点点怀疑。D.折了本:亏损,赔了本钱。
11.选出对“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A.“欢喜”的是见到了少年时代亲密的朋友。B.“凄凉”的是自己的好友马上就要离去,恐怕今后无缘再见。C.“欢喜”和“凄凉”表现了两种不同的心情,寓意深刻。D.这句话生动地刻画出闰土那高兴而悲伤的矛盾心理,是传神之笔。
12.选出对本文段中中年闰土形象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他称“我”母亲为“老太太”,表现了他有意讨好“我”母亲。B.他称自己少年时的好友为“老爷”,说明了他受封建等级观念影响很深。C.从他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景况非常不好,他是当时下层人民形象的缩影。D.“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表现了他精神上的麻木。
13.选出在本文段中没有用到的描写方法( )
A.对话描写B.肖像描写C.环境描写D.动作描写
(二)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a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b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脽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芒远罢了。
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4、在文中a、b两个空白处应填上的词语是:
a、b、
15、选文中有三个“辛苦”排列一处,表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负重感,它们字面上意思虽然相同,但包含的具体生活内容却不同,即“我”为而辛苦,闰土为而辛苦,别人为而辛苦。这里,“别人”是作品中的
16、对“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一句中“蒙胧”一词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月光不明,暗淡无光。B、水声潺潺,使人昏昏欲睡。C、通过想象,展现出模糊的景象。D、迷迷糊糊,眼睛看不清楚。
17、小说最后一句话,构成了一组相关的比喻,如果把“希望”看成是本体,那么喻体就是。如果把希望无所谓无(希望不能说没有)看成是本体,那么喻体就是。如果把看成本体,那么喻体就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8、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这是源于我对现实的沉重感,对通向希望之路的迷惘。( )
“他的愿望切近”,是指闰土的生活愿望很实际,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看得见的,即摆脱贫困。()
“我的愿望茫远”是指“我”的希望还不够清晰、具体,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因而茫然,又因为现在还看不见我的希望的曙光,因而远。()
19、请说说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20、这是课文《故乡》中“我”离开故乡时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集中反映出“我”当时怎样复杂的思想情绪?
参考答案
1.C2.D3.C4.C5、C6、B7、C8、C9、D、10.C11.B12.A13.C14、隔绝,隔膜。15、奔波劳碌,辛勤劳苦,处心积虑,杨二嫂。16、C。17、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希望无所谓有。18、√,√,√19、这个充满哲理的结尾告诉我们: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希望便无,有了希望并不断地实践、奋斗,希望便有,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迅跑,才能创造新生活。20、惘然、气闷、悲哀、希望。
《山海经》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粗的汉字注音。
骇( ) 掳( ) 悚( ) 惶急( ) 诘问( ) 保姆( )
2.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①……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母。( )
②都是些烦锁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
③但当我衰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 )
④书的摸样,到现在还在眼前……( )
3.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
A.切切察察——
B.絮说——
②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顺顺流流——
③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谋死——
④我惧惮她什么呢!
惧惮——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文中作者“憎恶”、“讨厌”阿长的原因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又是:(3)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条围巾的价钱由六元变为两元”,如改为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A.原来一条围巾卖六元,生产成本降低后,价钱降低了两倍。
B.原来一条围巾卖六元,生产成本降低后,价钱降低了三分之二。
C.原来一条围巾卖六元,生产成本降低后,价钱降低了原来的三分之二。
D.原来一条围巾卖六元,生产成本降低后,价钱降低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倍。
6.下面有三个句子,原文共有五十多字,请把它改成只有三十多字的两句话,要使原意无损,语言更简明。
原文:①还有一种立体的会活动的书,也很吸引人。②它的插图都是立体的。③当你把书打开的时候,书里的'人和动物马上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7.当“我”听到阿长买了《山海经》后,是怎样的一种精神状态?请用原文回答并指出这句话所用的修辞方法。
8.“我”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我”对阿长的评价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9.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0.结尾一句是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1.“别人不肯做”中“别人”指____________________。
12.“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在内。”这里的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3.概括选文中“我”对阿长思想感情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1.hài lǔ sǒnɡ huánɡ jié mǔ
2.①姆 ②琐 ③哀 慕 ④模
3.①A.现在多写作“嘁嘁喳喳”,模拟细碎的说话声。B.絮絮叨叨地说。②即“顺顺溜溜”,顺当。③谋杀④害怕
4.(1)我一定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
(2)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
(3)常常对我讲“长毛”。
(4)不料她还有这样(脱下裤子,站在城墙上,外面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神力。
(5)给我买来《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5.B
6.①还有一种书,插图是立体的。
②把书打开,书里的人和动物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二、(一)7.“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比喻。
8.因为“别人不肯做……她却能够做成功”,所以对她产生新的敬意。“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9.朴实,善良,关爱孩子。
10.抒情 抒发了对阿长真挚的感激、敬爱之情。
11.远房叔祖和家里除阿长以外的人。
12.列举省略
13.由鄙视到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