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书画格言名句

名言名句-书法 书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

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

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

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

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

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

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

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

——《论语》(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

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31.知耻近乎勇。

——《中庸》(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32.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34.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3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韩非子》(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3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诗序》(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

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3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语》(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明代谚语(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39.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增广贤文》(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40.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增广贤文》(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41.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4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 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4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

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

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4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4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4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

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48.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警世通言》(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5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51.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林逋《省心录》(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52.学不可以已。

——《荀子》(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5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论语》(译: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5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译: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5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译:读书读得多,写起文章来就会笔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样。

)5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译: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老了只能后悔、叹息。

)57.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三国志》(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58.学而不化,非学也。

——杨万里(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59.好学而不贰。

——《左传》(译: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60.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6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尚书》(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6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63、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葛洪(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64.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黄睎(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6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译: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66.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陆九渊(译: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丝一毫,结果会发现相差很远。

)6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渊明(译:美好的青春年华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要珍惜时光啊

)6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译:文章讲的内容或题材都很好,可表达不适当,那么欣赏的人就不会很多,难以传播千古。

)69.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顾炎武(译: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翰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70.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译: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7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陈廷焯(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72、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

——《省世格言》(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7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增广贤文》(译: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74.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增广贤文》(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7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7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译:国家的兴旺、衰败,每一个人都负有很大的责任)。

7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译: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炼,使人更坚强。

相反,时常满足于享受,会使人不求上进而逐渐落后)。

78.位卑未敢忘国。

——陆游《病起书怀》(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7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译: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史册上吧

)8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为国家分忧时,比别人先,比别人急;享受幸福,快乐时,却让别人先,自己居后。

)81.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唐.岑参《关人赴安西》(译:从小就想着报效祖国,而不是想着要封侯当官。

)82.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明.吕坤《呻吟语?卷上》(译: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83.一寸山河一寸金。

——金.左企弓语(译: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黄金还要宝贵,是绝不能让给外人的。

)84.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

——武则天(译:如果想建立个人幸福的小家,必须先让国定安定,繁荣起来。

)8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译: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要敢于挺身而出,把死当作回家一样。

)8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译:风声、雨声、琅琅读书声,都进入我们的耳朵,所以,作为一个读书人,家事、国事,天下的事情,各种事情都应该关心,不能只是死读书。

)8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译: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88.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晏子春秋》(译:对于国家有利的事就要热心地去做,对国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恶它,远离它。

)89.读书本意在元元。

——宋.陆游)(译: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掌握了知识后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

)90.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宋.文天祥(译:历史上许多忠臣义士,在国家有难时,他们的节操就显现出来,一个个名垂史册。

)91.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译: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为他们感到心痛啊

他们生我育我,花费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啊

)92.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宋.苏轼(译:报效祖国的志向到死都不会变。

)93.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三国.曹植《求自诚表》(译: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

)94.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汉.陈蕃语(译: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9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译: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的平淡、纯净,这样的友谊才会持久;往小人之间的交像甜酒一样的又浓又稠,但不会长久。

)9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译: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

)97.见侮而不斗,辱也。

——《公孙龙子》(译: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98.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后汉书》(译: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

)99.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汉.司马迁(译: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100.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增广贤文》(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名言名句-书法 书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

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

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

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

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

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

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

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

——《论语》(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

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31.知耻近乎勇。

——《中庸》(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32.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34.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3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韩非子》(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3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诗序》(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

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3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语》(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明代谚语(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39.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增广贤文》(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40.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增广贤文》(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41.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4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 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4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

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

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4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4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4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

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48.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警世通言》(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5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51.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林逋《省心录》(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52.学不可以已。

——《荀子》(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5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论语》(译: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5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译: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5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译:读书读得多,写起文章来就会笔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样。

)5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译: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老了只能后悔、叹息。

)57.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三国志》(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58.学而不化,非学也。

——杨万里(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59.好学而不贰。

——《左传》(译: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60.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6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尚书》(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6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63、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葛洪(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64.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黄睎(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6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译: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66.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陆九渊(译: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丝一毫,结果会发现相差很远。

)6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渊明(译:美好的青春年华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要珍惜时光啊

)6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译:文章讲的内容或题材都很好,可表达不适当,那么欣赏的人就不会很多,难以传播千古。

)69.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顾炎武(译: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翰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70.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译: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7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陈廷焯(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72、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

——《省世格言》(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7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增广贤文》(译: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74.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增广贤文》(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7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7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译:国家的兴旺、衰败,每一个人都负有很大的责任)。

7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译: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炼,使人更坚强。

相反,时常满足于享受,会使人不求上进而逐渐落后)。

78.位卑未敢忘国。

——陆游《病起书怀》(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7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译: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史册上吧

)8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为国家分忧时,比别人先,比别人急;享受幸福,快乐时,却让别人先,自己居后。

)81.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唐.岑参《关人赴安西》(译:从小就想着报效祖国,而不是想着要封侯当官。

)82.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明.吕坤《呻吟语?卷上》(译: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83.一寸山河一寸金。

——金.左企弓语(译: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黄金还要宝贵,是绝不能让给外人的。

)84.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

——武则天(译:如果想建立个人幸福的小家,必须先让国定安定,繁荣起来。

)8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译: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要敢于挺身而出,把死当作回家一样。

)8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译:风声、雨声、琅琅读书声,都进入我们的耳朵,所以,作为一个读书人,家事、国事,天下的事情,各种事情都应该关心,不能只是死读书。

)8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译: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88.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晏子春秋》(译:对于国家有利的事就要热心地去做,对国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恶它,远离它。

)89.读书本意在元元。

——宋.陆游)(译: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掌握了知识后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

)90.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宋.文天祥(译:历史上许多忠臣义士,在国家有难时,他们的节操就显现出来,一个个名垂史册。

)91.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译: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为他们感到心痛啊

他们生我育我,花费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啊

)92.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宋.苏轼(译:报效祖国的志向到死都不会变。

)93.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三国.曹植《求自诚表》(译: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

)94.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汉.陈蕃语(译: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9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译: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的平淡、纯净,这样的友谊才会持久;往小人之间的交像甜酒一样的又浓又稠,但不会长久。

)9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译: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

)97.见侮而不斗,辱也。

——《公孙龙子》(译: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98.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后汉书》(译: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

)99.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汉.司马迁(译: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100.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增广贤文》(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的书法作品

书法作有,现在有一些关于读书的:读书名言三更灯火五,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惠普尔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托尔斯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彝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藏克家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毛泽东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

——徐特立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叶圣陶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

—雨果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雨果 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

——夸美绍斯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凯勒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鲁巴金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歌德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卢梭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狄德罗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富兰克林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

——马克思 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

——泰戈尔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

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

——威尔逊

不超过8字的字画还少的名言名句大全

1、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2、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薛瑄3、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4、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5、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艾琳·卡瑟6、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泰戈尔7、工作上的信用是最好的财富。

没有信用积累的青年,非成为失败者不可——池田大作8、民无信不立——孔子

有什么关于书法的名言

▲,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小人。

声画者,君子小所以动情乎。

——扬雄《法言》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

——清.松年《颐园画论》 ▲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清.王妤 ▲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

—— 张沅《石涛画语录》 ▲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

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

——《书法三味》 ▲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

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

——清.刘熙载《艺概》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

——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清.刘熙载《艺概》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明.项穆《书法雅言》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

——柳公权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清.刘熙载《艺概》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得志不如得道。

)——唐.孙过庭《书谱》 ▲书法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

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

——清.松年《颐园论画》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清.刘熙载《艺概》 ▲手与神运,艺从心得。

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终其身。

——宋.朱文长《续书断》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唐.虞世南《笔髓论》 ▲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

——东汉.赵壹《非草书》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

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苏轼《书论》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清.刘熙栽《艺概》 ▲夫书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务也。

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岂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

——宋.朱文长《续书断》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

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

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明.项穆《书法雅言》 ▲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

——明.项穆《书法雅言》 ▲ 试以人品喻之,谋猷谙练,学识宏深,必称黄发之彦。

词气清亮,举动利便,恒数俊髦之英。

老乃书之筋力,少则书之姿颜。

筋力尚强健,姿颜贵美悦,会之则并善,折之则两乖。

融而通焉,书其几矣。

若其规模宏远,意思窈窕,抑扬旋折,恬旷雍容,元老无少,难乎名状,如天仙玉女,不能辨其春秋,此乘之上也。

初视虽少,强观实老,丰采秀润,符束巍峨,引拂轻飏,气度凛毅,世所谓少年老成,乘之次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 ▲ 夫人之性情,刚柔禀殊,手之运用,乖合互形。

谨守者,拘敛杂怀,纵逸者,度越典则;速者,惊急无缊;迟重者,怯郁不飞;简峻者,挺掘鲜道;严密者,紧实寡逸;温润者,妍媚多节;标险者,雕绘太苛;雄伟者,固愧容夷;婉畅者,又渐端厚;庄质者,盖嫌鲁朴;流丽者,复过浮华;纤茂者,尚多散缓;爽健者,涉兹剽勇;稳熟者,缺彼新奇。

--明.项穆《书法雅言》 ▲余谓笔墨之间,本足觇人气象,书法亦然。

……诸登善,颜常山,柳谏议文章妙今古,忠义贯日月,其书严正之气溢于楷墨……太白书新鲜活泼,呼吸清淑,摆脱凡尘,飘飘乎有仙气。

……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

质直者则挺劲不遭,刚狠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赛钝,轻琐者染于俗吏。

——唐.孙过庭《书谱》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识安仁拜路尘。

--元遗山 二 .临摹入门 循序渐进 ▲初学不外临摹。

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

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

南宋.姜夔《续书谱》 ▲麓台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

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

清.秦祖永《绘事津梁》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

大要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

明.解缙《学书法》 ▲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肩间架即明,则学用笔。

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

清.冯班《钝吟书要》 ▲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

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性灵。

苟非多阅古书,多临古贴,融会于胸次,未易指挥如意也。

能如秋鹰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故学书全无贴意,如旧家子弟,不过循规蹈矩,饱暖终身而已。

清.钱泳《书学》 ▲学书者,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贴,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贴中来,然后能成家数。

清.冯武《书法正转》 ▲先资政公曰: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贴为缘,无论何贴,皆足以范我笔力。

清.梁章钜《学字》 ▲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

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

清.梁谳《平书贴》 ▲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既迁。

清.梁章钜《学字》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人人言之。

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却非人人所能到。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石湖云: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其笔法神气,终南精进。

南宋.陈牺《负暄野录》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北宋.米芾《海岳名言》 ▲故凡得名迹,一望而知为何家者,而通篇意气归于本家者,真迹也。

一望知为何家之书,细求以本家所习前人法而不见者,仿书也。

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

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

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北宋.黄庭坚《论书》 ▲凡临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

清.王淑《论书滕语》 ▲每习一贴,必使笔法章发透入肝膈,每换后贴,又必使心中如无前贴。

积力即久,习过诸家之行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杼轴矣。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摩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南宋.姜夔《续书谱》 ▲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行势,忙则失其规矩。

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 ▲又学时不在旋看字本,逐画临仿,但贵行,住,坐,卧常谛玩,经目著心。

久之,自然有悟入处。

信意运笔,不觉得其精微,斯为善学。

南宋.陈牺《负暄野录》 ▲且一食之美,惟饱其日,倘一观而悟,则润于终身。

唐.张坏灌《六体书论》 ▲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

清.梁谳《学书论》 ▲临摹用工,是学书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笔,后像行体。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

清.郑板桥 ▲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议。

明.沈灏〈画尘〉 ▲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

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伤神。

清.王淑〈论书滕语〉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北宋.苏轼〈论书〉 ▲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贴中来,否则无本。

早矜脱化,必规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

继采诸美,变动弗拘。

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经。

清.梁谳《学书论》 ▲凡临摹须专力一家,然后以各家总览揣摩,自然胸中餍饫,腕下精熟。

久之眼光广阔,志趣高深,集众长以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习古人书,必先专精议一家。

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贯众有,亦决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来,只为此家所盖,枉费一生气力。

清.王淑〈论书滕语〉 ▲若但株守一家而摹之,久之必生一种习气,甚或至于不可响远。

苟能知其弊之不可长,于是自书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袭不蹈而天然入声,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传后世而无槐:而后成其为我而立门户矣。

清.沈宗骞〈芥学画编〉 ▲只学一家,学成不过为人作奴婢;集众长归于我,斯为大成。

《翰林粹言》 ▲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键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

清.梁谳《学书论》 ▲今之学书者,自当以唐碑为宗。

唐人门类多,短长肥瘦,各臻秒境;宋人门类少,蔡,苏,黄,米,俱有毛疵。

学者不可不知也。

清.钱泳《履园丛话》 ▲旧他拓本与拓手精,则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紧要在执笔得法,执笔不得法,纵令临古人墨迹,皆无是处也。

清.梁谳《学书论》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

学书即成,且氧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揩式。

北宋黄庭坚《论书》 ▲故学必有法,成则无体,欲探其奥,先识其门。

有知其门不知其奥,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

唐.张怀灌《六体书论》 ▲近人不知其用力所自出,专攻近体,可谓数典忘祖矣,焉能卓然以自立哉

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自非道灵感物,不学说以今方新,学书以古方朴。

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近世士人多学今书,不学古书,务取媚好,气格全弱,然而以古并之,便觉不及;岂古人心法不传而规模形似,不足以得其妙乎。

宋.周行己《浮止集》 ▲学一半撒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

清.郑板桥 ▲学者贵于慎取,不可遂为古人所欺。

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

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

北宋.黄庭坚《论书》 ▲古人笔法渊源,其最不同处,最多相合。

李北海云:似我者病。

正以不同处求同,不似处求似,同于似者皆病也。

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 ▲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勿遒劲,则俗病不除。

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

南宋.姜夔《续书谱》 ▲用力到沉着痛快处,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觉刻划太甚,必须脱去摹似蹊径,自出机轴,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优游笔端,然后传神。

清.宋曹《书法约言》 ▲临摹古人,须食古而化,独自成家。

明.李流芳 ▲若执着成见,凝滞于胸中,终不能参以活法运用,虽参活法,亦自有一定不易之势。

奔放驰骤,不越范围,所谓师古而不泥于古,则得之。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作书须自家主张,然不是不学古人;须看真迹,然不是不学碑刻。

清.冯班〈 钝吟书要〉 ▲可与谈斯道矣

东晋.卫铄《笔阵图》 古人有言;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北宋.黄庭坚《论书》 ▲学书六要;一气质,二天资,三得法,四临摹,五用功,六识鉴。

六要俱备,方能成家。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作书要发挥自己性灵,初莫寄人篱下,凡临摹各家,不过窃取其用笔,非规矩形似也。

近世每临一家,止摹仿其笔画;至于用意入神,全不领会。

要知得形似者有尽而领神味者无穷。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故思翁有“谬种流传,概行扫却”之说,最有功初学。

若已入门庭,则当曰:与其过而弃之,毋宁过而存之。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

用笔近日尚有传,结字古法尽矣。

变古法须有胜古人处,都不知古人,却言不取古法真是不成书耳。

清.冯班《 钝吟书要》 ▲若分布少明,即思纵巧,运用不熟,便欲标奇,是未学走而先学趋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 ▲观能书者,仅得数字揣摩,便自成体。

无他,专心既久,悟其用笔,用墨及结体之法,供我国运用耳。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北宋.欧阳修《试笔》 ▲学书易少年时将楷书写定,始是第一层手。

清.梁谳《学书论》 ▲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

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

北宋.黄庭坚《论书》 ▲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

学草书者,先习章草,知偏旁来历,然后变化为草圣。

学篆者亦必由楷书,正锋既熟,则易为力。

学八分者,先学篆,篆既熟,方学八分,乃有古意。

明.丰坊《学书法》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晋.卫铄《笔阵图》 ▲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

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执,痛痒相关。

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作书起转收缩,须极力顿挫,笔法既得,更多临唐贴以严其结构。

清.梁谳《学书论》 ▲若气质薄,则体格不大,学力有限;天资劣,则为学限,而入门不易;法不得,则虚积岁月,用功徒然;工夫浅,则笔画荒疏,终难成就;临摹少,则字无师承,体势粗恶;识鉴短,则徘徊今古,胸无成见。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初作字,不必多费诸墨。

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视之,既复,背贴而索之。

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闭而追之......清.宋曹《书法约言》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

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北宋.苏轼《论书》 ▲旭常云:或问书法之妙,何得其古人

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须口传手授,勿使无度。

所谓笔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变通识怀,纵合规矩;其次纸笔精佳。

五者备矣,然后能齐古人。

唐.蔡希综《法书论》 ▲初学字时,不可尽其形势,先想字成,意在笔前。

一遍正其手脚,二遍须学形势,三遍须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每加抽拔,使不声涩。

晋.王羲之《笔势论》 ▲若泛学诸家,则字有工拙,笔多失误,当连者反断,当断者反续,不识向背,不知其止,不悟转换,随意用笔,任笔赋形,失误颠错,反为新奇。

南宋.姜夔《续书谱》 ▲初学条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

终及通会,行所无事,得意而忘象。

故曰由象识心,象不可着,心不可离。

明.项穆《书法雅言》 ▲夫人工书,须从师授。

必先识试势,乃可加功;功势既明,则务迟涩;迟涩分矣,无系拘踞;拘踞既亡,求诸变态;变态之旨,在于奋斫;奋斫之理,资于异状;异状之变,无溺荒僻;荒僻去矣,务于神采;神采之至,几于玄微,则宕逸无方矣。

唐.张怀灌《玉堂禁经》 三.形神相依 意境为重 ▲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

宋.袁文 ▲形者,神之质地;神者,形之用也。

是则形称其质,神音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

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神即形也,行即神也。

是以形存则神存,形射则神灭也。

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夫神在形似之外,而形在神气之中。

形不生动,其失则板;生外形似,其失则疏。

故求神似于型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

明.高廉 ▲取意舍形,无所求意。

故得其形,意溢于形;失其形,意云何哉

明.王履 ▲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

宋.蔡襄《宋端明殿学士蔡忠公文集》 ▲书之心,主张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 ▲夫字以神情为精魄,神若不如,则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层,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

神,心之用也。

唐.李世民《指意》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

南朝.王僧虔《笔意赞》 ▲故之书道玄妙,必资于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于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清.冯武《笔髓》 ▲其有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馀裕,结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

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形,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东汉.蔡邕《九势》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

阴阳既生,形气立矣。

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至若磔髦竦骨, 短截长,有似夫忠臣抗直补过匡主之节也;矩则轨转,却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顺慎终思远之心也;耀质含章,或柔或刚,有似夫哲人行藏知进知退之行也。

唐.张怀灌《书断》 ▲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

唐.李世民《指意》 ▲成形结字,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

《翰林粹语》 ▲要使笔落纸上,精神能冲其中,气韵目晕于外。

似生实熟,圆转流畅,则笔笔有笔,笔笔无痕矣。

清.华琳《南宗诀秘》 ▲故有笔法而有生动之情,有墨气而有活泼之致。

清.丁皋《写真秘诀》 ▲盖法高于意则用法,意高于法则用意,用意正其神明于法也。

清.刘熙载《艺概》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

则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矍,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南宋.姜夔《续书谱》 ▲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知,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

唐.李世民《笔法诀》 ▲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

《翰林粹语》 ▲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机者,传奇之精神;趣奇,传奇之风致。

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升气。

李渔《闲情偶记》 ▲所谓神品,于吾神所著故也。

明.懂其昌《画禅随笔》 ▲学术通 于学仙,钟神最上,钟气此之,钟形又此之。

▲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身之别。

入他身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

清.刘熙栽《艺概》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庄子》 ▲然智者无涯,法不固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工用者居下。

唐.张怀灌《书艺》 ▲书之大局,以气为主;字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精神乃出。

姚配中 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

发于无意为上,法于意次之,发于笔又次之,发于墨下矣。

清.张庚 ▲提要之要,以己之神,取人之神也。

清.丁皋《写真密诀》 ▲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

清.刘熙栽《艺概》 ▲作字要手熟则气神完实而有余韵,于静中自是一乐事。

宋苏轼《东坡题跋》 ▲不求形似,正是潜移造化而于天游;近人只求形似,欲似所以愈离。

清.恽寿平《欧香馆画跋》 ▲书要力实而气空,然求空心于其实,未有不透纸而能离纸者也。

▲书要心思微,魄力大。

微者条理与字中,大者磅礴乎字外。

清.刘熙栽《艺概》 ▲笔墨一道,用意为上。

清.王原矜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渊深之理,伏于查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

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唐.张怀灌《书艺》 ▲阳气明而华壁立,阴气大而风神生。

晋.王羲之《述天台紫真传授笔法》 ▲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潇洒风流遗之韵,尽变穷奇谓之趣。

清.恽寿平《 香馆画禅》 ▲笔底深秀,自然有气韵,有书卷气。

清.蒋骥《传神秘要》 ▲气有清浊厚薄,格有高低雅俗。

清.刘熙载《艺概》 ▲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但亦为他人写照而已。

清.刘熙载《艺概》 ▲古人论诗之妙,必曰沉着痛快。

惟书亦然,沉着而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

明.丰坊《书诀》 ▲笔墨酣畅,意趣超古。

清.吴历 ▲仆曰: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

欲知其妙,初观莫测,久视弥珍,虽书已缄藏,而心追目极,情犹眷眷者,是为妙矣。

唐.张怀灌《文字论》 ▲书法惟风韵难及......。

清.左因生《书式》 ▲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

唐.张怀灌《书议》

名言警句,书画家常用题字对联14

▲,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小人。

声画者,君子小所以动情乎。

——扬雄《法言》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

——清.松年《颐园画论》 ▲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清.王妤 ▲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

—— 张沅《石涛画语录》 ▲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

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

——《书法三味》 ▲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

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

——清.刘熙载《艺概》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

——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清.刘熙载《艺概》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明.项穆《书法雅言》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

——柳公权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清.刘熙载《艺概》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得志不如得道。

)——唐.孙过庭《书谱》 ▲书法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

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

——清.松年《颐园论画》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清.刘熙载《艺概》 ▲手与神运,艺从心得。

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终其身。

——宋.朱文长《续书断》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唐.虞世南《笔髓论》 ▲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

——东汉.赵壹《非草书》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

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苏轼《书论》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清.刘熙栽《艺概》 ▲夫书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务也。

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岂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

——宋.朱文长《续书断》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

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

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明.项穆《书法雅言》 ▲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

——明.项穆《书法雅言》 ▲ 试以人品喻之,谋猷谙练,学识宏深,必称黄发之彦。

词气清亮,举动利便,恒数俊髦之英。

老乃书之筋力,少则书之姿颜。

筋力尚强健,姿颜贵美悦,会之则并善,折之则两乖。

融而通焉,书其几矣。

若其规模宏远,意思窈窕,抑扬旋折,恬旷雍容,元老无少,难乎名状,如天仙玉女,不能辨其春秋,此乘之上也。

初视虽少,强观实老,丰采秀润,符束巍峨,引拂轻飏,气度凛毅,世所谓少年老成,乘之次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 ▲ 夫人之性情,刚柔禀殊,手之运用,乖合互形。

谨守者,拘敛杂怀,纵逸者,度越典则;速者,惊急无缊;迟重者,怯郁不飞;简峻者,挺掘鲜道;严密者,紧实寡逸;温润者,妍媚多节;标险者,雕绘太苛;雄伟者,固愧容夷;婉畅者,又渐端厚;庄质者,盖嫌鲁朴;流丽者,复过浮华;纤茂者,尚多散缓;爽健者,涉兹剽勇;稳熟者,缺彼新奇。

--明.项穆《书法雅言》 ▲余谓笔墨之间,本足觇人气象,书法亦然。

……诸登善,颜常山,柳谏议文章妙今古,忠义贯日月,其书严正之气溢于楷墨……太白书新鲜活泼,呼吸清淑,摆脱凡尘,飘飘乎有仙气。

……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

质直者则挺劲不遭,刚狠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赛钝,轻琐者染于俗吏。

——唐.孙过庭《书谱》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识安仁拜路尘。

--元遗山 二 .临摹入门 循序渐进 ▲初学不外临摹。

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

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

南宋.姜夔《续书谱》 ▲麓台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

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

清.秦祖永《绘事津梁》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

大要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

明.解缙《学书法》 ▲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肩间架即明,则学用笔。

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

清.冯班《钝吟书要》 ▲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

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性灵。

苟非多阅古书,多临古贴,融会于胸次,未易指挥如意也。

能如秋鹰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故学书全无贴意,如旧家子弟,不过循规蹈矩,饱暖终身而已。

清.钱泳《书学》 ▲学书者,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贴,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贴中来,然后能成家数。

清.冯武《书法正转》 ▲先资政公曰: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贴为缘,无论何贴,皆足以范我笔力。

清.梁章钜《学字》 ▲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

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

清.梁谳《平书贴》 ▲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既迁。

清.梁章钜《学字》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人人言之。

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却非人人所能到。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石湖云: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其笔法神气,终南精进。

南宋.陈牺《负暄野录》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北宋.米芾《海岳名言》 ▲故凡得名迹,一望而知为何家者,而通篇意气归于本家者,真迹也。

一望知为何家之书,细求以本家所习前人法而不见者,仿书也。

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

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

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北宋.黄庭坚《论书》 ▲凡临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

清.王淑《论书滕语》 ▲每习一贴,必使笔法章发透入肝膈,每换后贴,又必使心中如无前贴。

积力即久,习过诸家之行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杼轴矣。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摩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南宋.姜夔《续书谱》 ▲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行势,忙则失其规矩。

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 ▲又学时不在旋看字本,逐画临仿,但贵行,住,坐,卧常谛玩,经目著心。

久之,自然有悟入处。

信意运笔,不觉得其精微,斯为善学。

南宋.陈牺《负暄野录》 ▲且一食之美,惟饱其日,倘一观而悟,则润于终身。

唐.张坏灌《六体书论》 ▲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

清.梁谳《学书论》 ▲临摹用工,是学书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笔,后像行体。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

清.郑板桥 ▲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议。

明.沈灏〈画尘〉 ▲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

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伤神。

清.王淑〈论书滕语〉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北宋.苏轼〈论书〉 ▲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贴中来,否则无本。

早矜脱化,必规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

继采诸美,变动弗拘。

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经。

清.梁谳《学书论》 ▲凡临摹须专力一家,然后以各家总览揣摩,自然胸中餍饫,腕下精熟。

久之眼光广阔,志趣高深,集众长以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习古人书,必先专精议一家。

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贯众有,亦决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来,只为此家所盖,枉费一生气力。

清.王淑〈论书滕语〉 ▲若但株守一家而摹之,久之必生一种习气,甚或至于不可响远。

苟能知其弊之不可长,于是自书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袭不蹈而天然入声,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传后世而无槐:而后成其为我而立门户矣。

清.沈宗骞〈芥学画编〉 ▲只学一家,学成不过为人作奴婢;集众长归于我,斯为大成。

《翰林粹言》 ▲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键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

清.梁谳《学书论》 ▲今之学书者,自当以唐碑为宗。

唐人门类多,短长肥瘦,各臻秒境;宋人门类少,蔡,苏,黄,米,俱有毛疵。

学者不可不知也。

清.钱泳《履园丛话》 ▲旧他拓本与拓手精,则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紧要在执笔得法,执笔不得法,纵令临古人墨迹,皆无是处也。

清.梁谳《学书论》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

学书即成,且氧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揩式。

北宋黄庭坚《论书》 ▲故学必有法,成则无体,欲探其奥,先识其门。

有知其门不知其奥,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

唐.张怀灌《六体书论》 ▲近人不知其用力所自出,专攻近体,可谓数典忘祖矣,焉能卓然以自立哉

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自非道灵感物,不学说以今方新,学书以古方朴。

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近世士人多学今书,不学古书,务取媚好,气格全弱,然而以古并之,便觉不及;岂古人心法不传而规模形似,不足以得其妙乎。

宋.周行己《浮止集》 ▲学一半撒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

清.郑板桥 ▲学者贵于慎取,不可遂为古人所欺。

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

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

北宋.黄庭坚《论书》 ▲古人笔法渊源,其最不同处,最多相合。

李北海云:似我者病。

正以不同处求同,不似处求似,同于似者皆病也。

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 ▲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勿遒劲,则俗病不除。

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

南宋.姜夔《续书谱》 ▲用力到沉着痛快处,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觉刻划太甚,必须脱去摹似蹊径,自出机轴,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优游笔端,然后传神。

清.宋曹《书法约言》 ▲临摹古人,须食古而化,独自成家。

明.李流芳 ▲若执着成见,凝滞于胸中,终不能参以活法运用,虽参活法,亦自有一定不易之势。

奔放驰骤,不越范围,所谓师古而不泥于古,则得之。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作书须自家主张,然不是不学古人;须看真迹,然不是不学碑刻。

清.冯班〈 钝吟书要〉 ▲可与谈斯道矣

东晋.卫铄《笔阵图》 古人有言;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北宋.黄庭坚《论书》 ▲学书六要;一气质,二天资,三得法,四临摹,五用功,六识鉴。

六要俱备,方能成家。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作书要发挥自己性灵,初莫寄人篱下,凡临摹各家,不过窃取其用笔,非规矩形似也。

近世每临一家,止摹仿其笔画;至于用意入神,全不领会。

要知得形似者有尽而领神味者无穷。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故思翁有“谬种流传,概行扫却”之说,最有功初学。

若已入门庭,则当曰:与其过而弃之,毋宁过而存之。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

用笔近日尚有传,结字古法尽矣。

变古法须有胜古人处,都不知古人,却言不取古法真是不成书耳。

清.冯班《 钝吟书要》 ▲若分布少明,即思纵巧,运用不熟,便欲标奇,是未学走而先学趋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 ▲观能书者,仅得数字揣摩,便自成体。

无他,专心既久,悟其用笔,用墨及结体之法,供我国运用耳。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北宋.欧阳修《试笔》 ▲学书易少年时将楷书写定,始是第一层手。

清.梁谳《学书论》 ▲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

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

北宋.黄庭坚《论书》 ▲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

学草书者,先习章草,知偏旁来历,然后变化为草圣。

学篆者亦必由楷书,正锋既熟,则易为力。

学八分者,先学篆,篆既熟,方学八分,乃有古意。

明.丰坊《学书法》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晋.卫铄《笔阵图》 ▲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

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执,痛痒相关。

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作书起转收缩,须极力顿挫,笔法既得,更多临唐贴以严其结构。

清.梁谳《学书论》 ▲若气质薄,则体格不大,学力有限;天资劣,则为学限,而入门不易;法不得,则虚积岁月,用功徒然;工夫浅,则笔画荒疏,终难成就;临摹少,则字无师承,体势粗恶;识鉴短,则徘徊今古,胸无成见。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初作字,不必多费诸墨。

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视之,既复,背贴而索之。

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闭而追之......清.宋曹《书法约言》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

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北宋.苏轼《论书》 ▲旭常云:或问书法之妙,何得其古人

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须口传手授,勿使无度。

所谓笔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变通识怀,纵合规矩;其次纸笔精佳。

五者备矣,然后能齐古人。

唐.蔡希综《法书论》 ▲初学字时,不可尽其形势,先想字成,意在笔前。

一遍正其手脚,二遍须学形势,三遍须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每加抽拔,使不声涩。

晋.王羲之《笔势论》 ▲若泛学诸家,则字有工拙,笔多失误,当连者反断,当断者反续,不识向背,不知其止,不悟转换,随意用笔,任笔赋形,失误颠错,反为新奇。

南宋.姜夔《续书谱》 ▲初学条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

终及通会,行所无事,得意而忘象。

故曰由象识心,象不可着,心不可离。

明.项穆《书法雅言》 ▲夫人工书,须从师授。

必先识试势,乃可加功;功势既明,则务迟涩;迟涩分矣,无系拘踞;拘踞既亡,求诸变态;变态之旨,在于奋斫;奋斫之理,资于异状;异状之变,无溺荒僻;荒僻去矣,务于神采;神采之至,几于玄微,则宕逸无方矣。

唐.张怀灌《玉堂禁经》 三.形神相依 意境为重 ▲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

宋.袁文 ▲形者,神之质地;神者,形之用也。

是则形称其质,神音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

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神即形也,行即神也。

是以形存则神存,形射则神灭也。

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夫神在形似之外,而形在神气之中。

形不生动,其失则板;生外形似,其失则疏。

故求神似于型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

明.高廉 ▲取意舍形,无所求意。

故得其形,意溢于形;失其形,意云何哉

明.王履 ▲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

宋.蔡襄《宋端明殿学士蔡忠公文集》 ▲书之心,主张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 ▲夫字以神情为精魄,神若不如,则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层,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

神,心之用也。

唐.李世民《指意》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

南朝.王僧虔《笔意赞》 ▲故之书道玄妙,必资于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于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清.冯武《笔髓》 ▲其有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馀裕,结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

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形,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东汉.蔡邕《九势》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

阴阳既生,形气立矣。

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至若磔髦竦骨, 短截长,有似夫忠臣抗直补过匡主之节也;矩则轨转,却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顺慎终思远之心也;耀质含章,或柔或刚,有似夫哲人行藏知进知退之行也。

唐.张怀灌《书断》 ▲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

唐.李世民《指意》 ▲成形结字,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

《翰林粹语》 ▲要使笔落纸上,精神能冲其中,气韵目晕于外。

似生实熟,圆转流畅,则笔笔有笔,笔笔无痕矣。

清.华琳《南宗诀秘》 ▲故有笔法而有生动之情,有墨气而有活泼之致。

清.丁皋《写真秘诀》 ▲盖法高于意则用法,意高于法则用意,用意正其神明于法也。

清.刘熙载《艺概》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

则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矍,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南宋.姜夔《续书谱》 ▲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知,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

唐.李世民《笔法诀》 ▲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

《翰林粹语》 ▲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机者,传奇之精神;趣奇,传奇之风致。

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升气。

李渔《闲情偶记》 ▲所谓神品,于吾神所著故也。

明.懂其昌《画禅随笔》 ▲学术通 于学仙,钟神最上,钟气此之,钟形又此之。

▲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身之别。

入他身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

清.刘熙栽《艺概》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庄子》 ▲然智者无涯,法不固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工用者居下。

唐.张怀灌《书艺》 ▲书之大局,以气为主;字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精神乃出。

姚配中 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

发于无意为上,法于意次之,发于笔又次之,发于墨下矣。

清.张庚 ▲提要之要,以己之神,取人之神也。

清.丁皋《写真密诀》 ▲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

清.刘熙栽《艺概》 ▲作字要手熟则气神完实而有余韵,于静中自是一乐事。

宋苏轼《东坡题跋》 ▲不求形似,正是潜移造化而于天游;近人只求形似,欲似所以愈离。

清.恽寿平《欧香馆画跋》 ▲书要力实而气空,然求空心于其实,未有不透纸而能离纸者也。

▲书要心思微,魄力大。

微者条理与字中,大者磅礴乎字外。

清.刘熙栽《艺概》 ▲笔墨一道,用意为上。

清.王原矜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渊深之理,伏于查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

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唐.张怀灌《书艺》 ▲阳气明而华壁立,阴气大而风神生。

晋.王羲之《述天台紫真传授笔法》 ▲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潇洒风流遗之韵,尽变穷奇谓之趣。

清.恽寿平《 香馆画禅》 ▲笔底深秀,自然有气韵,有书卷气。

清.蒋骥《传神秘要》 ▲气有清浊厚薄,格有高低雅俗。

清.刘熙载《艺概》 ▲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但亦为他人写照而已。

清.刘熙载《艺概》 ▲古人论诗之妙,必曰沉着痛快。

惟书亦然,沉着而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

明.丰坊《书诀》 ▲笔墨酣畅,意趣超古。

清.吴历 ▲仆曰: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

欲知其妙,初观莫测,久视弥珍,虽书已缄藏,而心追目极,情犹眷眷者,是为妙矣。

唐.张怀灌《文字论》 ▲书法惟风韵难及......。

清.左因生《书式》 ▲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

唐.张怀灌《书议》

书画格言名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