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中医拜师礼主持台词

拜师学艺要送什么给师傅

不用 我认为要有个仪式 磕个头 端杯茶敬 要是老师傅很在意这个的 还有就是以后要以师傅相称了 毕恭毕敬

中国传统拜师仪式

拜师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尊师重道、薪火相传”、为了让大家有更深刻的了解、我们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孔子拜师”了一个动画小故事。

下面请大家欣赏.徒弟敬茶感谢师傅领进门一杯香茗敬师恩师傅赠送礼品邮政路上并肩行小小礼品表心意共签协议师徒同心其利断金泛爱众而亲则仁以学文行有余力出弟则子悌入则谨孝而信拜师协议——弟子规师徒诵读承诺,局长见证今日的承诺坚定的践行师傅基本职责:1、身先士卒,以身作则2、全力以赴,倾囊相授3、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徒弟基本职责:1、谦虚好学,勤学好问2、勤奋刻苦,认真实践3、通过学习,达成目标师傅代表发言徒弟代表发言关于《加强业务学习、技能练功,达到岗位职鉴要求》的通知领导致辞谢谢大家

拜师宣誓词

(1)请李大师上坐。

(2)请______入门新弟子入场 (主持司仪念弟子名单)(3)入门弟子入场已毕,现在正是向恩师行跪拜大礼。

请众弟子目视恩师,屈膝安跪,听口令行礼。

一叩首、 日月北斗,天长地久 再叩首、 师徒联手,名扬九州 三叩首、 永记师恩,功德千秋 礼毕,请众弟子起立。

曲艺界收徒拜师传统仪式流程

说拜师,得先说祖师爷,这是民间行业立身的根本。

作为现代曲种的相声,其历史不过一百余年,形成于晚清时期,而相声艺人所供奉的祖师爷东方朔却是汉武帝时的大臣。

至今,当人们称赞相声演员技艺精湛时,还都喜欢用“曼倩遗风”四个字(东方朔字曼倩)。

对于现代相声的创始人这个问题,艺人们普遍认为有两个人对相声的形成起了直接促进作用,他们是张三禄(生卒年无考)和朱绍文(1829-1904)。

张三禄本来是八角鼓演员,后来说相声。

据倪锺之的推断,他改行的时间可能是同治初年或略早一些。

关于张三禄的其他情况,云游客(连阔如)在《江湖丛谈》中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当其上明地时,学说逗唱四大技能作艺。

游逛的人士皆欲听其玩艺儿。

张三禄不愿说八角鼓儿,自称其艺为相声。

” 朱绍文原是京剧丑角,曾经改作“什不闲”前脸,表演诙谐,善于抓哏逗笑,后来也改行街头说笑话,艺名“穷不怕”,并开始招收徒弟。

张次溪在《天桥一览》中说他:“虽卖单春,而所唱多说者,全是别开生面……拆笔画、或释字义、或引古人、或引时事,结果必是一个硬包袱儿,令人拍案叫绝。

” 由于缺乏确切的历史资料,所以,没有足够证据证明朱绍文是张三禄的弟子,在艺人的传说中,多数只是承认张略早于朱,但并无师承关系之说。

朱绍文因为开业授徒而成为第一代相声艺人,他的徒弟有贫有本、富有根、徐有禄、范有缘四人。

与此同时,一些满清没落贵族子弟沈春和、阿彦涛也说起相声,朱绍文和他们以师兄弟相称。

这样就形成了相声师承谱系的源头的朱、阿、沈三大派。

随后,相声队伍不断扩大,相声也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

相声艺人拜师的传统程序 相声艺人拜师的传统程序拜师仪式,相声行话又叫“摆知”。

相声艺人,作为一个特殊行业群体,形成了一整套适合行业发展,维护从业人员利益的习俗惯制。

其中,严密复杂的拜师仪式是相声传承的核心,联结着全体的职业相声艺人。

师承关系如此被重视是源于旧社会艺人的现实生存状况。

作为“下九流”的行业,相声与其他民间表演形式一样被人轻贱,相声艺人的地位也非常低,没有固定的表演场所,常是“撂地”演出,生活朝不保夕。

这样恶劣的条件必然促使从业人员自觉产生维护本行业的心理倾向,既要竞争,提高技艺 ;又要生存,填饱肚子。

这必然就产生了对没有门户的演员的排挤,对行内人的照顾。

想要学相声必须正式拜师,没有师承门户的是不被同行的承认,即使家族内有人说相声,是行内人,也必须另行拜师,成为不变的规矩,这样的例子也非常多。

相声艺人拜师举行仪式要有引师、保师和代师,引师就是介绍入师门的人,保师是师徒双方的保证人,代师是代替师父授业的,通常都是师父一辈的艺人。

保师也可以由外人来担任。

传统的拜师后学艺时间称为“三年零一节”,业满出师。

到时候,还要举行谢师仪式。

另外,举行拜师仪式按规矩必须请说评书的、唱单弦的、变戏法的艺人参加,据说因为相声这行业在初创时期,在艺术上借用了这三个行业的很多东西。

相声艺人每一代还设立门长的大师兄主要管理相声门内部的事务,有一定的权威性。

拜师又分为叩门、授业和代拉子三种形式。

新旧拜师仪式比较 关于拜师仪式的详情历史上的记述并不多。

在这里,笔者选取传统的马三立拜师仪式和现代的李伯祥收徒及众弟子谢师仪式作为比较对象,两个拜师仪式年代相隔久远相差近八十年,对比十分强烈,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详细比较见列表 : 通过对列表的分析,可以看出新旧仪式有同有异,对比非常明显。

清晰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相声艺人的生活情况和相声艺术的生存状况。

从整体来看,作为门规的拜师仪式基本程序没有变化,只是根据时代需要发生一些变异,主要表现在 :第一,仪式选择的地点一般是在饭店和多有曲艺表演的场所,因为这些地方为艺人所熟识。

作为仪式当然要有司仪,旧时的司仪由保师担任(不知是否普遍),新仪式有专门的主持人,但也是业内人士。

第二,介绍参加仪式的宾客一般由主持人负责,按照来宾的身份、行业、长幼等规矩逐一介绍。

新仪式中的来宾身份更加多元,不再是以往的只有曲艺圈内的人参加,因为曲艺从撂地的草根表演成为舞台艺术,艺人也成为艺术家,进入了娱乐圈,所以有许多影视界的明星也到场祝贺。

同时,这种行内仪式也突破了以往的封闭而面向媒体开放,新时期的拜师仪式更像是一次“大聚会”。

适当的宣传也是对现在相声不景气的一种回应。

同时,主办方由以往的相声界内部组织变为各地方的曲艺家协会,并且有了承办方,使拜师仪式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

建国后曲艺家协会的成立使得艺人的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能够更专心地提高艺术水平。

第三,仪式一开始的焚香拜祖师的习俗发生了最明显的变化,或许是门长赵心敏的去世,在李伯祥收徒仪式上,这个环节换成了照片揭幕仪式,由常宝霆和张永熙两位老艺人为李洁尘和赵佩茹的照片揭幕,李洁尘是李伯祥的父亲,赵佩茹是李伯祥的师父,这里的独具匠心很有深意,目的是让弟子传承相声艺术的同时也要继承老艺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情操。

赵佩茹早年参加抗美援朝慰问演出光荣负伤,他的搭档、著名相声演员常宝堃则不幸牺牲。

从祭拜祖师到怀念师父和父亲,相声拜师仪式经过七十多年的变迁显示出新时代的新风俗。

第四,保留了引师、保师、代师。

这是相声行业特有的现象,直到今天也没有改变。

同时传统礼仪中的拜师行大礼也有保留,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尊师重道。

在新仪式中增加了献花和互赠礼物,体现人文关怀和改善旧时师徒关系的新理念。

第五,师父训话作为传统,体现师道尊严。

在新仪式中增加了徒弟的代表讲话,师徒地位等级的融和化。

在传统仪式上,弟子是没有发言的机会的,而是顶着“小贴”聆听师父的训导,首先感受到艺术承传者的使命感,是一种过渡礼仪所必有的庄重。

在马三立的拜师仪式上门长玉德隆是严厉的训话,而现代李伯祥收徒仪式上弟子的发言表态体现了新社会新的师徒关系,不再是以往的等级森严。

相声行业拜师习俗传承的一百多年,是中国社会变迁最剧烈的百年,随着时代的进步,风俗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归根结底,师承是作艺的资格,艺术是生存的资本,而繁复的拜师程序正是作艺艰辛的开始与缩影。

相声界拜师的过程 拜师仪式举行的时间、地点,一般都是由师父定的。

时间要么与师父的生日重合,要么就是另外的喜庆吉利的日子,地点一般都在饭庄,当然也有在家里的。

如果是在饭庄,仪式一般在上午八、九点开始,中午一、二点结束。

如果是在家里,一般就在晚上进行了。

很明显,前者的声势要相对大得多。

究竟怎么办,要根据师徒双方的具体情况而定的,并无完全确定模式。

以前在举行拜师仪式时,师父或者师母要将本行当的道具赐给徒弟一套,如说书艺人用的醒木、手巾、扇子,说相声用的装白沙子的布袋。

当然,有的是徒弟自己就准备好了的,也有的说是道具是徒弟出师时由师父赐予。

解放后50年尚有如此琐细、完整的仪式,我们可以推想清末民初拜师仪式的大体情况。

拜师仪式中,听家门大义,读拜师帖,听引保代诸师的训示和庄重的焚香叩首都是对徒弟一个不断重构和再塑造的过程。

正如刘树江所说,以往的拜师仪式要比这严肃复杂的多,这尤其体现在拜师帖的内容上。

拜师帖又称门生帖、写字或字据,常见格式如下: “师道大矣哉,入门授业投一技所能,乃系温饱养家之策,历代相传,礼节隆重。

今有XXX(师赐艺名XXX)情愿拜于XXX门下,受业学演XX。

X年期满,谢师效力X年。

课艺期间,收入归师,吃穿由师供给。

自后虽分师徒,谊同父子,对于师门,当知恭敬。

身受训诲,没齿难忘。

情出本心,绝无反悔。

空口无凭,谨据此字,以昭郑重。

”下面是艺徒签字画押,引保代师签字画押。

X年X月X日立。

有的还写有“死路生理,天灾人祸,车轧马踏,投河觅井,悬梁自尽,各听天命,与师无涉。

中途辍学,赔偿X年膳费”。

现在还能看到的1949年6月佟大方的拜师帖就是活的证据。

可见,拜师字据一般都说明了拜师学艺的正当性,规定了授业内容、学艺期限、收入分配方法及应负担的责任,承认了师父的绝对权威。

同时,也隐示了师徒之间既如父子、又如主仆的复杂关系。

而含有“投河觅井、悬梁上吊,各听天命,与师无涉”之类字句的拜师字据更近似于被卖身到妓院作妓女的卖身契。

有了这样的字据,究竟是因何原因,徒弟觅死,与师无涉,师父可置身事外。

而对把自己幼子/女送去学艺的父母来说,究竟孩子将来如何,只有听天由命了。

对于尚是幼童的徒弟来说,或许他已知晓学艺的辛酸,但多数是把希望寄予在将来有一天,能像师父那样挣钱就行了。

另外按关学曾的回忆,在正式拜师仪式举行之前,要把字据先写好,在“写字”时,引保代师都得在场,当徒弟的要先给这些师父一一磕头。

字据是徒弟和师父关系的重要凭证,所以师父把字据看得非常重。

如果徒弟要回字据或者师父将字据归还徒弟,就意味着师徒关系的终结。

在街头艺人这个另类社会中,字据就好像是主体社会具有法律意义的合同,有明显的约束力,而且在街头艺人中,字据具有多重的文化内涵。

因为每一位艺人自己的字据规定了每一位艺人的辈份乃至于名字,字据既是自己身份的标志象征,又表明了与其他艺人的关系和自己在一个行当中所处的位置,所以字据的习惯性约束力无疑强化了街头艺人之间的整合与链条关系。

字据既是街头艺人自我强化与认同的手段,同时也成为这种认同与强化的标志。

如果师父这个人本身比较好,或者徒弟与师父之间存在一定的亲属关系,那么拜师仪式与字据要相对平和的多。

比如“三蘑菇”常宝霆(相声艺人常连安的三儿子)拜郭荣起为师时,同时还有杜三宝也拜郭荣起为师,因为郭荣起的妻子就是三蘑菇的姨(应为姑,疑原文有误)——相声艺人常连安的老妹妹,再加之杜三宝的父母(父亲杜茂田是弦师,母亲筱月楼是二三十年代有名的说唱艺人)与郭荣起的关系特别亲近,是多年的老关系,所以这次拜师仪式是在相当轻松的气氛下进行的。

另外,也有师父向徒弟的父母许诺的情况,比如说保证徒弟将来能学到什么程度,将来每天可以挣回多少钱来。

关学曾拜常德山为师时,常德山就向关的父母许诺保证这孩子将来每天能拿回一个大洋来。

如果徒弟家特别的贫穷,或本身就是孤儿,再加上年龄、亲属关系等方面的原因,拜师的仪式会出现许多变通方式。

拜师仪式: 主礼人宣布开始 1.向各行业的祖师行礼 2.徒弟向师傅行礼 3.家长代表宣读拜师帖 4.师徒双方互表拜师心意 5.徒弟斟茶拜师 6.师父宣读收徒帖 7.师傅给徒弟一件信物

弘扬传统文化的三句半有关孝敬方面内容的

之一:尊敬师长 “ 春蚕到死丝方尽,”。

老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

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开创私人讲学的,据说有弟子三千,学有所成的有“”。

古人把老师与知识紧密相连,无不把尊敬老师放在首位。

桥头真诚拜师……无不出于这样真挚的情感。

之二:爱国爱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的名言。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

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

他任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

之三:谦虚礼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

“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

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

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

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之所以成为的根本特征之一。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道教的拜法和烧香规矩

任何宗教都有自己规范而的礼仪。

植根于素有“礼仪之盛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礼仪相当完备且十分讲究。

除了郑重场合、重大活动必须依礼进行外,就连日常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也都有一定的仪规。

现仅将常见的敬神礼仪简介如下。

一、叩拜道教对常人行拱手礼或行作揖礼,而对神、仙和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

因叩拜过程中亦有拱手、作揖,我们先介绍一下拱手礼和作揖礼。

(一)拱手礼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

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

拱手礼亦称抱拳礼。

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礼,表示恭敬。

另外,有一种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手子纹(即无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纹(即中指上纹),外呈“太极图”形,内掐“子午诀”。

这种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时,其寓意为“抱元守一”。

常行拱手礼或作揖礼时,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二)作揖礼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过鼻),向人行礼。

因举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称“打躬”。

又因身体弯曲成月牙状,故又称“圆揖”。

向人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显得不雅观。

作揖礼较拱手为敬,对长者多行此礼。

道教叩拜礼有两种形式,其中以一礼三叩最为常见,以三礼九叩最为隆重。

关于三礼三叩的具体拜法:(1)站在跪垫(拜垫)前,双脚站成“八”字形,两脚跟相距二至三寸。

(2)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与口相齐)。

(3)左手离开右手捂心(心意散乱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专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时从容俯身,右手按跪垫,两膝下跪,紧接着,左手离开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状。

(4)俯伏叩首,头磕在双手背上(头与脊要同时下伏,切忌臂部高于背)。

此时,心中存想神容并诚心祈祷。

(5)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劲,慢慢起身,右手随之收回,双手抱拳高拱,准备第二次叩拜。

如上重复两次,是为三礼三叩。

三个头磕完后,起身,双手合抱放于上腹处(道教称“怀抱太极”)。

接着,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礼,待双手自上而下至上腹处并立身站定后,方可离开跪垫。

道门中人常说的“朝上三礼”,就是指行三礼三叩礼,此礼多用于平日朝神。

关于三礼九叩,其拜法是重复“一礼三叩礼”两次,合为三礼九叩。

重复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礼。

礼毕,同样作揖而退。

三礼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礼拜仪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及各种斋醮道场时,方行此礼。

有老道长说,道教叩拜礼是对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盖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为“一”也。

总而言之,向神行礼是为了表达对“道”的信仰和对神的尊敬。

二、供养敬礼神像仪式,如:神像开光、神殿装饰、献神供品、敬香等,都属于供养的范畴。

因道教敬神仪礼是伴随神像塑造就开始的,故我们先从神像塑造谈起。

(一)神像塑造神像有木雕、泥塑、夹苎脱空、石雕等多种。

在雕塑神像时,要进行敬神仪礼。

其仪式主要有二:(1)择吉日良辰举行开工仪式。

首先上供、焚香、诵经礼拜。

如是木雕,造像工匠要用斧子在木料上方轻砍三个或七下,以示三请或表示赋予其三魂七魄。

(2)在神像雕塑(造)过程巾,还必须有“装脏”仪式,其用意是使神灵能贯注到神像中,让神像真正成为神灵依附的分灵身。

如是木雕,在神像背后开一方穴达到胸前,然后择吉日良辰“装脏”。

“装脏”的内容通常有:经典,它代表神灵和智慧;铜镜,象征神明能洞照人世善恶;历书、五谷,象征神明能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沉香、朱砂、雄黄,表示可以避邪;红、黄、青、白、黑五色线,以应五行俱全;金银珠宝,表示神明能佑人富贵吉祥;灵符、香灰,表示神通。

(二)神像开光神像塑好后,择吉日举行“开光点眼”仪式。

事先准备好朱砂、白芨、金鸡(即雄鸡)、镜子、面巾、新毛笔等物。

届时上供、焚香、诵经、念咒(念《金光神咒》)、焚表、诵念圣诰,由高功将神像上的红布取下,用新画巾为神像揩面,然后用新毛笔蘸朱砂、白芨和金鸡血的混合液点神像眼睛(也还顺便点口、鼻、耳,表示开窍),与此同时,在殿外由一道士用镜子将阳光反射到神像的眼睛中,以喻藉太阳的神光使神像能洞察人间。

举行“开光点眼下仪式,旨在诚心祈祷神的分灵降临人间附之神像之上,使其成为具有通神启灵的分灵身,因此,其仪礼时分隆重。

道教有—套专行开光科仪。

(三)神殿装饰神殿,亦称神堂或殿堂。

为了增加神的威严与肃穆眺气氛,令人进入神殿后受感辣而顿生虔诚敬仰之心,还要在神殿内布置多种装饰。

主要有华盖、幔帐、幡、幢、吊灯等。

华盖,原为天子宝座上所用以盖覆头顶的伞盖装饰,《古今注》:“华盖黄帝所作也”。

后世道教沿用,悬挂在神像头顶上瑞,象征神的尊贵与威严。

幔帐,悬挂于神像前,上面绣有白云、仙鹤等图案。

幡,悬挂神象前之幔帐两侧。

《太清玉册》卷五:“道家所用之幡,以表示天地人之象”。

在神像前,还要挂等,象征神光普照。

(四)献神供品所供奉的神像就是神的分灵身,当时时予以供养。

供,享献也;养,以饮食供奉也。

其供品,平日为香、花、灯、水、果,此为常设之供品。

做道场时则在前面五供的基础上,增设茶、食、宝、珠、衣五供,合为十供。

供有一堂供、三堂供、五堂供、七堂供、九堂供几等。

每五盘(或碗、或碟)供品为一堂。

现今道观所献供品一般有茶(茶叶或茶水)果(水果或干果)、饭食(米饭或米制品)面食(馒头或面制品)、菜(青菜或干菜)。

但供果禁李子、石榴、黑枣和梨,李子不供太上老君,石榴不供真武大帝。

神的供品,也要依礼摆设。

其排列顺序是从内到外:一茶、二果、三饭、四菜、五馒头。

献供时,先双手高举供品(与额相齐),躬身致礼,然后轻放供桌上。

供献讫,还要敬香、叩拜。

(五)敬香敬神最常见最普遍的方式莫过于敬香。

敬香,也称献香,世人多称烧香。

敬香旨在“以香达信”,即以人的诚心通过香烟达于神明,所谓“一柱真香通信去,上圣高真降福来。

”敬香有焚香、拈香两种方式。

焚香较为常见,为平日道士及信徒用线香(或料香或藏)敬神的仪式。

具体做法:(1)选三柱(支)香,不要断香。

(2)点燃香(点燃后若起明火,可左右摆灭,不能用口气吹灭)。

(3)面对神像,双手举香(与额相齐),躬身敬礼。

(4)用左手上香,三柱香要插直、插平,间隔不过一寸宽(以表示寸”心)。

若是道徒还要默念《上香时咒》:“常焚心香得大清静”。

(若在一个神殿里供养奉有多尊神像,先上正位,再上正位,次上右位,后两者各上一柱香,仪式相同。

)(5)上香讫,即行叩拜礼。

正所谓烧香拜神也。

拈香最为隆重,只有在诸神圣诞或供斋设醮时,有主持(方丈、监院)或高功方行之。

所拈的香有五种,即檀香、沉香、云香、紫降香和茄兰香,是为“名贵五香”。

最常用的是檀香,是故拈香亦称烧檀香。

烧檀香比较讲究。

香要劈成一分粗细,一寸长短;须有专用香炉(称檀香炉),还要另备一些香面(通常以线香碾成粉末代之)。

拈香前,先用香匕(小勺之类)在檀香炉中间将香灰挖一小坑,埋入香面,用香匕摸平,香面上微覆一层香灰。

接着,点燃少许事先折成一寸长短的线香,将燃着的那端插入香面内。

拈香时用左手,三枚香分别先后三次投炉,上下植献(先中、次左、后右)或东西卧献均可。

拈香时要默念 《祝香咒》:“道由心学,心假(借也)香传。

香焚玉炉,心寸帝前。

真灵下盼,仙旆临轩。

令臣关告,径达九天。

”拈香讫,退回跪垫,行三礼九叩大礼三、诵经我们知道,所谓“礼”,指表示尊敬的语言或动作,并由此而产生礼仪。

前面所述叩拜、敬香、献供等都是道教礼仪中用动作向神致敬的形式。

道教敬神礼仪中以语言向神致敬的形式,便是诵经。

诵经包括念诵和歌赞两部分。

念诵是指咏念经文与念诵道教诸神和真仙圣号。

诸神真仙为无上大道的化身,信仰诸神真仙便是信仰道。

道和经都是道教三宝(道、经、师)之一,咏念经文与诵念诸神真仙圣号,既是对诸神真仙的敬礼,也是自我修持的必要。

歌赞是以唱的方式赞礼诸神、真仙的功德。

赞词多采用四言、五言、六言、或七言偈语,主要《三清宝诰》、《玉帝宝诰》、《斗姥宝诰》、《救苦宝诰》、《小赞韵》、《举天尊》、《人皈依》、《三皈依》等。

诵经还是道教各种斋醮法事活动中比不可少的内容。

道教早期诵经为直诵,主诵《老子五千文》,到北魏(386——534)嵩山道士寇谦之(新天师道的著名代表人物)吸收儒家有音乐伴奏的礼法仪式改为乐诵。

到金代,王重阳祖师创立全真道后,建立了宫观丛林制度,规定住观道士须日诵功课。

近现代丛林宫观形成了二课(早课、晚课)制。

道门规矩卯时(5—7时)早课,酉时(17—19时)晚课。

诵经的作用在于:(1)唱诵诸神、真仙宝诰,以表崇道敬神的虔诚之心;(2)礼拜诸神、真仙,以祈延生保安,超阴度亡;(3)通过诵经,以求开悟经义,保养元和,合助道力。

是故,道教涌经有—定的礼仪和严格的规定。

如上殿诵经以钟为号;开经前,焚香礼拜;要求道士斋戒身心,道装整洁,同声应和,不得交头接耳,思念不专。

道教还规定,逢阴历天干为“戊”之日(戊子、戊戌、戊午、戊寅、戊申、戊辰)不能焚香、送经、朝神,也不供斋设醮。

每逢“戊”日前天傍晚,大殿门外必须悬挂“戊”牌,告示道众。

盖此日名曰:“鬼哭日”。

另外,介绍一下道教之常念圣号。

有懂得道教礼仪者,遇见道士(一般尊称道长)一面行礼(拱手礼或作揖礼),一面恭敬地平声念道“福生无量天尊”,这便是道教常念的圣号.据道经载,诸神、仙真大悲大愿大圣大慈,诚心诵念圣号,便可得到感应,消灾解厄,平安吉祥。

教内道侣相逢则多是一面行礼(拱手或作揖),一面亲切地道声:“慈悲”。

有事求问,也必先道一声“慈悲”。

“慈悲”是道教常用的礼貌语。

盖道徒崇尚道祖老子三宝(慈、俭、不为天下先),并落实到平日言行中。

三跪九叩”朝拜方法道教的宫观一般都是按照正确的风水走向,加以合理的空间运用,讲究收纳四方之灵气。

一切道教建筑都围绕这种风水进行规划设计。

如紫霄福地,道教建筑物中间形成混元浩荡的中和气场。

因此,游客与信众都有一种庄严肃穆,安静祥和的感觉。

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朝拜,效果尤佳。

科学、正确的“三跪九叩”朝拜方法程序是:一、当你来到庙观后,进入殿堂面对神像,两手放于两腿侧,两脚并拢,离跪垫三步远,身心要安静,肢体放松,妄念不存,等待心静了,气平了,精神也安宁了。

二、头脑虚领有冲天之势,下颏内收,舌顶龈交,含胸拔背,虚心下气;手掐子午接通阴阳(手掐于午就是左手抱右手,左手拇指少商穴内侧按在右手无名指根节即九宫之位,右手拇指少商穴内侧扣住左手拇指指肚,以此沟通手肺阴经气和手少阳三焦经气,达到阴阳相和。

男女左右手相反;是为手上太极,亦称太极阴阳手),合于脐下一寸三分处。

三、迈出左脚,跨出右脚。

要求举步轻灵,沉住气,三步走到跪垫前,两脚站定,弯腰鞠躬的同时拱手。

此时手型是左右相合的太极阴阳手,高不过眉,低不过胸,在嘴前上下位置;然后两手徐徐下降至胸前,左手护胸,右手从左手中分出来,向右向下划半圆。

四、在右手划半圆的同时身体下蹲,右手五指分开,掌心向下,按在跪垫前沿上,左手揸人右手,左手拇指接于右手劳宫穴之位,左手其余四指盖于右手背上。

在做手上这一过程的同时,膝盖跪上垫子,脑门印堂穴向两手合谷处靠近,头轻慢的叩三下;引导腰背督脉之气上升于头顶百会穴,是为还精补脑。

腰背形成弧形,命门处向外突出,整个脊背象张弯弓一样,正如《道德经》所说:“天之道似张弓乎”!尾骨处长强穴内收,两脚跟顶住长强穴。

此时人体的形状犹如婴儿在母体内的形态,其呼吸是先天的腹式呼吸,消耗量最小,这一朝拜姿态在修炼术语中称为返老还童式,符合中医和人体科学要求,这一动作过程叫做“一跪三叩”。

五、起身,左手先护住心,引导督脉之气下降十二重楼,落人丹田;右手再起,合成太极手于腹部气海或丹田前,脚踏实地,力量分配为脚跟七脚尖三,脚底涌泉穴成涵空状态,有利于真气上升和下降;两脚前后虚实分明。

双手合住向前向上拱起,沉肩坠肘,到嘴前上下处,两手下降至胸前,左手护胸,右手从左手中分出来,向右向下划半圆的同时,身体下蹲,左手揸人右手,腰部命门向外突出,尾骨处长强穴内收,两脚跟顶住长强穴,防体内真气泄于外。

这一动作过程为“二跪六叩”。

六、再起身,左手护住心,右手随即上起,合成太极手于腹部气海或丹田前,脚踏实地,力量分配为脚跟与脚尖前三后七,双手向前向上起,高不过眉,低不过胸,两手下降至胸前;左手护胸,右手从左手中分出来,向右向下划半圆的同时,身体下蹲,右手五指分开,掌心向下,按在跪垫前沿上,左手揸人右手,左手拇指接于右手劳宫穴之位,左手其余四指盖于右手背上,在做手上功夫的同时,膝盖跪上垫子,脑门印堂穴向两手合谷处靠近,头点三下,合为“三跪九叩”。

七、接着起身打拱鞠躬,左脚先退一步,右脚再退一步,两腿靠拢立正,弯腰打拱鞠躬而退出宫观外。

到此,三跪九叩的朝拜仪式就结束了。

整个过程安静详和,自然而然。

道教为什么称之为三跪九叩呢?“三”者,在形体上来说是头手足,在内是精气神,在宇宙中是天地人,在自然界是水火风,要求一切“三才”相和而不相悖。

天地人三才合一思想是道教的思想主体,也是进行三跪九叩朝拜活动的指导思想。

“九”是指九九重阳之数。

丹经曰:“一点阴气不尽不仙,一点阳气不尽不死”。

道教修炼希望达到纯阳之体,阴气除尽以至于仙的地位。

通过这种特定方式的“三跪九叩”朝拜,可以治疗腰椎病、风湿病、关节炎和头脑精神不好以及五脏六腑的各种病症,其原理就是通过这种符合“道”的形体姿态升降开合,并配之以呼吸导引之法,逐渐调和体内阴阳二气的比例,达到阴平阳和。

《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内经》曰:“偏阴偏阳谓之病。

”按照中医的说法,喜怒哀乐悲思恐七情,风寒湿燥火暑六淫,是导致人生病的原因,内伤七情,外感六淫,使体内阴阳之气失和,形成气滞血瘀,经络受阻。

只要通过“三跪九叩”,使形体和呼吸得到合理的升降开合,从而调和体内的阴阳之气。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因此,进行三跪九叩的整个过程都要保持中和的心态,使之无过无不及,不丢不顶,若即若离。

宫观庙宇是一处神圣的宫殿,而非君王权威的御所,是平易近人而让人省思且可得到心灵上的慰藉之圣地。

时代的变迁,人们也都因方便而随便忘了应有的礼节,而造成一些不敬之举却仍不自知,实为各庙方人员的疏忽。

在古老民间信仰中有些禁忌是相传沿袭、约定成俗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神圣之间的尊重。

例如:遇丧事者、女士月事者、临盆者、进出产房者、出生未满月婴儿均不进庙宇。

为何上述之者不宜进入庙宇持香礼拜神圣

主因在於古时候家有丧事者,为亡者悲伤万分而无暇整理住家环境与个人清洁(守丧期间不理发),因此住家与守丧者身上均有秽气而不宜进入庙宇;再言女性生理期间,由体内将经血排出,而经血是体内新陈代谢的污秽血气,所以也不宜进入庙宇。

妇女怀孕生子虽是神圣传宗接代的事,但因母亲临盆时会排出大量恶露,造成产房及产妇与婴儿本身充满秽气,要到婴儿满月后,秽气方可散去。

以下列出解除禁忌后进入庙宇参香时机:一、婴儿出生未满月者,产妇需做完月子方可进入庙宇(出入产房者须待婴儿满月后方可入庙宇)。

二、参加丧礼告别式者,须满二十四小时方可入庙宇参香。

三、探视亡者最后一面者,须满一周后方可入庙宇参香。

父母或公婆往生者,须满四十九天后方可入庙宇参香。

满周年后方可向玉皇上帝参香。

四、内外祖父母或夫妻,兄弟姊妹往生者,须满三十五天方可入庙宇参香。

五、堂表兄弟姊妹往生者,须满八天方可入庙宇参香。

六、女性有生理期,须经期洁净后方可入庙参香。

入庙宇参香者须服装整洁,不宜著无肩带或低胸之上衣及迷你裙或裤,更不宜浓装艳抹。

再传统农业社会里,上香敬拜圣尊时,重要的除了虔诚的心意,还须身心洁净,所以对这些宗教禁忌都会自我约束,也是老祖宗留给后人敬天地畏鬼神、谦卑互敬之礼节。

或许有些信众无法接受此理;但深思后,在我们生活中,若要会见尊者或拜访长辈,大家也都会注重服装仪容之整装与洁净,这正是互尊互重之基本礼仪。

上香各宗教於教礼上均有一般沟通方式,以达到人与神之间的沟通方法,又有自然清静的作用。

而以道教、佛教及儒教而言,均用清香(主香)与神佛圣尊或先人来传达,内心的尊敬与虔诚之意。

但又不知主香有何涵义

所谓「一主清香透苍穹,万道祥光照大千。

」由此可知香的重要性,再道教中以三主香代表三清,(三清为玉清、上清、太清。

)亦代表天、地、人,正可谓敬三清,敬天、地、圣贤人。

因道教认为万物皆有灵,而以谦卑喜舍之心来敬仰宇宙万物,所以也成了多神教了。

参香,插香是道教一种敬神礼佛与传递信息的方式与礼仪。

一般习俗,参香完后,均是三主清香一齐插於香炉中,这属於一气化三清之意;若是将香主先插在中间,再插在龙方(亦是面向神像的右方)再插香於虎方(亦是面向神像的左方),就代表敬三清、敬天、地、圣贤人之意。

但须把香主插正,不宜插的东歪西斜,或是将香主插於香炉最边缘,造成后者插香的不便而使手掌被香头所触烫。

或是把香脚完全插入香炉中而造成「发炉」的现象,既是香脚相互引燃起火的,并非真的发炉。

有些信众则用抛的方式将香主直抛於香炉中,这种种方式都是不敬之举。

近年来更有迷信上头香之信众,为抢插头香而把整个香炉弄得东倒西歪,更是不智与不敬之举。

所谓上头香是每人在每年的年初一的第一柱香,还有每日凌晨卯时(早上五点),开庙门时,自己所插的第一柱香也算是上头香。

而非各庙宇的第一柱香。

另外还有一种世人容易忽略的,就是双手在胸前握太极,虔心奉无形香的心香,随时随地虔诚奉心香,即可得到圣尊之感应。

由於插头香、抢头香以致人挤人,众人抢挤一个香炉,造成强者得标,弱者受伤,而力有未逮,这非你敬拜的神明所愿意见到的。

想想这般敬神求神有效吗

为了抢头香,而把香炉弄得东倒西歪,用抛的方式,将香抛於香炉中,实为不敬之举。

愿虔诚的信众们能够纠正自己的不昧之举。

在言,家中的香炉之香脚若是插得太拥挤,为安全起见,可於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日前(既廿九日或三十日及十四日晚上九点左右)清理神案时顺便拔取香脚,但须剩三主香脚,香炉中香灰若太满也可用未使用过的汤匙摇些起来与化金纸时同焚化,若无焚化金纸习惯,也可将香灰撒在盆栽上,以示尊敬之意。

而祖先之香炉未必在初一、十五日才能上香,平常向神佛上香时,就可同时上香,感念祖先之德泽常留於后代子孙般去敬仰,犹如其精神不灭。

用一份虔诚与感恩及学习的心去奉祀神佛与祖先,让我们更拥有一处清净、庄严的神案。

中医拜师礼主持台词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