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
也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写早春的西湖极有特色,读后会同诗人一样,爱上这湖光山色。
白居易是在公元822年(长庆二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时候创作了这首诗。
选自《白氏长庆集》。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部,坐落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景色秀丽,为湖山登临胜地。
2、贾亭:即贾公亭。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初:副词,刚刚。
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5、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6、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7、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8、暖树:向阳的树。
9、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
渐:副词,渐渐的。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
才能:刚够上。
没:遮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10、行不足:百游不厌。
11、阴:同“荫”,指树阴。
12、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13、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
这里指下垂。
14、没(mò):隐没。
15、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
16、不足:不够。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
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
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
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
编辑本段译文春天,我走在西湖边。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 ,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
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
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
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
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
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
《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
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
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
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
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
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缅怀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
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
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
贾亭,又叫贾公亭,据《唐语林》卷六载,贞元中,贾全任杭州剌史时,曾在西湖造亭,杭人称其为贾公亭,未五六十年后废。
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从公元780年到805年。
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
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春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
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
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
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她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她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钱塘湖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呀。
“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
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将其写入了诗中,没想到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
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
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观察,而且更善于发现和体验。
我们现在每每有逛景不如听景的体会,或是听朋友介绍,或是在影视风光片中,听说和看到名胜山水美不胜收,心中不由得生起无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临其境,面对真山真水,却反而觉得远没有预期的那样动人美丽。
这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带着一种发现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过高的甚至是带有几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呀。
试想古往今来,西湖向人们展示了多少次美妙的春光
而又有多少人见证了西子湖的春色
可是到头来,我们仍然只能吟诵几位大诗家不多的几首作品,莫不是西湖只有等到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光临的时候,才像孔雀开屏般地展现她那惊人的美艳
西湖的鸟儿,只有到了大诗人白居易面前,才“争暖树”、“啄春泥”不成
其实不论何时何地,西湖都是最美的,我们不是也知道这样的名句吗:“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 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这样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在无数西湖的游客中,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
白居易并没有看到很多的“早莺”和“新燕”,只有“几处”、只见“谁家”而已,要是我们,说不定还会因为没有到“处处”闻莺、“家家”有燕的时节,而感到遗憾,心想要是再晚来十天半个月就好了。
可是白居易却不这样认为,少有少的好处,正因为少,才是“早莺”,才是“新燕”,才有一种感知春天到来的喜悦,如果诗人没有一种年轻的心态和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恐怕就不会被这为数不多的报春者所打动,所陶醉,而欣然写下这动人的诗篇了。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闻花花香,见草草美,为四处点缀的各色野花而心乱神迷,为没过马蹄的草地而唏嘘感叹了。
仔细想一想,没过马蹄的草地其实是最平常不过的了,观赏这样的草坪根本用不着在春天赶到西子湖畔,在我们的街头绿地就可以了,不过,横在我们与草坪之间的恐怕有一块醒目的标牌:“请勿践踏草地”,于是,一切与自然的拉近,也就在刹那间,变成了一句严肃的警告,而今天都市里的人们对自然景观而非人造景观的漠视或无动于衷也就情有可原了。
不过,白居易是幸运的。
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美、发现春天的眼睛,所以他会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沙堤,即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西湖三面环山,白堤中贯,在湖东一带,总揽全湖之胜。
而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时,也确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不过其堤在钱塘门之北,可是后人多误以白堤为白氏所修之堤了。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
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钱塘湖春行》的优美诗歌来。
事实上,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那种对于春天或美好事物的敏锐观察与体验,在许多古代诗人中都是非常常见的,唯其如此,他们才能像白居易一样,在春天刚刚来到人间时,就已经欣喜地发现,并为之感动不已,激起他们创作的欲望,写下动人的诗篇,留给后人以丰富的美学享受。
像白居易那样,并不会因为只有几只黄莺在树上啼唱,只有几家房檐下燕子在搭窝而感到遗憾,反而会因此感觉到春天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而感到欣喜异常,从而写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这样动人的诗句的例子是很多的。
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自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白居易这诗名字很有寓意,当时白居易住在长安,“京师珠薪米桂,居大不易”而白居易起这个名字就是说他的才高八斗,可以白住在长安,也说明了他的骄傲。
编辑本段结构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
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
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编辑本段艺术特点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
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编辑本段词语解读初“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
常指动作行为的第一次或发生后最初的那段时间。
1.常用在动词前,有时用在形容词前,可译为“开始”“乍”,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本诗“水面初平云脚低”。
(初:乍) 2.用在动词前,表示事情是头一回这样做。
如《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初税亩”。
3.用在句子(或短语)开头,表示对往事的追溯。
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初,4.表示“从来”“素来”一类意思。
如《汉书·盖勋传》:“群臣初无是言也”。
)初:素来,从来。
)云脚“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又可指器物的支撑,如椅脚、桌脚。
还可指器物的下端,如山脚、墙脚。
又可指残余的滓末,(现代汉语中有“下脚料”之类的词语)由此引申为末端。
如日脚、雨脚,杜甫《羌村三首》:“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本诗“水面初平云脚低”中的“云脚”,指云层的最低处。
渐“渐”在古汉语里常用作副词,意思是“逐渐”,表示情况的逐渐变化或程度的逐渐加深。
可译为“逐渐”“越来越”“渐渐”。
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即用此义。
“渐”在诗中表达效果:逐渐表明是早春时节。
“渐”用作动词时有“加剧”“疏导”“沾湿”等许多义项。
如《书·顾命》:“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
”(渐:加剧。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
”(渐:疏导。
)《诗·卫风·氓》:“淇水汤汤(shāngshāng),渐车帷裳。
”(渐:沾湿。
) “孤山寺北贾亭西”。
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
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
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
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
“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
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
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
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
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
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
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
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
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
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
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
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
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
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
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方东树说这诗“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
”(《续昭昧詹言》)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象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宕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
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品中国文人摘抄500字
从四十六岁到五十五岁,李白在各地漫游,“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
”他家在山东,常居河南开封,又以河南为中心,游河北、山西、陕西。
“酒隐安陆”十年,客居梁园十年,中间则是五年的江南漫游和三年的翰林学士,李白一生的主要轨迹,就在这二十八九年。
杜甫说: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这诗句对李白的形容非常贴切。
飘零是李白的常态,他没有多少家园的概念,虽然他也写诗怀念儿女,但比之杜甫的亲情差远了。
四川老家,兄弟姐妹一大堆,他几乎只字不提。
这是耐人寻味的,学者们往往语焉不详。
兄弟姐妹多,冲淡亲情,包括对父母的感情
而家园感与亲情紧密相连。
我所看到的写李白的文字,无一例外地美化他的亲情友情,费力却未必讨好。
把握李白之为李白,切忌把他弄得面面俱到。
这也是供课堂用的文学史描写古代杰出文人的通病。
古今贤者之贤,不会贤到一条路上去。
历史的张力源自个体生命的差异。
李白有过两个一同生活的女人,许氏死了,刘氏走了。
史料又提到“再合鲁一妇人”,合是男女相合,类似同居。
唐代虽然开放,同居却也不多见。
这位不要名份的山东妇人,可能一直照顾他的孩子,直到他继娶宗氏后,她便消失了,和刘氏一样。
宗氏如同许氏,祖父在武则天时代做过丞相,是名门闺秀,嫁给李翰林,可能双方都有需求。
宗氏对李白不错。
但她出嫁的具体时间却不大清楚,可能在李白五十岁以后。
李白在客栈度过的时光,远远超过他回家的日子。
他对钱财不在乎,皇帝赐的金银,他拿去盖酒楼,不是想营业,而是方便喝酒。
他是堂堂李翰林,酒楼有一定规模的,他走了,酒楼大约交给朋友。
也没有朋友替他经营的任何记载。
离开长安后,他最大的冲动是成仙,对世间俗物不屑一顾。
有学者认为,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这一时期。
他炼丹,追寻高天师,白日醉酒夜来做梦,醉里梦里,神仙是常客。
神仙给他傲视朝廷的精神资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听说山里有个活了两三百岁的女道士,看上去只有四十多岁。
他寻找女道士,可谓辛劳到家了,以年近半百之躯,九天踏遍三十六峰,未见她的身影,于是感慨说:“神仙殊恍惚,莫如醉中真。
”他对神仙也是有怀疑的,毕竟寻仙几十年,一个神仙也没见到。
问题是:他求仙的冲动为何如此之大
和他的名字、他与生俱来的神秘氛围有关吗?李白感受夜空的能力无与伦比,他的眼睛比星星还亮。
他不厌其烦地形容月亮,造词之多,中外第一。
月球上最为醒目的一座环形山,联合国以李白的名字命名。
月亮既是神灵,又是他的老朋友: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能歌能舞,他又酒不离手,剑不离身。
他描写关山月,别是一番意境: 明月出天山,苍茫月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王昌龄遭朝廷贬黜,李白的月亮和别意联系上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则把女人们思念征夫的情绪融入一片冰冷的月色。
李白有个儿子取名明月奴,却不知是谁生的。
王安石不满意李白写诗,十之八九不离酒和女人。
我们看到的现当代选本,则几乎篇篇有月亮。
古代诗人咏月,除了中秋的月亮让苏东坡占了去,其余各类“经典情景”之月亮,大都归于李白。
李白迷神仙,他眼中的天空与山脉充满神性。
我们今天读他,应该有一种虔诚,对自然,对宇宙,对深不可测的人类的灵魂。
李白是那种有极大抱负的人,他的抱负,差不多涉及当时所有的重大领域。
文化上他也自视为千秋人物:“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孔子删诗,述而不作,李白要向孔子看齐。
有时甚至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即使他并非胡人,也是汉人中的异类,个性特别突出,自幼饱读汉语经典,却没有读成书呆子。
强悍的生命冲动,将经典内化于肉身。
他的理想主义和他的七情六欲,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中国古代人物,李白式的自由奔放,实属罕见。
单从文学的角度看他,显然是不够的。
用浪漫主义概括他,总觉得有缺失:他不能济苍生安社稷,于是他就浪漫。
这里有个隐形的套子。
说来说去,他还是被权力所规定。
这种理解模式,源于形而上学的主客体分离,把生命拆解开来。
倒不如动用直觉,尽可能瞄准这个鲜活的、呈喷射状的生命形态。
斗胆说一句:关于李白的评论文章,还是少读为妙。
一再重版的名家选本都是好的:它们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大量基础性的工作,让我们这些受惠者对前辈学人心怀感激。
李白的“梁园十年”,物质生活不如“安陆十年”。
他也不攒钱。
唐玄宗给他多少钱,史料不载,大概不会少。
他盖酒楼、找神仙花去大半。
漫游也是要花钱的,虽然常有官员馈赠。
他现在的身份是李翰林,做过皇帝和贵妃的红人。
如此身份,官员们摸不清他的底细,宁可高看他。
他的一些赠诗,不妨理解为以诗换钱物。
后来渐渐不行了,随着李翰林的光环日益减淡,给他资助的人少了,他埋怨说:“故人不相恤,新交宁见矜。
”他游到新平(陕西彬县),几乎身无分文。
勉强能填饱肚子,御寒的衣服却成了问题:“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
”他游回东鲁,像一头疲于远征的狮子回到它所熟悉的林地。
鲁郡有个刘长史,送他一点丝绸,他感恩戴德:“鲁缟白如烟,五缣不成束。
临行赠贫交,一尺重山岳
”挥金如土的李翰林,已经自称贫交了。
区区一尺鲁缟,竟然重于山岳。
而在韩信的故乡淮阴,他深夜投宿,饱餐了一顿,就把对方比作救济过韩信的漂母:“暝投淮阴宿,欣得漂母迎。
斗酒烹黄鸡,一餐感素诚。
”他干大事的理想未能实现,却安慰后辈儒生说:“问我心中事,为君前致词: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
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
”李白穷困潦倒了,还以大圣自居,令人联想敢与天帝斗的可爱的孙大圣。
孙悟空,李太白,同是千难万阻不言败。
李白式的“君子固穷”,和孔夫子、陶渊明、苏东坡又有不同。
古代杰出文人,其精神伟力的喷发,真是五彩缤纷。
有一位崇拜者,几年来一直在寻访他,追赶他。
这人叫魏万,是个年轻人,“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风尘”。
魏万到开封,李白去了山东。
魏万赶到山东,李白又去了江南。
魏万花了两年时间,不停地奔波,终于在广陵(扬州)见到五十多岁的李白了,第一印象是:“眸子炯然,哆如饿虎。
时或束带,风流酝籍。
”这十六个字的形容,时间上当有前后之别。
哆如饿虎的李白,一变而为风流酝籍,中间可能有几天的间隔。
魏万初见李白,多半吓了一跳:李白双目射人,浑身哆嗦如饿虎。
大诗人正落难哩。
而扬州这地方,他曾散金三十万。
从魏万的衣着看,他无疑是有钱人家的贵公子。
李白酒足饭饱,衣冠整齐,举止风流,才符合魏万对偶像的想象。
李白这回感动了,写诗表扬魏万:“东浮汴河水,访我三千里。
”二人泛舟游秦淮,至金陵分手。
李白把诗稿都交给魏万了,让他编成集子。
魏万是否呈上一些钱财,没记载。
几年后魏万中进士,编成《李翰林集》,还写了序言。
除序言外,这本最早的集子未能流传于世。
李白诗今存九百多首,据说只是他全部诗作的冰山一角。
南宋的陆游,常为此扼腕而叹。
李白有一首《赠汪伦》,是表达友情的佳作: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汪伦是宣州(今属安徽)泾县陈村人,桃花潭是宣州的名胜。
李白游到宣城,汪伦赶到城里去迎接他,陪他畅游桃花潭。
汪伦虽是乡下人,为人却豪爽,不惜钱财如李白。
李白要走了,忽见岸上一群人踏歌而来。
踏歌:手拉手边走边唱,踏着节拍,泾县一带颇流行。
汪伦的歌声尤为响亮。
而李白的眼睛更亮:这么多人送他,还带着许多礼物:八匹良马、十捆好布……李白自知这一去,再见汪伦的机会很少了,不禁大为感动,佳句仿佛从天而降。
古代中国的民间,不乏汪伦式的人物。
做事凭性情,不会像我们,一件小事也要再三掂量。
李白这些年游得很厉害,名声陡起,不单官场文坛,民间已出现以他的名字为招牌的酒肆。
在当涂(今安徽凤阳),一位叫纪叟的老人因得了他一首诗,小酒家开成了大酒楼,而沿江两岸,从此挂出了数不清的“太白酒家”、“太白遗风”的招牌。
我没去过凤阳,想来今天也这样吧
李白这首让人发了财的诗是描写长江的: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他在安徽漫游,以宣城为落脚点。
宣州长史李昭是他的族亲。
州府后面有座北楼,是南朝诗人谢做宣州太守时修建的,几百年保存尚好。
谢朓,谢灵运,是李白心仪的两个诗人。
二谢除了诗写得好,仕途也曾得意,并且善于隐居。
与李白同时代的诗人王维、高适、孟浩然等人崇拜陶渊明,而以李白的标准,渊明不及二谢:这个陶彭泽隐得太彻底了。
李白登上北楼,立刻给这座古楼重新命名:谢楼。
不难想象他对州官们讲话的语气,他早年就这样了,如今名播天下,莫非还谦逊不成
官员围着他走左向右的,好像他是领导。
州官们习以为常的北楼,一旦遭遇李白神奇的眼睛,马上变成千古名楼: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在此期间心情好,灵感如岩浆喷涌,压抑他多年的不称意,病毒般地发作了。
天宝三年离长安,算来刚好十年。
太守、长史皆喝彩,幕僚们更是振臂高呼:谪仙
谪仙
谪仙
据说这首诗,一个月之内就传到金陵、洛阳和长安。
天下诗人、官员、识字的商贾与庶民,不知此诗者,自觉气索。
当时,文化艺术的传播方式是恰到好处,歪诗传不开的。
而眼下的诗人、作家、艺人们,有挖空心思利用互联网的,歪瓜裂枣也能盛传。
李白这一年五十五岁。
宣城改变了他的生存境遇,他不再“生事转飞蓬”。
城北有座敬亭山,他去看山,发现这座并不知名的山很有意思:看不够。
他一生阅人无数,看山无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作名山游”。
赖有他一双亮得出奇的慧眼,山水之美得以呈现。
这美又是千差万别,对应人的形形色色的生存境域。
看山,也是借山岳反观内心。
他写出了豪放诗作,又给敬亭山留下安静的五言绝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若将此诗放进陶渊明的集子,足以混淆名篇。
李白已然抵达艺术创作的巅峰状态,磨难够多了,压抑够长久了,此后若干年,他只消释放内心的巨大能量,好诗定会源源不断地奔来笔底。
生活也不错。
盛名之下,朋友竞相邀请,各地官员想必也不会怠慢他。
他游历的范围还将扩大。
他有足够的能力惊奇“世界之为世界”,世界就对他永远新鲜。
然而盛世到了头,乱世猝然降临:权力格局大崩盘,一个将军造反,天下苍生遭难。
这将军名叫安禄山。
诗人不得不调整内心的节奏。
天下大势改变他的命运走向,他将步入生命的最后苦难。
描写石家庄的诗句
万景壑,千峰供上方。
重重烟锁翠,树含苍。
雨过增山色,风来递草香。
悠然性,尘世见羲皇。
山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东南,距石家庄市70公里,海拔1000余米,是我国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苍岩山不仅自然风光优美,享有“五岳奇秀揽一山,太行群峰唯苍岩”的盛誉,而且又以宗教文化著称,相传早在1300年前隋炀帝的长女南阳公主就到此出家修行,山峦中至今还有不少古刹名殿留存,因此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说明文怎么写
急急急
公孙胜,《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之一,复姓公孙,单名胜,道号“一清先生”,生得一双杏眼,落腮胡须,身长八尺,相貌堂堂,乃蓟州人氏,自幼在乡中好习枪棒,学成武艺多般,大家都呼他为公孙胜大郎。
后来师从罗真人,学得一身道术,善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江湖上都称他做“入云龙”。
公孙胜随众接受朝廷招安,征伐辽国,讨伐田虎。
田虎的军师乔道清以妖法打败梁山好汉,公孙胜破了他的妖法,把他收服,梁山好汉才能顺利消灭田虎。
公孙胜在消灭王庆后,即出家修道。
他虽为国立下大功,却不重名利,功成身退,回蓟州潜心修道。
姓名:公孙胜绰号:入云龙师傅:二仙山罗真人 公孙胜道号:一清星名:天闲星排 名:第4位籍贯:蓟州(今天天津市津蓟县)使用兵器:松纹古铜七星剑、拂尘技能:苍龙追月,奇门遁甲,风火雷动梁山职司:副军师出场回目:第15回(一百二十回本)[1] 第二次上山回目 第54回[2](一百二十回本)出场外貌描写:头绾两枚胡松双丫髻,身穿一领巴山短褐袍,腰系杂色彩丝绦,背上纹古铜剑。
白肉鞋衬着多耳麻鞋,绵囊手拿着鳖壳扇子。
八字眉,一双杏子眼;四方口,一部络腮胡。
简介公孙胜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
梁山泊主将之一,一百单八将第四。
蓟州人士,是个云游四方的道士。
他身高八尺,相貌堂堂,长着八字眉、杏子眼,身穿短袍,背着松文古铜七星剑,脚穿麻鞋,道号“一清先生”。
公孙胜自幼在乡中好习枪棒,学成武艺多般,大家都呼他为“入云龙”。
他又到二仙山拜罗真人为师,学得许多道术,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深藏不露。
公孙胜去找豪杰托塔天王晁盖,共谋夺取贪官搜刮的不义之财——生辰纲,后上了梁山落草为寇。
梁山好汉劫江州法场,救出宋江后,他因思念母亲而下山回乡。
后来梁山军马攻打高唐州时为高廉妖法所败,只得再请公孙胜出山相助。
公孙胜大破高廉的妖法此留在了梁山。
宋江派史进攻打芒砀山,史进首战不利,公孙胜赶到,摆下八阵图,破了樊瑞的妖法,收服樊瑞。
公孙胜也是梁山泊掌管机密的人,随众好汉接受朝廷招安、征伐辽国,旋即讨伐田虎。
田虎的军师乔道清以妖法打败梁山好汉,公孙胜道高一尺,破了他的妖法,把他收服,梁山好汉才顺利地消灭田虎,公孙胜位居首功。
公孙胜在消灭王庆后,即离开梁山人马,回到家乡。
他看透世俗纷扰,名利浮华,功成身退,回蓟州潜心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