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名言,一定要古代,越多越好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韩愈得众而不得其心,则与独行者同实。
——《管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蜀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王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曹操水可载舟,亦可以覆舟。
——魏征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罗大经《鹤林玉露》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声溢金石,志华日月。
——颜之推《祭屈原文》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举成名。
——司马迁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三侠五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陆游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诸葛亮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训俗遗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前汉书。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曹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后汉书》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明·凌蒙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
——《尚书》
历代伟人像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
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
德佑元年(1275)正月,闻元军东下,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杭州,当时南宋的京城)。
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
后兵败被俘,妻子儿女皆被执,将士牺牲甚众,天祥只身逃脱,乃退广东继续抗元。
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
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
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次年,被押送元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
于1283年从容就义,年仅47岁。
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
其中诗作达百余首,成就很高。
有《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擅长书法,行草流畅劲秀,颇具韵度。
但传世墨迹极少,有《自书木鸡集序》、《谢昌元座右自警辞》、《遗像家书》等。
半人半神-孔子孔子是最具国际影响的中国人。
他希望当时分裂的中国能重视出现统一强大的中央权力,主张上层阶级以礼、仁政、德行来维持统治,全体人应遵从忠于天子、孝顺父母、友德朋友的信条,妇女应对丈夫忠贞服从。
但他未能把他理想与理论变成现实。
在他死后七百年,汉武帝正式把他的学说奉为唯一的官方学说。
自此,历代帝王纷纷效法。
到公元7世纪,唐朝大兴孔庙,孔子被奉为半人半神的圣人。
这种习俗沿袭约一千三百年。
精忠报国-岳飞岳飞简介:1103~1142 南宋名将 ,军事家。
字鹏举。
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宋史·岳飞传》)著称。
常能以少胜众。
金军叹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
旷世奇才-李白也该有个文学界的风流人物了~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 想像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 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 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民族英雄-林则徐林则徐官场40载,行迹踏遍14省,统兵40万,到头来仍两袖清风,一贫如洗,正如晚年他在《自定分析家产书》中所述:“田地家产折价三百银有零”,“况目下均无现银可分
”实在令人可钦、可佩
所有这些,正如他故居厅堂悬挂的那幅亲笔所书的格言所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很多 自己选择吧望采纳 谢谢
学习雷锋好榜样,以我党历代伟人诗赋题词,名言名句,助人为乐为书写内容
朱德题词:“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1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 刘少奇题词:“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周恩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 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于一九六三年二月作诗歌颂雷锋: 有众读毛选,雷锋特认真。
不惟明字句,而且得精神。
阶级观清楚,劳动念朴纯。
螺丝钉不锈,历史色常新。
只做平凡事,皆成巨丽珍。
中国历代伟人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第二部分: 1、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2、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3、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4、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5、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6、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7、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8、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9、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10、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11、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12、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1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14、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之 15、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之 16、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17、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第三部分: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2、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3、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5、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6、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7、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8、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9、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10、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11、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绍斯 12、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13、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14、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15、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16、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17、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18、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19、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 20、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泰戈尔 21、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22、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
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威尔逊 23、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
中国历代伟人
秦始皇 毛泽东 康熙 雍正 乾隆 汉武帝 唐太宗 李鸿章 曾国藩 王安石 张居正 袁世凯 汪兆铭 张作霖 张学良 黎元洪 张之洞 朱德孙中山陆游岳飞荀子孟子老子
中国历代伟人,
秦始皇 毛泽东 康熙 雍正 乾隆 汉武帝 唐太宗 李鸿章 曾国藩 王安石 张居正 袁世凯 汪兆铭 张作霖 张学良 黎元洪 张之洞 朱德孙中山李世明
中国历代伟人
毛先生有词为证: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还有一个是他自己了。
另外,你看尧舜禹算不算呀
多少后世之人称其为古圣先贤,为万世之表啊。
这里有一个,不过不清楚评判依据,仅供参考个人意见:1 李世民(唐太宗)1 他不拘一格的用人,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2 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的予以采纳;3 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响国家政策的那一部份)旨意需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并纠正。
杜绝了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违害与影响;4 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法政政策,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这就不难认人们想起贞观四年(630)全国判死刑才29人、贞观六年(632)全国死刑犯290人,太宗审查时令全部290人回家团年、待来年秋收后回来复刑,结果290人均准时到来、无一人逃亡。
5 太宗朝武功之盛,除高丽战争上没有取得战略胜利外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突厥、吐谷浑、高昌、安西四镇、漠北薛延陀等),这与当时的国力、军队战斗力、整体战略、用人选将与配合默契、过程协调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中华历史上的名将名相中,贞观朝占有相当的比例,在中华军事史上,贞观朝的战例也多被引用;6 气吞天下的“天可汗”气质,李世民多次以少吓多,经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单骑吓退突厥10万精骑,就对比宋真宗在寇准一在坚持和请求下才勉强在大军护卫下到达澶州南城,而又要战战兢兢的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别啊
7 胸怀大局、四海一统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四海之内只要知道中国的均努力内附,以唐为荣,乐不思蜀,他们不但同唐人一样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还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思摩、执思失力、契荜何力乃至后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为唐朝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他们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辉,现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时那时繁荣富强、威甲四海、文礼之邦的生动写照;8 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活动、普及官吏选聘、当时的国子学、太学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学校,如此才不难想起当时的教化呢,同时当时的科举也规范化、考选公平,以进士科最为杰出,如此才有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举为政治上提供优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诗及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9 工书法、富文词,太宗皇帝个人修养及天赋极高,在书法同文词上也颇有名气,在他大力宏扬和鼓励支持下,才有唐代书法、文学、艺术之盛;10 倡导廉政、节俭、朴素、重视农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设方面是相当成功的,他并没有像朱元璋一样严惩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中央领导班子、重视地方长官选举,当时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贫困,温彦博、戴胄、于志宁、魏征、张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风气的宣传和行政监督,及时预防了官员犯错,因此当时的官员相当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较注意节俭,不滥用民力、注意与民休息,当时社会形成了一种朴素求实的作风;太宗皇帝也相当重视农业,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问及此事,因太子冠礼与农时违背而更改;11 由于社会安定,商业经济得到发展,全国新兴了许多商业城市,城市业有相当的发展,广州、杭州、扬州、成都、江陵、凉州等城市经济发展相当迅猛,长安同洛阳作为世界经济大都会就不言而喻了,这为封建经济登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2 对玄奘佛学的支持同西游的肯定,打通并维护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及东联新罗、日本,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从奴隶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开发并促进了西藏的发展;综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书法家、卓越的领袖、影响中华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人物,他为中华民族同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留下了辉耀千古的丰功伟业及精神财富,因此受到人们的崇敬;也正如筑东阳先生所说“他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数一数二的伟人”。
参考资料:2 刘彻(汉武帝)汉武帝即位之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相当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潜在威胁还不小。
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时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在政治方面,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消弱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等。
汉武帝还变古创制,包括收相权、设刺史、立平准均输等重大改革与创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而且体现着法家之“以法治国,不避亲贵”的政治制度。
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军事:对外友好:在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改革兵制。
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北部边郡得以安定,派张骞出使西域,开括了西北边疆:开通了西汉联系西域以至中亚给地通道经济:在经济方面,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打击富商大贾;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经济方面还有一条重要的举措,就是将当时的货币进行统一。
思想: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大力推行儒学,在长安设太学。
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统治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事:汉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很大。
综观上述,汉武帝开创了中国古代第一个大一统局面,震古烁今,但一生征战颇多、劳民伤财,晚年大兴土木,任用酷吏。
故屈居第二。
参考资料:3 嬴政(秦始皇)历史评价:正面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秦王扫六合”,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
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
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
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
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
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
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
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
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
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
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
“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
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
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
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
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
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桑弘羊的论着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
负面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
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
如贾谊的《过秦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
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
功过是非后人评,考虑到“千古一帝”的特殊身份,排在第3参考资料:4 孛儿只斤铁木真(元太祖)【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古今中外著名的历史人物,同时又是最有争议的人物。
七八百年来,中外各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名人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和探讨这位伟大人物。
马克思在谈到成吉思汗时曾说:“成吉思汗戎马倥偬,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为中国统一而战,祖孙三代鏖战六七十年,其后征服民族多至720部。
”在《马克思印度史编年稿》一书中,马克思写道,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的过程中组建了一支军队,他“依靠这支军队征服了东蒙与华北,然后征服了阿姆河以北的地方与呼罗珊,还征服了突厥族地区,即不花剌、花剌子模和波斯,并且还侵入印度。
他的帝国的疆土从里海一直沿伸到北京,南面伸展到印度洋和喜马拉雅山西面到阿斯特拉汗和嘉桑。
他卒后这个帝国分为钦察汗国、伊儿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元朝;前四部分由汗分别统治;最后一部分作为帝国的主要部分,由大汗直接统治”。
孙中山先生说:“亚洲早期最强大的民族之中元朝蒙古人居首位。
”“元朝时期几乎整个欧洲被元朝所占领,远比中国最强盛的时期更强大了”。
毛泽东同志将成吉思汗亲切地称为“一代天骄”,将他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提并论。
东方战神——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统帅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不仅组建了一支当时天下无敌的强大骑兵,出色地解决了军队给养、后勤供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系列符合骑兵作战特点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在《怎样对待世界历史》一书中说:“蒙古人在战场上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这并不靠兵马之众多,而靠的是严谨的纪律、制度和可行的组织。
也可以说,那些辉煌的成就来自于成吉思汗的指挥艺术。
”他非常赞成勒?加特的说法:“蒙古人所进行的征战,就其规模和艺术、突然性和灵活性、包围的战略和战术而言,是史无前例的。
”“成吉思汗即使不是世界上惟一的、最伟大的统帅,无疑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统帅之一”。
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说:“如果有关战争的记载都从历史上抹掉,只留下成吉思汗战斗情况的详细记载,且被保存得很好,那么军人将仍然拥有无穷无尽的财富。
从那些记载中,军人可以获得有用的知识,塑造一支用于未来战争的军队。
那位令人惊异的领袖(成吉思汗)的成功使历史上大多数指挥官的成就黯然失色。
”“他渡江河、翻高山,攻克城池,灭亡国家,摧毁整个文明。
在战场上,他的部队运用得如此迅速和巧妙,横扫千军如卷席,无数次打败了数量上占压倒优势的敌人”。
“虽然他毁灭一切,残酷无情,野蛮凶猛,但他清楚地懂得战争的种种不变的要求”。
俄国将军以葛那吉夫说:“横览宇内,历年之少,而开拓疆土之广大,如成吉思汗者,千古所未尝见也。
成吉思汗登蒙古大汗位之初,兵籍之户数约一万三千而已(约3万),其后征服民族之数凡七百二十部之多,其言语信仰,大抵异类。
其子孙蒙业开拓,所奄有之全版图,包括今之清帝国,印度之北部,韩国半岛,中央亚西亚之全域,俄罗斯帝国之大半,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两河间之南部,兵刃之所斩刈,马足之所蹂躏,由东达西,成一直线,径长六千英里(约当中国1万6千里),其间列国数十,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才以六七十年之短日月次第削平者也。
此最大盖世之雄,果如何而崛起者耶
”俄国军事家柯列金也说:“通观世界历史,用很少兵力(拉施德丁说12万,小林高四郎说20万),在很短时间内(1207年到1227年共20年),攻略广大土地(欧亚两洲的大部),统治众多人口(中小路彰说6亿人口,我认为有些夸大),除成吉思汗时代的鞑靼人和帖木儿时代的中亚细亚人之外,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
”有人曾经统计过,成吉思汗一生共进行了60多次战争,除十三翼之战因实力悬殊主动撤退外,没有一次失败过。
因此中国学者刘乐土先生在其《成吉思汗》一书中说:“成吉思汗是后人难以比肩的战争奇才。
他逢敌必战、战必胜的神奇,将人类的军事天赋穷尽到了极点。
”“他麾下的铁骑,势如破竹,硝烟漫卷到了罗斯、阿富汗及印度北部。
在广袤的欧亚大陆,成吉思汗已经成了战无不胜的神,对手无不闻风丧胆,屈服于脚下”。
“什么人才能称得上战神
惟有成吉思汗!”纵观中国古代数千帝王,唯成吉思汗堪称“天之骄子”,与亚历山大大帝不相上下,犹在拿破仑、汉武帝之上,奈其杀戮过重,血流漂杵、积尸成山,实乃罪孽,故居于第4参考资料:5 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康熙】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达61年。
他智擒敖拜,三征准噶尔,平定三藩,打击沙俄侵略,收复台湾,蠲免赋税,为后来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平生没有明显缺憾,考虑到是封建晚期的帝王,没有认清时事开放国门(其实真不是他的错),屈居第5参考资料:6 杨坚(隋文帝)隋朝建立初期,是一个百废待兴、百乱待治的局面。
隋文帝一登上金銮宝座,就施展他的雄才大略。
对政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一)确立三省六部制:中央设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以尚书令、纳言、内史令为长官,行使宰相职能,辅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务。
内史省和门下省是机要之司,内史省负责起草并宣行皇帝的制诏;门下省负责审查内史省起草的制诏和尚书省拟制的奏抄;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其下设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部。
每部设尚书为长官。
尚书令下有尚书左、右仆射各一,左仆射判吏、礼、兵三部事,右仆射判度支、都官、工部三部事。
尚书令与左、右仆射及六部尚书合称「八座」。
开皇三年(583),改度支为民部;都官为刑部。
除三省外,又设秘书和内侍二省,负责图书修撰及宫内供奉等事。
另设御、都水二台,负责监察和水利。
记这样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新阶段。
(二)简化地方官制:隋初,杨坚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机构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
南北朝以来,由于郡县设置过漤,形成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
隋初沿北齐、北周制设州、郡、县三级地方机构,开皇三年,杨坚从河南道行台兵尚书杨尚希的建议,废郡,改为州、县二级制。
州设刺史,县设县令。
(三)修订「开皇律」:修订「开皇律」。
对前代八十一条死罪、一五零条流罪、千馀条徒、杖等酷刑以及灭族等都一概废止。
同时,又减轻了许多法律的内容,如「流役六年,改为五载;刑徒五岁,变从三祀;其馀以轻代重、化死为生。
」对犯人处置采取审慎态度,而不是草菅人命,有效地防止了冤案的发生。
文帝对法律的改革,使法律减轻了残酷和野蛮性,在中国法制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为了使隋朝早日繁荣富庶,隋文帝大力发展社会经济。
(四)领均田令:隋初,在北齐、北周均田制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均田制,均田令规定:丁男、中男受露田(种植五榖)80亩,永业田20亩,妇女受露田40亩。
奴婢5口给1亩。
永业田不归还,露田在受田者死后归还。
对一般农民,采取轻徭薄赋鼓励农桑的政策,对于豪犟贵族兼并土地的行为则给予打击,以保证农民的正常生产。
从而提高了农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
均田制实行后,国家可以控制更多的劳动力,增加赋税收入。
(五)设置粮仓:文帝时所设的仓,可分两种,即官仓和义仓。
官仓的粮储,用以供养军公人员。
设置官仓的目的,即是在增加关东漕运的效率;也就是把原来关东各州对京师个别直接的输粮办法,改为集中和分段运\输的办法。
并在黄河沿岸设置米仓,先把关东各州的食粮集中在这些仓里,然后利用黄河及广通渠运到京师。
因此时间及人力物力,都节省不少。
据唐人的估计,文帝末年诸仓所存的食粮,已可供政府五六十年之用。
义仓又称社仓,设置于乡间,其储粮由人民捐纳,以备饥荒时赈济灾民。
百姓军人,捐出的粮食,存入当地的社仓里由「社司」专管赈目和储存等事宜。
如遇某地收成不好发生饥馑之时,便以某地社仓中的储粮赈济饥民。
并规定民户捐粮于社仓的标准:「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
」义仓之设,对人民的生活来说,自是一项有力的保障。
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创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功盖寰宇,排在第6位参考资料:7 赵匡胤(宋太祖)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
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
宋朝的经济和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与赵匡胤的治国之道有密切的关系。
历史证明,赵匡胤是一位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
他对待权臣刚柔并济,怀柔安抚,很好的解决了天下统一后的军权问题,这是前无古人的。
永不消逝的英雄--赵匡胤。
鉴于历史功绩与前6人相较略低,故排第7参考资料:除去上述7位无可非议(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再加上隋文帝和康熙,没有异议吧
),余下的不太好排名了(不好比较),根据个人意见,只拟排名,不列原因。
1 李世民(唐太宗)2 刘彻(汉武帝)3 嬴政(秦始皇)4 孛儿只斤铁木真(元太祖)【成吉思汗】5 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康熙】6 杨坚(隋文帝)7 赵匡胤(宋太祖)8 李隆基(唐玄宗)9 汉文帝、汉景帝并列10 忽必烈11 朱元璋(明太祖)12 朱棣(明成祖)13 爱新觉罗弘历(清英宗)【乾隆】14 武则天15 杨广(隋炀帝)【“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