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论语中关于笃学的名言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厦门大学校训。

“自强不息”指自觉地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永不懈怠。

《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指通过不懈的努力,以臻尽善尽美而后才停止,也就是说不达到十分完美的境界绝不停止自己的努力。

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关于学习的成语

学海无涯 止境 不学、不愧下学、博学多才、博学多闻、博学洽闻 不学无术、不学无识学之士、长材茂学、才疏学浅 才学兼优、村学究语、虫鱼之学、斗酒学士、笃实好学 道山学海、笃学不倦、独学寡闻、笃学好古、笃信好学 顿学累功、钝学累功、道学先生、笃志好学、断织劝学 高才大学、高才绝学、孤学坠绪、高斋学士、邯郸学步 鸿儒硕学、宏儒硕学、好学不倦、记问之学、钜学鸿生 教学相长、家学渊源、绩学之士、困而学之、口耳之学 困而不学、款学寡闻、临池学书、力学不倦、力学笃行 敏而好学、末学肤受、贫不学俭、品学兼优、诠才末学 青藜学士、青钱学士、曲学阿世、勤学好问、曲学诐行 勤学苦练、上当学乖、市民文学、宿学旧儒、硕学通儒 通才硕学、通儒硕学、调嘴学舌、文江学海、枉辔学步 文人学士、晚生后学、文宗学府、学步邯郸、学而不厌 学而时习之、学而优则仕、学富才高、学非所用、学富五车 学贯中西、学海无涯、学究天人、学老于年、效颦学步 学浅才疏、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如穿井、学如登山、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疏才浅、学书学剑、学识渊博 学无常师、学境、下学上达、新学小生、学以致用 用非所学、一家之学、鹦鹉学舌、鹦鹉学语、以学愈愚 幼学壮行、牙牙学语、真才实学、敩学相长

关于和谐校园的名言

平安校园警句 1. 将安全牢牢的记在心中,平安将会伴随我们渡过美好的一生。

2. 安全记在心,平安走天下。

3. 道路牵着你我他,安全系着千万家。

4. 平安比什么都重要。

5. 平安,平安,平平安安,人人平安,家家欢喜。

6. 高高兴兴上班(学),平平安安回家。

7. 校园是我家,平安靠大家。

8. 我爱我们的祖国,因为是祖国培养我,教育我,还让我们感到有安全感。

9. 家中煤气经常关,莫用生命买教训。

10. 校园是我们与老师的家,安全也要时刻铭记在我们心中,同学们我们共同携起手,让安全永远在校园内。

11. 安全是革命本钱,健康是人生基础,但是,如果不注意,“本钱”将花尽,“基础”将毁掉。

届时,即使你满腹经纶,只是昔日黄花。

所以说,为了自己长寿,为了亲人,重视安全,使自己健康,快乐过每一天。

由此可证:安全是生命之本,安全是头等财富。

12. 穿马路时左右看,用家电时看插头,用火电时要小心,做工作时要认真,平平安安过一生。

13. 事故警钟时时敲,安全之弦紧紧绷。

14. 安全谨记心安全永伴你。

15. 用平安祝福校园的今天,用平安打造校园的未来。

16. 隐患处处有,安全时时记。

17. 校园校园我爱你,因为你给了我们一份安全感。

18. 平安校园我爱你。

19. 心中时刻有平安,平安永在我身边。

20. 什么事都只有活着才能干,所以平安最重要。

21. 平安校园我爱它,人人安全靠大家。

22.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都要珍惜生命,不能拿生命开玩笑,一定要随时随地都要安全意识。

23. 过马路要像孙悟空——东张西望。

遇到红灯要像老虎——耐心。

骑车要像海龟——慢点。

24. 害人,早晚要害自己。

25. 违章不禁,危险难险,违章不止,事故难消。

26.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命之舟,覆于疏忽。

27. 举安全之盾,防事故之患。

28. 二票三制要执行,严格遵守记在心,看目操作要闯祸,互相督促保太平。

29. 平安要靠每一个人的,而不是要靠一个人做到就行。

30. 过马路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31. “安全”二字,我们要永记心中。

32. 平安的防范是容易的,可往往有些人使它变困难了。

33. 俗话说得好“平安二字值千金”,的确如此,但是如果你仔细去观察生活,就会发现其实做到这二字很简单。

包括你的身心健康,另外还要注意安全。

34. 开开心心上学,平平安安回家。

平安到家,家人放心。

35. 平安校园在我心,安全行动手中行,时时注意危险在,要让安全护我行。

36. 平安校园是我家,快乐是否看大家。

37. 火灾隐患,溺水丧生,安全第一,生活之本。

38. 丽水是我家,平安靠大家。

39. 过马路,不要急。

红灯停,绿灯行。

做个平安小市民。

40. 预防校园侵害,创建平安校园。

41. 安全两字很重要,不能忘记也不能丢。

万一你把它忘了,灾难就降临在你身上。

42. 可爱的城市,平安的一天,两者的结合,就是幸福的。

43. 红灯停,绿灯行,安全处处伴我行。

44.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造平安校园,生活在平安的蓝天下。

45. 从小树立交通安全意识,掌握必要交通安全知识,确保安全。

46. 工作平安,休息平安,衣食住行都平安。

47. 交通安全要记住,莫用生命来赌博。

48. 在过马路时,别人并不会像我们一样小心,所以我们在过马路时一定要耳听八方,眼观六路。

49. 安全是宝藏,安全是生命,安全是金钱。

50. “平安”这二字是每个家庭都想拥有的。

那么就 你时时刻刻注意安全,让你永远平安。

51. 在马路上踢足球——危险 52. 没有大人陪你去游泳——小心 53. 过马路要走在马的背上——斑马线 54. 今年过节不收礼,要收就收《安全教育本》 55. 在马路上玩耍——疯了 56. 在环境差的地方玩——先把环境搞好点。

57. 安全不是空喊口号,要实际去注意起来。

58. 人病不上车,车病不上路。

59. 想要自己平安,并不难,只要把“安全”二字牢记心中 60. 无论是谁,无论你多么优秀,只要一不注意安全,你就会失去活着的权力。

61. 人的生命是很宝贵的,可是,要有生命,就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时时刻刻都想着安全,这样才能拥有生命。

62. 小朋友,要小心,玩火自焚从泣。

小朋友,要注意,电线落地不能踢,小朋友,要牢记。

安全时刻伴你行。

63. 大家自觉提高安全防范,享受社会带来的快乐。

64.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记着安全第一。

生命才是学习的本钱。

同学们,让我们共创平安校园,在平安的蓝天下,放放心心学习,前面是一片艳阳天

65. 可爱的校园平安的一天,两者的结合,就是幸福。

66. 危险无处不在,只有紧记安全,才能平平安安过每一天。

67. 危险时时刻刻在身边,你不只要不注意防范它。

它就会马上让你死 68. 人人安全,家家放心。

69. 在利益和金钱之间。

记住,安全才是第一位。

70. 遵守交通规则,安全你我他。

71. 时间,金钱,一切,没有了安全就没有时间,没有金钱,没有了一切。

72. 举安全之盾,防事故之患。

73. 记住安全就二字,就能平安走天下。

74. 生命就像一只蜡烛,你不珍惜它,它就会消灭。

75. 安全是第一,如果不注意安全就会结束生命。

76. 安全是最大的效益,违章是犯罪,事故是最大的浪费。

77. 每个人心中第一的是安全,第二的是安全,第三还是安全。

如果你想好好学习、生活,那你一定要记住平安是生命中的100% 78. 安全是生命之本,安全永在我身边。

放学回家不要在外面逗留,直接回家。

79. 生活中最珍贵的是什么,是平安。

80. 事故警钟时时敲,安全之弦紧紧绷。

81. 安全一点,幸福十分,要挣钱保平安,要想富灭事故。

82. 安全是天,安全是地,没有安全,就没有了天和地。

83. 穿马路是左右看,用家电是看插头,用火是要小心,平平安安过生活。

84. 啊不离口,规章不离我。

安不可忘危,治不可忘乱。

85. 校园隐患处处有,时时刻刻要小心,只要安全心中记,平安一定伴你行。

86. 马路工地太危险,用火用电要小心,安全安全时时记,平安永远伴你行。

87. 动火预先开火票,防火指施可靠,119号要记牢,着火沉者扑灭掉。

88. 注意安全时刻不能忘。

89. 安全,安全,安全是人们生存的基本。

90. 遵守道路安全法,平安伴你一路行。

91. 管好自己的门,看好自己的人,家家平安,人人开心。

92. 平安校园我爱它,人人平安靠大家。

要想过着平安日,危险隐患处处防。

93. 安全在心中,保护自我时时刻刻不能忘。

94.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当失去了,后悔已晚。

“平安”两字到哪都忘不得,伴你左右,给你幸福,无以伦比。

《大学》中的经典名句

《大学》中的经子 1.大学之道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而后,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选自《大学》第一章。

道:宗旨,纲领。

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

德:德行。

亲:更新。

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

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

定,心志的定向。

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

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

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

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地去追求。

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齐:管理。

修:修养。

正:端正。

致:推极,获取。

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赏析】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修身的问题。

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体表现在行为、节操之中,可行为节操由意念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私情物欲。

表现在行为节操不符合道德规范。

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心灵自然能够体现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所诱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

其实道德的修养前提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掌握做人道理。

由此再推到这段话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开创一个道德的世界,就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家由个体的人组成;最终归结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

3.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译文】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赏析】这段话是对上一段话相对的复述。

上一段话说明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终推到人要学习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

而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养的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

两段话在说理逻辑上只是修辞手法上的先后而已,都阐述的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4.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

止:达到。

敬:恭敬。

慈:慈爱。

信:信义,诚信。

【译文】作为君主,就要达到仁爱;作为臣下,就要达到恭敬;作为儿子,就要达到孝顺;作为父亲,就要达到慈爱;与国民交往,就要达到诚信。

【赏析】《大学》在首章就阐述了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

强调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知识,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修养品德,建立自己理想的道德人格。

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目标,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为仁行善之途上前进。

所以至善之地表现在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事事物物中,像君主的仁,臣子的恭,儿子的孝、父亲的慈,国民之交的信等都可以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永远不止息。

要想“止于至善”,就需要发挥知、情、意,全力以赴,不可懈怠,然后会有较好的成效。

5.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

毋:不要。

恶:前一个厌恶,后一个污浊。

好:前一个喜欢,后一个美丽。

【译文】所说的证实自己的诚意,就是不要自我欺骗,如同厌恶奇异的臭味,如同喜欢美好的色彩,这叫做自我满足。

【赏析】这段话主要是对诚意的含义论述。

《朱子语类》卷第十五中说:“格物者知之始也;诚意者行之始也。

”即对事物能明白其理,以达到致知的境地,然后对于道理无所不明,可是,有丰富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守仁,明白事理并不一定能切实依理而行,唯意念诚实不欺的人,才能真正地为善去恶。

这也是修身、正心的前提。

所以说,让意念真实而无妄地依理而发,如同厌恶污秽的臭味,如同喜爱美好的色彩,不虚伪,不自欺,每个人应当以此自勉。

6.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

润:润泽,润饰。

广:宽平。

胖:安舒。

【译文】有钱的人能够光彩他的房屋,有仁德的人,会修养他的身心,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所以君子一定要证实自己的诚意。

【赏析】作为君子,一定要有诚意,在意念将发未发的瞬间要告诫自己,使意念真实无妄。

由于意念是非,必然表现在各种言行上,而意念真诚又是美好道德品质的表现。

所以有仁德的君子,做事光明正大,内心毫无愧疚,自然心胸坦然开朗,身体舒适健壮全归于诚意的结果。

7.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

贤:前一个贤是尊敬,后一个,所尊敬的贤人。

亲:前一个亲近,后一个所亲近的亲族。

乐:前一个以此为乐,享受之义,后一个喜乐,快乐。

利:前一个以此为利益,得到之义,后一个利益。

【译文】后代君子尊敬所应尊敬的贤人,亲近所应亲近的亲族,普通一般人享受所得到快乐,利用所得到的利益,所以才终生不忘记前代圣王。

【赏析】这句话是对此之前半部分总结,前部分论述前代圣君止于至善的德行,人民敬仰,不能忘怀。

形容更新民风的效果,以证明明德的作用,所以后世有德之贤士,有感先王德行的宏大,自然敬而仰之。

后代君子继承前王的宏德基业,自然怀念感激,百姓享受安居乐业的快乐,所以才终生不忘前代圣王。

说理充分,证明了“止于至善”的巨大作用。

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一章。

不恕:不能推己及人。

喻:使人明了,使人接受。

【译文】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赏析】要治国,先齐家;不修身,不可以齐家。

从修身到齐家,再到治理国家,是最自然的事,所以《大学》里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一家之长修身与否,是家人的榜样,国君的修身,同样对人民起着表率作用,治国者的举止最能引起人民的注意,容易上行下效。

治国者必须谨言慎行,务求言行一致,凡是推行的礼乐政令,自己能身体力行,并能慈爱人民,体贴民心,考虑养民教民之道,使人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满足。

人民才会心悦诚服接接受其礼义教化、信守政令法制,才能要求别人。

所以对君子而言,自己具备道德修养否则会适得其反。

9.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二章。

上:国君。

老老:第一个老指敬重,后一个老指老人。

长长:第一个长指尊重,第二个长指长辈。

弟:悌,孝悌。

恤:怜惜,救助。

孤:没有父亲。

倍:即背,违背,背弃。

【译文】所说的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是国君敬重老人,人民就会崇尚孝道;国君尊敬长者,人民就会崇尚恭顺;国君怜抚孤儿,人民就不会背弃。

【赏析】言传不如身教。

齐家的关键是修身,身修才能教育家人。

治国之道除了教化之外,还需政令,但毕竟以教化为本。

这段话就是强调国君在治国中的表率作用。

只要在上者有敬老尊长、怜恤孤苦的行为,则人民自会兴起孝、慈、不背之志。

这只不过是能推己及人,人心比,都一理而已。

为人君者若能洁身自好,修养仁德,实行仁政,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护而保有天下。

这就是国君有道,不令自行,治国之道便是此理。

10.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四章。

道:言说之意,指治国的道理。

【译文】就是说得到人民的心,就能得到整个国家;丧失民众的心,就会丧失整个国家。

【赏析】儒家治国思想是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民为本。

这句话所阐述的道理和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同出一辙。

在上位者,要重视民众的力量,把人民做为立国之本,因为民众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存亡。

有仁德的君主,应顺应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宽以待民,善待民众,关心民众疾苦,让民众安居乐业。

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自然保有天下。

这种治国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11.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注释】先自《大学》第十四章。

【译文】财富积聚了,民众就会离散,财富分散了,民众就会集聚。

【赏析】治理国家,财用之源来自人民的辛勤劳动。

国君若能从爱民出发,节约用度,使人民能生活充裕,以达到爱民、善民、富民的目的,人民自然而然会人心归向,辛勤耕作,贡献国家。

如果国君只求自己聚敛财物,满足奢侈荒淫的享乐,那么,所属臣下就会争财逐利,中饱私囊,造成内乱四起。

既然不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民当然不会努力耕作,导致人心涣散,人人见利轻义,上下都会陷于祸乱,最后招致国家败亡。

所以,《大学》强调为上者要修养道德,公正无私,廉洁自律,与民同乐,拥有了人民,才是真正的拥有财富。

12.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六章。

拂:违反的意思。

菑:古“灾”字。

逮:及至。

【译文】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赏析】荀子在《哀公》中说:“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以舟水比喻君王与百姓的关系,把君比做舟,把民比做水,水可载舟达到彼岸,亦可将舟掀翻沉没。

可谓精辟至极。

所以说:若为君者为一己的私欲,他的好恶有悖人民的好恶,以至失去民心,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必将是引祸至身,自取灭亡。

由此可见,为君者要亲贤臣,远小人,以人民的好恶为好恶,符合人民利益的事便做,以民为本,此可谓为治国之道。

使人人各得其所,以此获得民心。

13.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六章。

君子:指为君上者。

道:修已治人之术。

忠信:尽已之心而不违物。

骄恭:骄横放纵。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采用忠诚信义来争得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赏析】在儒家的德政思想中,立信于民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孔子在《论语子路》里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即为君上者讲信用,人民就会以实情相告。

为上者做到言出即行,表里如一,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人民,得到人民的信服,就会得到民心,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国家政权也因此而得到巩固。

所以说,治国的大原则就是必须忠诚守信来争取人民的拥戴,骄横放纵,奢侈荒淫就会失去民心,危害国家。

14.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七章。

道:规律。

生:生产。

食之者:坐食俸禄不干活的人。

为:创造。

疾:迅速。

舒;舒缓。

财:物资货财。

恒:时常,长久。

【译文】增殖财富有个大原则,就是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就会使财富长久充足了。

【赏析】这段看似论述蓄积财富的道理。

实则以蓄积财富的普遍规律说明治国之理和修养个人仁德。

在上者有仁德修养,能谨慎持守,不受私欲诱惑,推己及人,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戴而保有土地,拥有土地,人民又乐于耕作,不言而喻,财物必然富足。

加之为君上者能知人善任,摒弃只会坐食俸禄、不会办事的鄙薄小人。

这样,有贤德的人大公无私,能造福人民,创造财富迅速,用度节约,财富就会蓄积国库。

当然,为了财富于道德廉耻而不顾,那便是不义之财,不义之财来得容易,失得快。

求~形容人学习能力强,一学就会的成语

绝顶聪明、精明能干、敏而好学、聪明伶俐、聪明才智1、绝顶聪明【解释】:绝顶:极端。

形容异常聪明。

【出自】:郭沫若《庄子的批判》:“庄子是绝顶聪明的人,他的门徒大约也是些~的人。

”【近义词】聪明绝顶2、精明能干【解释】:机灵聪明,办事能力强。

【出自】:佚名《新唐书·苏弁传》:“弁通学术,吏事精明,承延龄后,平赋缓役,略烦苛,人赖其宽。

”译文:弁勾结学术,办事精明,承延龄后,平赋缓战,略烦琐苛刻,人依靠她的宽。

【近义词】聪明能干3、敏而好学【解释】:敏:聪明;好:喜好。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孔子说:‘聪明好学,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因此称他谥号为文。

4、聪明伶俐【解释】:聪明:智力发达,天资高。

伶俐:灵活、乖巧。

形容小孩头脑机灵,活泼且乖巧。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九回:“原来这乐和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诸般乐品学会;作事道头知尾;说起枪棒武艺,如糖似蜜价爱。

”译文:原来这快乐和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各种音乐品学着便会;作事道头知道尾;说起枪棒武艺,如糖似蜜价格爱。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形容头脑机灵【近义词】皓齿明眸、伶牙俐齿、聪明才智、百伶百俐、冰雪聪明、人小鬼大、聪明智慧、玲珑剔透【反义词】土头土脑、木头木脑、傻里傻气、笨头笨脑、蠢如鹿豕、脑瓜不灵、呆头呆脑、迟眉钝眼、冥顽不灵、脑子生锈、懵懂无知5、聪明才智【解释】:指有丰富敏捷的智力和显著的才能。

【出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

”译文:如有聪明才智,见识通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帮助他们不值得。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智力发达【近义词】聪明智慧、聪明伶俐【反义词】冥顽不灵

自强不息的手抄报

永不满足是我向上的动力。

——孙炜 做强者,战自卑;攀高峰,胜逆境;增才干,永学习;报效祖国为人民。

——龚超 人生,要的就是惊涛骇浪,这波涛中的每一朵浪花都是伟大的,最后汇成闪着金光的海洋。

——裴颖 面对艰难困苦,懦弱者被磨去棱角;勇敢者将意志品质磨砺得更为坚强。

——多吉平措 一遇挫折就灰心丧气的人,永远是个失败者。

而一向努力奋斗,坚韧不拔的人会走向成功。

——王菁 短暂的一生会有许多坎坷和波折,我把它视为前进的阶梯,去获得“学问之趣味”。

——郑颉 在我的生命中,从未遭受过失败,我所遇到的,都是暂时的挫折罢了。

——姜表 我始终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我要继续奋斗,展示自己的才能,努力成为新世纪的优秀人才。

——张亮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才是超越自我、超越别人地明智举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作为新材人,我们一定要牢记我们的格言,面对困难我们自强不息,锲而不舍,面对成绩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面对目标我们执着追求,不断进取,并在市场竞争中成为智者、强者、勤奋者,不等不看不靠,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才有我们美好的明天. 自强就是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努力向上,奋发图强。

《周易》从效法自然的立场出发,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诗经》上也说:“自求多福。

”孔子赞赏“刚毅”的性格,他自己就是一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人。

孟子则从反面强调:“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自强才能自立。

唐人李咸用《送人》诗说得好:“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

”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中华文明得以绵延千载、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也是人生应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处】《周易·乾·象》。

【大意】天体运行刚健不息,有才德的人应该像天体运行那样自强不息。

【提示】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发现天体的运行很有规律,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因此以天道为榜样,激励人们自强不息。

《周易》这句名言,自古以来激励着中华民族多少仁人志士为抵御外侮、保卫国土而流血牺牲、奋斗不已。

正是这种自强意识,使伟大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出处】《老子》第三十三章。

【大意】能够战胜别人是有力量的表现,但能够战胜自己才算是强者。

【提示】老子思想中有许多辩证法。

这里讲的是一种处世态度,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

在战斗中、在竞争中遇到强有力的对手,不要先被对方的强大声势吓倒,而应当增强自己的信心。

军事家孙子的名言“善胜不败,善败不亡”,就是强调首先要自强起来,充分研究敌我的优劣形势,才能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克服自身的弱点,发扬优势,百战不殆。

不怨天,不尤人。

【出处】《论语·宪问》。

【大意】不怨恨天,不责怪人。

【提示】一些人遇到挫折,经常抱怨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或者别人没有善待自己。

实际上,应该先找找自己的原因。

自己主观不努力,仅仅从客观找借口,解决不了问题。

解决问题最终还要靠自己的不断努力。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出处】《孟子·告子下》。

【大意】上天将要把重大的使命交给一个人的时候,一定先会使他的心志受苦,身体劳累,忍饥挨饿,肌肤消瘦,做事情总是不如意。

【提示】这里所谓的天,实际指的就是时代。

这些话是强调,一个人要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往往要经过一系列的磨难、挫折,才能磨炼意志,增长才干,成就大业。

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遭受宫刑,被认为是奇耻大辱。

他几次想自杀,但为了写《史记》,忍辱负重,发奋著述,最终完成了这部历史著作。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出处】《孟子·告子下》。

【大意】在忧患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在安乐之中反而会灭亡。

【提示】孟子在这句话的前文中说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话,这句话是一句总结性的话,它进一步警示人们:忧患常常促使人发愤图强,生机勃勃,积极向上;而过分安乐的环境,既无外患,又无内忧,则容易使人安于现状,甚至导致家破国亡。

隋朝的快速灭亡,唐朝由盛而衰,都与统治者过分追求享乐、丧失忧患意识有关。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出处】屈原《离骚》。

【大意】尽管道路漫长而遥远,我还是要为追求真理上天入地去探求。

【提示】屈原因力主政治改革和联齐抗秦而两次被放逐。

他的长篇抒情诗《离骚》主要抒发了去国离乡的忧愤愁思。

这两句诗是《离骚》中的名句,表现了屈原对真理孜孜以求的精神。

在想像的世界中,诗人乘着龙车凤车,遨游宇宙,向古帝陈情,向上苍发问,不知疲倦地追寻。

这种“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后人为追求真理,为正义事业不畏艰险,勇于进取。

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

【出处】《荀子·修身》。

【大意】通过品德修养达到自强,则名声可与古代圣贤尧、禹齐名。

【提示】修身是儒家传统道德的一项重要要求,是指自我完善,严格按社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

荀子对修身的要求很高也很具体,以至于一言一行,甚至服饰、饮食、居处、容貌、态度等,一律要求合乎道德准则。

他认为做到这些,就与尧、禹差不多了,实际上是强调修身可以成为自强的一种途径。

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出处】《商君书·画策》。

【大意】能战胜强大敌人的人,首先应当是能够战胜自己(弱点)的人。

【提示】这句话是关于对敌战略战术的见解,与老子的“自胜者强”的思想相近。

强调与强敌战斗的人,必先要战胜自己,就是说要有充分的自信。

如果面对强敌先自气馁,则必败无疑。

这一思想也适用于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即做事情应该首先树立坚定的信心,努力超越自己,克服自身的缺点与不足。

首先战胜自己,然后才能无往而不胜。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出处】曹操《龟虽寿》。

【大意】千里马虽然老了,呆在马棚里,但它还是想着驰骋千里;有远大志向的人即使老了,他的雄心壮志仍然不会消失。

【提示】人生理年龄的增长规律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心理年龄却因人而异。

有些人到了老年,意志消沉,特别是退休之后,无所事事;有些人到了老年,善于适应环境,保持与年轻人一样的激情,积极进取,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甚至开创出新的事业。

可见,只要自强不息,正确认识自己,老年人也可以再创辉煌。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出处】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大意】不要叹息落日余晖照在桑树榆树上,它依然可发出满天红霞。

【提示】因为夕阳照在桑榆树端,“桑榆”在古代就成了日暮和老年的代名词。

这是刘禹锡答好友白居易诗中的两句。

他俩年岁相近,写此诗时都已进入老年。

刘禹锡说,走向老年是人的一种自然趋势,但仍应保持一种进取精神。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夕阳红”精神。

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

【出处】李咸用《送人》。

【大意】眼前有多少不如意事,男儿从来要自强自立。

【提示】离别是人生的悲歌,怅惘而无奈。

在一首送别友人的诗中,想要表达的情义自然很多。

山河路远,世道坎坷,功业难成,相聚无多。

凡此种种,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临歧嗟叹

但这两句诗却抛开悲伤,抒发了豪迈的情感。

它激励人们:面对人生困境,不能消磨意志,丧失信心。

哪怕千难万难,也要勇敢面对。

自强自立,才能提升人格境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大有所为,创造出精彩的人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出处】李清照《乌江》。

【大意】活着就要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死了也要当鬼中的豪杰。

【提示】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的军队围困在垓下,项羽冲出重围,退到乌江时,有人预备了船只,让项羽返回江东。

项羽不肯,他说:“当年我带着八千兄弟渡江西征,而今就我一个人回去,即使江东父老仍然拥护我,可我有何颜面去见他们呢

”于是,项羽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自刎而亡。

李清照是宋代的著名女词人,她写下《乌江》一诗,赞美项羽这个失败的英雄,也暗讽南宋懦弱的政权。

后来,人们多用这两句诗来形容胸怀大志的英雄气概。

诗的下面两句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讲的就是上面那段故事。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出处】朱熹《答巩仲至》。

【大意】即使到了百尺竿子的顶端,也还要继续努力向上。

【提示】“百尺竿头”比喻已经取得的成就,“更进一步”是昭示人们不能满足现状,还应争取更大的进步。

一个人不论在事业上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不仅能超越别人,而且能超越自我。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对待写作的态度十分认真,每当他写完一篇,就贴在墙上,仔细检查,直到觉得无可挑剔以后,才拿出来给别人看。

有了这种精益求精、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一个人才会有更大的成就。

1、认清自己往往比轻视别人更重要。

2、生活的美,来源于你对生活的热爱;友情的纯真,来源于你对朋友真诚的相待。

3、人生只有一次,它提醒我要珍惜这易逝的时光。

4、敞开心扉,知已就不再难寻。

5、***是生活中一种永远向上的力量。

6、镜子只能照出你的外貌,而生活却能洞照你的心灵。

7、嫉妒是人生进取中最大的敌人。

8、生活中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

9、在最悲伤的时候,不能失去信念;在最幸福的时候,不能忘记挫折。

10、真诚和理解是人与人交往中最珍贵的赠品。

11、人们常常慨叹生活中缺少美,那是因为他们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12、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远后近,交友之道也。

13、重复别人走过的路,是因为忽视了自己的双脚。

14、爱情如诗,不奢求华丽的外表,只渴求纯真的内涵。

15、真爱如茶,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品出来的。

16、一切的狡辩都源于我们内心的虚伪。

17、勤劳盈有财富,知识蕴含成功。

18、追求的脚步应该像时间一样,只能进不能退。

19、读书的脸不仅仅是汲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人生懂得如何做人。

20、摆脱浅薄和低俗的最好办法就是读书。

21、朋友是黑暗中的明月;书籍是心海里的航标灯。

22、物质生活的贫困,精神生活的匮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肯为改变这种现状去吃苦。

23、生活是一面镜子,乐观的人看到的是自己的微笑;悲观的人看到的则是自己的苦笔。

24、人生难免要遭遇挫折与失败,与其用泪水洗刷悔恨,不如用微笑去迎接新的挑战。

25、贪得者身富而心贪,知足者身贫而心富;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26、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锻来,思立揭天掀地的来功,顺向薄冰履过。

27、骥虽伏枥,足能千里;鹄即垂翅,志在九霄。

28、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淡者,未必尽忘名利子情。

29、阿谀奉承就像是一种伪钞,它无法换得纯真的友谊;把时间花在解决今天的事情上,远比花在为昨天的事情而后悔更有意义。

30、居不必无恶邻,会不必无损友,惟在自持者两得之;居盈满者,如水之将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处危机者,如木之将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

31、藏巧于拙,用悔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不要抱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而应把这当成磨练自己的机会。

32、甘人之语,多不论其是非;激人之语,多不顾其利害。

33、轻财足以聚人,律已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触忤,斯能为人不能为之事功。

34、蒲柳之姿,望秋而零;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35、贪士能济人,才是天性中惠泽;闹场能笃学,方为心地上工夫。

36、世界上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的,也不是已失去的而是把握住眼前的幸福,失去的东西不一定是你的幸福,它之所以让人留恋,是因为它给人以美好的想象空间,但是生活不是想象,幸福不是想象它们都是实实在在的点点滴滴,当一切美好的东西被外力轻易摧垮时,就说明它本身就不是那么坚固,也许它的基础不是坚固的混凝土,而是一堆泡沫。

南怀瑾关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论述

“天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中提概念,是清军入关。

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 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

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据说曾经有位命理大师根据南怀瑾的生辰八字,推算以后得出一个结果,说是此人:“身无分文、富可敌国、手无金印、权倾天下”。

说在南怀瑾身上有一股“王”气和“霸”气,但不是真正的王。

实际上南怀瑾就是一位“王”,而且普通观念里的“王”对南公来讲还配不上,我们姑且称之为“素王”或者“空王”都不太过份。

1918年,南怀瑾诞生于浙江温州乐清的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严格的传统蒙馆教育。

到十七岁时,南怀瑾除精研儒家四书五经外,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多种,同时苦心研习文学历史、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每得其精髓而以为乐,从小就是位孜孜以求的好学青年。

正应了《论语》里所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南怀瑾虽说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但是自小其祖母、父辈们并没有要求这位“南门独子”将来能够显达一方或者富贵荣耀,相反其祖母还对其说:“读书可以,但不要做官”,其父更是要求很低,只要能够养活自己平安度过一生,即使不读书也可以。

[26] 这些看似很平常的家教,对南怀瑾生平,一贯看淡名利与浮华,应该是起着积极的影响,使得后来南怀瑾在正处于“风华正茂书生意气、跃马边陲一呼百应”之时,却能幡然醒悟,此种能力非一般人所能及也。

因此后来曾经有人,向南怀瑾提出应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时,南怀瑾回答的只有四个字“卓尔不群”其含义就是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秉性和天赋进行“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27] 南怀瑾作为一代大师,集“经论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纵横古今、博融东西之学于一身,却连个像样的文凭也没有,更有甚者、曾经有许多国际名牌大学,要冠以南怀瑾为名誉教授、博导之类的荣誉都被一一谢绝。

南怀瑾宛然笑曰:“我才不受这个骗”。

因此一些所谓科班出身的学者,往往藉此对南怀瑾的著述和学术产生疑问,并吹毛求疵者亦有之。

当然对于著述中的一些“硬伤”之处,根据朱清时教授的回忆,南怀瑾都能及时负责的予以针砭和纠正。

故鲁迅南怀瑾有句名言:“肯以本色示人者,必有禅心和定力,所以伪名儒还不如真名妓”。

南怀瑾正是以其一贯的本色示人。

南怀瑾在书中说过,中国传统文化有三道之学:君道、臣道、师道。

在上古,夏、商、周三代,作帝王或者诸侯、士大夫们都有身兼(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的任务和标榜,而师道超越以上两者而独立存在,是在周朝中叶以后的事情。

这里是其明显的“分水岭”,应该是(公天下和家天下)本质意义的不同。

[28] 从领略部分南怀瑾学术研究的成果开始,谈谈其现实价值和意义。

自从跟着南怀瑾重新认识《论语》;让孔子更近于真实、平凡和可爱。

《论语》作为孔子和他的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言语对话,以及处理时务的记录,共分上论和下论。

曾经在几十年前有人提出《论语》的编排次序有问题,想邀请南公怀瑾南怀瑾一起参与重新排序。

后南怀瑾经过仔细反复的研究后,发现并不存在次序排列的问题,相反它的连贯性很具有“艺术性”,因而也就及时的制止了一场“闹剧”。

[29] 论语之辨在南怀瑾的自述里,曾在十五年中讲过三四次《论语》。

南怀瑾说:“至于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汇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打倒了被南怀瑾喻为“粮食”店的孔门学问后,作为现代的中国人在为人处世方面,便失去了正确的依沽。

根据南怀瑾的指点,南怀瑾认为孔家店被打倒其实跟它的“伙计”有关,作为“老板”的孔子是很冤枉的。

也可以说孔子曾经被“曲解”了几千年,正如宋儒陈同甫说的:“夫道之于天下,无本末,无内外。

圣人之言,乌有举其一而遗其一,是圣人犹与道为二也”。

[30] 南怀瑾正籍于此,通过以经解经、经史合参的方法,加以个人的修证所得,通过《论语别裁》为绝大多数人还原了平凡、可爱和真实的孔子形象。

母庸置疑孔子是得了道的人,南怀瑾对于形而上本体的认识清楚的很。

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实际就是说:我没有其他的,只有对本体的认识和起用罢了。

而曾子对其他门人却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因为同学们程度还不够,所以只能说具体的认识和做法,譬如禅宗神秀大师做的偈子: “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是一样的。

南怀瑾正是通过这种对比引用的方法,把《论语》的精神朴素的展现出来,诚如陈同甫南怀瑾说的“用明于心,汲汲于下学,而求其心之所同然者,功深力到,则日之上达,无非今日之下学也”。

此话的意思,当然也可理解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从人、事、物的应对到心性的炼达,直至到达“仁”的境界,后世儒家称之为“天人合一”,南公怀瑾说这是我们中国文化本有的儒家道理。

那么儒家的三纲(明德、亲民、至善)和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拿佛家来讲三纲就是:悟道、起修做善事、最后大彻大悟。

八目等于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28] 这个八目就是大方向的外用之学,而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整体核心部分是“心性”之学,而即使在“明心见性”以后,起修也是一辈子的事情,因此在曾子临终时说:“启予足

启予手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

南怀瑾一辈子作学问,把对经典的导读,升华至对个人“心、性”的培养和修身上,扩至对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怀上,以期开创新的人文格局。

这种纳百川于大海的力挽狂澜气度,是一般的学者所忽略的核心部分,也是无法企及的高度。

如果没有真修实证的功夫,和“普贤菩萨的行愿” 愿力,是办不到的。

也正因此他把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统合起来、构成了孔门学问的基本道理“内圣外王”。

[27] 基于这点南怀瑾先后讲了《原本大学微言》、《孟子旁通》等;完成了儒家系列的学术研究,并在内涵和外延上反复作了比较和论述,使其在学问研究方面,始终保持不变的中心思想;所谓“天得一而清、地得一而宁、文王得一而天下平”让读者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

原来在中国固有的人文领域里面,本来就包含了对宗教、哲学的信仰和实践方法,儒家和道家在秦汉以前本来就是一家。

包括诸子百家等等,构成了中国的整个人文哲学体系内容。

南怀瑾说,一个国家被灭掉,还可以复国,但是一旦文化衰亡就万劫不复了。

中国文化最早出现断层是在秦末以后,而所谓的焚书坑儒的罪过还并不大,关键是西楚霸王一把火烧了“阿房宫”。

一直到汉武帝时期,这段时间是断层的。

而后来发展出来的儒家思想,有相当内容是董仲舒“独尊儒术”以后,汉儒们经过考据而有所增废,后被称谓(汉学)的一部分,到宋明理学发展起来的时候,孔子就已经被误解的很深了。

而这种以“平时静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三纲五常”的腐儒思想和误解,并以“朱、程”为代表的儒学释义和理学思想,一直统领着历代王朝上千年之久。

法久弊生、自然就成了后世被打倒的前因;结果好端端的孔圣人便被抬出来“鞭尸”了。

在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里,孔子的教育方法和对象是因人而异的,孔子对教育时机的洞察和把握也是“手眼通天”和多变,并且孔子在日常起居生活中,显得活泼而又有生机,譬如:“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并不像后世理学家们,所表现的那么严肃和不通人情,以致把孔子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最终把儒家学问推向了“灭门”之路。

南怀瑾这种不带任何个人偏见的导读方法;根据自身修证的经验;运用经典的前后对照与经史合参并举,把儒、释、道三家作了充分的对比和互通,此引人至胜的学问手法,着实开创了当今“述而不作”的新风。

这种能让现代普通的中国人,看了后能够接受的《论语》;和儒家思想的普世教育价值方面[27] ,以及在继承传统经典的贡献方面,真能与鸠摩罗什法师的功德相媲美。

[31] 南怀瑾与其独特的智慧功德和传统文化功底,为我们开启了通往经典宝库之路,主要的目的无非是百川归大海,让现代的国人有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依沽,只要是真实的东西;看起来一定是平凡的;而正因为它真实和平凡才显得可爱。

假如能对读者了解“心性”方面更有帮助的话,那它的价值和意义就更深远了。

[26] 佛法人生用佛法的真谛来实践人生的价值,阐析人性的诟病与高贵。

南怀瑾生前常感叹,最怕接触学佛的人;学了点佛以后,一看满脸的佛相、满嘴的佛话。

南怀瑾曾经公开的说自己没有资格称谓佛教徒,从这种谦虚里我们发现,其实南怀瑾担心的是,把学佛变成了一种“形式和迷信”。

早在五十年代,南怀瑾身居台湾正处于最穷迫的时候,书就了两部著作《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后来南怀瑾也自嘲为“二楞子”。

南怀瑾早在二十五岁时,就在川北禅门大德袁祖焕仙南怀瑾坐下悟道,后闭关于峨眉山大坪寺,通阅大藏经典。

旋即远走康藏,遍访有成就者,应该说此时,已经确立了一生的目标和方向。

后来来台湾做船运生意,在兴隆的时候,每天席开连桌,招待四方来客。

却因为一次劫难,而一夜之间沦为落魄游子。

这种人生的巨大反差,非但没有击垮南怀瑾,反而像“天赐良机”一样,从此树就了一位旷世奇才和一代大师。

[32] 多年以后,南怀瑾在说起这段经历时都一言带过,而对于做学问一事,只说“著书都为稻粮谋”。

南怀瑾曾经说过:看了几十年的人生,得意忘形者有之、而失意忘形者更甚之。

确实一个人假如没有真正的“修养”境界,是很难做到荣辱不惊的。

张尚德老师在谈及南怀瑾这段最困迫的时期时,大为感叹:根本看不出南怀瑾很穷,那满面的春风;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的一样,富有的很

在《楞严大义今释》的序言里,说道:“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

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

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

什么是大菩萨

大菩萨无疑就是牺牲自己的全部,来成就众生的觉悟。

南怀瑾说“世间一切学问,大至宇宙,细至无间,都是为了解决身心性命的问题。

[33] 也就是说:都是为了研究人生。

离开人生、身心性命的研讨,便不会有其他学问的存在”。

对于有人说《楞严经》是伪经的说法,南怀瑾就实凭据的予以反驳,令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南怀瑾的慈悲和愿力更体现在下面这段话:“生在这个时代里,个人的遭遇,和世事的动乱,真是瞬息万变,往往使人茫然不知所之。

整个世界和全体人类,都在惶惶不可终日的夹缝里生活着。

无论是科学、哲学和宗教,都在寻求人生的真理,都想求得智慧的解脱。

这本书译成于拂逆困穷的艰苦岁月中,如果读者由此而悟得真实智慧解脱的真理,使这个颠倒梦幻似的人生世界,能升华到恬静安乐的真善美之领域,就是我所馨香祷祝的了”。

《楞伽经》里的精辟之言在于一句话:“凡一切想皆属妄想”。

南怀瑾在《楞伽大义今释》里说:“楞伽经,它在全部佛法与佛学中,无论思想、理论或修证方法,显见都是一部很主要的宝典。

中国研究法相唯识的学者,把它列为五经十一论的重心,凡有志唯识学者,必须要熟悉深知。

但注重性宗的学者,也势所必读,尤其标榜传佛心印、不立文字的禅宗,自达摩大师东来传法的初期,同时即交付楞伽经印心,所以无论研究佛学教理,或真求修证的人,对于楞伽经若不作深入的探讨,是很遗憾的事”。

大凡学佛的人都比较喜欢打坐、念咒子或者佛号,殊不知理若不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

所以禅门有句话:只贵子见地、不贵子行履。

更可惜的是因不懂《唯识》学而蹉跎岁月、浪费生命的。

[29] 独肩《禅海蠡测》勾起千年浮沉,揉碎大地山河纷纭落宿常寂。

一九七三年,南公怀瑾再序于台时写到:“时轮劫浊,物欲攫人,举世纷纭,钝置心法,况禅道深邃,克证难期;余以默契宿因,嗜痂个事,觅衣珠于壮岁,虑魔焰之张狂,故不辞饶舌,缀拾斯文。

然投滴巨壑,吹毫太虚,沉沉无补时艰,复将廿载。

顷者,莘莘学子,惊顾域外之谈禅,攘攘士林,欲振堕绪,再请重铸斯编,冀复燃灯暗室;固知旧铅新椠,尽同梦里尘劳。

唼响撩虚,等是狂思玄辩,禅非言说,旨绝文词,拈花微笑,能仁已自多余,渡海传衣,少室徒添渗漏,五家七派,无非自碎家珍,万别千差,透澈何劳竖指,斯编之作,为无为,何有于我哉?”正如南公怀瑾所言,真悟了“道”哪里还有这个那个、那个这个等闲家具

当众盲摸象、殊途同归之时自然就是“旨绝文词,拈花微笑”而已矣。

佛法的目的是:让普罗大众能够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而达到“常乐我净”的游戏三昧境界;佛法的基础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上;而实现佛法的宗旨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综合总结南怀瑾花了一辈子的时间,通过对儒、释、道三家学问的演绎和归纳,最终的目的无非是告诉人们:东方有圣人,西方也有圣人,此心同此理亦同的道理。

而从“平凡”到“高贵”并不存在边际问题,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是要回到平地上来,总不能悬空挂着。

因此做到了“大平凡”就是“最高贵”;南怀瑾临终的这一示现,就说明了这一道理。

而所谓的“凡夫”恰恰是不甘于平凡者的代名词。

人类对于真理的诉求从来没有缺少过热忱,只是当时代的脚步,不得不再次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时,才发现我们离真理(大平凡)相去已经甚远。

当我们甚至已经没有智慧,去发现自己的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时,那将是整个人类的灾难。

[34-35] 南怀瑾南怀瑾这一辈子,从玩索而有成者到马不撤蹄的为法而忘躯至圆寂,真正实践到从“平凡”到“高贵”的最好人生“答卷”。

南怀瑾对人生阐述就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在台湾则多由佛道入门(大多数为佛教众),佛教学方面如《金刚经说什么》《圆觉经略说》《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经的济世观》,可以说南怀瑾是密教准提法在台湾香港的重要推动力。

在中国大陆有多数的民众由西方哲学转入东方文化,其中广为流传的代表作品如《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

其中刊正了许多以往对传统文化的误解。

[36] 在道家方面,南怀瑾的书籍在命理及中医学亦扮演不可缺的首阶,如《老子他说》《庄子諵哗》《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等。

[37]

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或格言有哪些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礼记·学记》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仲虺之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郑燮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汉·王充《论衡·实知篇》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佚 名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刘开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 陶行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成就是谦虚者前进的阶梯,也是骄傲者后退的滑梯。

赶脚的对头是脚懒,学习的对头是自满。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虚心的人学十算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汗水和丰收是忠实的伙伴,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丽的情侣。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成就是谦虚者前进的阶梯,也是骄傲者后退的滑梯。

赶脚的对头是脚懒,学习的对头是自满。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鲁迅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大路无边,各走一边——俗语 书山有路勤为径——古诗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谚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三更灯,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①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③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王安石<江上>) ④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扬系画船。

(范成大<横塘>) ⑤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五灯会元>卷十七) 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⑦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

(陆游<舂日杂兴>) ⑧云开巫峡千峰出,路转巴江一字流。

(吴本泰<送人之巴蜀>) ⑨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王维<老将行>) ⑩路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韩愈<听颖师琴>) 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先学爬,然后学走。

好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三更灯,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①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③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王安石<江上>) ④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扬系画船。

(范成大<横塘>) ⑤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五灯会元>卷十七) 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⑦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

(陆游<舂日杂兴>) ⑧云开巫峡千峰出,路转巴江一字流。

(吴本泰<送人之巴蜀>) ⑨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王维<老将行>) ⑩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鲁迅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大路无边,各走一边——俗语 书山有路勤为径——古诗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谚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林逋《省心录》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秦伯》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 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顾炎武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陈廷焯 读书本意在元元。

——宋?陆游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培 根 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浜投痰纳嗤贰?——弗莱格 重复是学习之母。

——狄慈根 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利希顿堡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加菲劳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B.V 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笛卡儿 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洛 克 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阿卜?日?法拉兹 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约? 贝勒斯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 *勤奋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意大利)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郭沫若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茅以升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

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列宾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真心英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爱迪生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雨果

论语中关于笃学的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