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有关姓氏的由来的调查报告怎么写啊
写一篇有关姓氏的由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
从公元前3000年中国第一个姓—风姓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
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
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的传承之中得以体现。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
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
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姓和氏的区别: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
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
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
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
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俄国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
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
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
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
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
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
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
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1、以氏为姓。
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2、以国名为姓氏。
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
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
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
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
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
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名为氏。
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5、以居住地为姓氏。
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
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
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
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
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
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
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
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
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
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查看全部2个回答出生时辰名字取名免费_周易取名免费_名字取名专业名字取名,结合八字分析,诗经配合,生肖宜忌,正宗起名,名字取名,结合传统科学理论,起名字时尚好听,大气不俗!铜陵辰阳文化科技有..广告 100分取名 好取名吉祥如意 取名不俗气 100分取名100分取名,专业取名是由取名老师,手工结合宝宝生辰,分析宝宝民俗补缺,给宝宝取名,寓意美好,好听吉祥,100分取名,朗朗上口,好听好念!铜陵辰阳文化科技有..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麻烦帮我写一篇关于姓氏的调查报告中国姓氏的起源 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
从公元前3000年中国第一个姓—风姓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
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
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的传承之中得以体现。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
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
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姓和氏的区别: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
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
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
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
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俄国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
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
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
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
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
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
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
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
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2、以国名为姓氏。
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
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
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
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
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
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名为氏。
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5、以居住地为姓氏。
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
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
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
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
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
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
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
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
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
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
2 浏览7866毛姓氏的由来调查报告小作文毛姓位居当今中国大陆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中华姓氏的第76位,约占全国当代人口的0.27%,总人数大约在320万人。
毛姓的血缘祖先是周人的始祖弃(史称后稷)。
从夏初以来,后稷一族一直是夏王朝西部的一个重要的方国。
商王武丁时期,姬姓部落已是商朝西部的一个大邦。
商朝后期,古公亶父和他自己亲近的部属离开豳地,定居于岐山(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下的“周原”。
因居于周原,部落从此称周人或周族。
古公的孙子姬昌在位50年,基本上完成了灭商兴周的事业,死后被追尊为文王。
文王死后,次子姬发即位,以太公望(即姜尚)为太师,以文王子姬旦为辅佐,继续从事文王所遗的功业。
最终,消灭了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姬发即周武王。
周武王子成王继位时年幼,由武王弟周公姬旦辅政。
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大封诸侯。
周公封文王庶子(一说为第八子姬叔郑,史称毛叔郑;一说第九子姬明,又称毛伯明,但大多数典籍及家谱都认为是姬叔郑)于毛(其地在今陕西歧山、扶风一带),建立毛国,为伯爵。
周平王东迁后,扶风、岐山被戎狄占有,毛国随之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的籍水毛泉(今河南宜阳东北)。
毛虽区区小国,在春秋时名位不显,但由于其国君有较高的政治地位,文化颇为发达。
现存下来同毛国有关的铜器,除穆王时的班簋外,还有清道光末年在陕西扶风周原出土的毛公鼎、毛伯簋等。
毛国可能是在战国初年(一说春秋后期)被韩国所灭。
毛国灭亡后,其宗族以国为氏,形成毛姓,毛叔郑被尊奉为毛姓始祖,今河南宜阳为毛得姓地。
毛姓源流 《说文》:“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
象形。
”徐灏注笺:“人、兽曰毛,鸟曰羽,浑言通曰毛。
”按,所谓毛,本是指动物皮上所生的丝状物及鸟之羽毛等。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毛姓的血缘祖先是周人的始祖弃。
在有虞氏舜和夏禹之时,弃定居在邰(今陕西武功西南),属于姬姓之族。
弃在这里,继承和发展了烈山氏以来种植“百谷百蔬”的经验,对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卓越贡献,被称为“后稷”。
从夏初以来,后稷一族一直是夏王朝西部的一个重要的方国。
商朝初年,后稷的裔孙公刘率领部落迁居豳(今陕西栒邑西),一边开垦农田,一边扩大居邑。
自公刘下传七八代,至高圉、亚圉时,正当商王武丁时期,姬姓部落已是商朝西部的一个大邦。
亚圉之孙古公亶父又继续从事和光大后稷、公刘的事业,为避免戎、狄等部族骚扰掳掠,古公亶父就和他自己亲近的部属离开豳地,定居于岐山(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下的“周原”。
因居于周原,部落从此称周人或周族。
古公后被追尊为太王。
古公去世以后,幼子季历继立,史称公季、王季。
公季继续修明古公所遗留的治道,专心致力于义举,因此诸侯都顺从他。
公季的儿子姬昌死后,在位50年,基本上完成了灭商兴周的事业,死后被追尊为文王。
文王死后,次子姬发即位,以太公望(即姜尚)为太师,以文王子姬旦为辅佐,继续从事文王所遗的功业。
最终,消灭了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姬发即周武王。
周武王灭商二年后病故,其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
成王年幼,由武王弟周公姬旦辅政。
殷纣王子武庚勾结对周公心存不满的周武王另外两个弟弟管叔、蔡叔,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部,起兵反周,史称“管蔡之乱”。
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大封诸侯。
周公封文王庶子(一说为第八子姬叔郑,史称毛叔郑;一说第九子姬明,又称毛伯明,但大多数典籍及家谱都认为是姬叔郑)于毛(其地在今陕西歧山、扶风一带),建立毛国,为伯爵。
周平王东迁后,扶风、岐山被戎狄占有,毛国随之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的籍水毛泉(今河南宜阳东北)。
毛,周代姬姓国。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 酆、郇,文之昭也。
”毛与鲁、卫诸国一样,是周公东征胜利后,为了巩固周王室统治而分封的同姓诸侯。
其开国之君为周文王庶子郑,史称“毛叔郑”。
毛国之君,世代任周王室外卿士,称“毛公”,与召公、毕公齐名。
《尚书·顾命》:“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
……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御事。
”于此看来毛公实为周之顾命大臣,具有极高的威望。
周穆王外出巡游时,毛公与祭父等随行,曾与许国之君等一起在洧水之滨举行盛大的宴会活动。
唐兰在《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根据《西清古鉴》著录的班簋铭中提到周穆王命令毛伯班夹辅王位,征伐东国之事分析:“从铭文中看,毛伯班称毛公为昭考,而穆王称毛公为毛父,则此毛公应为毛叔郑的曾孙,与昭王同辈了。
由于毛国别为小宗,以毛叔郑为祖,则成王顾命之时毛公为昭,其子为穆,当康王时,其孙为昭,当昭王时,而由穆王言则正是父辈。
此时,毛伯班实与穆王同辈,为毛叔郑的五世孙,即《尔雅》所称为玄孙。
” 此外,《左传》中还提到毛伯卫、毛伯得、毛伯过,均为周王室卿士。
毛虽区区小国,在春秋时名位不显,但由于其国君有较高的政治地位,文化颇为发达。
现存下来同毛国有关的铜器,除穆王时的班簋外,还有清道光末年在陕西扶风周原出土的毛公鼎、毛伯簋等。
关于毛国灭亡的时间,牛武成《春秋百国探微》说:“毛国灭亡,时间不详。
”据《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十一月辛酉(十一日),晋师克巩。
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表明春秋末期毛国依然存在。
宜阳于战国时属韩,并迁都于今宜阳韩城镇宜水之滨。
毛国可能是在战国初年(一说春秋后期)被韩国所灭。
关于毛之得姓,《世本·氏族篇》云:“毛氏,文王庶子毛叔郑,后以为氏。
”唐人林宝所著《元和姓纂》称“周文王第九子毛伯,受封毛国,因以为氏。
支孙为周卿士。
毛伯过、毛伯得,并毛公之后也。
”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云:“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明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
”无论是毛叔郑或是毛伯明受封毛国,历代姓氏书都将毛姓列为“以国为氏”为氏之列。
由于《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有关毛姓的记载不一致,这就引起后世学者的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周朝初年有两个毛国,一个分封给周文王第八子姬叔郑,为公爵,世称毛公,其地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西周晚期尚在;一个分封给文王第九子姬明,为伯爵,故称毛伯明,其封国在今河南宜阳东北,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
另一种观点认为,周朝初年,姬叔郑受封毛国,其地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周平王东迁,毛国随之迁居洛邑附近的籍水毛泉(今河南宜阳东北)。
《姓氏寻源》中毛氏条下有:“周采邑毛即河南籍水毛泉也。
”又《路史·国名纪戊》曰:“毛,伯爵;河南籍水傍有毛泉,近上邦。
”这说明毛伯所封之地在河南籍水的毛泉。
林宝是唐朝人,郑樵是南宋时人,而早于唐朝或与唐同时期的典籍在论述毛姓起源时,都提及姬叔郑(毛叔郑),而没有涉及姬明(毛伯明)。
《后汉书·古今人表》载:“毛叔郑,文王子”。
东汉应邵《风俗通义·姓氏篇》曰:“毛氏系周文王第八子叔郑封于毛,即周大夫毛伯,其后代以国为氏。
”湖南《锦堂毛氏族谱》中,引晋咸和元年(325)州陵开国侯毛宝自序曰:“毛氏本姓姬也,乃文王第九子,讳叔郑,封于毛,是为毛伯,而为毛氏之始祖。
”广西《贺州毛氏族谱》中,引大唐开元乙亥(735)秘监贺州毛衷序:“我始祖周懿亲国也。
按《左氏》载:封国十有六,而毛其一焉,叔郑封为毛伯,而子孙因以为氏。
秦并天下,罢侯,置守其地,而子孙遂涣散四方焉。
”唐张九龄《姓源韵谱》云:“毛氏以国名姓氏,源于姬姓,文王第八子封于毛,周大夫毛伯是也,后因氏。
望:荥阳、西河。
”晚于林宝、早于郑樵的北宋毛渐《清漾毛氏族谱》谓“武王克商而有天下,封建宗亲,以弟郑封于毛。
逮至周衰而国亡,其地入于荥阳,子孙因以为姓焉。
毛氏之始,其源于此也。
” 综上所述,叔郑是西周文王姬昌的儿子,武王姬发的弟弟,西周初年被封于毛,爵位为伯,故史书称其为姬叔郑、姬郑、毛叔郑或毛伯郑,四种称谓同为一人。
杨伯竣编著的《春秋左传注》认为:“毛,《尚书·顾命》、《穆天子传》五并古器如班簋、毛伯敦、毛公鼎皆称毛公,《周本纪》、《逸周书·克殷解》均有文王子毛叔郑,当即毛之始封者。
”因叔郑为毛国首任国君,被尊奉为毛姓始祖。
关于毛国的地望,一些学者认为在今河南省宜阳县境。
沈钦韩《春秋左氏传地名补注》说:“《汇纂》,毛在河南府宜阳县界。
”明清河南府治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此外,齐思和《西周地理考》也说:“毛,今河南宜阳县境。
”其实,据清道光年间于陕西歧山出土的周宣王时的毛伯青铜器毛公鼎和西周晚期的青铜器毛伯敦,证明叔郑及其子孙在此活动,说明毛国初封于此。
周平王率周王室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东周王朝时,毛国也随之东迁于今河南籍水毛泉(今河南宜阳东北)。
但此时的毛的封疆已大为缩小,降为周王畿内的采邑。
因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顾栋高《大事表》五以其封地在今河南省宜阳县境。
据毛公鼎,西周初叶毛公 为周王卿士,毛公鼎、毛伯敦并出扶风,似可推知毛公采邑西周时在扶风,东迁后在洛阳附近。
” 祖地 宜阳县 宜阳县属河南洛阳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曾是战国时期韩国的都城,也是唐代诗人李贺的故乡。
现存仰韶、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址14处,韩故都、汉八关城、唐连昌宫、福昌阁等古建筑10余处。
宜阳人文景观众多,中州名刹灵山寺作为白马寺的姊妹寺,仅距县城8公里,千百年来一直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和香客;自然风光优美,国家级森林公园花果山烟云浩淼,飞瀑高悬,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更因吴承恩《西游记》的创作而使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区位优势明显,各主要景点距洛阳均不足百公里,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原阳县 原阳县属河南新乡市,是毛姓发展史上望族荥阳毛氏的故地,如今原阳县毛姓属人数众多的大姓,全县毛姓人口达两万人左右,分布在全县70多个自然村镇,以“毛”字名命名的村有老毛庄、毛屋、毛庙、毛滩、毛庄等。
原阳境内的毛姓和邻近武陟县毛姓尊晋朝辅国将军毛宝为始祖。
原阳古称博浪沙,因张良刺秦于此而闻名于世。
自秦汉至元代,先后出过12位官邸宰相之职的著名历史人物。
这里有张良刺秦古遗址,有保存完好、具有民族风格的明末清初民宅建筑夏家院,以及毛遂故里、陈平祠、张苍墓、玲珑塔等。
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中原诸侯在此15次会盟。
原阳由历史上的原武、阳武二县合并而成。
9 浏览2802022-05-14我们老师让我们写自己的姓氏的研究报告,我姓梅,请问关于梅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怎么写
关于梅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 提出问题 我们班只有我一个人姓梅,听老师说,姓氏是一种文化,很值得研究,于是,我对梅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又一次调查。
二、 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上网浏览,了解梅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2、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梅姓的名人故事。
三、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 体 内 容 书籍、上网 梅姓的来源 商朝有个爱国忠臣,商王封他为梅伯,后被商纣王迫害,后世为纪念他的忠贞不屈,随其姓梅。
书籍、报刊、上网 历史上梅姓名人 梅询、梅清、梅尧臣、梅兰芳、梅艳芳。
上网 梅姓人口数量 约占全国人口数量的百分之零点一左右。
上网 梅姓族谱 湖北新洲梅氏宗谱八卷,(民国)梅烈忠三修, 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省新洲县绿化乡周山村。
四、结论 1、我国的梅姓源远流长,梅姓的祖先——梅伯,是一位爱国忠臣,他坚贞不屈,因他的忠诚流芳百世,后代的子子孙孙也是为了纪念他而随其姓梅。
2、在历史的长河中梅姓也是人才辈出,包括古时候的许多文学家,如梅询、梅清、梅月、梅尧臣等,以及近现代的艺术家梅兰芳、梅艳芳……我们为梅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自豪
3、梅姓已分布于今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等江南广大地区。
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167 浏览919姓氏崔调查报告怎么写?崔姓是中国、朝鲜和韩国的姓氏之一,其主要来源于姜姓,始祖传为姜太公,鼻祖为炎帝神农氏,山东临淄(淄博)为崔姓的发源地。
崔姓在六朝、隋唐时期达到极盛,属于中原地区望族、全国大姓;望族分布于今山东淄博、河南濮阳、河北安平、湖南桂东等地;主要堂号有博陵堂、清河堂等。
历代名人有清官崔篆、文学家崔骃、书法家崔瑗、政论家崔寔、诗人崔颢、崔护等。
崔姓在宋代版《百家姓》中排第189位。
在今中国姓氏中排行第54,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8%。
今日崔姓尤以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辽宁、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约占全国汉族崔姓人口的60%。
海外分布则以朝鲜、韩国为多。
姓氏源流 崔(Cuī)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炎帝神农氏后裔,西周时齐国国君丁公伋的嫡长子季子曾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子孙以邑为氏,是为山东崔姓。
根据多种古籍的记载,崔氏出自姜姓。
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
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开国君主是吕尚。
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
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北),后来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而这位丁公佶,相传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儿子。
由此可见,崔氏中国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后代,追本溯源还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子孙。
他们的得姓,算起来大约有3000余千年的历史了。
2、据《新唐书》所载,唐时新罗国有崔姓。
3、出自少数民族崔姓: ① 清代高丽人、满洲人姓氏中有崔姓。
② 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得姓始祖崔季子 相传炎帝神农氏为少典之子,因居于姜水(渭水支流)之滨而得姜姓。
西周初年,其后人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人称姜子牙,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今山东北部)。
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时为齐丁公。
季子名德兴,生卒不详。
炎帝五十六世孙,齐丁公伋四子(嫡子)。
丁公卒後季子应继君位。
但季子仁爱贤良,孝悌有加,举贤让国於庶兄叔乙。
季子携家人隐居景色秀丽之崔邑,後以邑封姓,其子孙随为“崔”姓。
史称“崔氏始祖”。
齐丁公伋另一支系子孙以諡号为姓“丁”,故,齐丁公伋为“崔”、“丁”两姓先祖。
注:季子,古人排行以“伯仲叔季”之排行,“季”应为四,故季子在兄弟中排行为四。
但,确是正妃所生,故君位应传给季子。
叔乙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但因其为庶兄,古时嫡和庶有地位上的差别。
迁徙分布 崔姓发源于山东境内。
季子后人一直仕齐国卿大夫。
秦汉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
长子崔伯基为西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一说今山东武城县西)
的齐国五杰是谁
这个问题的出处
╰つ℡勾勒回3级2022-08-07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修明政治、全面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
霸业的取得,固然与桓公的开明有很大关系,但与管仲的谋略也是密不可分的。
司马迁就曾经在中对管仲的作用作了极高的评价:“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英雄的背后往往有一个强大的群体。
管仲虽是经天纬地的盖世奇才,但同样概莫能外。
正是有了一批各有所长、尽忠职守的出色人才紧密的团结在管仲周围,忠实的、创造性的执行桓公、管仲的决策,桓管的霸业才最后走向了成功。
早在齐桓公不记一箭之仇,欲拜管仲为相时,管仲便向桓公推荐了“五杰”。
管仲提出:“建成大厦,决不能单凭一根木材;汇成大海也决不能仅靠几条涓涓细流。
君欲成就大业必须任用五杰——举动讲规范、进退合礼节、言辞刚柔相济,我不如隰朋,请任命他为大司行,负责外交;开荒建城、垦地蓄粮、增加人口,我不如宁戚,请任命他为大司田,掌管农业生产;在广阔的原野上使战车不乱、兵士不退,擂鼓指挥着将士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任命他为大司马,统帅三军;能够断案合理公道,不杀无辜者,不诬无罪者,我不如宾胥无,请任命他为大司理,负责司法刑律;敢于犯颜直谏,不避死亡、不图富贵,我不如东郭牙,请任命他为大谏之臣,主管监察谏议。
想要富国强兵有这五位就足够了,想要成就霸王之业,还要有我管仲在这里。
”桓公听从管仲建议,令五人各掌其事,并拜管仲为相,组成了强有力的领导集团。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领导集团决策英明,务实能干,增强了齐国的综合国力,赢得了周王室、诸侯各国和本国人民的一致赞誉。
史书中对王子城父和宾胥无的记载十分有限,因而他们的生平事迹不得而知。
而隰朋与宁戚、东郭牙则于史有载,留下了彪炳史册的业绩。
隰朋担任“大行”,即外交大臣后,能根据当时周室衰微,天下纷乱的局势和齐国欲称霸、尊王攘夷的总目标来开展工作,使齐国的对外政策、外交活动取得了很大成功,从而使自己也跻身于著名外交家的行列。
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葵丘之会后不久,晋国发生内乱,隰朋统帅诸侯联军平定晋国之乱,与秦穆公共立晋公子夷吾为君,是为晋惠公。
他还代表齐国主持了晋国与戎狄之间的谈判,以抵御少数民族对中原各国的侵略和掠夺。
他又会合诸侯筑城于缘陵,把倍受荆楚淮夷侵迫的杞国迁至那里安置。
管仲后来评价隰朋眼光远大而能虚心下问;能以善陶冶人,谨言慎行;能公私分明,有大仁大德,并且还在临终时向桓公郑重的推荐隰朋做自己的继任者,认为隰朋是能根据变化与百姓共荣辱并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相才。
宁戚做了大司田后,全面负责齐国的农业生产。
当时,在“地泻卤”的齐国,农业是一个薄弱环节,但又是一国经济的基础。
在宁戚的管理下,齐国农业有了极大的发展,很快使齐国的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丰产,六畜兴旺。
他忠实的执行管仲“”的决策,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提倡“科学种田”,总结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生产、管理经验。
他自己就是一个农业科技专家,这部中国最早的畜牧业专著就是他的大作。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鲍叔牙的提醒下,他不居功自傲,而是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和廉明的作风,深受人民拥戴。
关于东郭牙,历来存有争议。
认为那个根据桓公、管仲说话的口型手势就能猜出齐国将要伐莒的东郭邮,就是东郭牙。
我们认为有误,东郭牙实际上就是鲍叔牙。
鲍叔牙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物,他在齐桓公夺得君位的中立下了赫赫首功。
但鲍叔牙却拥功不恃,当桓公欲拜他为相时,他固辞不受,而极力推荐管仲,言:“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为管夷吾乎。
”并从五个方面比较自己的才能不如管仲,劝桓公任管仲为相,以图大业。
()由此可见鲍叔牙的大公无私和有知人之明 。
管仲曾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牙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性情耿直,敢于犯言直谏。
他能“识君臣之有善(与不善)者”,对桓公之治多所匡正。
桓公在霸业有成后常露骄矜之色,觉得自己可比尧舜。
一次,他对鲍叔牙说,想派人铸大钟,用以铭记自己的功德。
鲍叔牙不赞同,他备言桓公之过,令桓公惭愧不以,说:“如果不是您及时批评,我迟早要犯大错误。
”还有一次,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同饮。
致酒酣之时,桓公对鲍叔牙说:“为什么不起来为我祝酒呢
”鲍叔牙捧杯而起,道:“希望您不要忘记流亡在莒国的时候,希望管仲不要忘记被绑在鲁国的时候,希望宁戚不要忘记在车下喂牛的时候。
”桓公离席再拜说:“我和两位大夫能不忘您的话,国家就一定没有危险。
”两百多年后,孔子与学生讨论人臣之最贤者时说:“齐有鲍叔,郑有子皮。
”并进一步评价道:“知贤,智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
有此三者,又何加焉。
”可见孔子对鲍叔牙评价之高。
五杰,充分施展抱负,努力发挥才华,终使齐国出现了君明臣贤、国强民富的兴盛局面,开创了功名赫赫的首霸伟业。
究其原因,是与管仲不拘一格、选贤任能、知人善任、用其所长的用人思想分不开的。
从五杰的史实中,我们可以管窥出管仲的用人思想,以期对我们今天的人才工作有所借鉴。
出于公心荐才,从事业角度选才,是管仲用人思想的核心理念。
管仲之所以向桓公推荐五杰,最重要的原因是霸业的需要。
管仲认识到,要创立霸业,仅仅靠桓公的支持和自己的谋划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大批人才来群策群力;光有正确的决策,没有具体的行动是很难支撑的,还需要有一大批实干家来落实解决;霸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一个方面的人才是不够的,还需要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法律等方方面面的能人。
基于此,管仲才向桓公推荐了五杰。
在五杰中,除鲍叔牙是自己的老朋友外,其他几人均与自己交往不深,如宁戚是一个外国人,就与管仲素昧平生。
由此可知,管仲很好的继承了齐国自姜太公就建立起的“尊贤上功”的用人传统,完全摈弃了私利和个人感情因素,真正做到了社稷是主,大公无私,为国选贤。
注重人才的群体效应,是管仲用人思想的一大特色。
管仲之所以推荐五杰,潜意识里有这样的理念: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完成宏图大业,就必须依靠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就必须有一个充满智慧的群体来作为基础。
管仲是有全方位才能的,但他没有刚愎自用,大包大揽,事必躬亲,而是胸怀宽广,海纳百川,乐于荐贤,充分发挥人才的能力。
这一点不仅仅说明管仲的品德高尚,有容人之心,而且说明管仲在智慧上的过人之处。
拿后世的晏婴、诸葛亮与管仲相比,更能看出这一点。
晏婴虽然也为国举荐了田穰苴、御者等良才,但无论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与管仲相提并论,甚至二桃杀三士、谏景公不用孔子等事例所表现出的狭隘心胸也与管仲期间用易牙、开方的宽广胸怀更不可同日而语。
诸葛亮虽自比管仲,但大事小事事必躬亲的举事风格所反映出的机心太重又与管仲大气纵横、愿意当甩手掌柜的潇洒飘逸大相径庭。
一句话,一个领导能重用一两个人并不算本事,能重用一批人,注意发挥群体效应,才是真正的本事;一个英雄只让自己凸显出来未免小器,能带出一个英雄集体,带出一批顶尖高手,才算真正的豪杰。
在重德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才的能力,是管仲用人思想的关键。
管仲在向桓公推荐五杰时,并没有罗里罗嗦的极言五个人的品德如何如何,而是单刀直入,干脆直接的说出五个人的才能。
这并不是说,管仲不重德,而是管仲德能并举,更偏重于能。
这充分反映了管仲宽厚务实的政风和唯才是举的用人理念。
在管仲看来,个人品德中最重要的是公德,即为国为民干事创业;个人才能中最重要的是治国才能,即为国为民干事创业的才干和能力。
一个人的个人品质再优秀,如果没有报效国家、发展事业的能力,就不能算有大德;同样一个人的个人能力再强,如果没有公德,就不能算有大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能即大德,两者是辨证统一的。
基于此,管仲在桓公面前才刻意忽略了言五人之德,重点谈了他们的能力。
同样是重能,管仲又与战国时期号称尊贤重士的孟尝君大大不同。
孟尝君也重能,但他是从个人角度出发来重能的,无论是冯谖为他营建三窟也好,鸡鸣狗盗之徒为他脱离险境也罢,他仅仅重视的是人才为自己谋私利的私能;而管仲则完全不同,他推荐五杰,重视的是他们为国家谋公利的公能、大能。
两相比较,优劣自现。
注意用人所长,是管仲用人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
用人所长,是管仲向桓公推荐五杰时最直接呈现出来的用人思想。
在管仲看来,人才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王子城父是军事人才,你叫他干外交就是强人所难;鲍叔牙性情耿直,干监督可以,办外交就得和外国天天闹别扭,所以把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使其人尽其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
在管仲看来,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必然有优点又有缺点。
一个领导者不仅要把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还要注意大力张扬、充分发挥他的优点、优势。
管仲在向桓公推荐五杰的谈话中,没有既摆优点又摆缺点,做一副貌似公允的假象,而是真诚热情的赞美了五个人的长处,对五杰充满了信任和期待,这就为最高决策者桓公的最后任命作了积极的铺垫暗示。
更难能可贵的是,为了让桓公相信自己的推荐,他竟然连用五个“我不如”来强化桓公对五杰的重视程度,一片赤诚,由此可见。
从后来五杰在各自岗位的杰出表现来看,管仲作为领导者是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特长和优势的,这点不用详谈,因为事实足以证明一切。
注意在对人才长期考察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对人才的客观评价,是管仲用人思想的精髓。
俗话说,知人善任,知人是选人、用人的前提和保障。
从管仲向桓公推荐五杰的谈话以及后来五杰的优秀表现来综合审视,我们说,管仲对五杰的性格、才能、品德是完全了解的,在知人方面,管仲确实独具慧眼。
管仲在知人方面的细、深、准,我们认为是建立在对人才的长期观察和比较分析基础上的。
我们不排除管仲在知人方面直觉敏锐,有天赋的成分,但管仲不是神,他之所以对五杰那么透彻的了解,主要是事前作了大量的调查、访问,汇集了大量的信息,在深入思考、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深思熟虑得出的正确判断。
管仲虽然拜相前身在鲁国,对齐国当时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但管仲在去鲁之前对国内的情况是全面掌握的。
为了成就霸业,管仲很早就注意搜罗各个方面人才的信息,在脑子里很早就建立了人才信息库。
否则,一回国就知道国内的人才情况,并从中优中选优,那简直是不可能的。
准确的定位自我和人才之间的关系,是管仲用人思想的先进部分。
管仲向桓公推荐五杰的谈话结尾,很耐人寻味。
按照一般人的做法,既然是推荐别人,说别人优点,最后就别捎带着夸奖自己了,可管仲不,他一方面高度肯定了五杰的才能,认为他们完全可以使齐国富国强兵;另一方面又高度肯定了自己的才能,认为只有自己才可以辅佐桓公成就霸业。
是管仲狂妄自大,自吹自擂么
是管仲害怕桓公刚才听了自己在五个方面与五杰的差距从而怀疑自己的才能,最后施展的谈话艺术,来个层层铺垫,最后烘托出自己么
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在管仲看来,说别人好不等于说自己差,人才和自我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兼容的。
管仲既客观的分析别人的优点,认为他们在具体领域内的才干超过自己,又客观的分析自己的优点,认为自己在宏观调控、驾驭全局、统筹兼顾方面有五杰望尘莫及的地方。
这样,就摆正了自我和人才之间的关系,分清了自我和人才的责任和义务,为下步霸业整体工程的展开,扫清了人际关系的障碍,从而为自己和五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创造了良好条件。
用人不疑,是管仲用人思想最成功的部分。
从五杰上任后政绩突出、表现优异、功勋卓著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管仲是用人不疑,善于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
管仲似乎没有或很少权利欲和嫉妒心,对部下的具体工作较少干预。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参加诸侯会盟、调停国际争端这样的大事,作为齐国的首相,是应该当仁不让的率领代表团参加的,那样做既可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又可以名正言顺的获取功业,可管仲没有那样做,而是委派了隰朋前往。
在管仲看来,一个高明的领导,在关键时刻不抢功、不争功,不仅仅是个人品质高尚的问题,还是一个胸怀全局、促进事业发展的工作作风和领导智慧问题。
管仲没有亲自去,除了可能国内有要务缠身的因素外,很重要的原因是基于事业角度考虑,认为隰朋是外交部长,他应该独当一面;隰朋的外交才能卓越,在自己之上,他能够在既定的外交政策框架内圆满完成任务。
该管的一定要管,不该管的就放手让部下去干;自己能管、又属于自己职责范围之内的事就去做,别人比自己管得好、又属于人家职责范围之内的事就决不插手——这就是管仲的下属观,后来管仲对隰朋的评价很高,认为他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决不去说,对自己的职责十分明确,也可以从侧面看出管仲下属观的高明。
在对待下属的问题上,与管仲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邹忌和诸葛亮。
邹忌的嫉妒心十分厉害,他不能容忍田忌的军事才能在自己之上,不能容忍在具体的出兵救赵、救韩问题上田忌与自己意见相左,不是以大局为重,弥合自己和下属之间的矛盾,而是千方百计争功、抢功,图谋加害田忌,直到把田忌逼得走投无路,流落到楚国的江南为止。
这与管仲襟怀坦白,雍容大度,不与隰朋争功、抢功,简直是天壤之别。
诸葛亮比邹忌品德高尚,他为人谨慎,智慧超群,忠心耿耿,鞠躬尽瘁,但在用人问题上有较多失误。
他倒是用人不疑了,果断的用关羽守荆州,用马谡守街亭,结果呢
荆州失守,街亭失守,关羽英名扫地,马谡当了替罪羊。
不是说他用人不疑不对,而是说他对人的判断出现了偏差。
放手让人才施展才华是对的,但基础应该是对人才的全面认识和对其能否成事的预见。
管仲用隰朋不疑,是他对隰朋有全面认识,预见到了他的成功,结果隰朋成功了,印证了管仲用人的正确性;诸葛亮用关羽而没有估计到他的骄傲自大所带来的危害,用马谡而没有估计到他的刚愎自用、理论脱离实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结果关羽、马谡的失败印证了诸葛亮用人的失败。
应该说,诸葛亮是一片公心的,但他的事必躬亲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际上遏止了部下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他明明是一个军事理论家,在军事具体实践方面不行,但他非要身先士卒,六出祁山,结果兵败垂成,致使蜀汉的军事指挥人才匮乏,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局面;魏延明明提出了有一定可行性的出师子午谷的计划,诸葛亮不但不对部下的聪明才智大加褒扬,反而怀疑他图谋不轨。
这与管仲放手让王子城父统领军事,虚心接受鲍叔牙的意见建议是有很大差别的。
我们认为,用人不疑,用人不疑的绩效良好,是一个领导者综合素质优秀的集中体现。
在这方面,管仲可谓真正的楷模。
学史可明智。
从管仲推荐五杰以及五杰杰出表现的历史事实,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管仲用人思想的高明和深邃,提升了对用人问题的认识。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我们在由衷的赞叹祖先的领导艺术的同时,也在努力反思我们在用人方面的问题。
李白、杜甫的诗各十首
陈平忍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贫,与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
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
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
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
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
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
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
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
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
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
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
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
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
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
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
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
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
他也因此有些骄傲。
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
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
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
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
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
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
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
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
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
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囊萤照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从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一定会明白。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张三丰创太极》 张三丰,名全一,又名君实,号三丰,又号元元子,因不修边幅,又名张邋遢,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明朝英宗时被封为“通微显化真人”。
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当时曾经广泛流传于民间,甚至把他看成了神仙。
我们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吧
太极拳最大的特点就是柔中带刚
你知道张三丰到底怎么创造的太极拳吗
本片要说的,正是这个故事。
《诸葛亮喂鸡》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三国时期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肯定不会忘记诸葛亮。
至今,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后人所传颂,许多人甚至把他当作了智慧的化身。
可是你知道吗,在诸葛亮的小时候,为了上学,发生过一些故事,好玩极了
《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
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
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
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
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
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华佗拜师学艺》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药,比西方的麻醉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非常巨大。
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
《皇甫谧浪子回头》 皇甫谧,魏、晋年间人,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和医学家。
皇甫谧小的时候玩劣异常,被村子里的人称为小霸王,一次,他将同窗受气包家的枣树的树皮铲掉,使得枣树枯萎,全村人看到他,都不理他了,在婶婶的教育下,皇甫谧终于浪子回头,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
孩子当自强 康熙年间,贵州巡抚刘荫枢告老回乡后,想用一生的积蓄为家乡建一座桥。
但是子女却反对他:“您当了一辈子高官,我们却没沾到一点光,好容易盼到您回家,你却如此不顾我们。
”刘荫枢很伤心,他觉得自己虽然一身清白,但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
于是,他用尽积蓄,历时五年,修成大桥,取名“毓秀桥”。
桥修好后,他对子女说:“我之所以用全部积蓄修桥,就想用事实告诉你们,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生活自己创,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为了彻底消除孩子们依赖父母的心理,他以十五两白银的价钱把桥卖给了官府。
刘荫枢的所作所为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子女。
他的孩子日后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应该说,刘荫枢注重孩子自强精神的培养是具有远见卓识的,而他用毕生的积蓄来教育孩子,可谓用心良苦。
古人尚且如此,今日的父母应该怎样看待孩子的自强精神的培养,父母应该从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还是先让我们来看两个故事吧。
苏廷吹火读书。
“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
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 常林带经耕锄。
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
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 李密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
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
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囊萤映雪: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屈原洞中苦读。
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
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
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
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
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陆游书巢勤学。
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
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
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刘勰佛殿借读。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
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
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顾炎武手抄书。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
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
欧阳修荻草代笔。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
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蒲松龄草亭路问。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贾逵隔篱偷学。
贾逵,字景伯,出生于公元30年,东汉人,是有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
他是西汉名家贾谊的九世孙。
父亲贾徽也是一个大学问家。
贾逵深受家庭的影响,从小聪慧过人。
为了能够读书,贾逵小时候经常隔着竹篱笆,偷听老师讲课。
宋濂冒雪访师。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
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
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
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
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
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
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悬梁刺骨:战国时期,洛阳城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为了日后以做大官,他拚命读书。
有时读得太疲倦了,免不了要打瞌睡。
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拿着一把锥子,瞌睡来了,就刺一下大腿,痛了,也就睡不着了,以便继续读下去。
无独有偶,汉朝的孙敬,人称“闭户先生”,常常独自关门读书。
有时实在太累,为了防止打瞌睡,他用一根绳子,一头系在梁上,一头结着头发,让头颈正直地吊住。
这样,如果打瞌睡,就会扯痛头发,立刻惊醒。
于是,后人用“悬梁刺股”来形容勤学好读的精神。
希望对你有帮助,给个最佳答案吧
形容光的句子和词语,尽量多多,谢谢
光 guāng, 部首: 儿 部首笔画: 2 总笔画: 6光guāng【名】(会意。
甲骨文字形,“从火,在人上”。
本义:光芒,光亮)同本义〖light;ray〗光,明也。
——《说文》光,晃也,晃晃然也。
亦言广也,所照广远也。
——《释名·释天》与日月兮齐光。
——《楚辞·九歌·云中君》能游冥冥者与日月同光。
——《淮南子·俶真》日月淑清而扬光。
——《淮南子·本经》国之光。
——《易·观》夜未央,庭燎之光。
——《诗·小雅·庭燎》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史记·屈原列传》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光明之耀也。
——《国语·晋语》容光必照焉。
——《孟子》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有红光一缕起土桥,直射城西。
——清·邵长蘅《阎典史传》又如:阳光;灯光;反光(反射的光线);色光(带颜色的光);晨光(清晨的太阳光);曙光(清晨的日光);光晃(光芒闪烁)色泽;光彩〖colorandlustre〗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蛾脸不舒,中袖无光。
——唐·李朝威《柳毅传》又如:丝光;油光(光亮润泽);光色(光彩色泽);砑光荣耀;昭著〖honor;glory〗邦家之光。
——《诗·齐风·南山有台》连我脸色都无光了。
——《儒林外史》士之处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唐·韩愈《原毁》又如:为国争光;沾光;光宠(光荣;增光);光国(为国争光);光天(光辉达于天下);光隆(光辉隆盛);光烂(光辉明亮);光晶(光辉);光赫(光辉显赫)光阴,时光〖time〗始屏忧以愉思,乐兹情于寸光。
——南朝宋·鲍照《观漏赋》又如:寸光(短暂的光阴);光阴荏苒(时光一天一天地逝去。
荏苒:〖时间〗渐渐过去);光景如梭(光阴如梭。
形容时间过得很快);光阴拈指(阳光在弹指间逝去。
形容时间过得很快)景色〖scenery〗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又如:风光;山光恩慧;好处〖favor〗。
如:叨光;沾光;借光特指日、月、星辰等天体〖sun,moon,star〗。
如:光岳(天地。
光:星辰。
岳:河山)称人来访的敬词〖gracetheoccasionwithsb.'spresence〗四位老先生,今日光顾小园,老夫有何德能?——明·桑绍良《独乐园司马入桐》光guāng【形】光明,明亮〖bright〗宝剑直千金,被服光且鲜。
——三国蜀·曹植《名都篇》又如:光净(明亮洁净);光朗朗(光亮);光眼(大而有神的眼);光灯(明亮的灯火);光润(光亮润泽)光滑〖smooth〗白沙青石光无泥。
——唐·杜甫《中丞严公雨垂寄见忆一绝奉答二绝》又如:这种纸很光;磨光;光出律(光滑);光碌碌(光圆滚动的样子);光圆(光滑圆溜);光油油(光滑明亮)裸露〖naked;bare〗光头圆脑作僧看。
——宋·郑清之《咏茄》又如:光出溜(光秃);光塌塌(光秃秃的样子);光板板(平而裸露的)空,净尽〖withnothingleft〗。
如:当光;赔光;输光;吃光;光鞑剌(方言。
空荡荡;空旷无物)通“广”(guǎng)。
广大,宽阔〖vast〗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书·尧典》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又如:地光(地域广大)光guāng【动】照耀〖shine;illuminate〗惟公德明光于上下。
——《书·洛诰》又如:光烛(照耀)增辉,发扬光大〖glorify〗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诸葛亮《出师表》又如:光宗耀祖;光国(为国争光);光德(显扬有德之人);光价(显扬其身价);光演(光大延续);光昌(显扬昌盛);光前(光大前人的功业)光guāng【副】仅仅,单〖alone;merely;only〗。
如:不光为我,也是为他;要为集体着想,不能光考虑个人光巴guāngba〖bare;naked〗[方言]∶〖身体〗裸露光巴膀子光斑guāngbān〖facula〗太阳活动剧烈的表面区域,呈现特别明亮的纤维状斑点光板guāngbǎn〖paintless〗未漆过的板子;无漆的板子光板儿guāngbǎnr〖worn-outfur〗磨掉了毛的皮衣服或皮褥子光标guāngbiāo〖cursor〗计算尺上可以前后滑动的部件光波guāngbō〖lightwave〗光,光线。
因为光是电磁波的一种,故有此称光彩guāngcǎi〖shine〗∶光辉;光芒〖glory;honour〗∶荣耀他当劳模,大家光彩他活得多么纯洁,多么高尚,多么光彩啊!——《路标》光彩guāngcǎi〖sheenful〗明亮而华丽。
也作“光采”顾盼遗光采,长啸气若兰。
——曹植《美女篇》光彩夺目guāngcǎi-duómù〖luster;prismatic;dazzlinglybrilliant;dazzlingradiance〗色泽的艳丽令人目眩不消几日,绣就长幡,用根竹竿叉起,果然是光彩夺目。
——《醒世恒言》光灿灿guāngcàncàn〖bright;dazzling〗发出耀眼的光芒光灿灿的宝石光程guāngchéng〖opticalpath〗光在真空中一定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指光在媒质中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媒质折射率的乘积光赤guāngchì〖bare;naked〗〖身体〗裸露光赤上体光大guāngdà〖developfully;brighten;developtoahigherdegree〗∶显扬,使显赫盛大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vast;broad〗∶广大光导纤维guāngdǎoxiānwēi〖light-guidefiber〗光通信的传输材料。
光通信的线路采用像头发丝那样细的透明玻璃纤维制成的光缆。
在玻璃纤维中传导的不是电信号,而是光信号,故称其为光导纤维。
远距离通信的效率高,容量极大,抗干扰能力极强光点guāngdiǎn〖lightspot〗∶亮点或发光点〖radiant〗∶发出光的点或物体光电guāngdiàn〖photoelectricity〗由光的作用产生的电光度guāngdù〖luminosity;intensityoflight〗恒星或其它天体光源的辐射量,通常以太阳的辐射强度或以厘米·克·秒制单位来表示光风霁月guāngfēng-jìyuè〖lightbreezeandclearmoon;bebenignandopen-hearted〗指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色。
比喻为政清廉和人品清朗、坦荡上下三千余年,兴亡百千万事,大概光风霁月之时少,阴雨晦冥之时多。
——《宣和遗事》光缝guāngfèng〖slit〗通常为长方形的狭窄缝隙,光线或其他辐射通过它进来(如分光镜的准直管)或出去(如从黑体空腔)光复guāngfù〖recover〗恢复原有的领土、统治或事业知欲躬率三军,荡涤氛秽,廓清中畿,光复旧京。
——《晋书·桓温传》光杆儿guānggǎnr〖abaretrunkorstalk〗∶指花叶尽落的草木,或没有叶子衬托的花朵〖amanwholosthisfamily〗∶比喻失去家属的孤独人父母一死,只剩他光杆儿一人〖apersonwithoutafollowing〗∶比喻失去群众、没有助手的人光杆儿司令光感应guānggǎnyìng〖phototonus〗由暴露于特定光照条件而产生的感应状况(如视网膜或照相底片的光化学反应)光顾guānggù〖patronize;knockatmydoor〗∶光临。
商店对顾客来临的敬辞欢迎光顾本店〖honorwith〗∶尊称他人的来访光怪陆离guāngguài-lùlí〖bizarreandmotley;begrotesqueinshapeandgaudyincolour〗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走前看:那土丘、石柱俨然象一个个变幻莫测的“怪影”,象塔,象阁,如蛇,如骆驼,千形万状,光怪陆离光光guāngguāng〖bare〗∶没有留下一点头发的光光的脑壳〖bright〗∶光亮亮的亮光光〖smooth〗∶十分平滑的光光滑滑〖notacentleft〗∶没留下一文的输得光光的〖naked〗∶一丝不挂的脱得光光的〖bright〗∶光明显耀元功盛勋,光光如彼。
——晋·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光棍guānggùn〖bachelor〗∶俗称没有老婆的男人佛公佛母,辈辈相传,生长佛子,哄俺弟子,都做光棍。
——《孤本元明杂剧·冯惟敏·僧尼共犯》〖ruffian〗∶地痞;无赖却信着这两个光棍,搬坏了俺一家儿也。
——《元曲选·杀狗劝夫·楔子》〖acleverperson〗[方言]∶聪明的人光棍不吃眼前亏光棍儿guānggùnr〖bachelor〗适合结婚年龄但尚未结婚的人;特指适婚男子,单身汉光合作用guānghézuòyòng〖photosynthesis〗借助于光、有时借助近红外光或近紫外光来完成的化合物的合成作用;尤指当含叶绿素的细胞(如绿色植物的细胞)受到光照射时,其中所发生的由二氧化碳和氢源(如水)生成碳水化合物的过程光盒guānghé〖lightbox〗对表面提供强均匀光源的装置(如用来检查摄影底片或检查透明度)光华guānghuá〖shine〗光华:明亮的光辉这银花满月的庭院,迎看太阳发出灿烂的光华!——《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光华guānghuá〖splendor〗光彩明丽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尚书大传》光滑guānghuá〖smooth〗平滑;不粗糙用手电筒往井里照一照,就会发现那口井的内壁不怎么光滑,上面有些小窝儿。
——《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光环guānghuán〖aringoflight〗环绕在某些行星(如土星、木星、天王星)周围的明亮的环状物,主要由铁和水等组成光辉guānghuī〖radiance;brilliance;shine〗∶明亮夺目的光芒谁个曾因太阳本身有黑点就否认它的灿烂光辉呢?——《太阳的光辉》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乐府歌辞·长歌行》〖time〗∶光阴,时光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honor;glory〗∶光荣;荣耀里闾争庆贺,亲戚共光辉光辉guānghuī〖brilliant;magnificent;splendid;majestic〗光明,灿烂我们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新历史的光辉时代。
——《土地》光辉灿烂guānghuī-cànlàn〖bright〗∶前途、事业光明一个人,如果在他的心目中没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将来,那末,他现在的一切也必然都是暗淡无光的〖splendid〗∶光芒耀眼,富丽堂皇,指胜过一般的光辉、雄伟壮丽放射出一片光辉灿烂的异彩。
光火guānghuǒ〖provokedtoanger〗[方言]∶发怒;恼怒一句话说得山田大为光火光降guāngjiàng〖honorwith〗光临;光顾光降书辞,曲加劳问。
——苏轼《谢吕龙图书》光洁guāngjié〖brightandclean〗光滑而洁净这磁器光洁度不错光解guāngjiě〖photolyze〗靠辐射能(如光)作用的化学分解或解离光解guāngjiě〖photolyze〗使受到光解光景guāngjǐng〖light〗∶日月之光借光景以往来兮。
——《楚辞》〖time〗∶光阴;时光照例要化去一小时光景〖scene〗∶风光、景象胜目寻芒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宋·朱熹《春日》〖circumstances;condition〗∶景况,经济情况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day〗∶犹言日子,指生命或生活太阳出来满地红,革命带来了好光景。
——《王贵与李香香》光景guāngjǐng〖about;around〗一下,左右——表示估计一般的情况今天太闷热,光景要下雨表示大约的时间或数量别里科夫沉默地坐了十分钟光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光阑guānglán〖diaphragm;aperture〗限制透镜或光学系统装置光孔的(如带孔的板);光阑光圈快门光缆guānglǎn〖opticalfibercable〗由许多根经过技术处理的光学纤维组合而成的缆,用来传输光信号光亮guāngliàng〖bright;shining〗∶明亮学生们在光亮的教室里上课〖light〗∶亮光这些星云有的厚到几万亿公里,本身并不发光,如果在附近有恒星,它就反射出光亮,叫亮星云。
——《宇宙里有些什么》光量guāngliàng〖quantityoflight〗数值上等于光通量乘以时间所得之积的光能以流明小时表示的光量光临guānglín〖presence〗敬称他人的来访不远遐路,幸见光临。
——《文选·曹子建·七启》光溜guāngliu〖smooth〗〖口〗∶光滑,尤指手摸上去没有粗糙、点、隆起或皱褶大理石墙壁挺光溜〖slippery〗∶易滑倒的光溜的地面不便行走光溜溜guāngliūliū〖smooth〗∶形容光滑光溜溜的大理石地面〖bare〗∶形容物体表面或人身体上没有遮盖光芒guāngmáng〖raysoflight;radiance;brilliantrays〗∶向四面发射的强烈光线永放光芒他,有如一座光芒万丈的金塔,矗立在共产主义的思想高地。
——《路标》〖light〗∶光亮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
光面guāngmiàn〖plainnoodles〗不加任何菜的汤面光明guāngmíng〖light〗∶亮光不时的还有一串光明从山上横飞过来,想是火车周行。
——冰心《寄小读者》〖glory〗∶荣耀;光彩身后犹光明光明guāngmíng〖bright;promissing〗明亮的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
——《祝福》比喻正义或有希望光明大道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
——《回忆我的母亲》〖openhearted〗∶没有私心光明磊落心地光明光明磊落guāngmíng-lěiluò〖straightforward;openastheday〗形容人的行为正直坦白,毫无隐私暖昧不可告人之处每一个革命工作者,不都是应该具有太阳一样的光明磊落的胸怀吗?——《太阳的光辉》光明正大guāngmíng-zhèngdà〖fair〗襟怀坦白,言行正派,大公无私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最后一次讲演》光能guāngnéng〖luminousenergy;lightenergy〗以可见辐射的形式转换而来或转换成可见辐射形式的能量光年guāngnián〖light-year〗星际天文学的长度单位,等于光在一个恒星年中所经过的距离,等于9.461×1012公里光谱guāngpǔ〖opticalspectrum〗当一束受到色散后的辐射能量被聚焦,并使其诸分波按波长的顺序排列时(如用棱镜使一束日光发生折射和色散,显示出各种颜色)所成的一系列像光气guāngqì〖phosgene〗一种无色剧毒气体,分子式COCl2。
在军事上曾用作毒气,也可用以制染料、香料等光前裕后guāngqián-yùhòu〖lusterforefathersandbenefitfuturegenerations;winpraiseforone'sancestorsandenrichone'sposterity〗光耀祖宗而恩泽流传及于后世。
多用来称颂他人功业隆盛先生之伟业,光前裕后,彪炳千古光圈guāngquān〖stop;aperture〗摄影机镜头的孔径照相机上的一系列标志(如f-数)显示光圈的装置光热guāngrè〖photothermal〗既有光又有热光荣guāngróng〖honor;glory〗∶荣耀;荣誉红十五军团的全体同志,都为这个光荣的会师欢欣鼓舞。
——《奠基礼》光荣归于祖国〖raysoflight〗∶光芒雕莹启光荣光润guāngrun〖(ofskin)smooth〗光滑润泽(多指皮肤)最后用椴木炭水磨,目的在使成品的表面光润。
——《景泰蓝的制作》光栅guāngshān〖grating〗能产生衍射现象的光学器件,光线透过它或被它反射时就形成光谱,一般用玻璃或金属制成,上面刻有很密的平行细纹光束guāngshù〖lightbeam〗呈束状的光线,例如探照灯的光光速guāngsù〖velocityoflight;speedoflight〗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它是一个物理常数,等于299792.4580±0.0012千米/秒,用符号C表示光堂堂guāngtángtáng〖brightandclean〗形容光洁的样子他特别注重仪表,脸总是刮得光堂堂的光趟guāngtang〖smooth〗[方言]∶光滑;不粗糙席子编得细密又光趟脸刮得光光趟趟的亦作“光烫”光天化日guāngtiān-huàrì〖broaddaylight〗∶光明而秩序井然有条的平安时代如此恶棍,岂可一刻容留于光天化日之下。
——《儒林外史》〖intheopenday〗∶形容大庭广众,是非、好坏大家都能看得清楚的场合对于那些为非作歹直到今天仍不悔改的犯罪分子,我们不仅要把他们的嘴脸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且还要绳之以法光头guāngtóu〖shavenhead;skinhead〗剃光的头剃光头光头guāngtóu〖bareheaded〗没有帽子或其他的头部覆盖物光秃guāngtū〖bare〗没有天然覆盖物(如毛发、肉、树皮或叶子等)光秃秃guāngtūtū〖bare;bleak〗形容没有草木、树叶、毛发等盖着牡丹被人誉为花王,但南园花市上的牡丹大抵光秃秃不见叶子。
——《花城》光雾guāngwù〖opticalhaze〗削弱大气透明度的一种情况,乃不同密度的几个气团并存于被加热后的表面上方因而引起不规则折射所致光纤guāngxiān〖opticalfiber〗光学纤维的简称光纤通信光纤电缆光鲜guāngxiān〖bright;pretty;befreshandbright〗鲜明;漂亮光鲜越雉,色丽秦狐。
——北周·庾信《齐王进白兔表》光线guāngxiàn〖light;rays;beam〗光源辐射的光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光学guāngxué〖optics;photology〗研究光、光的产生和传播、光所经受的和引起的各种效应以及与光有密切关系的其他现象的一门科学光压guāngyā〖lightpressure〗射在物体上的光对物体所产生的压力光艳guāngyàn〖brightandbeautiful〗鲜明艳丽光艳动人光焰guāngyàn〖flame〗∶火焰;火光桌上的油灯只有黄豆大小的一粒光焰〖radiance〗∶光辉;光芒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全人类都以惊喜的目光注视着这辉煌的光焰。
——《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鹘》光焰万丈guāngyàn-wànzhàng〖tocastitsradiancefarandwide;illuminatinghighlyinamyriadfeet〗形容光彩之盛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唐·韩愈《调张籍》光洋guāngyáng〖silverdollar〗[方言]∶银圆光耀guāngyào〖brilliantlight〗光亮;光辉。
耀眼的光光耀夺目光耀guāngyào〖winhonoranddistinction〗∶光辉照耀;使荣耀光耀史册〖glorify〗∶显扬;光大光耀门庭光耀guāngyào〖glorious;honorable〗光采;荣耀当然也是很光耀的事光阴guāngyīn〖time〗明亮与阴暗,白昼与黑夜。
指日月的推移。
后世即用以表时间明月白露,光阴往来。
——南朝梁·江淹《别赋》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guāngyīn-sìjiàn〖timeflieslikeanarrow;howtimeflies〗指时光如同箭飞行那样快速消逝,比喻光阴极易逝去,也作“光阴如箭”秋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
——宋·苏轼《行香子·秋兴》光源guāngyuán〖lightsource;luminoussource〗任何能发光的物体,如太阳、蜡烛光晕guāngyùn〖halation〗从显影后影像边缘漫延出来的虚影光泽guāngzé〖luster〗光彩;光华那鬣鬃一直披垂到膝下,闪着美丽的光泽。
——《天山景物记》光照guāngzhào〖beam〗光芒普照太阳在头顶上光照光照guāngzhào〖illumination〗光线的照射房间的光照光针guāngzhēn〖laserfiliformneedle〗∶利用激光代替毫针进行针炙的装置〖beam〗∶这种装置的光束光锥guāngzhuī〖pencil〗光束或其他射束,尤指从一个点射出或集中于一点时——亦称“汇交射束”光子guāngzǐ〖photon〗∶辐射能(如光或X射线)的量子〖hick〗∶土头土脑的人哎!你个无运智的光子忒村沙,有什么不明白咱行诉。
——元·佚名《延安府》光宗耀祖guāngzōng-yàozǔ〖bringhonortoone'sancestors〗使整个家族都感到光荣在封建社会,人们十载寒窗苦读,为的是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出人头地 光guāng太阳、火、电等放射出来耀人眼睛,使人感到明亮,能看见物体的那种东西:阳光。
月光。
火光。
光华(明亮的光辉)。
荣誉:光临(敬辞,意含宾客来临给主人带来光彩)。
光顾。
光复。
使显赫:光大。
光宗耀祖。
景物:春光明媚。
光滑:光滑。
光洁。
光泽。
完了,一点不剩:杀光烧光。
吃光用光。
露着:光膀子。
单,只:光剩下一口气。
姓。
笔画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