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三字的格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三思而行 吾日三省吾身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事不过三
江西师大附中的各方面情况
位置在北京西路,离八一广成也就是南昌的市中心很近,离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都很近,交通很方便,该校是南昌数一数二的牛B高中,每年都出了很多名校学生,我在里面读过,住宿不算好,但更多南昌人喜欢到学校附近租个房间给孩子学习,学习风气很好,师资很好,虽然校园不是很美丽,最后祝你好运 附:江西师大附中创建于1954年,1986年被教育厅批准为首批省重点中学,1996年被教育厅批准为首批省优秀重点中学。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今天的师大附中已成为江西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优秀代表和成功典范。
谈到师大附中,社会各界都是盛赞似流、口碑如云。
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红旗学校”、“市文明单位”、“省德育示范学校”、“省科研兴校先进单位”、“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全国群体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优秀体传校”、“省级文明单位”、“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
2005年1月,美国伯克利大学在对“中国各省市中学的排行榜”中,师大附中列江西第一;2005年10月,在“江西人民满意的教育”评比中,师大附中为全省第一;2005年12月,在“2005中国百强中学”的评比中。
师大附中又被评为江西第一。
五十多年来,师大附中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拓创新,不断提升、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形成了自己低调务实、锐意进取的办学态度和办学风格;五十多年来,师大附中始终坚持“全面发展,突出特色,展示个性”的办学思想。
把人的培养作为办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师大附中,教师要做有责任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学生要成为有责任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做有责任的中国人”,这是师大附中的校训。
“以人为本,全面育人”,这是附中不变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
附中的领导和教师们始终认定:做人、学习及各方面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格的塑造;是附中教育最注重的,也是附中教育最成功之处。
附中的教育教学不仅对学生中考、高考负责,更要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负责,让广大学生终生受益。
优秀校友、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刘三秋回顾母校时,深情地感怀附中“责任教育、文理兼修、和谐成长”的教育理念。
“小而言之。
附中给了我们快乐的少年时代;大而言之,附中让我们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总而言之,附中给了我们享用终生的财富。
”一位附中毕业生20多年后在给母校的来信中如是说,充分反映了广大附中毕业生的心声。
五十多年来,师大附中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根本大事来抓,每年都以大海般的胸怀吸纳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加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良教学传统,培养了一支思想素质好、学历层次高、教学水平精、综合能力强的优秀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26人,其中特级教师4人,中学高级教师112人,获全国表彰的教师23人,省市学科带头人26人,研究生学历21人,兼职硕士生导师 9人。
担任中学各学科各级别的学会理事、常务理事的教师人数为全省中学之最。
江西省首批首席特级教师,是现任附中名誉校长、省政协副主席刘运来。
师大附中的教师,高才如流,美德如金。
他们以德为范、以能为本、以实为尚、以和为贵,他们恪尽职守,淡泊明志,爱生如子,甘做人梯;他们紧跟时代的步伐,有着最先进的教学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广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赢得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尊敬与信赖。
附中教师的精彩教学总让学生喝彩叫绝,附中教师的宽厚育人总叫学生一生感怀。
“爱岗敬业、以校为家、精心教学”是附中教师一贯以来的精心写照。
“这里是江西优秀中学教师、江西优秀中学生最向往的地方,因为这里的校风好、学风好、环境好,能成就事业、成功学业。
”这是江西中学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对附中的一致印象。
五十多年来的艰苦奋斗,形成了附中良好的办学机制和氛围。
师大附中占地不是很大,但校园内大楼与绿萌相衬,山水与小景辉映,堪称园林式学校。
整个校园环境显得精致、大气,体现了附中学子做人大气,做学问精致。
附中的校园美丽 ,设施一流。
分生活、教学、运动三大功能区。
主体建筑呈“王”字型,连廊连接起一流的现代化理、化、生实验室12个,微机教室、语音教室11个,实验楼有大型的天文望远镜;各班宽敞明亮的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图书馆有先进的电子阅览室,运动场为全塑胶地面;多功能大楼有全新的室内球场、学术报告厅、会议厅及高规格的学生宿舍、食堂。
这些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和设施在全国都是一流的,为学生的成才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方面,在校前区有校训、学风、文化广场、文化石、雏鹰坪、明月塘、求索路;中区是校史室、竹林、围棋室、石桌凳、天文台、跬步桥、“向望”雕塑、励志文化石;后区是在各教研组办公室墙上的治学格言、运动馆等。
优美的文化环境,怡悦着学子的心扉,陶冶着学子的情操。
言多必失是教人不要说话吗
说话是一门艺术
但是尽量简洁明了
说的越多
越容易出错
祸从口出嘛
事情说明了就好了
不要夹杂多余的话就好了
历史上姓朱的名人
在职业天文学家的成长道路上,等待坚持者的是吸引人的工作场所,惊人的发现,还有名声(不过可能不会有大量的财富)。
需求职位:天文学家。
必须愿意在异国某地的山顶上不时地值夜班。
此外还需要具备冒险意识以及漂泊的生活方式。
灵活的工作时间以及随意的着装方式补偿了不确定的远期职业前景以及平凡的收入。
作出真正科学发现的机会等待着合适的候选人。
现在即可申请。
从许多方面来看,职业天文学家是非常幸运的。
他们有机会去延续自己的热情(这一点也为许多人所具备),并且可以因此得到报酬。
关于为什么要做天文学家,PhD学生给出的一部分理由包括:这很有趣也很激动人心;有大量的机会去旅行;这样的职业很酷;同时还有可能作出重要的发现。
大学、天文台、政府组织和工业界都会雇用天文学家,与一般人的看法不同,他们并不会在望远镜旁度过工作时间的全部。
相反,他们的大多数时间都花费在教学、计划运营、提供支持服务以及从事管理任务上。
在一年的时间里,典型的天文学家也许只会花上一两周来进行观测,接下来是几个月的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
如果你想在天文界谋求一个职位,请注意:这极富竞争性
许多非常聪明努力的人在追求着有限的位置。
全世界范围内,职业天文学家群体只有约莫10000人,大多数分布在美国(在英国约有1000人,在澳大利亚是250人。
)在“天文学”名下的研究领域(以及子领域)有很多,如果你所选择的领域研究者人数较少,你要参加的会议就会有家庭团聚的氛围。
(如果研究并非你的追求,也有非研究性质的选择,如支援天文学家或望远镜操作员,这些工作会让你在世界各地的望远镜周围花去大量的时间)。
美国天文学会有一本实用的指南,里面讲述了天文界不同的工作。
因此,怎样做才能加入职业天文学的精英阶层之中呢
下面有一些建议,告诉你在天文界取得一个职位需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
首先,拿到PhD学位
所有的职业天文学研究人员都具备天文学或是相关领域的PhD学位。
关于读PhD的最佳地点,可以通过网络或是与他人交流来获知。
大胆一些,选择与本科不同的大学来读PhD。
这会让你体验不同的思想,拓宽你的视野。
对于潜在的雇佣方来说,这样看起来也会显得好一些。
你甚至可以考虑出国去读PhD。
这样做的优点包括较短的学时(在英国与澳大利亚是3至4年,而在美国需要5至6年),而且并不需要研究生考试记录(GRE)的成绩。
一个好的PhD学生所应具备的品质包括研究的热情、高水平的研究动机、组织良好且适宜的词汇以及写作技能。
作为学生,你一周也许要工作40小时以上(想想学徒的情况吧),因此有效率的工作是很重要的。
这里古老的格言“更聪明而不是更刻苦地工作”是非常关键的,尤其在数据量以指数速率持续增长的条件下。
这里有两篇不错的文章,告诉你PhD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还有如何去获得PhD学位:《如何成为优秀的研究生》以及《再见,感谢PhD!》慎重选择你的PhD导师。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他们将是你的向导与良师。
不错的主意是通过查询他们的发表记录以了解他们最近的兴趣所在,以及询问当下的学生对于导师和研究组/系的看法。
指导的风格范围甚广,从“嗨,这里有个研究课题。
回去干吧,3年之后来找我”到“我希望你每5分钟汇报一次进展”。
某些导师会非常严苛,这或许是出于两种原因——他们自己的研究声誉也担保于此,而且他们希望你能为独立研究的“真实世界”做好准备。
Richard Reis在《高等教育编年》上发表过多篇有趣的文章,其中包括《选择正确的研究导师》。
当进行你的PhD工作时,随着工作进展,你应该致力于撰写论文(并将其发表
)。
这会让你毕业论文的实际撰写任务容易得多。
我的建议是,每年尝试着将全部时间进行的研究工作发表出一篇文章。
有些学生在读PhD期间努力发表了半打以上的论文。
不好的事情是,将来在人才市场上,你不得不与他们竞争
不要忘记阅读其他人的论文,因为“了解文献”是极其重要的。
另外一条不错的主意是,在你狭窄的子研究领域之外,去探索“大图景”。
我建议每周花费10%的时间去参加研讨会,并与自己领域之外的同事聊聊他们的工作。
在准备推荐信与求职的时候,与外系合作的一些项目看起来会显得好一些。
警告:花费太多的时间进行观测或是编写计算机代码会对取得PhD的机会有负面影响
虽然这样的工作可能构成了你研究的基本技能,但要当心,不能让它变成消耗一切的事情——为了拿到PhD学位,你还是需要准备并提交论文的。
对于你的职业来说,沟通同样是重要因素,因此在读PhD期间,就要将你的技巧磨练成熟。
作研究报告。
对于职业前景来说,陈述研究工作的能力会成为关键因素,因此要进行大量练习。
最后,考虑申请些小额资助和奖励,这些都有助于改进你的简历。
成为博士后在PhD工作接近结束的某一时候,是申请博士后研究职位的时间。
寻找大学或天文台博士后(或职员)职位的最佳地点是每月一更新的AAS工作登记簿。
每年,约有200个短期博士后(以及约80个永久职员)职位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告招聘,而活动的高峰期是11月。
博士后可以分为“冠名”以及“非冠名”职位。
冠名职位包括美国的哈勃与钱德拉研究员,以及由英国和澳大利亚国家科研理事会赞助的研究员。
通常情况下,这些职位给予你寻找自己研究方向的自由、(适度)充裕的研究预算,连带体面的收入。
同样,它们也享有很高的声望,颇有竞争性。
一般来说,非冠名职位与天文学家个人或是大学系所有关,他们通过研究经费为这些职位提供资助,而研究课题很可能也是预先确定好的。
不论是哪种情况,你可能都会被邀请加入一个大型研究组。
成为大型研究组的一员可以让你应付重大的科学问题,并与你所在领域内的顶尖人物共事。
不过对于组外人士来说,也难以估量你在计划中的贡献。
首先是好消息
虽然在大多数国家,天文学PhD的产出人数与就业市场相比显得过多,世界范围内博士后职位的数目却与需求者的数量大体相当(排除那些不愿意继续从事天文工作或是不打算在国外生活的人之后)。
在最近一期的澳大利亚天文学10年报告中,大约70%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申请到了博士后(大多数在国外),20%的人在工业界中找到了工作,另有10%并没有回复问卷。
因此总的来说,如果你需要,天文领域可以找到为你准备的博士后职位。
博士后是关键时期,在此阶段,你要通过论文发表的质量与数量来昭示你所做过的工作。
在英国,一般水平的学院派天文学家每年要撰写4.4篇论文。
野心勃勃的青年博士后要注意,要让自己高质量的论文达到或是超过这一指标。
典型的研究生涯需要做2至3期博士后,每期持续2至3年。
接下来就是申请入门级的讲师或是助理教授职位了。
然后是坏消息。
在天文界,找到一个永久职位是很艰难的。
大学的一个院系因一个职位而收到100多份申请的事情并非闻所未闻。
虽然数字年年在变化,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最近的一份报告总结说,在5名获得天文学PhD学位的学生中,只有1名能在中期内获得业内的永久职位——中期意味着,那时该“学生”已经有40岁了
头脑中同样值得记住的是,天文学子领域的流行程度(从而是相关职位的需求数量)随时会发生变化。
在对澳大利亚天文学家进行的某次调查中(覆盖时间从1995年到2000年),自称从事河内天文学的天文学家比例从41%降到了24%,而探索河外相关问题的人数比例却从26%上升到了42%。
更上层楼如果你希望沿着职业之梯更上层楼,你就要从类似学徒的PhD学生进化到研究领导人或是管理者。
你会发现,你在为更多的论文做着更小的贡献。
你对大局面的掌握愈来愈佳,但这或许这是以牺牲技术细节为代价的。
仔细选择合作者是研究成功的重要方面。
你同时进行的任务会愈发地多,玩弄教学、社区义工、经营、管理、人事,还有经济问题与研究一道而来,另外还有学生的事情。
进化的第一步是离开博士后的世界,寻求永久职位。
当然,你需要进行申请,而你的简历越出色,你的机遇也就越多。
书面申请(包括介绍信、简历、研究兴趣以及推荐信)对面试机会的获得来说至关重要。
好好考虑请谁来为你撰写推荐信。
如果你潜在的雇主非常尊重作者,这显然是很好的事情。
但同样重要的是,要让非常了解你的人写上一封有分量的信。
在工作申请到来的时候,你可能会被建议与意见淹没。
那么让我来提几条建议,告诉你不要做什么。
- 使用“散弹法”申请:多且广。
- 不阅读申请说明。
- 在允许的最后一天申请。
- 出现拼写错误。
- 没有附上精心撰写的介绍信。
- 没有让资深同行阅读你的申请。
- 没有告知你的鉴定人,你提到了他们的名字。
- 或者是告诉了他们,但是直到截止期限之前才告诉。
当你参加工作面试的时候,做好准备,仔细考虑。
考虑一下为什么你要申请这个工作——也许这是你被问及的第一个问题。
或许你还会被问到可能很棘手的问题,譬如:“你的职业计划是什么
”或者“如果今天给你提供这个工作,你是否接受
”另一个好主意是,整理出你自己的一些问题。
有大量的网站和书籍介绍了成功面试的技巧,事先去读一些。
谈到网络,拥有最新工作传言闲谈(以及在不同研究机构的工作情况)信息的天文求职网站为申请以及招聘的过程增加了有趣的新部分。
另一方面,雇主可能会用Google来搜索你。
因此你可能会考虑打扫你的个人主页,包括公共的MySpace或是Facebook条目。
如果你受邀拜访潜在的雇主,你可能会被要求做一次研讨会,讲述自己的研究工作。
这将是求职面试的关键部分,不过关于在进行研究报告时不要做什么,就是另外一次的主题了。
论文发表:数量与质量一旦一申请到了垂涎已久的永久职位,你的生活就要围绕着教学、研究以及成果的发表打转了。
为什么我们要发表
作为科学家,我们需要交流研究结果,发表的论文就是我们的“产品”,而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论文都是我们生产力的衡量。
倘或不将结果发表,导致的结果就是极为短暂的天文生涯。
张贴在astro-ph预印本服务器上的论文数自1992年以来在稳步增加,而这样的增加并没有显示出减缓的迹象。
astro-ph受欢迎的一大理由是,如果你只在杂志上发表论文,而不把它上传到网络的话,你的引用率可能会减半。
2022年,astro-ph上发表的论文数目已经超过了10000篇。
这意味着,每个工作日都有40篇新论文出笼
哪怕你只选择所在子领域中的文章,都很难跟得上进度。
某些天文学家甚至都不会去尝试这样做。
尽管许多赞助机构和雇主只会关注你论文的数量,发表文章的质量却似乎是更关键的度量。
这里质量的表征通常指你的出版物对其他天文学家的影响,因此出于这个原因,我们会采用对论文的引用数目。
既然每天会发表这么多论文,怎样做才能让其他的天文学家关注你的工作并将其引用呢
一个解决方案是,在他们的系所中,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告诉他们你所做的事情,还有就是在会议上作演讲或是张贴海报。
同样,你应该仔细考虑文章摘要部分的用词,这样进行基于摘要的搜索的那些人就可以轻松找到你的论文了。
虽说Scopus与Thomson科学可以追踪引用记录,对于天文学家来说,最新的数据源还要数天体物理数据服务(ADS),这里可以提供原始引用以及经过作者总数归一后的引用数。
2004年,Frazer Pearce编辑整理了天文学家的原始引用以及ADS归一引用相对分布(《天文界引用数目与影响力》),并发现在过去的5年里,全世界的天文学家中,最活跃的10%一般都有着382次原始引用以及74次归一化引用。
放手做吧总的来说,在天文界获得成功事业的3部曲(向Nike说声对不起)是:1、研究它。
2、发表它。
3、谈论它。
1年里,将步骤1至3重复完成几次,职业天文的长期工作就在等着你了。
在这样的过程中,如果你发现了某些重要的东西并且因此成名,那就更好了。
不要忘记沟通,头脑中永远要记住大的图景,享受自我吧。
这篇文章的基础是多年来与共事过的PhD学生、博士后研究员以及资深同事的讨论,尤其是在美国、英国以及澳大利亚。
我希望它可以澄清天文求职的过程,并且对那些打算寻求天文研究长期职业的人有所帮助。
--------------------------------------------------------------------------------Duncan Forbes显然在天文人才市场上犯过一些错误,但他幸存了下来,在担任过英国某校的讲师以及美国的博士后之后,现在在澳大利亚斯温伯恩大学担任教授。
他的研究兴趣包括球状星团和星系形成。
他感谢参与讨论并协助写成本文的所有人。
他特别要感谢Anna Russell、Alister Graham、Frazer Pearce以及Jay Strader的输入工作。
这篇文章是在澳大利亚塞丁泉天文台的多云天空之下写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