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包括名人名言、唯美句子、标语口号、经典台词、祝福语等等,经过众口相传和时间淘洗,留下的都非常意蕴深长,发人深省,或开心一乐,或顿生感悟。好句摘抄网向您推荐法家名言经典语录,希望于您有所收获。
法家名言经典语录_【法家语录】善于做国君者,自会装聋作哑,从不自满,也不鲁莽处理,就像无事可做一样,不露形迹,向天下显示的是无为而治,所以身边的人亲近他,远方的人怀念他。
向别人显示有余的人,别人会抢夺他那有余之物,向别人显示欠缺的人,别人会帮助他。刚强之物容易折断,高耸的东西容易翻覆,活动之物容易摇摆,静止之物容易安定。
鼓不干预五音,却是五音的宗主。有道之君不做百官的事情,却可以做治理天下的主人。
君主掌握治天下之道,臣子掌管具体事务。说十句话,十句都恰当,做百件事,件件都成功,这是臣子的事情,不是君主治天下的道。【人君之术】人君之术说的是国君的统治技巧,比如:慎言、独断,告知官吏办事不要越权等等。
【法家语录】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该隐晦时就隐晦,该进行时就进行,该停止时就停止。
万事在心中筹划,天下事由此而定,心中筹划正确,天下就会太平。关键性的方针正确,天下就会安定,关键性的方针错误天下就会混乱。【法家语录】申不害说:君主的明察如果显露出来,人们就会防备他;君主的糊涂如果显露出来,人们就会迷惑他。
君主的智慧显露出来,人们就会美化他;君主的愚蠢显露出来,人们就会蒙蔽他。君主没有欲望显露出来,人们就会探测他;君主有欲望显露出来,人们就要引诱他。所以说,我没有办法知道其中奥妙,只有无为可以窥测它的端倪。另一种说法:申不害说:言行谨慎了,人们将会探测你;行动谨慎了,人们将会跟踪你。
智慧显露出来了,人们将会躲开你;愚蠢显露出来了,人们将会算计你。有智慧,人们将躲避你;没有智慧,人们将对你采取行动。所以说,只有无为可以窥测其中奥妙。【法家语录】申不害说:能独自观察问题叫明,能独自听取意见叫聪;能独自决断的人,就可以做天下的王。
【法家语录】申不害说:丢掉术而要别人忠实,就糊涂了。
【法家语录】申不害说:办事不要越权,分外的事即便知道也不要讲。
【明法任法】君主治国应有一套公开公正的法律,公布了法律后就应当依法办事,君主个人要带头任法而行,法令不能推行就没有君主的地位。
【法家语录】人君一定要有公开公正的法律,就像秤砣秤杆可以称量轻重一样,公开公正的法律是可以用来统一大臣们的行动和意志的。
【法家语录】尧治理天下,明确法令而已。
圣明的君主任用法律而不任用自己的私智,任用法规而不采用各种游说之辞。黄帝治理天下,确定法令而不轻易改变,让天下百姓欣然接受已颁布的法令。【法家语录】国君之所以尊贵,是因为有法令。
法令不能推行,就没有国君的地位,所以明君对法令十分重视。【法家语录】韩昭侯对申不害说法度非常不容易推行。
申不害说:所谓法,就是验明功劳而给予赏赐,依据才能而授予官职。现在君主设立了法度,却又听从近侍的请求,这是法度难以推行的原因。昭侯说:我从今以后知道如何推行法度了,知道听取什么意见了。
【慎势】君主之所以能做到令行禁止,位尊人畏,就是因为他握有巨大的权势。
慎子以多种比喻告诫君主权势的重要性。【法家语录】离朱的视力极好,能够在百步以外的距离看清极细微之物。
但是如果让他下到水下一尺的地方却看不清水的浅深,这不是他的视力不好,而是客观条件使他很难看得清。【法家语录】燕地之鼎重达千钧,如果把它放在吴地所造的舟船上,就可以过河,所依靠的,是水的浮力。
【法家语录】走海路的人,坐着而可以到达越地是因为有船;走陆路的人站着可以到秦地是因为有车。
秦地、越地,路途遥远,能平安地坐着而到,凭借的就是器械。【法家语录】腾蛇能在空中游走凭依的是雾,龙在天上飞翔靠的是云,如果云罢雾散,腾蛇、飞龙和蚯蚓没有两样,这是因为失去了它们所凭依之物。
所以贤能的人屈服于不贤能的人,是因为贤能的人权势过轻之故;不贤者服从贤者,是因为贤者地位高。尧做老百姓时,指挥不动他的邻居,到做帝王之时,却能做到令行禁止。由此看来,贤者并不足以制服不贤者,但权势地位却足以能够制服贤者。【尊法】慎子贵势,但也尊法,他认为法律有巨大的作用,如可以禁弃私意,可以禁止诈伪等,是治国的大道。
既要严格守法,又要因时变法。【法家语录】法律虽有不完善处,但有法律要比没有法律好。
法律是用来统一人心的。人们可用博具分配财产,分配马匹。博具本身并不能均分财物,但经由博具分配财物,可使得受益方说不清受益的原因;使吃亏的一方说不吃亏的理由。这样做可以堵塞人们的各种愿望。所以占卜用的蓍草和龟甲,是用来树立人们共识的;称锤和称杆是用来产生公平的;合同、契约,是用来树立公信力的;度量器具,是用来树立公平的标准;法制礼义是用来建立公平正义的。大凡建立公义,就是为了抛弃私欲。圣明的君主做事、分清绩效靠的是智慧,确定赏赐、分配财物一定要依据法规,推行德政、制订恰如其分的国策一定要依据礼。所以个人的欲望不得干预对时机的选择,喜欢某物、某人不能触犯法律,地位高贵不能超越规矩,领取的俸禄不能超越自己官职所应得,士人不能担任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官职,工匠不能从事两种以上的工种,根据个人才能接受事情干,根据自己所干事情的绩效获取利益。这样,在上位者不滥施赏赐,处下位者也不会有不当的财产。精选阅读
法家精华思想_经典语录法家精华思想_经典语录_
【势论】韩非高度评价“势”在政治中的作用,“势”是法治的前提和保证,为了巩固君主的权势并充分发挥“势”的政治作用,韩非提出了“处势”“设势”和“用势”的主张。
【法家语录】势是压倒众人的资本。
【法家语录】马之所以能负重拉车达到远方,凭的是肌肉力量。
大、中国家的君主之所以能统治天下讨伐诸侯,凭的是威势;威势也就是君主的肌肉力量。
如今大臣得势,亲信擅权,即是君主失去了威力;君主失去威力而仍能保有国家的,一千人中也没有一个。
虎豹之所以能超越人擒拿其他各种野兽,靠的是它有尖爪利牙,假使去掉尖爪利牙,人就一定能制服它了。
现在,权势正是君主的尖爪利牙,如果统治别人而丢失权势,便同虎豹去掉尖爪利牙一样。
宋桓公把他的“爪牙”丢给了子罕,齐简公把他的“爪牙”丢给了田常,又不早点夺回来,终致身死国亡。
现在不懂得法术的君主都明知宋桓公、齐简公有过错,却不能觉察他们失误的根源,这是不懂得君主失去权势跟虎豹失去爪牙相类似啊。
【法家语录】做君主的,要像经常劈削树小一样整治臣下,不要使树木枝叶茂盛;树木枝叶茂盛,将会充塞官府;私门将会富实,公门将会空虚,君主将受蒙蔽。
经常劈削树木,不要使树枝向外伸展;树枝向外伸展,将会威逼君位。
经常劈削树木,不要使树枝粗树干细;树枝粗树干细,这棵树将会经不住春风;经不住春风,树枝将会损害树十。
君主的儿子既多,大宗忧叹。
制止的办法,就是经常劈削树木,不要使枝叶茂盛。
树木经常劈削,朋党才会离散。
掘掉树根,树木就没有生气了。
填塞汹涌深渊,不要让水奔腾。
探测臣下的阴谋,剥夺臣下的威势。
君主使用起威势来,要像电闪雷鸣一般果断有力。
【法家语录】由此看来,圣人治理围家,本来就有使人不得不爱我的办法,而不依赖别人…于爱而为我效力。
依赖别人出于爱为我效力就危险了。
依靠使人不得不为我效力才能平安。
君臣之间没有骨肉之亲,如果凭正直态度可以得利,臣下就会尽力来侍奉君主;凭正直态度不可以求安,臣下就会营私来侵犯君主。
明君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设立赏罚措施来昭示天下,如此而已。
因此君主虽然不亲口教化百官,不亲眼搜索奸邪,国家却已治理好了。
作为君主,并非眼睛像离娄一样才算锐利,并非耳朵像师旷一样才算灵敏。
假定不靠君主法术,而要等到亲眼看见才以为看清了,看见的东西就少了,这不是不受蒙蔽的方法。
假定不靠君主权势,而要等到亲耳听到才以为听清楚,听到的东西就少了,这不是不受欺骗的方法。
作为明君,要使天下不得不为我看,不得不为我听。
所以身处深宫之中,明察四海之内,而天下臣民不能加以蒙蔽和欺骗,为什么呢?因为愚昧混乱的办法废除了,耳聪目明的形势形成了。
【法家语录】明君用来控制臣下的,不过是两种权柄罢了。
两种权柄就是刑和德。
什么叫刑、德?回答是:杀戮叫做刑,奖赏叫做德。
做臣子的害怕刑罚而喜欢奖赏,所以君主亲自掌握刑赏权力,群臣就会害怕他的威势而向往他的奖劢。
【法家语录】现在的奸臣却不是这样。
他们对所憎恶的人,能够从君主那里取得权力予以惩罚;对所喜爱的人,能够从君主那里取得权力予以奖赏。
假如君主不是让赏罚的威严和利益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听任他的臣下去施行赏罚,那么全国的人就都会害怕权臣而轻视君主,归附权臣而背离君主了。
这是君主失去刑赏的祸害。
老虎能制服狗,靠的是爪牙;假如老虎去掉它的爪牙而让狗使用,那么老虎反而会被狗所制服。
君主是要靠刑赏来制服臣下的,如果做君主的丢掉刑赏大权而让臣下使用,那么君主反而会被臣下所控制了。
所以田常向君主请求爵禄而赐给群臣,对下用大斗出小斗进的办法把粮食施舍给百姓,这就是齐简公失去奖赏大权而由田常掌握,简公因而遭到杀害。
子罕告诉宋桓侯说:“奖赏恩赐是百姓喜欢的,君王自己施行;杀戮刑罚是百姓憎恶的,请让我来掌管。”
于是宋桓侯失去刑罚大权而由子罕掌握。
宋桓侯因而遭到挟制。
田常仅仅掌握了奖赏大权,齐简公就遭到了杀害;子罕仅仅掌握了刑罚大权,宋桓侯就遭到了挟制。
所以当代做臣下的如果统摄了刑赏大
【法家语录】君主有“三守”。
“三守”完备,就会国家安定而自身荣贵;“三守”不完备,就会国家危亡而自身危险。
什么叫“三守”不完备?臣子中有议论当权者的过失、执政者的错误以及揭发臣子的隐情,君主不把这些藏在心里而泄露给左右亲信和善于钻营的人,使臣子中想向君主进言的人不得不先屈从于亲信权贵的心意,而后向君主进言。
这样,讲话正直、办事诚实的人就不能见到君主,而忠诚耿直的人就一天天被疏远。
君主喜爱一个人,不独自奖赏他,等到有人赞誉他后才加以奖赏;憎恶一个人,不独自处罚他,等到有人反对他后才加以处罚。
这样,就不会出现君主的威权旁落于近臣了。
君主厌恶亲理政事的劳累,使群臣归聚的核心出现变化,从而权柄和势位发生转移,使生杀予夺的要害控制在某位权臣手里,这样的话,君主就要受到侵害。
以上所说就叫做三守不完备。
三守不完备,就出现了劫杀君主、篡夺君位的征兆。
【法家语录】大凡篡夺君位有三种情形:有公开篡权的,有通过政事篡权的,有专擅刑罚篡权的。
臣子有了大臣的显要地位,在外面操纵国家大权来买群臣,使朝廷内外的事情不通过自己就不能办。
虽有贤能正直的人,违逆他的一定遭祸,顺从他的一定得福。
这样一来,群臣中简直就没有敢于忠君忧国而为国家利益抗争的人了。
君主虽然贤明,但不能独自决策,而臣子又不敢忠君,那么国家就成为亡国了。
这叫国家没有臣子。
国家没有臣子,难道是近侍缺而朝臣少吗?群臣用俸禄去拉帮结派,营私谋利而不尽忠报国,这叫公开篡权。
卖弄君主对他的宠爱,独揽大权,假托外部势力来制服内部,危言耸听地渲染祸福得失的形势,用来迎合君主的好恶。
君主听了,就是降低身份轻视国家来资助他们。
事情失败了,就让君主分担祸害;事情成功了,臣子就独占功劳。
许多处理政事的人,众口同声地说他好,那么带头说他不好的人就一定不被信服了,这叫通过政事篡权。
至于职司监狱掌管刑罚,如果出现了臣下独揽专断的情况,就成为专擅刑罚来篡权的了。
“三守”不完备,“三劫”就产生了;“三守”完备,“三劫”就禁止了。
“三劫”既经禁止、杜绝,君主就可以统治天下了。
【法家语录】把国家的治乱寄托在法术上,把事物的是非寄托在赏罚上,把物体的轻重寄托在权衡上;不违背自然常规,不伤害人的性情;不吹开毛发来求小疵,不洗去污垢来察隐秘;不拉到准绳的外面,也不推到准绳的里面;对法禁以外的事情不苛刻,对法禁以内的事情不宽容。
【法家语录】君主如果不能违背大臣的议论,摆脱黎民百姓的诽谤,而使自己的主张和法治学说相契合,那么法术之士即使到死,他们的学说也一定不会被认可。
【法家语录】圣明的君主不对无功之人施赏,也不会对无罪之人施罚。
法术关系论法与术在治国中均不可少,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韩非认为申子之术、商君之法皆有缺失。
【法家语录】问话的人说:“申不害和商鞅,这两家的学说哪一家对治理国家更急需?”
韩非回答他说:“这是不能比较的。
人不吃饭,十天就会饿死;在极寒冷天气下,不穿衣服也会冻死。
若问衣和食哪一种对人更急需,则是缺一不可的,都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条件。
现在申不害提倡术而商鞅主张法。
所谓术,就是依据才能授予官职,按照名位责求实际功效,掌握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能力。
这是君主应该掌握的。
所谓法,就是由官府明文公布,赏罚制度深入民心,对于谨慎守法的人给予奖赏,而对于触犯法令的人进行惩罚。
这是臣下应该遵循的。
君主没有术,就会在上面受蒙蔽;臣下没有法,就会在下面闹乱子;所以术和法缺一不可,都是称王天下必须具备的东西。
【法家语录】问话的人说:“只用术而不用法,或只用法而不用术,这样都不行,情形究竟如何呢?”韩非回答说:“申不害是韩昭侯的辅佐大臣,韩国是从晋国分出来的另一个国家。
晋国的旧法没有废除,而韩国的新法又已公布;晋君的旧法令没有收回,而韩君的新法令又已下达。
申不害不专一地推行新法,不统一韩国的法令,奸邪的事就增多了。
所以奸人认为旧法前令对自己有利,就依照旧法前令行事;认为新法后令对自己有利,就依照新法后令行事;他们从旧法和新法的矛盾、前后政令的对立中取利,那么申不害即使频繁地让韩昭侯运用术,奸臣仍然有办法进行诡辩。
所以,申不害凭借兵力雄厚的强韩,经过17年的努力还没有成就霸业,就是因为君主虽然在上面用术,但没有在官吏中经常整顿法令,结果带来了害处。
商鞅治理秦国,设立告奸和连坐的制度来考察犯罪的实情,使什伍之家同受罪责,该厚赏就一定厚赏,该重罚就一定重罚。
因此秦国人民努力耕作,劳累了也不休息,追击敌人,再危险也不退却,结果使秦国国富民强,但是没用术来识别奸臣,那不过是用秦国的富强帮助群臣罢了。
等到秦孝公、商鞅死后,秦惠王继位,秦国的变法措施没有废除,而张仪把秦国的力量牺牲在逼迫韩、魏的事件上。
惠王死后,秦武王继位,甘茂把秦国的力量牺牲在与周打仗上。
武王死,秦昭襄王继位,穰侯越过韩、魏两国向东攻打齐国,经过5年,秦国没有增加一尺土地,而穰侯却增加了陶邑的封地。
应侯攻打韩国达8年之久,给他自己增加了汝南的封地。
打那以后,许多在秦国执政的人,都是应侯、穰侯一类的人物。
所以打了胜仗,大臣就尊贵起来;扩大地盘,就建立了私人的封地。
这是君主不能用术去了解奸邪的缘故。
商鞅纵然频繁地整顿法令,臣下反而利用了他变法的成果。
所以凭借强秦雄厚的实力,几十年还没有成就帝王霸业,就是因为官府虽然不断地整顿法令,但君主在上面不能用术,结果带来了害处。”
【法家语录】问话的人说:“君主使用申不害的术,而官府实行商鞅的法,这样可以吗?”
韩非回答说:“申不害的术不够完善,商鞅的法也不够完善。
申不害说:‘办事不超越自己的职权,越权的事即使知道了也不说。
’办事不超越职权范围,可以说是守职;知道了不说,这是不告发罪过。
君主用全国人的眼睛去看,所以没有比他看得更清楚的;用全国人的耳朵去听,所以没有比他听得更清楚的。
假如知道了都不告发,那么君主还靠什么来做自己的耳目呢?商鞅的法令规定:‘杀死一个敌人小头目,升爵一级,想做官的给年俸五十石的官;杀死两个敌人小头目的,升爵两级,想做官的给年俸一百石的官。
’官职和爵位的提升跟杀敌立功的多少是相当的。
如果有法令规定:‘让杀敌立功的人去做医生或工匠。
’那么他房屋也盖不成,病也治不好。
工匠是有精巧手艺的,医生是会调药物的,如果用杀敌立功的人来干这些事,那就与他们的才能不相适应。
现在做官的人,要有智慧和才能;而杀敌立功的人,靠的是勇气和力量。
如果让靠勇气和力量的人去担任需要智慧和才能的官职,那就等于让杀敌立功的人去当医生、T匠一样。
所以说:申不害的术和商鞅的法,都很不完善。”
【说难】该篇阐述了游说者的险难,笔锋犀利,议论透辟,对世故人情的剖析入木三分,在韩非所写的文章中,该篇是唯一被司马迁全文收录在《史记》中的一篇
【法家语录】大凡进说的困难:不是难在我的才智能够用来向君主进说,也不是难在我的口才能够阐明我的意见,也不是难在我敢毫无顾忌地把看法全部表达出来。
大凡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说法适应他。
进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厚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得到卑贱待遇,必然受到抛弃和疏远。
进说对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却用美名去说服他,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又脱离实际,必定收不到效果。
进说对象暗地追求厚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进说,表面上会收到了效果而实际上进说者却被疏远了;用厚利向他进说,他就会暗地采纳进说者的主张而表面疏远进说者。
这是不能不明察的。
【法家语录】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
未必进说者本人泄露了机密,而是谈话中触及到君主心中隐匿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君主表面上做这件事,心里却想借此办成别的事,进说者不但知道君主所做的事,而且知道他要这样做的原因,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进说者筹划一件不平常的事情并且符合君主心意,聪明人从外部迹象上把这事猜测出来了,事情泄露出来,君主一定认为是进说者泄露的,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君主恩泽未厚,进说者却说出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如果主张得以实行并获得成功,功德就会被君主忘记;主张行不适而遭到失败,就会被君主怀疑,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君主有过错,进说者倡言礼义来挑他的毛病,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君主有时计谋得当而想自以为功,进说者同样知道此计,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勉强君主去做他不能做的事,强迫君主停止他不愿意停止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所以进说者如果和君主议论大臣,就被认为是想离间君臣关系;和君主谈论近侍小臣,就被认为是想卖弄身价。
谈论君主喜爱的人,就被认为是借他做靠山;谈论君主憎恶的人,君主就认为是在试探他。
说话直截了当,就被认为是不聪明而笨拙;谈话琐碎详尽,就被认为是哕唆而冗长。
简略陈述意见,就被认为是怯懦而不敢尽言;谋事空泛放任,就被认为是粗野而不懂礼貌。
这些进说的困难,应当了解。
【法家语录】大凡进说的要领,在于懂得粉饰进说对象自夸之事而掩盖他所白耻之事。
君主有私人的急事,进说者一定要指明这合乎公义而鼓励他去做。
君主有卑下的念头,但是不能克制,进说者就应把它粉饰成美好的而抱怨他不去干。
君主有过高的企求,而实际不能达到,进说者就为他举…此事的缺点并揭示它的坏处,而称赞他不去做。
君主想自夸智能,进说者就替他举l别的事情中的同类情况,多给他提供材料,使他从我处借用说法,而我却假装不知道,这样来帮助他自夸才智。
进说者想向君主进献与人相安的话,就必须用好的名义阐明它,并暗示它合乎君主私利。
进说者想要陈述有危害的事,就明言此事会遭到的毁谤,并暗示它对君主也有害处。
进说者称赞另一个与君主行为相同的人,规划另一件与君主考虑相同的事。
有和君主污行相同的,就必须对它大加粉饰,说它没有害处;有和君主败迹相同的,就必须明言掩饰,说他没有过失。
君主自夸力量强大时,就不要用他为难的事去阻止他;君主白以为决断勇敢时,就不要用他的过错去激怒他;君主白以为计谋高明时,就不要用他的败绩去困窘他。
进说的主旨没有什么违逆,言辞没有什么抵触,然后就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智慧和辩才了。
由这条途径得到的,是君主亲近不疑而又能畅所欲言。
伊尹做过厨师,百里奚做过奴隶,都是为了求得君主重用。
这两个人都是圣人,但还是不能不通过做低贱的事来求得进用,他们的卑下一至于此!假如把我的话看成像厨师和奴隶所讲的一样,而可以拯救世道,这就不是智能之十感到耻辱的了。
经过很长的时间,君主的恩泽已厚,进说者深入谋划不再被怀疑,争论是非不再会获罪,就可以明确剖析利害得失来帮助君主的建功立业,直接指明是非来端正君主的言行,能这样相互对待,是进说成功了。
【性恶】传统儒学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修为的结果,他为此专门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说。既然人的本性是恶的,善可修为而得,那么强调礼法就有人性论基础。【法家语录】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依顺这种人性,所以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残杀陷害就产生而忠诚守信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淫荡混乱就产生而礼义法度就消失了。
这样看来,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抢夺,一定会和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合流,而最终趋向于暴乱。所以一定要有了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遵守礼法,而最终使天下趋向于安定太平。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人的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法家语录】所以弯曲的木料一定要依靠整形工具进行熏蒸、矫正,然后才会变直;不锋利的金属器具一定要依靠磨砺,然后才会变得锋利。
人的本性邪恶,一定要依靠师长和法度的教化才得到端正,要得到礼义的引导才能治理好。
人们没有师长和法度,就会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没有礼义,就会叛逆作乱而不守秩序。
古代圣明的君王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认为人们是邪恶而不端正、叛逆作乱而不守秩序的,因此给人们建立了礼义、制定了法度,用来规范人们的性情而使之合乎正道,用来驯服感化人们的性情而引导他们。使他们都能从遵守秩序}n发、合乎正确的道德原则。现在的人,能够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就是君子;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而违反礼义的,就是小人。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人的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法家语录】孟子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荀子说:这不对。
凡是从古到今、普天之下所谓的善良,是指端正、顺理、安定有秩序;所谓的邪恶,是指偏邪险恶悖逆作乱。这就是善良和邪恶的区别。果真认为人的本性本来就是端正、顺理、安定、守秩序的吧,那么又哪里用得着圣明的帝王、哪里用得着礼义了呢?即使有了圣明的帝王和礼义,在那端正、顺理、安定、守秩序的本性上又能增加些什么呢?其实并不是这样,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古代的圣人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认为人们是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悖逆作乱而不守秩序的,所以给他们确立了君主的权势去统治他们,彰明了礼义去教化他们,建立起法治去管理他们,加重刑罚去限制他们,使天下人都从遵守秩序出发、符合于善良的标准。这就是圣明帝王的整治和礼义的教化的结果。假如抛掉君主的权势,没有礼义的教化,废弃法治的管理,没有刑罚的制约,站在一边观看天下民众的相互交往,那么,那些强大的就会侵害弱小的而掠夺他们,人多的就会欺凌人少的而使人少者不敢发出抗争之声,天下人悖逆作乱而各国互相灭亡的局面马上就会出现了。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人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隆礼重法】治国单靠礼不行,单靠法也不行,只有礼法并用才能将国家治理好,荀子的这种思想对秦以后的治国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家语录】所谓礼,就是高贵的和卑贱的有不同的等级,年长的和年幼的有一定的差别,贫穷的和富裕的、权轻势微的和权重势大的都各有相宜的规定。
所以天子穿大红色的龙袍、戴礼帽,诸侯穿黑色的龙袍、戴礼帽,大夫穿裨衣、戴礼帽,士戴白鹿皮做的帽子。
德行必须和职位相称,职位必须与俸禄相称,俸禄必须与费用相称。
从士以上就必须用礼乐制度去节制他们,对群众百姓就必须用法度去统制他们。【法家语录】国家没有礼制就不能走上正道。
礼制之所以能用来治国,打个比方,就好像秤能用来分辨轻重,就好像墨线能用来分辨曲直,就好像圆规、曲尺能用来确定方圆一样,已经把它们设置好了,就没有谁再能搞欺骗了。《诗》云:像霜雪那样无情,像日月那样光明;实行它就能生存,不实行就会丧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法家语录】君主无不对他的臣民给予爱护,因而用礼制来制约他们;君主对于臣民,就像爱护婴儿一样。
政令制度,是用来对待下面人的;即使是轻微的不合理,也一定不加到他们头上。所以臣民亲爱君主高兴得就像亲爱父母一样,可以杀死他们而不可能使他们不顺从君主。君主、臣子、上级、下级,高贵的、卑贱的、年长的、年幼的,直到平民百姓,没有谁不把这礼制当做为最高的准则,然后又都在内心反省自己而谨守本分,这就是历代圣王所相同的政治措施,也是礼制法度的关键。这些做到以后,农民就分得田地去耕种,商人就分取货物去贩卖,各种工匠分配一定的工作去用力,士大夫分任一定的职务去处理政事,诸侯国的国君分封一定的领土去守卫,三公统管各个方面来商议,那么天子只要让自己拱着手就是了。朝廷外面如此,朝廷内部如此,天下就没有人不协调一致,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这是历代圣王共同的政治原则,也是礼制法度的要领。【法家语录】法制是使天下得到太平的开始。
【法家语录】推崇礼义,使法制高于一切,那么就会长期保有国家。
【法家语录】治国之道归于一,遵行此道就大吉,君子坚守这原则,思想就像打了结。
众人三心又二意,谗人把它来抛弃,对此用刑查到底。
【法家语录】治理国家的纲领,就是礼制与罚刑,君子用礼又用刑,百姓得以获安宁。
彰明美德慎用刑,国家太平,天下安宁。
【劝学】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习不能固步自封,学贵有恒,学习应重视方法。
【法家语录】君子说:学习不能停息。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蓼蓝更蓝;冰,是水变成的,但比水寒冷。木料笔直得合于墨线,但把它熏烤弯曲而做成车轮,它的弯曲度就与网规画的相合,即使再烘烤暴晒,它也不再伸直了,这是熏烤弯曲使它这样的啊。所以木料受到墨线的弹划校正才能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才能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又能每天省察自己,那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错了。
所以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不俯视深深的山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没有听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
吴国、越国、夷族、貊族的孩子,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相同,长大了习俗却不同,这是教化使他们这样的啊,《诗》云:唉呀君子啊,不要常常歇息着。安心供奉你的职位,爱好正直行为。上天神明知道了这些,就会给你大福气。精神修养没有比融化于圣贤的道德更高的了,幸福没有比无灾无难更大的了。我曾经整天地思索,但不如学习片刻之所得;我曾经踮起脚跟向远方望,但不如登上高处所见之广阔。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能看得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听见的人觉得很清楚。凭借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凭借船、桨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但能渡过江河。君子生性并非与人不同,只是善于凭借外物罢了。希望您能喜欢这些唯美的句子,优美的说说,在您的朋友圈能经常分享值得与他人分享的句子。好句摘抄网向您推荐更多好内容,请阅读成长伤感语录经典语录,希望您有一个好心情!
法家经典名言1、君无见其所欲。
2、恩怨不入公门。
3、去甚去泰,身乃无害。
4、君子去泰去甚。
5、不劲直,不能矫奸。
6、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
7、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8、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9、因可势,求易道。
10、故势不便,非因此逞能也。
11、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12、私行胜,则少公功。
13、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
14、刑当无多,不当无少。
15、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
16、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17、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18、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
19、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
20、宫有垩,器有涤,则洁矣。
21、无偸赏,无赦罚。
23、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
24、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避匹夫。
25、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
26、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
27、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
28、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
29、巧为輗,拙为鸢。
30、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31、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
32、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33、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34、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35、无功者受奖,则财溃而民望。
36、因事之理,则不劳而成。
37、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38、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39、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
40、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41、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42、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
43、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44、不赦死,不宥刑,赦死宥刑,是谓威淫。
45、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
46、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
47、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
48、禁,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
49、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
50、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51、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
52、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
53、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54、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55、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褔与咎。
56、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
58、固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而上尽制之。
59、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
60、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
61、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
62、群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
63、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
64、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
65、一听则愚智不分,责下则人臣不参。
66、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
67、人处疾则贵医,有祸则贵鬼。
68、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
69、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因此聪慧、愚昧、富贵、低贱、勇敢、胆怯、贤德、不贤德的,都全部用尽自己的智慧、竭尽自己的全部力量,m生入死而替君主卖命。【法家语录】所说的统一刑罚是执行刑罚不分有等级,从卿相、将军一直到大夫和平民百姓,有不听从君主命令的,违反国家法令的,破坏君主法律的,一律处以死罪,决不赦免。
从前立过战功,但后来有败绩的事,也不给他减刑。从前做过好事,又在后来犯过错误,也不为他毁法。就是那些忠臣、孝子犯了罪也一定根据他们罪过的大小来判断。执行法令的官吏,担任现职的官吏有不实行君主法令的,犯了死罪的,决不赦免,而且刑罚株及他们的父、母、妻子的身上。官吏四周的人,知道他们的罪过,并能向君主揭发检举他们罪行的人,自己不仅能免受刑罚的处分,而且不分富贵贫穷,都能取代和继承那位被告发官吏的官爵、土地和俸禄。【法家语录】所说的统一教化,就是那些标榜见闻广博、聪慧而富有辩才的人,所谓的诚实廉洁、精通礼制音乐、有道德修养、结成朋党、保举信誉、颠倒黑白的人,不能因为他们的行为取得富贵,不能评论法令刑罚,不能独自搞一套私说向君主陈述。
对那些顽固不化的要摧垮他,对那些锋芒毕露的要挫败他。即使所谓的圣明睿智、花言巧语、阿谀奉承、忠厚淳朴的人,也不能无军功而欺骗君主得到好处。这样,要进入富贵的大门,只能在战场上立功受奖。只有那些能打仗的人,才能踏进富贵的大门。骄横跋扈不守法的人,就按既定的刑法惩处不能赦免。这样,那些父亲、伯叔、兄弟、相知相识的朋友、男女亲家、志同道合的人都说:我们务必要加倍努力的地方不过在战场上罢了。因此,那些正当年富力强的人都一定努力作战,年老体弱的人努力从事防守,那些死在战场的人不后悔,活着的人互相鼓励,这就是我说的统一教化。民众中想要得到富贵的,都是到死后盖上棺材才停止,可富贵的门一定都是面向当兵的,所以民众听说要打仗便互相庆贺。民众起居饮食时所唱的歌谣,全是打仗的事。这就是臣所说的严明教育到一定程度等于没有教化。【胜在战外】战争的胜负不完全由战场上的决战来决定。
国内的政治状态、经济实力等因素对战争的胜负有重大影响。【法家语录】一般说来,战争的策略必须以政治上的胜利为根本。
有政治上的胜利,人民才不争夺。人民不争夺,才不逞个人的意志,以君上的意志为意志。所以称王于天下的国君所推行的政治,使人民害怕乡里私斗,而勇于和敌人作战。人民习惯于用力量攻打艰险的要塞和强悍的敌军,所以不怕死。【法家语录】凡是用兵获胜,都有三个步骤:军队还没有出征就推行法治;推行法治,使民众形成专心从事农耕和作战的风气;风气形成了,要作好战争的物质准备。
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在国内具备了,然后军队才能出征。实现这三点有两个条件,一是君主辅助推行法治,法治才能实行,二是君主言行一定要合乎法度,法治才能确立。如果仗着自己人多势众,那就像用茅草盖房子,虽然多但不结实。依仗武器装备美观那叫浮华取巧,却不实用。仗着虚名那叫欺诈虚伪。这三个方面,君主依赖其中一条,那他的军队就一定被对方战胜。所以强大的国家一定要使他的军队具备勇敢顽强的战斗意志,有了斗志就能尽全力打仗,拼尽了全力打仗,军队就会有无穷的潜力,这样的军队才能无敌于天下。国家的政策法令实行了,财富就会积累起来,财富积累起来,国家的奖赏就能增加。奖赏专门发给有战功的人,君主颁发的爵位就尊贵,爵位尊贵,国家的奖赏就会产生有利的效果。所以说军队诞生于政治,而又因政策的不同而有差异,风俗有法治的约束才能形成,而又随法治不断发生变化,取得胜利的优势在于民心,而又因武器的精良而增加。这三个方面清楚了,国家的强大就可以确立了。因此,强大的国家一定治理得好,治理得好的国家一定强大;富裕国家一定治理得好,治理好的国家一定富裕;强大的国家一定富裕,富裕的国家一定强大。所以说治国强兵的这三点道理,一定要弄清它的根本。【法家语录】军队出征作战,粮食充足,财物有余;不打仗时,民众都从事农耕,而积存经常富足,这就叫利用土地,供养军队的规则。
91、今有马于此,形容似骥也,然驱之不往,引起不前,虽臧获不托足其轸也。
92、摇木者一一摄其叶,则劳而不遍;左右拊其本,而叶遍摇矣。
93、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
94、为政犹沐也,虽有弃发,必为之。爱弃发之费,而忘长发之利,不知权者也。
96、知术之人为工匠也,不得施其技巧,故屋坏弓折;知治之人不得行其术,故国乱而主危。
97、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谿,材非长也,位高也。
98、道譬诸若水,溺者多饮之即死,渴者适饮之即生。譬之若剑戟,愚人以行忿则祸生,圣人以诛暴则褔成。
法家代表思想_经典语录法家代表思想_经典语录_
【法家语录】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粮仓虽然满了也不放松农耕;国家的土地广大,人口众多,也不能让空洞无物的言论泛滥,那么民众就会淳朴专一。
民众淳朴专一,那官职和爵位就不能靠花言巧语来取得。不能靠花言巧语来取得官职和爵位,那么奸猾的人就不会产生。奸民不产生,君主就不会受迷惑。现在国内的民众以及据有官职和爵位的人看见朝廷中能靠巧妙的空谈,诡辩的说教来获得官职和爵位,所以官职和爵位就不可能靠国家的法规获得。因此这些人进入朝堂便曲意逢迎君主,下朝回家便图谋自己的私利,用来满足自己的野心。
如果这样的话,他们就会在下面卖弄权势,谋取私欲。曲意逢迎君主图谋自己的私利,就不会对国家有利,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爵位和厚禄,私下出卖国家权力就不是忠臣,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为追求金钱和财利。如果这样的话,希望升官的下级便说:财产多了,那么就能有希望得到大官。并且还说:我不用上金钱财物侍奉上级来取得升迁,那么就像用野猫引诱老鼠一样,一定不会有什么希望。假如用情感侍奉上级来求得升迁,那么就像手牵着已经断了的墨线想校正弯曲的木材一样,更加没有希望了。
因为这两种办法都不能得到升迁,那我怎能不到下面去役使民众,到处搜刮钱财来侍奉上级而谋求升官呢?百姓说:我积极务农,先装满国家的粮仓,收取剩下的粮食供养亲人,替君主舍生忘死去作战,来使君主尊贵,便国家安定。如果国家的粮仓空虚,国君地位就会卑微,家庭就会贫穷,假如这样还不如谋取个官做。亲戚朋友在交往相聚中,就会考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有才华的杰出人士会专心学习《诗》《书》,追随外国的势力;普通人会去经商,搞手丁业,靠这些来逃避农耕和作战。君主用这种思想教化民众,那么国库的粮食怎能不减少,而兵力怎能不被削弱呢?【法家语录】所说的统一奖赏,就是指利益、俸禄、官职、爵位都只给有战功的人,而不予其他人。
70、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
71、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72、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73、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74、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
75、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76、镜执清而无事,美恶从而比焉;衡执正而无事,轻重从而载焉。
77、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
78、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
79、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80、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
81、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
82、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83、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84、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85、赏誉薄而谩者下不用也,赏誉厚而信者下轻死。
86、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
87、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
88、爵禄生于功,诛罚生于罪,臣明于此,则尽死力而非忠君也。
89、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
90、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