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 诗意 好词好句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2.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所见》的大意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
这首诗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舟 过 安 仁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2.词句解析。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
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
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可以参阅。
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词】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绿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面又美好--那满头白发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豆地锄草身在河东,二儿,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欢喜是小儿的调皮神态,横卧在溪头草丛--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说明】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
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
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
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
从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
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
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
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关于牧童的古诗句
诗人袁枚写过一首牧童捕蝉的诗《》:“牧童骑黄牛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
”诗歌写一个牧童悠闲地骑牛漫步,还一边唱着嘹亮的山歌,歌声在林中传响。
忽然,他停住了歌唱,静悄悄地立在那里。
啊,原来他是想捉那树上鸣叫的蝉呢
诗歌朴实凝练,只用了二十个字,一个天真活泼的牧童便跃然纸上。
最后一句传神至极,牧童在那一刹那间的神态被描绘得极为逼真自然。
描写牧童的句子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
借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袁枚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雷震《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吕岩《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栖蟾《牧童》:“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黄庭坚《牧童》:“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李涉《牧童词》:“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袁枚《题画》:“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
牛背一鸥眠。
”刘驾《牧童》:“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
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
《牧童》的好句好段
笛弄晚风三四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不脱蓑衣卧月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希望帮到你 满意采纳喔
所见诗中描写牧童姿态的句子是什么
清明 唐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词 唐 储光羲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描写牧童外貌的句子
《牧童》吕岩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是描写牧童归来吃饱饭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堆上欣赏明月.)
关于牧童的古诗
村晚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日浸寒漪牧童归来横,短笛无腔信口吹。
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锦缠道·春游宋·宋祁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
睹园林、万花如绣。
海棠经雨胭脂透。
柳展宫眉,翠拂行人首。
向郊原踏青,恣歌携手。
醉醺醺、尚寻芳酒。
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
”老翁宋·何应龙八十昂藏一老翁,得钱长是醉春风。
杏花村酒家家好,莫向桥边问牧童。
所见这首诗中表现小牧童天真快活的诗句是什么
是“牛声振林樾。
”《所见》清代:袁枚 原文如下:牧童骑黄牛,歌声振。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3.创作背景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4.赏析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
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
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