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主传》的文言文翻译是怎么样的?
1、先主姓刘,名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刘胜之子刘贞,元狩六年(前117)受封涿县陆城亭侯,因在宗庙祭祀时所献祭金违犯礼制,而触犯律令被削去爵位,于是便在涿县安家。先主祖父刘雄、父亲刘弘,均在州郡做过官。刘雄由孝廉出身,官至东郡范县县令。先主少年失父,与母亲靠贩草鞋织芦席为生计。
2、在他家庭院东南角的篱笆墙边上,长有一棵桑树,树高五丈有余,远远望去,枝繁叶茂形同车盖,过往行人都觉得此树长得非同一般,有人预言这户人家要出贵人。先主儿时与族中小孩们在树下玩耍,曾逗趣说:“我长大了一定会乘坐这个羽盖车。”叔父刘子敬训斥他说:“你不要胡言乱语,这要招灭门之祸的!”先主十五岁时,母亲命他外出游学,于是他与同族刘德然、辽西人公孙瓒一道师事前九江太守同郡人卢植。
3、德然的父亲刘元起常常资助他,并把他和刘德然一般看待。元起的妻子说:“我们也不是一家人,哪能总这样款待他。”元起说:“我族中有这么个孩子,非等闲之人。”公孙瓒与先主两人交情深厚,因其年长,先主即以兄长之礼对待他。先主不太喜爱读书,反倒喜欢走狗跑马、听音乐、美服饰。他身高七尺五寸,双手过膝,转头能看到自己的耳朵。他平时沉默寡言,善待下人,不轻易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并喜欢结交豪侠之士,不少年轻人都争相归附,为其所用。
4、中山人巨商张世平、苏双等,积蓄千金家财,贩马往返于涿郡一带,见到先主,以为此非凡之人,于是馈赠他大笔钱财,先主便用这些钱财招合起一支队伍。汉灵帝末年,黄巾军起,各州郡纷纷组织“义兵”,先主带领自己的队伍跟随校尉邹靖征讨黄巾军有功,被委任为安喜县县尉。督邮因公差来到安喜县,先主上门求见,受阻门外,先主径直闯入,将督邮捆起,痛杖二百,并将印绶解下来套住他的脖子绑在拴马桩上,然后弃官而逃。不久,大将军何进派遣都尉毋丘毅前往丹杨招募兵马,先主与之同行,至下邳地方遇上起义军,先主力战有功,被任命为下密县县丞。
5、不久他又放弃了这一官职,随后又被任为高唐县县尉,升为县令。高唐县城被黄巾军攻破后,他投奔中郎将公孙瓒,公孙瓒上书朝廷举荐他为别部司马,并派他协助青州刺史田楷抵御冀州牧袁绍。他因多次立有战功,故朝廷调他代理平原县县令,随后又兼任平原国相。本郡人刘平一向瞧不起先主,以受其管辖为耻,于是派刺客行刺先主,刺客不忍下手,并将自己的来由告知先主,然后离去。
6、他就是如此深得人心!袁绍进攻公孙瓒,先主与田楷东向驻兵齐地。曹操征讨徐州,徐州牧陶谦派遣使者向田楷告急,田楷与先主一道领兵援救。当时先主自己的兵卒有一千多人,再加上幽州乌丸一些少数民族的骑兵,以及从饥民中抓亻夫数千人。赶到徐州后,陶谦又调拨四千丹杨兵给他,于是他离开田楷归附陶谦。陶谦上表举荐先主为豫州刺史,驻扎小沛。陶谦病重,对州别驾糜竺说:“没有刘备,本州是不得安定的。”
7、陶谦死后,糜竺即率州内人众迎请先主,先主谦而不受,下邳人陈登对他说:“当今汉朝衰颓,天下大乱,建功立业,即在今日。徐州乃殷实富庶之地,人口百万,惟愿您委屈低就掌管州事。”先主说:“袁公路近在寿春,他家四代五公卿,天下人心仰归,您可以把州事托付他。”陈登说:“袁公路骄横自负,不是治理乱世的人才。现在大家计划为您招募十万步、骑兵,这样进可匡扶朝廷、安民济世,建树五霸功业;退可割地称雄,功垂青史。如果您不答应我们的请求,那么我陈登也就难以接受您的意见了。”北海国相孔融对先主说:“袁公路岂是一位忧国忘家之人!他不过是坟墓中的枯骨,不值一提。
8、当今时势,百姓拥戴贤能者为主,对上天之赐辞而不受,将来后悔可就来不及了啊。”于是先主接管了徐州。袁术前来攻打,先主率军与之相战于盱眙、淮阴一带。曹操上表举荐先主为镇东将军,封爵宜城亭侯,这年为汉献帝建安元年(196)。
9、先主与袁术相持一月有余,吕布乘其后防空虚袭击下邳。下邳守将曹豹反叛,献城归附吕布。吕布掳获先主的妻子儿女,先主率军转往海西。杨奉、韩暹骚扰徐州、扬州一带,先主率军拦击,并将其所部全部歼灭。先主请求与吕布和解,吕布放还他的家属。先主派遣关羽镇守下邳。先主回到小沛,又招集兵卒万余人。吕布十分恼火,亲自率兵前来攻打,先主兵败归附曹操。曹操厚待先主,任命他为豫州牧。先主决定回到小沛收集失散的士卒,曹操资助军粮,增补兵马,派他东进攻打吕布。
10、吕布派遣高顺迎战,曹操派夏侯惇前往救援。救兵未至,先主即为高顺击败,且妻子儿女又被高顺所掳并送交吕布。曹操亲自率军东征,帮助先主将吕布围困在下邳,并活捉了吕布。先主重新迎回妻子儿女,随曹操回军许县。曹操上表举荐先主为左将军,对其倍加敬重,出则同车,坐则同席。袁术打算取道徐州北往归就袁绍,曹操派遣先主督率朱灵、路招截击袁术。兵未赶到,袁术就病死了。
11、先主出兵之前,汉献帝丈人、车骑将军董承对外宣称接受献帝藏在衣带中的密诏,要求诛杀曹操。先主尚未发难。其时曹操曾在闲聊时对先主说:“当今天下英雄,惟有君与我。袁本初之流,根本不值一提。”先主正在进食,闻言大惊,失落手中的勺、筷。于是他与董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人密谋。正巧先主被派出征,未能及时动手。后来此事败露,董承等人均被斩首。先主占据下邳。朱灵等人还军,先主借机杀掉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镇守下邳,自己返归小沛。东海国昌霸反叛,所属郡县大多叛离曹操而归顺先主,人众达数万人。先主派遣孙乾前往与袁绍结盟,曹操派出刘岱、王忠前来截击未果。
一、《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三国志》作者陈寿为刘备(161-223)立的传。是《三国志·蜀书》的第二篇。
二、作品注释
1、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典略曰:备本临邑侯枝属也。】
2、或谓当出贵人。【汉晋春秋曰:涿人李定云:"此家必出贵人。"】
3、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典略曰:平原刘子平知备有武勇,时张纯反叛,青州被诏,遣从事将兵讨纯,过平原,子平荐备於从事,遂与相随,遇贼於野,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得免。后以军功,为中山安喜尉。】
4、后为高唐尉,迁为令。【英雄记云: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
5、其得人心如此。【魏书曰: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6、臣等每惧王室大有阎乐之祸,小有定安之变,【赵高使阎乐杀二世。王莽废孺子以为定安公。】
7、今臣群寮以为在昔虞书敦叙九族,庶明励翼,【郑玄注曰:庶,众也;励,作也;叙,次序也。序九族而亲之,以众明作羽翼之臣也。】
8、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典略曰:备於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馀区。】
9、置百官,立宗庙,祫祭高皇帝以下。【臣松之以为先主虽云出自孝景,而世数悠远,昭穆难明,既绍汉祚,不知以何帝为元祖以立亲庙。于时英贤作辅,儒生在宫,宗庙制度,必有宪章,而载记阙略,良可恨哉!】
10、於夷道猇亭【猇,许交反。】
驻营,自佷山【佷,音恒。】
翻译文言文
文章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huán)、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nú)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
文章注释
先帝:指蜀昭烈帝刘备。先,尊称死去的人
创:开创,创立。
业:统一中国的大业。
中道:中途。
崩殂(cú):古代天子死称崩,也称殂。
今:现在。
益州疲弊:弱,处境艰难。
益州:汉代行政区域十三刺史部之一,包括今四川省和陕西省一带。
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无,民生凋敝。
三分:天下分为孙权,曹操,刘备三大势力。
此:这。
诚:的确,实在。
之:的。
秋:这里是“时候”的意思
然:然而。
侍,侍奉。
卫,护卫。
懈:松懈,懈怠。
于:在。
内:皇宫中。
忘身:舍身忘死。
盖:大概。
追:追念。
殊遇:优待,厚遇。
诚:的确,确实。
宜:应该。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
光:发扬光大。
遗德:留下的美德。
恢弘:发扬扩大,用作动词。恢,大。弘,大,宽。这里是动词,也做“恢宏”。
妄自菲薄:随便看轻自己。
妄,过分。
菲薄,小看,轻视。
气,志气。
引喻失义:讲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
喻:比如。
义:适宜、恰当。
以,以至,从而。
塞:阻塞。
谏:劝谏。
俱:通“具”全,都。
宫:指皇宫。
府:指朝廷。
陟(zhì):提升。
罚:惩罚。
臧(zāng):好。
否(pǐ):坏。
臧否(pǐ):善恶,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好坏。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
科:科条,法令。
及:以及。
为:做。
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
刑:罚。
昭:显示,表明。
平:公平,
明:严明。
理:治理。
偏私:偏袒,有私心。
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内外,指宫内和朝廷。异法,刑赏之法不同。
志:志向,
虑:思想,心思。
忠纯:忠诚纯正。
简:挑选。一说通“拣”,挑选。
拔:选拔
遗(wèi):给予。
悉以咨之:都拿来跟他们商量。悉,全部。
咨:询问,征求意见。之,指郭攸之等人。
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裨(bì):补。阙,通“缺” 缺点,疏漏..
有所广益:收到最多的好处。
广益:增益。益,好处。
性行(xíng)淑均:性情品德善良端正。
淑,善良。
均,公平。
晓畅:精通。
试用:任用。
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
营:军营、军队。
行(háng)阵:指部队。
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倾颓:倾覆衰败。
痛恨:痛惜,遗憾
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能够以死报国。
隆:兴盛。
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
布衣:平民百姓。
躬:亲自。
耕:耕种。
苟:苟且。
全:保全。
闻达:显达扬名。
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卑,身份低下。
鄙,地处偏远。与今义不同。
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枉屈:枉驾屈就。
顾,拜访。
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苏教)
许:答应。
驱驰:奔走效劳。
夙夜忧叹:早晚忧愁叹息。
不毛:不长草的地方,比喻地方偏远。
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
庶:希望
驽(nú)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 ,劣马,走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
攘(rǎng)除:排除,铲除。
奸凶:奸邪凶恶的敌人。
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
斟酌损益: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斟酌,考虑。损,除去。益,兴办、增加。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
托,托付。
效,重任。
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效,有成效。
慢:怠慢,疏忽。
彰:表明,显扬。
攸之、祎、允:这时是人名,分别指郭攸之、费祎、董允
咎:过失。
咨诹(zōu)善道:征求好的建议。诹(zōu),询问。
察纳:观察采纳。
雅言:好的言论。
深追:深切地追念。
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涕零:落泪。零:流(眼泪)。
文章译文
先帝开创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部分,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存亡难料的关键时刻啊。然而侍奉守卫的大臣们在宫廷里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在疆场上舍身忘死地战斗的原因,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厚遇,想要报答给陛下您。陛下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发扬扩大有志之士的勇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至于堵塞了忠臣劝谏的道路。
皇宫中的侍臣和丞相府所属的官吏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朝廷中而异。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者尽忠心做善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中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给予(辅佐)陛下的。我认为宫内的事情,无论事大事小,都应当拿来问问他们,然后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很好的效果。
将军向宠,性情品德善良平正,精通军事,过去试用过他,先帝称赞说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为中都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都拿去问问他,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后汉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没有一次不痛心遗憾,对桓帝、灵帝的昏庸误国表示感叹惋惜。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室的兴盛,就用不了多长时间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中扬名显贵。先帝不认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拿当时的大事询问我,因此我深为感慨和奋激,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严谨慎重,因此在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害怕托付没有成效,以至于损伤了先帝知人之明。因此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如今南方已经平定,兵器装备已经充足,应当奖赏率领三军,北伐平定中原,希望竭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回到以前的都城。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于陛下职责本分的事情。至于处理事情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任务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臣,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询问治国的好道理,察明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深地追念先帝的遗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受到的恩德感激不尽。
现在我要出征远离陛下,面对着表文眼泪滴落,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翻译《三国志 先主传》
曹操向南征讨刘表,适逢刘表死,他的儿子刘琮继位,派使者向曹操请求投降。先主驻军在樊城,不知道曹操突然来到,等曹军到了宛县才听到消息,于是率领他的人马撤离樊城。经过襄阳时,诸葛亮劝说先主攻打刘琮,就可以占领荆州.先主说:“我不忍心这样做。”就停下马招呼刘琮,刘琮吓得站不起来。刘琼的手下和荆州的很多入都归附厂先主。等到了当阳时,人数有十多万,军需物资有几千辆车,每天走十多里路,先主另派关羽乘几百艘船,让他到江陵和自己会合。有人对先主说:“应急速前去保住江陵,现在虽然有很多人,能披镜甲作战的人很少,如果曹操的军队追来,怎么来抵御他们呢?”先主说:“成就大的事业必须要以人作根本,现在百姓归依我,我怎么忍心抛弃他们而去!”
曹操向南征讨刘表,适逢刘表死,他的儿子刘琮继位,派使者向曹操请求投降。先主驻军在樊城,不知道曹操突然来到,等曹军到了宛县才听到消息,于是率领他的人马撤离樊城。经过襄阳时,诸葛亮劝说先主攻打刘琮,就可以占领荆州.先主说:“我不忍心这样做。”就停下马招呼刘琮,刘琮吓得站不起来。
刘琼的手下和荆州的很多入都归附厂先主。等到了当阳时,人数有十多万,军需物资有几千辆车,每天走十多里路,先主另派关羽乘几百艘船,让他到江陵和自己会合。有人对先主说:“应急速前去保住江陵,现在虽然有很多人,能披镜甲作战的人很少,如果曹操的军队追来,怎么来抵御他们呢?”先主说:“成就大的事业必须要以人作根本,现在百姓归依我,我怎么忍心抛弃他们而去!”
曹操向南征讨刘表,适逢刘表死,他的儿子刘琮继位,派使者向曹操请求投降。先主驻军在樊城,不知道曹操突然来到,等曹军到了宛县才听到消息,于是率领他的人马撤离樊城。经过襄阳时,诸葛亮劝说先主攻打刘琮,就可以占领荆州.先主说:“我不忍心这样做。”就停下马招呼刘琮,刘琮吓得站不起来。刘琼的手下和荆州的很多入都归附厂先主。等到了当阳时,人数有十多万,军需物资有几千辆车,每天走十多里路,先主另派关羽乘几百艘船,让他到江陵和自己会合。有人对先主说:“应急速前去保住江陵,现在虽然有很多人,能披镜甲作战的人很少,如果曹操的军队追来,怎么来抵御他们呢?”先主说:“成就大的事业必须要以人作根本,现在百姓归依我,我怎么忍心抛弃他们而去!”
曹操向南征讨刘表,适逢刘表死,他的儿子刘琮继位,派使者向曹操请求投降。先主驻军在樊城,不知道曹操突然来到,等曹军到了宛县才听到消息,于是率领他的人马撤离樊城。经过襄阳时,诸葛亮劝说先主攻打刘琮,就可以占领荆州.先主说:“我不忍心这样做。”就停下马招呼刘琮,刘琮吓得站不起来。刘琼的手下和荆州的很多入都归附厂先主。等到了当阳时,人数有十多万,军需物资有几千辆车,每天走十多里路,先主另派关羽乘几百艘船,让他到江陵和自己会合。有人对先主说:“应急速前去保住江陵,现在虽然有很多人,能披镜甲作战的人很少,如果曹操的军队追来,怎么来抵御他们呢?”先主说:“成就大的事业必须要以人作根本,现在百姓归依我,我怎么忍心抛弃他们而去!”
让县自明本志令 文言文翻译
《让县自明本志令》
我刚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
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所以我在济南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廷的权贵。因而被豪强权贵所恨,我恐怕给家族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还乡了。
辞官之后,年纪还轻,回头看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当中,有的年纪已五十多岁了,还没有被人称作年老。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相等罢了。
所以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精致的书房,打算在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只希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想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但是这个愿望没有能实现。
后来我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尉,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希望得到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当时的志向。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
这时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马,然而我却常常裁减,不愿扩充;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兵多了意气骄盛,要与强敌抗争,就可能重新引起祸端。所以汴水之战时,我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吏,击败了黄巾农民军,收编了三十多万人。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皇帝称号,部下都向他称臣,改称城门为建号门。衣冠服饰都按照皇帝的制度,两个老婆预先抢着当皇后。计划已定,有人劝说袁术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开宣布。
袁术回答说:“曹公尚在,还不能这样做。”此后我出兵讨伐,擒拿了他的四员大将,抓获了大量部属,致使袁术势穷力尽,瓦解崩溃,最后得病而死。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
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进忽退,观察形势,占据荆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今天我说这些,好象很自大,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才无所隐讳罢了。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
我所以这样勤勤恳恳地叙说这些心腹话,是看到周公有《金縢》之书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迹,恐怕别人不相信的缘故。
但要我就此放弃所统率的军队,把军权交还朝庭,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这实在是不行的啊。为什么呢?实在是怕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这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垮台,国家将有颠覆的危险。
因此不能贪图虚名而使自己遭受实际的祸害。这是不能干的啊。先前,朝庭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推辞不接受,现在我改变主意打算接受它。这不是想再以此为荣,而是想以他们作为外援,从确保朝廷和自己的绝对安全着想。
现在天下还未安定,我不能让位。至于封地,可以辞退一些。现在我把阳夏、柘、苦三县的二万户赋税交还给朝庭,只享受武平县的一万户。姑且以此来平息诽谤和议论,稍稍减少别人对我的指责吧!
原文: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
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
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
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此文出自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他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266)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
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
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
陈寿没有编写志,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陈寿还著有《益部耆旧传》、《古国志》等书,整理编辑过《诸葛亮集》,可惜这些书后来都亡佚了。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
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
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文章特点:
为魏、蜀、吴三国各自修史,合成一书,充分显示了陈寿的史才。史料取舍非常用心,再三审慎。记载史事,据实直书,评价人物,较客观公正。清代学者赵翼在批评陈寿的同时,也不得不赞赏他“剪裁斟酌处,亦自有下笔不苟者,参订他书而后知其矜慎也。”
叙事生动,语言洗练干净,评论中肯得当。书中塑造的谋臣武将各具特色,性格鲜明。谋臣既足智多谋又人格完美,如荀彧、程昱、郭嘉;武将虽勇冠三军,却有明显的缺点,如狂傲的关羽,暴躁的张飞等。
文章简介: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
《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
陈寿毕竟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曹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
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
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百二回本《三国演义》。
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有着独特魅力的人,他的书法和音乐才华令人惊叹,他是杰出的服装设计师,他还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一个有着让人回味的丈夫。他胸怀坦荡、讲实话(不慕虚名而求实祸)、善权谋、善用人,他的各方面成就使他看起来几乎是一个完人。当然,他也是一个有着多重性格的人,政治斗争中的猜忌、狡猾也不少,毕竟那是生存的基础。
有别于曹操的那些“建安风骨”的古诗,这篇“让县自明本志令”既是曹操展现政治思想又是展现曹操心声的奇文。通篇实话娓娓道来,充分展现了曹操的文学才华,也凸现他个人独特的魅力。
这篇文章原载于裴松之注陈寿作传的《三国志
文言文《先主敕后主遗诏》如何成翻译普通话?
译文:我最初只是得了一点痢疾而已,后来转而得了其他的病,恐怕难以挽救自己了。五十岁死的人不能称为夭折,我已经六十多了,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所以不再为自己感伤,只是惦念你们兄弟。射援先生来了,说丞相(诸葛亮)惊叹你的智慧和气量,有很大的进步,远比他所期望的要好,要真是这样,我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啊!努力啊,努力!不要因为坏事很小而去做,不要因为善事很小而不去做。只有拥有才能和高尚品德,才能使别人信服。你父亲我德行不深厚,你不要效仿。可以读一下《汉书》《礼记》,有空时系统读一下先秦诸子著作以及《六韬》《商君书》,对人的思想和智慧会有很大帮助。听说丞相已经为你抄写完一遍《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还没给你,就在路上丢失了,你自己可以再找有学问的人学习这些东西。
原文: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出处:《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诸葛亮集》。
简介: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年3月15日(农历二月初五)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文言】帮我翻译一段《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的文字
孙权派遣使者来,商议共同伐蜀国的事.荀或认为这件事情可以考虑,就报到许,说吴最终肯定还是不能越过荆州占领蜀地,那么蜀地就可以据为己有了.荆州的主簿殷观则说:”如果答应吴,做吴的先头部队,前进不能攻克蜀地,后退则被吴利用了,则不能成事.现在可以答应鼓励吴去攻击蜀地,我们自己说刚刚占领新的地方,不能轻易出兵,吴必然不敢越过我们的领地自己去攻击蜀地.这样的权宜之计,可以收到吴蜀两边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