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意思
一个仁德的君子,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同时也不打头发斑白的老年人。二毛”(头发斑白的老人) 故事: 公元前638年宋与楚战于泓水,宋军先到而成列,当时楚军正在渡河,襄公的弟弟说:楚军人多,我们人少,乘他们过河的时候我们出击吧。襄公说:不可以。待楚军过完河,其弟又说:现在可以攻击了吧?襄公说:人家还没排好阵势呢,急什么!直到楚军布好了阵,宋襄公才号令宋军开始攻击。结果宋军大败,襄公的大腿受伤。宋国朝野都埋怨他,襄公却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仁德的君子,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同时也不打头发斑白的老年人。前人打仗都不靠关塞险阻取胜,即便我的宋国灭亡,也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
求翻译: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意思
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
出自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2)。司马曰(3):“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4),宋师败绩。公伤股(5),门官歼焉(6)。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7),不禽二毛(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9),不鼓不成列(10)。”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11),隘而不列(12),天赞我也(13)。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14),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15)!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16)。三军以利用也(17),金鼓以声气也(18)。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19)。”
——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父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末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陈必祥)
【注 释】
(1)宋公:宋襄公,名兹父。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 (2)既:尽。济:渡过。 (3)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4)陈:同“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5)股:大腿。 (6)门官:国君的卫士。 (7)重(chóng从)再次。 (8)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9)寡人:国君自称。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10)鼓:击鼓(进军)。 (11)勍(qíng情)敌:强敌。勍:强而有力。 (12)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13)赞:助。 (14)胡耈(gǒu苟):很老的人。 (15)何有于二毛:即“于二毛有何(爱)。” (16)服:向敌人屈服。 (17)三军崐: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军队。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18)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金:金属响器。声气:振作士气。 (19)儳(chán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宋襄公的“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的做法有何不妥?
”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翻译:君子在战场上不再伤害已经受了伤的人,不俘虏头发、胡子花白的人。古代领兵作战,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故事: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作战。宋军已经排成列了,而楚军还没全部渡过河。司马子鱼说:“敌人多,我们少,在他们没排成列时,请允许我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等他们过了河而没排成列,子鱼又把刚才说过的话对宋襄公说了一遍。宋襄公说:“还不行。”等他们排成列后攻击,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他的侍卫被杀。国民都归罪于宋襄公。宋襄公说:“品德高尚的人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白发老人。古代作战的人,不凭借险要之地。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不攻击没排成列的敌人。”子鱼说:“你不懂作战。对劲敌,我们拥有险要的地势而敌人没排成队列,是上天在帮助我们。堵截然后攻击,不也可以吗?你尚且还有畏惧。现在的强劲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年纪到了很老的人,抓住了,对白发的人又有什么可以可怜的呢?让士兵明白战败是可耻的,然后让他们作战,是为了杀敌,伤了敌人而没杀他,怎能不再伤他?如果怜惜被两次伤害的人,就不如别伤害他;怜惜白发老人,就不如投降他们。全军,是用来作战的;鸣金击鼓,是用来激发士气的。有有利的条件而利用,凭借险要的地势进攻敌人是可以的;盛大的击鼓声激起高昂的士气,进攻那些没列阵的军队也是完全可以的。”
点评:用现代的眼光看来,宋襄公在春秋乱世中不切实际地空谈古时君子风度,为了守迂腐的信条在政治军事斗争中处处被动,并且把仁义滥用在敌国甚至是敌军身上,以至数次受辱。如果将礼义用到君子身上,会使君子之风发扬光大,但如果象宋襄公用错地方,自会自取其辱,不但误国,也害了自己,成为后世笑柄。宋国是小国,宋襄公打了败仗,证明他对仁义还理解不到位,或者说对自己的实力还不清楚。
求文言文翻译
①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②宋襄公说:“君子不残杀伤兵,不擒头发花白的老者,这是自古以来的作战规则,不在险要处伏击敌军。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③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上天在帮助我们!
④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近年来,我国相继发行了《儿童生活》、《世纪交替千年更始——21世纪展望》、《司马光砸缸》等儿童题材的邮票。这些邮票发行后,受到了广大青少年集邮爱好者的欢迎。其中,《司马光砸缸》以其所具有的强烈的思想性和生动的故事性,备受青睐。
其实,在我国还有许多类似的益智故事。“文彦博灌水取球”的故事在我国现在使用的《小学语文》第四册同步阅读中就有登载,是与“司马光砸缸”齐名的益智故事。
文彦博,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卒于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省介休市城区文家庄)人,北宋时期政治家。
文彦博少年时期与张升(后官至参知政事枢密使)、高若纳(后官至参知政事)从颍昌史(火召)学习经术,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进士及第,先后任翼城知县、绛州通判、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据史料记载:文彦博自幼天资聪颖,幼年与儿童玩球时,一不小心,球掉进一棵大树的树洞里去。
小朋友尝试伸手进树洞取球,可是树洞太深,怎么也摸不到底,也想不出其他办法来。文彦博看着树洞想了一会儿,说:“我有个办法,可以试一试 !”随后他叫几个小朋友提来几桶水,把水一桶一桶往树洞里灌,不一会儿水就把树洞给灌满了,皮球也忽忽悠悠地浮了上来。文彦博幼年树洞灌水取球的故事,就发生在他的祖籍———山西省介休市。这一故事在我国人民群众中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中广为流传,脍炙人口。
历史上的文彦博是一个对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当时西部边境有军事行动,常有将官临阵先退、望敌不进的情况发生。文彦博上奏朝廷云:“此事于太平年间尚属无妨,若遇战乱年代,何所济之?平时将权不专、兵法不肃。”宋仁宗采用了他的意见。文彦博曾与枢密使庞籍讨论淘汰冗兵减省冗费之事,朝中大臣多认为此法不容易行得通,因为朝廷过去害怕在灾荒年间发生灾民暴动,便在灾区大规模征兵,以减其势;分若减省冗兵,恐怕所减之人聚为盗贼,危害社会安定。仁宗也迟疑不决,文彦博决然地说:“分公私困竭,冗兵是其原因之一,若汰兵有事发生,臣请为国而死 !”朝廷接纳了文彦博的意见,如其言,没有任何事情发生。
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八月,文彦博为昭文馆大学士,三年,因御史唐介揭发文彦博曾送蜀锦给张贵妃,被罢官。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六月,文彦博再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以后,又去河南府、大名府、太原府等地做地方官。至北宋末南宋初,文彦博才又被追复太师,谥忠烈。
文彦博递事四朝,国内国外声誉很高,备受敬重,元佑年间有契丹使者由苏轼引见文彦博,使者见他精神抖擞地立在殿门外,为之惊讶,苏轼向使者介绍说:“其综理庶务,虽精练少年有不如,其贯穿古今,虽专门名家有不递。”使者拱手说:“天下异人也。”
文彦博历仁、英、神、哲四朝,任将相50年,执政于国家承平之时,史称:“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
君子不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