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反裘负当》
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候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明年,东阳上计,钱布十倍,大夫毕贺。文侯曰:“此非所以贺我也。譬无异夫路人反裘而负刍也,将爱其毛,不知其里尽,毛无所恃也。今吾田地不加广,士民不加众,而钱十倍,必取之士大夫也。吾闻之,下不安者,上不可居也,此非所以贺我也。”
(选自西汉·刘向《新序·杂事二》)
魏文侯出门游历,看见一个路人将裘皮衣服翻过来穿,然后背柴火。文侯说:“为什么将裘皮衣服翻过来穿,背柴火?”那人回答说:“我爱惜它的毛。”文侯说:“你不知道里皮磨坏了,那么毛就没地方附着了吗?”第二年,东阳官府送来上贡的礼单,上交的钱增加了十倍。大夫全来祝贺。魏文侯说:“这不是你们应该祝贺我的。打个比方这同那个在路上反穿皮衣背柴禾的人没有什么不同,既要爱惜皮衣上的毛,而又不知道那个皮没有了,毛就无处附着这个道理。现在我的田地没有扩大,官民没有增加,而钱增加了十倍,这一定是求助士大夫的计谋才征收到的。我听说过这样的话:百姓生活不安定,帝王也就不能安坐享乐了。这不是你们应该祝贺我的。”
(1)裘:皮衣,名词作动词,即“穿皮衣”。
(2)刍:柴火。
(3)负:背。
(4)胡为:为什么。
(5)若:你。
(6)布:古代钱币。
(7)上计:上,送上。计,账薄。
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比喻不解决根本问题,即使解决其他枝节问题,也没有用处。
启示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规律,大家不能背道而驰,应遵循自然规律,不能拔苗助长,最终只能起到相反的结果。
文言文《裘》翻译
凡取用兽皮制作的服装,统统叫作皮衣。贵重的达到用貂、狐的皮为料,便宜的可取用羊、麂的皮,价格的等级有百种之多。
貂产在辽宁、吉林等边境地区及朝鲜国。大概貂鼠喜好吃松子,我国东部少数民族的人每每于夜间侦候、观察在树下,抑制住呼吸悄没声地射取它。一只貂的皮,*见方不满一尺,积累六十多只貂,仅仅能够做成一件貂皮衣。穿貂皮衣的人,站立在风雪之中,比呆在屋里的人还觉得暖和;灰沙进入眼中,用貂皮一擦灰沙就出来了,所以它很贵重。貂的颜色有三种,一种是白色的叫银貂,一种是纯黑的,一种是黯黄的。
大概说来狐和貉也产在燕、齐、辽、汴各个地方。纯白色的狐腋皮衣的价格同貂相类似,黄褐色的狐皮衣,相当于貂的五分之一,防御寒冷温暖身体的功用也不如貂。一般说来,东北一带的狐,取毛时要看一看它的底部是不是青黑的颜色,内地的狐要看吹开时能否见到白色,用这种方法区分质量的好坏。
羊皮衣,母羊皮贱小羊皮贵。怀着的叫胞羔(毛文略具),初生的叫乳羔(皮上毛似耳环脚),长到三个月的叫跑羔(毛略舒展),长到七个月的叫走羔(毛文渐直),胞羔、乳羔、做出来的皮衣没有膻味。古代羔皮衣是中层官员穿的,现在西北的旧官僚也认为它很贵重。老羊大羊的皮用芒硝鞣制过后做成皮衣,皮衣的质地很笨重,那是贫穷的人所穿用的罢了。然而那些都是绵羊皮做的。如果南方短毛的皮用硝鞣制后,去了毛的兽皮,只可用作画灯罢了。穿羊皮衣的,腥膻的气味,时间长了就习惯了,南方不习惯的忍受不了。然而当寒冷的程度消减的时候,皮衣也就没什么用了
【原文】
凡取曾皮制服,统名曰裘。贵至貂、狐,贱至羊、鹿,值分百等。
貂产辽东处徼建州地及朝鲜国。其鼠好食松子,夷人夜伺树下,屏息悄声而射取之。一貂之皮,方不盈尺。积六十余貂,仅成一裘。服貂裘者,立风雪中,更暖于宇下;眯入目中,拭之即出,所以贵也。色有三种:一白者曰银貂,一纯黑,一黯黄(黑而毛长者,近值一帽套已五十金)。
凡狐、貉,亦产燕、齐、辽、汴著道。纯白狐腋裘价与貂相仿;黄褐狐裘,值貂五分一,御寒縕体功用次于貂。凡关外狐,取毛见底青黑,中国者吹开见白色,以此分优劣。
羊皮裘,毋〔母〕贱子贵。在腹者名曰胞羔(毛文略具),初生者名曰乳羔(皮上毛似耳环脚),三月者曰跑羔,七月者曰走羔(毛文渐直)。胞羔、乳羔,为裘不膻。古者羔裘为大夫之服,今西北搢绅亦贵重之。其老大羊皮,硝熟为裘,裘质痴重,则贱者之服耳,然此皆绵羊所为。若南方短毛革硝,其鞟如纸薄,止供画灯之用而己。服羊裘者,腥膻之气,习久而俱化,南方不习者不堪也,然寒凉渐杀,亦无所用之。
麂皮去毛,硝熟为袄裤,御风便体,袜靴更佳。此物广南繁生外,中土则积集楚中,望华山为市皮之所。麂皮且御蝎患,北人制衣面外,割条以缘衾边,则蝎自远去。
虎豹至文,将军用以彰身;犬豕至贱,役夫用以适足,西戎尚獭皮,以为毳衣领饰。襄、黄之人,穷山越国,射取而远货,得重价焉。殊方异物,如金丝猿,上用为帽套;扯里狲,御服以为袍,皆非中华物也。兽皮衣人,此其大略。方物则不可殚述。飞禽之中,有取鹰腹雁协(胁)毳毛,杀生盈万乃得一裘,名天鹅绒者,将焉用之?
貂产辽东处徼建州地及朝鲜国。其鼠好食松子,夷人夜伺树下,屏息悄声而射取之。一貂之皮,方不盈尺。积六十余貂,仅成一裘。服貂裘者,立风雪中,更暖于宇下;眯入目中,拭之即出,所以贵也。色有三种:一白者曰银貂,一纯黑,一黯黄(黑而毛长者,近值一帽套已五十金)。
凡狐、貉,亦产燕、齐、辽、汴著道。纯白狐腋裘价与貂相仿;黄褐狐裘,值貂五分一,御寒縕体功用次于貂。凡关外狐,取毛见底青黑,中国者吹开见白色,以此分优劣。
羊皮裘,毋〔母〕贱子贵。在腹者名曰胞羔(毛文略具),初生者名曰乳羔(皮上毛似耳环脚),三月者曰跑羔,七月者曰走羔(毛文渐直)。胞羔、乳羔,为裘不膻。古者羔裘为大夫之服,今西北搢绅亦贵重之。其老大羊皮,硝熟为裘,裘质痴重,则贱者之服耳,然此皆绵羊所为。若南方短毛革硝,其鞟如纸薄,止供画灯之用而己。服羊裘者,腥膻之气,习久而俱化,南方不习者不堪也,然寒凉渐杀,亦无所用之。
麂皮去毛,硝熟为袄裤,御风便体,袜靴更佳。此物广南繁生外,中土则积集楚中,望华山为市皮之所。麂皮且御蝎患,北人制衣面外,割条以缘衾边,则蝎自远去。
虎豹至文,将军用以彰身;犬豕至贱,役夫用以适足,西戎尚獭皮,以为毳衣领饰。襄、黄之人,穷山越国,射取而远货,得重价焉。殊方异物,如金丝猿,上用为帽套;扯里狲,御服以为袍,皆非中华物也。兽皮衣人,此其大略。方物则不可殚述。飞禽之中,有取鹰腹雁协(胁)毳毛,杀生盈万乃得一裘,名天鹅绒者,将焉用之?
裘
qiú
〈名〉
(1) (形声。从衣,求声。本义:皮衣。古代“求”、“裘”同字)
(2)同本义 [fur coat]
裘,皮衣也。——《说文》
裘所以佐女功助温也。——《白虎通·衣裳》
掌为大裘——《周礼·司裘》。注:“大裘,黑羔裘。”
世以为裘者。——《淮南子·泛论》。注:“裘孤之属也。”
良治之子,必学为裘。——《礼记·学记》
冬日麑裘。——《韩非子·五蠹》
狐裘不暖。——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裘葛之遗。——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裘马过世家。——《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裘马甚都(车马衣裘十分华美);裘膻(裘皮和膻气。代指清兵);狐裘;裘氏(周礼官名。制皮衣的工匠);裘冕(上古帝王祭天时所穿戴的衣冠)
(4) 古代制皮工匠的一种 [furrier]
自己慢慢参考嘛!
出裘发粟的文言文翻译
景公在位时,连下三天雪还不放晴。景公披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景公在位时,连下三天雪还不放晴。景公披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