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薛季昶传文言文翻译

裴垍传 文言文的翻译?

翻译

裴光德在中书省(指宰相府)任职时,有个官职也不小的老朋友从远方来拜访他。裴公招待他相当优厚,举止行动相当亲切。朋友在他的府第内毫无拘束之感。乘机请求他在京城官府谋个判司做做。裴光德对他说: “您确实是个有能力的读书人,但是这官给您做不合适。我不敢因为老朋友的私情而败坏了朝廷的制度。要是往后有瞎了眼的宰相同情你,可能会获得这个官职。至于我,万万不会这样做。”   从文中看出裴光德是个怎样的人?   裴光德是一个大公无私,不徇私情,不轻易给故人谋一官半职,任人唯贤的人。

文言文薛季昶传即将之儋…… 行事至是耶,怎么翻译

【原句】

及将之儋州,惧庆立见杀,将往广州,又恶楚客,乃叹曰:“薛季昶行事至是耶!”

【译文】

等到(他)将要到儋州时,担心周庆立被杀,将要去广州,又憎恶光楚客,于是叹息说:“薛季昶做事到了这种地步啊!”

附录:

旧唐书薛季昶传

【原文】

薛季昶,绛州龙门人也。则天初,上封事,解褐拜监察御史。频按制狱称旨,累迁御史中丞。万岁通天元年,夏官郎中侯味虚统兵讨契丹不利,奏言“贼徒炽盛,常有蛇虎导其军”。则天命季昶按验其状,便为河北道按察使。季昶先驰至军,斩味虚以闻。又有藁城尉吴泽者,贪虐纵横,尝射杀驿使,截百姓子女发以为髢,州将不能制,甚为人吏所患。季昶又杖杀之。由是威震远近,州县望风慑惧。然后布以恩信,旌扬善吏。有汴州孝女李氏,年八岁,父卒,柩殡在堂十余载,每日哭临无限。及年长,母欲嫁之。遂截发自誓,请在家终养。及丧母,号毁殆至灭性,家无丈夫,自营棺椁,州里钦其至孝,送葬者千余人。葬毕,庐于墓侧,蓬头跣足,负土成坟,手植松柏数百株。季昶列上其状,有制特表门闾,赐以粟帛。

久视元年,季昶自定州刺史入为雍州长史,威名甚著,前后京尹,无及之者。俄迁文昌左丞,历魏、陕二州刺史。长安末,为洛州长史,所在皆以严肃为政。

神龙初,以预诛张易之兄弟功,加银青光禄大夫,拜户部侍郎。时季昶劝敬晖等因兵势杀武三思。晖等不从,竟以此败,语在《晖传》。季昶亦因是累贬,自桂州都督授儋州司马。初,季昶与昭州首领周庆立及广州司马光楚客不协。及将之儋州,惧庆立见杀,将往广州,又恶楚客,乃叹曰:“薛季昶行事至是耶!”因自制棺,仰药而死。

睿宗即位,下制曰:“故儋州司马薛季昶,刚干义烈。早承先顾,驱策中外,绩誉昭宣;有庄、汤之推举,同汲黯之强直。属丑正操衡,除其异己,横加窜责,卒至殂亡。言念忠冤,有怀嘉悼。可赠左御史大夫,仍同敬晖等例,与一子官。”

【译文】

薛季昶,是绛州龙门人。武则天初年,他呈上一篇奏疏,因此脱去布衣被授予监察御史之职。多次巡视所管辖的监狱很合皇上的心意,多次升迁做了御史中丞。万岁通天元年,夏官郎中侯味虚率兵讨契丹出兵不利,他上奏说“贼人势力非常强大,常常有蛇虎给他们军队作前导”。武则天命令薛季昶调查验证实情,并就此担任河北道按察使。薛季昶首先骑马赶到军营,斩杀了侯味虚并上报朝廷。又有一个叫吴泽的藁城尉吏,贪婪暴虐横行霸道,曾经射杀驿站的使者,剪掉百姓子女的头发作为假发,州里的将领不能制止他,很是被百姓官吏所痛恨。薛季昶又把他杖打而死。从此薛季昶的威名震惊远近,州县官吏一听到他的风声就害怕。之后薛季昶又广施恩典诚信,表彰好的官吏。汴州有个姓李的孝顺女子,年龄八岁,死了父亲,灵柩在厅堂里放了十余年,她每天到灵前不停地哭泣。等到他年长一些后,她的母亲准备把她嫁出去。她于是剪掉头发自己发誓,请求留在家里为母亲送终养老。等到母亲去世,家里没有男子,自己料理棺木下葬。州里钦佩她非常孝顺,送葬的有一千多人。安葬完毕,她在墓旁盖一所房子,蓬头赤脚,背来黄土建成坟墓,亲手种植几百棵松柏。薛季昶列出以上情况,订立规制特在乡里进行表彰,并赐给她粮食布帛。

久视元年,薛季昶从定州刺史升为雍州长史,声名卓著,前后的长官没有人能赶上他。不久升迁文昌左丞,历任魏、陕二州刺史。长安末年,任洛州长史,所在之地执政都严谨清肃。

神龙初年,因为参与策划并诛杀张易之兄弟有功,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当时薛季昶劝敬晖等乘借兵势铲除武三思。敬晖等不听从,最终因此失败,事情记录在《敬晖传》里。薛季昶也因此多次被贬,从桂州都督被任命为儋州司马。当初,薛季昶与昭州首领周庆立以及广州司马光楚客不和,等到将要到儋州,担心周庆立被杀,将去广州,又憎恶光楚客,于是叹息说:“薛季昶做事到了这种地步啊!”于是自己备了一副棺材,服毒而死。

睿宗即位,颁下诏令说:“已故的儋州司马薛季昶,刚烈正直又讲义气。从前受到先帝的顾爱,驰骋中外,政绩和声誉显赫;有庄、汤一样举荐贤能的美德,有同汲黯一样倔强正直的品行。适逢嫉妒正直的人操持权柄,铲除异己,到处流窜自责,最终自杀而死。感念他的忠直和冤屈,值得悼念嘉奖。可以追赠左御史大夫,仍然同敬晖官级相同,给他儿子一个官职。”

注:另“参考译文”链接网址:http://www.exam58.com/gzgswk/15376.html

薛濬传文言文翻译全文

薛濬,字道赜,是刑部尚书、内阳公薛胄同一祖父的堂弟。父亲薛琰,是北周的渭南太守。薛濬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成了孤儿,因为奉养母亲非常孝敬而闻名。幼年好学,有志气和操行,到长安求师。当时刚刚平定江陵,何妥回到国中,见到薛濬认为他很出色,就把经书和学问传授给他。北周天和年间,继承了虞城侯的爵位,做过纳言上士、新丰令。

隋文帝初年,提拔为尚书虞部侍郎,不久转为考功侍郎。皇帝听说薛濬侍奉母亲至纯至孝,因为他的母亲年龄大了,就赐给车舆冠服与各种仪仗和几案拐杖,四季珍奇贵重的食物。当时的人以之为荣。后来他的母亲生病,薛濬非常忧伤容貌憔悴,亲朋好友都认不出他来了。等到为母亲守丧,皇帝诏令鸿胪寺帮助处理丧事,把薛濬的母亲送回到夏阳埋葬。当时是隆冬极寒的天气,薛濬披麻戴孝赤足步行,顶霜冒雪,从京都到家乡,走了五百多里路,脚被冻得脚指头脱落,冻疮破了鲜血淋漓,朝廷和民间都为他感到伤痛。州县里赠给他办理丧事的财物,没有接受一份。不久朝廷就起用他令他返职处理政事,薛濬多次陈述诚心,请求完成守孝丧制,皇帝下诏不准许。等他到了京城,皇帝见他因居丧过哀而极度瘦弱,为此容貌都变了,环顾群臣说:“我见到薛濬因为居亲丧悲伤异常而毁损身体,不由心中也感觉到悲伤。”赞叹称异了很长时间。薛濬到底经不住丧母的悲伤,病重将要离开人世。他的弟弟薛谟当时做晋王府的兵曹参军事,在扬州,薛濬给薛谟留下书信说:

“只是想到你一个人孤身做官,远在边地,顾念到这样的遗憾,怎么能够说得出来呢。刚才已经写下书信,希望能够与你当面永诀,忍着不死等待你回来,已经过了十天了。你仍然还没有来,就成了过往。思念切切,成为永别,这遗憾没法言说啊!保重吧,保重吧!”

信写完后薛濬就死去了,时年四十二岁。有司把这件事情通报,高祖为薛濬痛哭流涕,派遣使者送去册书吊祭。

薛濬性格清廉节俭,死的时候家里没有遗产。薛濬还是小孩时,和同宗族中的小孩子在小溪边玩耍,见到一条有角和脚的黄蛇,召集小孩子们一起看,却没有能够看到的。薛濬认为这是不祥的,回家以后非常忧愁憔悴。母亲逼问他,薛濬实话实说。当时有西域来的僧人到薛濬家求食,薛濬的母亲非常害怕地把这件事情告诉他,胡僧说:“这是你儿子吉祥的应验。而且这个小孩很早就有名声和地位,然而寿命不过是六七四十二岁罢了。”说完就走了,一下子就不见了人影,当时人们都很惊异。后来薛濬死在四十二岁,六七这样的预言,于是应验了。

薛溶传

薛濬,字道赜,刑部尚书、内阳公胄之从祖弟也。父琰,周渭南太守。濬少丧父,早孤,养母以孝闻。幼好学,有志行,寻师于长安。时初平江陵,何妥归国,见而异之,

授以经业。周天和中,袭爵虞城侯,历纳言上士、新丰令。

开皇初,擢拜尚书虞部侍郎,寻转考功侍郎。帝闻濬事母至孝,以其母老,赐舆服机杖,四时珍味,当时荣之。后其母疾,濬貌甚忧瘁,亲故弗之识也。暨丁母艰,诏鸿

胪监护丧事,归葬夏阳。于时隆冬极寒,濬衰绖徒跣,冒犯霜雪,自京及乡,五百余里,足冻坠指,疮血流离,朝野为之伤痛。州里赗助,一无所受。寻起令视事,济屡陈诚款,

请终丧制,优诏不许。及至京,上见其毁瘠过甚,为之改容,顾谓群臣曰:“吾见薛濬哀毁.不觉悲感伤怀。”嗟异久之。溶竟不胜丧,病且卒。其弟谟时为晋王府兵曹参军事,

在扬州,潜遗书与谟曰:

吾自释耒登朝,于兹二十三年矣。虽官非闻达,而禄喜逮亲,庶保期颐,得终色养。何图精诚无感,祸酷荐臻, 兄弟俱被夺情,苫庐靡申哀诉。是用扣心泣血,陨气摧魂者也。

既而创巨衅深,不胜荼毒,启手启足,幸及全归。使夫死而有知,得从先人于地下矣,岂非至愿哉。但念尔伶俜孤宦,远在边服,顾此恨恨,如何可言。适已有书,冀得与汝面诀,

忍死待汝,已历一旬。汝既未来,便成今古,缅然永别,为恨何言。勉之哉,勉之哉!

书成而绝,时年四十二。有司以闻,高祖为之屑涕,降使赍册书吊祭。

潜性清俭,死之日,家无遗资。濬初为童儿时,与宗中诸儿游戏于涧滨。见一黄蛇有角及足,召群儿共视,了无见者。济以为不祥,归大忧悴。母逼而问之,潜以实对。时有

胡僧诣宅乞食,港母怖而告之,僧曰:“此乃儿之吉应。且是儿也,早有名位,然寿不过六七耳。”

言终而出,忽然不见:时咸异之。既而终于四十二,六七之言于是验矣。

旧唐书薛季昶传译文

旧唐书薛季昶传

【原文】

薛季昶,绛州龙门人也。则天初,上封事,解褐拜监察御史。频按制狱称旨,累迁御史中丞。万岁通天元年,夏官郎中侯味虚统兵讨契丹不利,奏言“贼徒炽盛,常有蛇虎导其军”。则天命季昶按验其状,便为河北道按察使。季昶先驰至军,斩味虚以闻。又有藁城尉吴泽者,贪虐纵横,尝射杀驿使,截百姓子女发以为髢,州将不能制,甚为人吏所患。季昶又杖杀之。由是威震远近,州县望风慑惧。然后布以恩信,旌扬善吏。有汴州孝女李氏,年八岁,父卒,柩殡在堂十余载,每日哭临无限。及年长,母欲嫁之。遂截发自誓,请在家终养。及丧母,号毁殆至灭性,家无丈夫,自营棺椁,州里钦其至孝,送葬者千余人。葬毕,庐于墓侧,蓬头跣足,负土成坟,手植松柏数百株。季昶列上其状,有制特表门闾,赐以粟帛。

久视元年,季昶自定州刺史入为雍州长史,威名甚著,前后京尹,无及之者。俄迁文昌左丞,历魏、陕二州刺史。长安末,为洛州长史,所在皆以严肃为政。

神龙初,以预诛张易之兄弟功,加银青光禄大夫,拜户部侍郎。时季昶劝敬晖等因兵势杀武三思。晖等不从,竟以此败,语在《晖传》。季昶亦因是累贬,自桂州都督授儋州司马。初,季昶与昭州首领周庆立及广州司马光楚客不协。及将之儋州,惧庆立见杀,将往广州,又恶楚客,乃叹曰:“薛季昶行事至是耶!”因自制棺,仰药而死。

睿宗即位,下制曰:“故儋州司马薛季昶,刚干义烈。早承先顾,驱策中外,绩誉昭宣;有庄、汤之推举,同汲黯之强直。属丑正操衡,除其异己,横加窜责,卒至殂亡。言念忠冤,有怀嘉悼。可赠左御史大夫,仍同敬晖等例,与一子官。”

【译文】

薛季昶,是绛州龙门人。武则天初年,他呈上一篇奏疏,因此脱去布衣被授予监察御史之职。多次巡视所管辖的监狱很合皇上的心意,多次升迁做了御史中丞。万岁通天元年,夏官郎中侯味虚率兵讨契丹出兵不利,他上奏说“贼人势力非常强大,常常有蛇虎给他们军队作前导”。武则天命令薛季昶调查验证实情,并就此担任河北道按察使。薛季昶首先骑马赶到军营,斩杀了侯味虚并上报朝廷。又有一个叫吴泽的藁城尉吏,贪婪暴虐横行霸道,曾经射杀驿站的使者,剪掉百姓子女的头发作为假发,州里的将领不能制止他,很是被百姓官吏所痛恨。薛季昶又把他杖打而死。从此薛季昶的威名震惊远近,州县官吏一听到他的风声就害怕。之后薛季昶又广施恩典诚信,表彰好的官吏。汴州有个姓李的孝顺女子,年龄八岁,死了父亲,灵柩在厅堂里放了十余年,她每天到灵前不停地哭泣。等到他年长一些后,她的母亲准备把她嫁出去。她于是剪掉头发自己发誓,请求留在家里为母亲送终养老。等到母亲去世,家里没有男子,自己料理棺木下葬。州里钦佩她非常孝顺,送葬的有一千多人。安葬完毕,她在墓旁盖一所房子,蓬头赤脚,背来黄土建成坟墓,亲手种植几百棵松柏。薛季昶列出以上情况,订立规制特在乡里进行表彰,并赐给她粮食布帛。

久视元年,薛季昶从定州刺史升为雍州长史,声名卓著,前后的长官没有人能赶上他。不久升迁文昌左丞,历任魏、陕二州刺史。长安末年,任洛州长史,所在之地执政都严谨清肃。

神龙初年,因为参与策划并诛杀张易之兄弟有功,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当时薛季昶劝敬晖等乘借兵势铲除武三思。敬晖等不听从,最终因此失败,事情记录在《敬晖传》里。薛季昶也因此多次被贬,从桂州都督被任命为儋州司马。当初,薛季昶与昭州首领周庆立以及广州司马光楚客不和,等到将要到儋州,担心周庆立被杀,将去广州,又憎恶光楚客,于是叹息说:“薛季昶做事到了这种地步啊!”于是自己备了一副棺材,服毒而死。

睿宗即位,颁下诏令说:“已故的儋州司马薛季昶,刚烈正直又讲义气。从前受到先帝的顾爱,驰骋中外,政绩和声誉显赫;有庄、汤一样举荐贤能的美德,有同汲黯一样倔强正直的品行。适逢嫉妒正直的人操持权柄,铲除异己,到处流窜自责,最终自杀而死。感念他的忠直和冤屈,值得悼念嘉奖。可以追赠左御史大夫,仍然同敬晖官级相同,给他儿子一个官职。”

注:另“参考译文”链接网址:http://www.exam58.com/gzgswk/15376.html

文言文翻译

释义fán

①<形>草木生长茂盛。《周易?坤》:“天地变化,草木~。”

②<动>繁殖;生息。《汉书?公孙弘传》:“阴阳和,五谷登,六畜~。”

③<形>众多。《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

fān

①<名>通“藩”,屏障。《诗经?大雅?崧高》:“四国于~,四方于宣。”

②<名>通“番”,古代对汉族以外各族及异国的通称。《周礼?秋官?大行人》:“九州之外,谓之~国。”

方法指导

(一)遵循三条原则:

1、信:要使译文准确无误,忠实原文意思,如实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2、达:就是要通顺畅达,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就是 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坚持四个步骤:

1、审:看清文句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如省略、倒装、活用等。

2、切:以词为单位把句子切开,然后用下面介绍的六种方法逐一加以解释。

3、连:再把解释好的词义按照现代的汉语习惯连缀成一个语义通畅的句子。

4、誊:翻译完毕,带回原文,仔细检查,誊上卷子;要注意字迹工整,笔画清晰,不写错别字。

(三)熟悉六种方法:

1、留——凡是有古今意思相同的词语,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冠名、地名、人名、器物明、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没有必要作变动。

例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08全国卷Ⅰ)

译文: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2、对——将已由单音节发展成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对译时主要有下面两种情况:

(1)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者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语作为语素之一)。

例如: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04湖北卷)

译文:不能用阿附邪恶、陷害忠正的手段达到免祸的目的。

(2)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

例如: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07江西卷)

译文: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责职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了。

3、拆——文言中有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有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要拆成两个单音词来翻译,而不能用白话中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

例如:如古语里面的‘是非’应该翻译成:“这不是”,“设备”应该翻译成“设置防备”。

4、增——增补句子的省略成分和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1)句子的省略部分一定要补出来。

例如: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07上海卷)

译文: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

(2)词类发生活用时候,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例如:郭异之,持以白王。(07广东卷)

译文:郭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5、删——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者为语气助词,或者表示停顿,或者是凑足音节,或者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候可以删去,而不必硬译。

例如:盖忠臣执义(07全国卷Ⅰ)

译文:忠臣坚持道义。

6、调——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子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语法的习惯。

例如: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麋哺饿者于其下。(07湖北卷)

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株槐树,枝叶繁茂,他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那些饥民吃。

(四)关注七个重点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以下七个关注点:

1、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08全国卷Ⅰ)

译文: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

例2: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08山东卷)

译文: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关键点:“无论”(两个单音词)“樵”(名作动)“归”(使动))

例3: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05湖北卷)

译文: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例4: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06湖北卷)

译文: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粒”活用为动词,吃粮食。

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判断句](08浙江卷)

译文:(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解说:无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例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宾语前置句](08全国卷Ⅱ)

译文: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解说:结构助词“斯”为提宾标志,“罪人斯戮”即“戮罪人”。

例3. 及得召见,遂见亲信。[省略句](08江苏卷)

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解说:该句的主语是传主吴汉,召见他的应是帝王,可见原文“召见”前省去了“帝”。

例4.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被动句](08安徽卷)

译文: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不能接受诏令。

解说:无语言标志的被动句,“不容”即“不被宽容”。

例5: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06湖北卷)

答案:(2)有了小的过失,又不忍督责鞭笞,他们之所以享有清雅的名声,是因为(朝廷)掩饰他们的过错。(4分)

【解析】重点词:纤微过失意思是有小的过错;捶楚,用杖打。省略句。

3、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1、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08四川卷)

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得分点“故”为“原来” “ 谢”为“推辞”)

例2、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08四川卷)

译文: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得分点“发”为“打开”,“置”为“丢弃”,“ 以”为“认为”“ 至行”为“崇高品行”)

例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2020年高考湖北卷)

译文:李超最初不说,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分析:此句中的“乃以告僧”省略了主语、宾语和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语,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他们补出来。

4、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例1. 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古今异义,实词)(08江苏卷)

解说:这里的“亲信”是“亲近信任”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常指“亲近而信任的人”。

例2.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古今异义,虚词)(08山东卷)

解说:这里的“无论”是“不要说”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是表示无条件关系的连词。

5、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

例1: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2020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中的“耕佣”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耕”和“佣”两个词,意思是“种田”“做工”。按照评分标准如若不能解释出“佣”的含义要扣分。所以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2:遂大困,寻死富阳。(2020年高考山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该句应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6、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1. 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复合虚词)(08宁夏、海南卷)

解说:“所以”,由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构成,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可译为“用来……的方式”。

例2. 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复合虚词)(08江苏卷)

解说:“何意”,由疑问代词“何”与名词“意”构成,询问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为什么”。

例3.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复合虚词)(08天津卷)

解说:“是其”由两个代词构成,用作主语通常偏指“是”,“是其”应译为“这”。

例4. 非若吏人、百姓然(固定格式)(08上海卷)

解说:“若……然”,由动词“若”和助词“然”组成,表示比拟,可译为“像……似的”。

例4.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固定格式)(08安徽卷)

解说:“岂……哉”,由副词“岂”和语气词“哉”组成,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呢”。

例5.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固定格式)(08湖北卷)

解说:“虽……亦”,由连词“虽”和副词“亦”组成,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即使……也”。

例6:其李将军之谓也!(2020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是……”。如不清楚此格式很容易误译成:大概是李将军说的吧!正确的翻译应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例7: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2020年高考湖北卷)

分析:此句中的“无以……”是固定格式,应译为“没有用来……的”。所以此句正确的翻译为: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能够取代薛季昶的。

例8: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此句中的“……孰与……”是固定格式,应译为“与……相比……”。即此句应译为: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

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无乃……乎?(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

7、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目前高考试题中虽然此知识点设题并不多,但今后是否会加大这方面的力度,我们很难知道。因此对这一知识点略做说明以备后患。

例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991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辞方式很容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例2:峰极危者,必跃而居其颠;洞极遂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2020年高考上海卷)

分析:该句中的“猿挂蛇行”是比喻的修辞方式,应译为“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如果不了解此修辞就很容易翻译错误。

例3: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

分析: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4: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如果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要考查以上内容。因此,我们在文言文翻译的备考过程中,重点要从上述角度,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而做到胸有成竹。惟其如此,我们才不会事半功倍。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名师指导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求采纳、、、、、、)

文言文翻译,时季昶劝敬晖等因兵势杀武三思.晖等不从,究竟以此言败,语在《晖传

时季昶劝敬晖等因兵势杀武三思。晖等不从,竟以此败,语在《晖传》。

释义:当时薛季昶劝敬晖等人借着军队的力量杀掉武三思,敬晖等人不听从,最终因为这个缘故而失败,此事的具体内容记录在《敬晖传》里。

这段话出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试翻译如下:

当初,季昶规劝敬晖等人乘着兵力强大杀死武三思,敬晖等人不同意,(后来)竟是因为这些话惨遭失败(吃药自杀)。这段故事记录在《敬晖传》中。

翻看了有关史书的记载,应该不会错,满意不要忘了采纳哦!

薛季昶传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