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弟确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与弟侄》的翻译!要翻译!

唐·杜荀鹤 《与弟侄》白话释义:

虽然住的屋子简陋但知识却没有变少,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故乡虽然在打仗,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原文: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荀鹤为侄子的书堂所题的诗,目的是勉励侄儿为了终身的事业,要珍惜光阴,勤奋学习。

文章赏析:

全诗前句谆谆教诲,年轻时不要怕经历辛苦磨难,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事业打下基础;后句是危言警示,不要在怠惰中浪费光阴,说明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

首联先叙侄子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他信守儒家尊奉的道德规范,重视修身立德,“家山虽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礼乐风”。对比之中既明弟侄的勤勉好学,更显其卓然的高洁品格。

颈联则由人写到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我们可以想见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尾联是对侄子的劝勉之辞,劝弟侄莫荒废时光、学业。

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令你不能不佩服诗人的艺术之高超。这是就全篇来说的,若就其佳句来说,真如行山阴道上,令人应接不暇。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人砚池中”,写景诗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却又自然晓畅。同时,这首诗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体现的是杜荀鹤的一个显著艺术特征。杜荀鹤是唐末时一位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诗学杜甫、白居易,以揭露弊政,反映民生疾苦为宗旨,注重弘扬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作品原文

题弟侄书堂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1]

作品译文

虽然住的屋子简陋但知识却没有变少,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   故乡虽然在打仗,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水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   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1]

养蚕种桑,不只是为了得到桑叶;用桑叶喂蚕,不只是为了把蚕养大。到蚕吐茧并且丝成时,不仅是没有桑叶,就是蚕也死了。取其中的精华,除去其中的糟粕;取其中的神韵,去掉其中的外表,这不就是所说的在胸中积累万卷书可是不留一个字吗。

养蚕种桑,不只是为了得到桑叶;用桑叶喂蚕,不只是为了把蚕养大。到蚕吐茧并且丝成时,不仅是没有桑叶,就是蚕也死了。取其中的精华,除去其中的糟粕;取其中的神韵,去掉其中的外表,这不就是所说的在胸中积累万卷书可是不留一个字吗。

种桑养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蚕丝,学习也是一样,面对各种各样的事物,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其中的神韵,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兄弟争产文言文翻译

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刘元卿《应谐录》〕

〖译文〗从前,有个人看见大雁在飞翔,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并说道:“一射下就煮来吃。”

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栖息的雁煮着吃好,鸿雁还是烤着吃好。”

两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儿,请他分辨是非。社伯说:“就煮一半,烤一半吧。”

兄弟俩都高兴地同意了。可再次去射雁时,那雁早就飞走了。

【注释】

1. 燔(fán):烤。

2.讼(sòng):裁决。

3.社伯: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社伯是一社之长。

4.援:拉。

5宜:适合。

6索;寻找,寻求。

「道理」

不要一味无休止去争论做一件事的方法,而错过完成它的机会。

引申其意是完成一项事业,实现一个理想,就象猎雁而烹一样,不但有阶段性,而且还有时效性。不完成前一个阶段的任务,是无法进入下一个阶段的;不把握时机即使条件具备了,同样无法达到目的。

〈寓意〉

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轻重缓急,否则一事无成。

翻译文言文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秘密行军前来(袭击),(就)可以占领郑国.”

秦穆公把这件事向蹇叔征求意见.受叔说:“使军队劳累去袭击远方(的国家),(这样的事我还)没有听说过.军队(远征)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主人对秦军的进攻已作防备,(这)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必定了解,(军队)劳苦却没有用武之地,一定会有违背军纪不服约束的情绪.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拒绝了(蹇叔的劝告).召集盂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出征.蹇叔对着出征的秦军哭,说:“孟子!我(今天)看着(我们的)军队出征(日后)看不到我们的军队回来呵!”秦穆公(听到这话)派人对他说:“你懂得什么!如果你只活到七十岁,(那)你坟上的树已经两手合抱那么粗了!”受叔的儿子参加了(这次出征)队伍,(泰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定在肴山伏兵截击(我们秦国的)军队.帮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的一座,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肯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骨头.”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军).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国的军队经过周都城的北门,战车上左右两旁的武士(虽然)脱下盔甲下车,(但是上车时)跳跃登车的有三百辆兵车(的士兵).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现象,就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肯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不讲礼貌就纪律不严.进人险境而纪律不严,又不讲谋略,能够不失败吗?”

(秦军)到了滑国,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上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到敝国,愿意慰劳您的部下,(这点东西)不成敬意.敝国因为您的部下要来停留,住一天就供给(你们)一天的饮食用品;(如果你们的队伍)要开拔,(我们)就准备好一夜的保卫工作.”并立即派人到郑国报告.

郑穆公派人去查看杞子等人住的地方,(原来杞子、逢孙、杨孙这一帮人)已经收拾好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淮备给秦军做内应了).(郑穆公)派皇武子辞谢(杞子等人),说:“你们久居我国,因此我们的干肉、粮食、牲口都供应完了.在你们将要走的时候,郑国有兽园,就像秦国有兽园一样,你们可以(随便)猎取其中的糜鹿(供你们在路上食用),使我国得到休息,怎么样?”(听到这话,)杞子逃到齐国去,逢孙、杨孙逃到宋国去.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如果)去攻打它不能取胜,(如果)包围它又没有后援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就顺路)灭了(小小的)滑国回秦国去了.

晋军统帅原诊说:“秦国违背了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心而使百姓劳苦,(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机会).送上门的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可(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不会有好结果.一定要讨伐秦军!”荣枝说:“(还)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却攻打它的军队,难道是因为死了国君(就违背他的意愿)吗?”原诊驳说:“秦国不哀悼我国新丧举哀,却进攻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有什么恩惠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留下祸患.’(攻打秦军是)考虑到子孙的利益,(这)能说是死了国君就违背他的意愿吗!”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发姜戎的军队.晋襄公穿上染黑的丧服(出征),(让)梁弘(为他)驾驭战车,(让)莱驹担任车右护卫.(这一年)夏季四月辛已(这一天),晋军在肴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凯旋.于是,以黑衣为丧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开始穿黑色丧服.

文赢替(孟明等)三个元帅请求,说:“这三人的确是挑拨我们秦晋两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能得到这三人,吃了他们的肉还不解恨,您何必屈尊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去在秦国受刑,以满足秦国国君的愿望,(你看)如何?”晋襄公答应了她.

先诊朝见晋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到哪里去了).晋襄公说:“夫人为这件事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转气愤地说:“战士竭尽全力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妇人几句话就从都城把他们放走了,毁弃了自己的战果而长了敌人的气焰,(晋国)灭亡不要多久了!”(说罢,)不顾是在襄公面前,就吐了口唾沫.

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黄河边,(孟明等人)已经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的马,假托是晋襄公的命令,拿马送给孟明(想把他诱到岸上,以便捉住他们).盂明在船上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被囚系的臣子杀死用血涂鼓,而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刑,(如果)敝国国君把我们杀了,(虽然)死了,也将不磨灭.如果赖晋君的恩惠,敝国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将要来拜谢晋君的恩赏.”

秦穆公穿着没有文采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向着军队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撤换孟明这是我的错误,大夫们有什么罪?并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你们的大功.”

将军李广,陇西郡成纪县人。他的先祖叫李信,秦朝时任将军,就是追获了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他的家原来在槐里县,后来迁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李广的堂弟李蔡,也被任为中郎。二人又都任武骑常侍,年俸八百名。李广曾随从皇帝出行,常有冲锋陷阵、抵御敌人,以及格杀猛兽的事,文帝说:“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

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还要把每个实虚词的解释了解透彻,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样,如果这篇文章有很多字你不认识,那么你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我想到现在我们同学已经有80%的实虚词已经了解,剩下的时间看一下并用笔标记一下你不会的那些实虚词并把它背诵下来。接下来我们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及做题技巧。

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初读全文

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作者写人物传记 ,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往届有些考生在读文言语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应该说,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你应该明白,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紧张。

第二步:细读题目

在这一步骤当中,须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同时这一步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利用好几道题目,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概括题等,因为在它们身上,你可以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选择题(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或者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此题信息量非常大,虽然其中肯定有一项或几项不符题意,但错误的也往往只是些小问题。因此通过看最后一题,你对文意的把握必将会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有个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重读全文

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既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通过这一步阅读之后解答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也就驾轻就熟了。

应该说文言应试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学生须加以掌握和运用。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二文言文阅读做题技巧

1要善于借助。例如,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这一阶段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

2代入法----知识迁移。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3排除法----信息筛选题

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4 析结构

推断它在文章中的结构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

翻译文言句子可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1、结合语境,把握句意。

要翻译好一个句子,必须对整篇文章有一总体把握。将你要翻译的那个句子放在整个语段中进行揣摩,这样才能基本把握所翻句子的大概意思。有些同学在初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有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词语上纠缠,结果反而难以明其意。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善于前后推导,整体把握语意。

2、落实句式特点。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每种句式都有其特定的标志,我们要识记一些典型例句并加以归纳整理。在翻译句子之时,先判断句式,然后在翻译时要翻出这种句式的特点来。如省略句就必须补出它所省略的成份,当然补充部分须加小括号;倒装句就必须按正常的语序来翻译;原句是疑问句,所译出的句子也应加上问号。文言文中还有一种极其特殊的现象:文言文固定格式。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固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结构,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一旦你没有准确判断出固定结构,那么你的翻译就会差之千里。详细类型见上所举。

3、落实重点虚词和实词。

要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如“沛公军灞上”一句就考了词类活用的知识点,如果“军”字翻译错了,那就要失分了。所以在考试时应特别注意这些语法现象(包括虚词的一词多义),一旦涉及必须准确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就是要准确地译出原文的内容,忠实原文,不曲解,不任意添加或删减;“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流畅;“雅”则要求译文尽量生动形象,特别是对描写性的语句,翻译时要传神。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在译文中,要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包括句末的标点。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怎样才能达到上述要求呢?这就得讲究翻译的方法。

翻译的基本方法

有五种,即:留、补、换、改、删。

1、留。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

例①:赵惠文王五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划线的分别是帝王记年、古地名和古官职名,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

2、补。即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补充部分要加小括号。

例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出。

例③: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

这句话应译成:距离华山洞百余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3、换。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例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带点部分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问题)。

例⑤: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的“修”现在讲“长”,这里指身高;“服”现代讲“穿戴”。这方面例子很多。比如,古人讲“书”,现在讲“信”;古人讲“目"”,现在讲“眼睛”;古人讲“首”,现在讲“头”;古人讲“食”,现在讲“吃”等等。都要译为现代的指称。

4、改。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主要有下列几种:

(1)宾语前置句。

例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莫我肯顾”就是“莫肯顾我”,属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都要改为现代常规语序。

(2)定语后置。

例⑦: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划线部分要按“求可使报秦之人”来译。

(3)状语后置。

例⑧: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句中划线部分译成时要放在“短屈原”前面作状语。

(4)谓语前置

例⑨: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中的“安在”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提在主语“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之前了,翻译时要改语序。

5、删。有些文言虚语在句中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只有某些作用,有的起舒缓语气、凑足音节的作用;有些在句中,有些在句末,也有在句首的,如“夫”、“盖”等。对这些虚词,翻译时可酌情删去,即不必译出。

例⑩: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句中的两个“也”都是起舒缓语气作用的,“而”是起连接作用,都不必译出。又如“之”字,在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和标示宾语置、定语后置时,都不必译出。

以上介绍的五种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在具体翻译时综合运用。文言文的选段固然在课外,但对于虚词、实词、句式等知识点的复习则应当立足课本,考前同学们必须化上一定的时间将课文中的文言文翻阅熟读,仔细研读课文,包括注释。最好能对每册的文言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

翻译口诀

通读全文,领会大意;句不离文,词不离句;联想推敲,辨别仔细;字字落实,

坚持直译;补充省略,调整词序;专门名词,不必翻译;语句通畅,忠实原意

刘禹锡《鉴药》

刘子闲居,有负薪之忧,食精良弗知其旨。血气交沴,炀然焚如。

客有谓予:“子疾病积日矣,乃今我里有方士,沦迹于医,厉者造焉而美肥,跛者造焉而善驰,矧常病邪?

将子谒诸!”予然之,之医所。切脉、观色、聆声,参合而后言曰:“子之病,其兴居之节舛、衣食之齐乖所由

而致也。今夫藏鲜能安谷,府鲜能母气,徒为美疹之囊橐耳。我能攻之。”乃出一药丸,可兼方寸,以授予曰:“

服是足以瀹昏烦而锄蕴结,销蛊慝而归耗气。然中有毒,须其疾瘳而止,过当则伤和,是以微其剂也。”予受药

以饵,过信而膇能轻,痹能和;涉旬而苛痒绝焉,抑搔罢焉;逾月而视分纤,听察微,蹈危如平,嗜粝如精。

或闻而庆予,且关言曰:“子之获是药,几神乎!诚能遭己。顾医之态,多啬术以自贵,遗患以要财,盍重

求之,所至益深矣。”予昧者也,泥通方而狃既效,猜至诚而惑剿说,卒行其言。逮再饵半旬,厥毒果肆,岑岑

周体,如痁作焉。悟而走诸医,医大咤曰:“吾固知夫子未达也!”促和蠲毒者投之,滨于殁而有喜;异日,进

和药,乃复初。”

刘子慨然曰:“善哉医乎!用毒以攻疹,用和以安神,易则两踬,明矣。苟循往以御变,昧于节宣,奚独吾

侪小人理身之弊而已。

翻译:刘某(作者)闲居(家中),得了病,吃精良的食物不知道是什么味道。血脉和元气都不通畅,滚烫

滚烫的如同被火烤灼着似的。

有个客人对我说:“您的病很多日子了,如今我那有个方士(会方术之人),沦落混迹于医生(看来古代方

术高于医术。)得麻风病的去他那治疗会变成漂亮而健康的人,瘸子去他那治疗会变成善于奔跑的人,更何况常

见的疾病呢?请您去他那吧!”我同意了,来到医生那。把脉、看气色、听声音,综合诊断后他说:“您的病,

是因为起居作息时间节奏紊乱,衣食住行安排不和谐所导致的。如今五脏很难消化食物,六腑很难养育元气,只

能成为装病灶的皮囊了。我能治好的。”便拿出一枚药丸,大概有一寸见方的两倍那么大,交给我并说:“服用

这枚药丸足够祛除你的昏烦和郁结,消除病症恢复元气。但是药中是有毒的,必须病好了就停药,过量了就会打

破和谐,所以给你的剂量要少。”我拿了药来吃,过了两个晚上肿胀的脚轻松了,麻痹的感觉舒缓了;过了十天

奇痒的感觉没有了,不再会抓挠了;过了一个月可以分辨很细小的东西,听清楚很细微的声音,走高坡如履平地,

吃粗粮如同吃精细的食物。

有的人听说后来庆贺我,并且关心地对我说:“您所得到的药,几乎是神效啊!实在难得遇到啊。观医生的

态度,多是吝啬医术让自己显得高明,留后患让自己有财源,何不再要点药,所达到的疗效更好呢。”我糊涂啊,

拘泥于通常的观点而贪心不满足现有的疗效,猜忌诚心而迷惑于邪说,终于按照他的话去做了。等到再吃了五天

的药,那药的毒性发作,周身胀痛,如同疟疾发作。醒悟了去就医,医生狠狠地责备道:“我就知道你不通事体

啊!”下了和解的要解除毒性,所幸还在危险的边缘;他日,吃了和解的药,便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刘某感慨道:“善哉医术!用毒攻击疾病,用和解之药安定心神,改换了两样都不利,有道理啊。如果遵循

老办法应付变化了的新问题,愚昧地执着于(过去的)章法和普通的见解,岂只是我等小人治疗疾病而已。”

诫弟纬 文言文翻译

翻译: 交朋友的好处,在于得到贤才能人的帮助,因此交友时不能不持仔细慎重的态度。

附资料:

诫 弟 慎 交 友

(刘廙)

【原文】

夫交友之美,在于得贤,不可不详。而世之交者,不审择人,务合党众,违先圣人交友之义,此非厚已辅仁之谓也。吾观魏讽,不修德行,而专以鸠合为务,华而不实,此直搅世沽名者也。卿其慎之,勿复与通。

【译文】

交朋友的好处,在于得到贤才能人的帮助,因此交友时不能不持仔细慎重的态度。可是现在一些人交朋友,不仔细选择对象,只是力图结党成群,违背了前代圣人交朋友的本义,这可不是那种使自己受益又辅助他人的交际了。我看魏讽这个人不注重修炼品行,却专门搞小集团的勾当,华而不实,他简直是个扰乱社会、沽名钓誉的家伙,你可要谨慎,不要和他交往了。

【点评】

本文提出了“交友之美在于得贤”的交友原则是值得肯定的。俗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得就是朋友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容忽视。文章告诫我们要慎重交友,有选择地交往,交往交友要对自己有所帮助。只有思想砥砺、学问切磋、互相帮助、共同促进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反之,吃吃喝喝、请客送礼、相互利用的人只能是害人害己的狐朋狗友。这一点,作家长的尤其应该注意提醒引导孩子。

《给季弟书》文言文翻译

翻译:

辛卯年,我客居粤地已有二十来天了。常常想到我弟弟为人耿直做事谨慎,很期望你有远大的前程,圣人所说的坚强、果敢、质朴、谨慎,你大概都靠得上了;只是刚本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我弟弟却在这方面变成了一个疏字,再变为一个褊字,后又慢慢变成了一个傲字了。

过去我对弟弟你管教很严,最近五六年来,看到弟弟你所确立的志趣及操守,很有建树和气象,能看出你已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人。常想慢慢培养出我弟弟的一腔正气与傲然自立的精神,所以总不忍心过于压制你,再加上我自身常有优柔寡断、迁就纵容的缺点,我弟弟你总是慷慨直言,神色端正,纠正我的不足,不知不觉间成了我敬重的朋友,大凡小的偶尔的过失,我都会宽容你,让弟弟你不会因此而有所犹豫顾忌,能正直做人而又无所顾虑。因为这两点,所以我现在管教你也还是很宽松的。但我这样做就是一种纵容,很想回去跟你畅叙一番。

弟弟你和人一同做事,也是很尽职的,常常缺乏周全的考虑;遇事你从不回避艰难险阻,却不能事先考虑清楚,总认为这样做不会损害大的原则。不关注日常事务中的细节之处,似乎并不会有太大的危害,但因此而做错了事贻误他人,从而又害了自己的事是常常有的。这就是我所说的疏啊。你恨世间恶事,视同仇敌,总是表现在言辞和脸色上;亲朋好友有了过错,你劝了他们还是不听,于是你就轻看那个人;别人不看重你,你总是很生气地远离他;别人的行为中有一点不如你所愿,你就整天心怀愤恨、郁郁寡欢。这真的是心胸狭窄,不能不改变啊。有些人属平庸之辈,你就把他当作平庸之人而轻视人家;有的人地位微贱,你就把他当地位低的人而拒绝往来;你的傲气,总是不肯因为别人而稍稍委屈一下。因此你总是不可一世,欺凌排斥他人。如果长期这样下去不有所警戒,自视甚高而傲视他人,(就会)逐渐招致大的过错。为人粗疏就要坏事,心胸狭小就会接近刻薄,高傲就会隔绝他人而最终被他人隔绝:这三点都是刚直之德的害处啊。但是这几点毕竟是出于刚直,如果能扬其长避其短,就能在古今之人中独自拥有一种造诣了。子夏向孔子请教孝的问题,孔子说:(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先贤们认为内心有真情的人态度一定会平顺温和,平顺温和的人就一定会有愉悦的气色,有愉悦的气色就一定会有和顺之貌。我的弟弟对待父兄总是很恭顺谨慎的,但是和顺之貌怎么反而这么少见呢?难道你没有快乐缺少关爱吗?大概是还缺少一种学问来柔化你那刚直和高傲的品性,使得你想要谦为人下而又不能谦啊。弟弟自勉吧!

原文:

《给季弟书》魏禧

辛卯月日,客粤二旬。每念吾弟介然不苟,颇以远大相期,圣人所谓刚毅木讷,庶几近之;但刚为美德,吾弟却于此成一疏字,生一褊字,又渐流一傲字。

往时我之督弟甚严,近五六年,见弟立志操行,颇成片段。每欲长养吾弟一段勃然挺然之气,不忍过为折抑,又我每有优柔姑息之病,吾弟常能直言正色,匡我不逮,隐吾畏友,凡细故偶失,多为姑容,使弟不生疑忌,矢直无讳。坐此两者,故今之督弟甚宽。然我此等即是姑息,欲归为弟畅言。

弟与人执事,亦颇竭忠,每乏周详之虑;临事时患难险阻都所不避,而不能为先事之计,以为大节无损。诸细行杂务,不留心无大害,然因此失事误人,因以失己者多有之。此则所谓疏也。疾恶如仇,辄形辞色;亲友有过,谏而不听,遂薄其人;人轻己者,拂然去之;行有纤毫不遂其志,则抑郁愤闷不能终朝。此诚褊衷,不可不化。其人庸流也,则以庸流轻之;其人下流也,则以下流绝之;岸然之气,不肯稍为人屈。遂因而不屑一世,凌铄侪辈。长此不惩,矜己傲物,驯致大弊。夫疏则败事,褊则邻于刻薄,傲则绝物而终为物绝:三者皆刚德之害。然皆自刚出之,倘能增美去害,则于古今人中当自造一诣矣。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先儒以为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吾弟之事父兄多恭谨,然婉容愉色抑何少也!岂其无乐爱耶?盖无学问以化其刚,岸然之气,欲下之而不能下也。弟行勉之矣!

背景:

《魏叔子文集》是魏禧的诗文集,包括文二十卷,《目录》三卷,诗八卷,几三十三卷。魏禧的著述据其至魏世节所撰《魏叔子文集凡例》,另外还有《尚书馀》一卷,《左傅经世钞》十卷,《拟秦疏》一卷,《内书》馀皆未见。然魏禧生平著述,主要部分已收在《童鉴》二编等。

《魏叔子文集》以《宁都三魏全集》本傅世。《宁都三魏全集》包括《魏伯子文集》十卷,《魏叔子文集》十三卷,《魏季子文集》十六卷,凡五十九卷,另附侄辈小三魏文集先后刊从两次。初刻于康熙年间,称易堂藏版。

魏禧才情富赡,学识渊博,为文丛横捭阖,瓷肆无忌,句法多奇拗,文意亦艰深。

参考资料

语文网:https://yuwen.chazidian.com/yuedu15917/

给季弟书 魏禧 文言文翻译

《给季弟书》【译文】

辛卯年,我客居粤地已有二十来天了。常常想到我弟弟为人耿直做事谨慎,很期望你有远大的前程,圣人所说的“坚强、果敢、质朴、谨慎”,你大概都靠得上了;只是“刚”本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我弟弟却在这方面变成了一个“疏”字,再变为一个“褊”字,后又慢慢变成了一个“傲”字了。

过去我对弟弟你管教很严,最近五六年来,看到弟弟你所确立的志趣及操守,很有建树和气象,能看出你已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人。常想慢慢培养出我弟弟的一腔正气与傲然自立的精神,所以总不忍心过于压制你,再加上我自身常有优柔寡断、迁就纵容的缺点,我弟弟你总是慷慨直言,神色端正,纠正我的不足,不知不觉间成了我敬重的朋友,大凡小的偶尔的过失,我都会宽容你,让弟弟你不会因此而有所犹豫顾忌,能正直做人而又无所顾虑。因为这两点,所以我现在管教你也还是很宽松的。但我这样做就是一种纵容,很想回去跟你畅叙一番。

你和人一同做事,也是i艮尽职的,常常缺乏周全的考虑;遇事时你从不回避艰难险阻,却不能事先考虑清楚,总认为这样做不会损害大的原则。不关注日常事务中的细节之处,似乎并不会有大大的危害,但因此而做错了事贻误他人,从而又害了自己的事是常常有的。这就是我所说的“疏”啊。你恨世间恶事,视同仇敌,总是表现在言辞和脸色上;亲朋好友有了过错,你劝了他们还是不听,于是你就轻看那个人;别人不看重你,你总是很生气地远离他;别人的行为中有一点不如你所愿,你就整天心怀愤恨、郁郁寡欢。这真的是心胸狭窄,不能不改变啊。有些人属平庸之辈,你就把他当作平庸之人而轻视人家;有的人地位微贱,你就把他当地位低的人而拒绝往来;你的傲气,总是不肯因为别人而稍稍委屈一下。因此你总是不可一世,欺凌排斥他人。如果长期这样下去不有所警戒,自视甚高而傲视他人,(就会)逐渐招致大的过错。为人粗疏就要坏事,心胸狭小就会接近刻薄,高傲就会隔绝他人而最终被他人隔绝:这三点都是刚直之德的害处啊。但是这几点毕竟是出于刚直,如果能扬其长避其短,就能在古今之人中独自拥有一种造诣了。子夏向孔子请教孝的问题,孔子说“(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先贤们认为“内心有真情的人态度一定会平顺温和,平顺温和的人就一定会有愉悦的气色,有愉悦的气色就一定会有和顺之貌”。我的弟弟对待父兄总是很恭顺谨慎的,但是和顺之貌怎么反而这么少见呢?难道你没有快乐,缺少关爱吗?大概是还缺少一种学问来柔化你那刚直和高傲的品性,使得你想要谦为人下而又不能谦啊。弟弟你自勉吧!

【原文】

辛卯月日,客粤二旬。每念吾弟介然不苟,颇以远大相期,圣人所谓“刚毅木讷”,庶几近之;但刚为美德,吾弟却于此成一“疏”字,生一“褊”字,又渐流一“傲”字。

往时我之督弟甚严,近五六年,见弟立志操行,颇成片段。每欲长养吾弟一段勃然挺然之气,不忍过为折抑,又我每有优柔姑息之病,吾弟常能直言正色,匡我不逮,隐吾畏友,凡细故偶失,多为姑容,使弟不生疑忌,矢直无讳。坐此两者,故今之督弟甚宽。然我此等即是姑息,欲归为弟畅言。

弟与人执事,亦颇竭忠,每乏周详之虑;临事时患难险阻都所不避,而不能为先事之计,以为大节无损。诸细行杂务,不留心无大害,然因此失事误人,因以失己者多有之。此则所谓疏也。疾恶如仇,辄形辞色;亲友有过,谏而不听,遂薄其人;人轻己者,拂然去之;行有纤毫不遂其志,则抑郁愤闷不能终朝。此诚褊衷,不可不化。其人庸流也,则以庸流轻之;其人下流也,则以下流绝之;岸然之气,不肯稍为人屈。遂因而不屑一世,凌铄侪辈。长此不惩,矜己傲物,驯致大弊。夫疏则败事,褊则邻于刻薄,傲则绝物而终为物绝:三者皆刚德之害。然皆自刚出之,倘能增美去害,则于古今人中当自造一诣矣。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先儒以为“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吾弟之事父兄多恭谨,然婉容愉色抑何少也!岂其无乐爱耶?盖无学问以化其刚,岸然之气,欲下之而不能下也。弟行勉之矣!

【作者】魏禧(1624~1681) ,我国清代散文家。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宁都(今属江西)人。明末诸生,明亡后隐居翠微峰,所居之地名勺庭,人又称他为"勺庭先生"。后出游江南,入浙中,以文会友,并传播其明道理、识时务、重廉耻、畏名义的学说,结纳贤豪,以图恢复。他的文章多颂扬民族气节人事,表现出浓烈的民族意识。还善于评论古人的业迹,对古人的是非曲直、成败得失都有一定的见解。强调作文章要注重“酝酿积蓄,沉浸而不轻发”。擅长将简洁的叙述和恰当的议论结合起来,收引人入胜之效果。清初,人称魏禧、汪琬和侯方域为散文三大家。魏禧的诗有深沉雄浑之风。

文言文在线翻译

修身篇 致九弟季弟·必须自立自强

【原文】

沅、季弟左右:

沅于人概天概之说不甚措意,而言及势利之天下,强凌弱之天下,此岂自今日始哉?盖从古已然矣。

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昔余往年在京,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亦未始无挺然特立,不畏强御之意。

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用偏废,太柔则靡①,太刚则折。刚非暴戾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

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有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久。此余所深信,而弟宜默默体验者也。

同治元年五月廿八日

【注释】

①靡:颓废。

【译文】

沅、季弟左右:

沅弟对于人刮平、天刮平的说法,不以为然,而说到势利的天下,以强凌弱的天下,这难道从今天才开始吗?那是自古以来就如此。

古代的帝王将相,没有一个人不是由自强自立做出来的。就是圣人、贤者,也各有自强自立的道路。所以能够独立而不惧怕,确定而坚忍不拔。我往年在京城,喜欢与有大名声、有大地位的人结仇,也并不是没有傲然自立、不畏强暴的意思。

近来悟出天地间的道理,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会颓废,太刚就会折断。刚不是暴戾的意思,强行矫正罢了。柔不是卑下软弱的意思,谦虚退让罢了。办事情、赴公差要强矫,争名夺利要谦退;开创家业要强矫,守成安乐要谦退;出外与别人应酬接触要强矫,在家与妻儿享受要谦退。

如果一方面建功立业,外享盛名。一方面又要买田建屋,追求厚实舒服的生活。那么,两方面都有满盈的征兆,完全缺乏谦退的念头,那决不能长久。这是我所深信不疑的,而弟弟们应该默默地体会的!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八日

弟确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