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秦观的五香子
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文言文《李行时嗜书不休》翻译
苏东坡赠给王定国一首诗,同乡先辈李时行书写了它。 李公名子,字时行,官做到了青州的推官。当初,闽中的郑定以书法出名,一时间名人争相仰慕他,李时行得到了他写的秦观的一首词,亲手模仿他二十年,于是另写出了一番意趣情态,豪放、飘逸、悠闲、清丽,成为了一家之书。李公性情最是悠远恬淡,唯独喜好书法,从不满足。每到游历的地方,不问它的兴衰,就高兴地脱下帽子、衣服和鞋袜走来走去,坐下来吟诵壁上的题诗,并拿出纸笔,临摹几十遍,高兴地一整日才离开。他的妻子曾临产,李公替她烧热水,在柴草焚烧后的灰烬上写字,手指手腕不停地画动,不稍作休息,时间长了,听到小孩子的哭声,才想起他的妻子要喝水。 他死了以后,妻子贫穷不知将他葬在哪里,(只好)将他葬在青州。唉!(从此事)能看出李公的品行啊! 前几十年,李公的书法流落到普通人家的很多,当时的人没有醒悟看重它们,现在买他们的人,出高价也买不到了。古人虽然书写的都是些小事,也有在当时被湮没的,但它们的光辉、精华最终不会被遮掩,所以李公的书法也是一时被湮没而最终彰明于世。
是这个么?
翻译文言文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 。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套。则抚而和之,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意思:只要能体味琴中的趣味,何必一定要有琴音呢!
陶渊明有一张没有弦的琴,作为自己的文房玩物。人家问他:「无弦之琴,有何用处?」诗人答道:「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这是「琴趣」二字的来历,可知琴趣不在于音声。后人以「琴趣」为词的别名,可谓一误再误。以琴曲为琴趣,这是一误;把词比之为琴曲,因而以琴趣为词的别名,这是再误。宋人词集有名为「琴趣外篇」的,现在还有六家:欧阳修、黄庭坚、秦观、晁补之、晁端礼,赵彦端。此外,叶梦得的词集亦名为「琴趣外篇」,可是这个集子后来已失传了。所有的「琴趣外篇」,都不是作者自己选定的书名,而是南宋时出版商汇刻诸名家词集时,为了编成一套丛书,便一本一本的题为某氏「琴趣外篇」。于是,「琴趣外篇」就成为词的别名了。
琴曲本是古乐、雅乐,在音乐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庚信《昭君辞》云:「方调弦上曲,变入胡笳声。」可知以琴曲来奏胡前曲,非变不可。李冶《敬斋古今注》云:「诸乐有拍,惟琴无拍。琴无节奏,节奏虽似拍,而非拍也。前贤论今琴曲,已是郑卫,若又作拍,则淫哇之声,有甚于郑卫者矣。故琴家谓迟亦不妨,疾亦不妨,所最忌者,惟其作拍。」这一段话,很有意思。琴是上古的乐器,所奏的乐曲,当然很原始,其时还没有节拍,或者说,还没有节拍的概念。音乐讲究节拍,大约起于周代的云韶乐,到了汉代,乐府歌碎都有「曲折」,曲折也包含节拍在内。从此以后,人们已不知道古乐、雅乐中的琴曲,原先是一种没有节拍的音乐。唐人以胡笳十八拍变入琴曲,那就是李冶所谓「甚于郑卫」的「淫哇」了。
在人们心目中,琴曲是那样高雅、古朴,不同凡响,而词本是民间俗曲,它们是怎样联系到一起的呢,原来,宋人为了提高词的地位,最初称之为「雅词」,后来更尊之为琴操。这可以说是对词曲的莫大推崇。然而这个比拟却是不伦不类的,因为词的曲子与琴曲是完全不同的,对这一点,宋人也并不是不知道,苏东坡有一首《醉翁操》,自序云:
琅邢幽谷,山川奇丽,泉鸣空涧,若中音会。醉翁喜之,把酒临听,辄欣然忘归。既去十余年,而好奇之士沈遵闻之往游,以琴写其声,曰《醉翁操》,节奏疏宕,而音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然有其声而无其辞,翁虽为作歌,而与琴声不合。又依楚辞作《酿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辞以制曲,虽粗合韵度,而琴声为词所绳约,非天成也。后三十余年,翁既捐馆舍,遵亦没久矣,有庐山玉涧道人崔闲,特妙于琴,恨此曲之无词,乃谱其声,而请东坡居上以辞补之。
东坡这一段话,也说明了琴曲节奏疏宕,不与词同。醉翁用楚辞体作《醉翁引》,有人为他作曲,在演奏时,曲子虽然有了节奏,而琴声已失去其古音之自然。山此可见,苏东坡也知道词与琴曲是完全不同的。东坡的这一首《醉翁操》,本来不收在东坡词集中,因为它是琴操而不是词。南宋时,辛稼轩模仿东坡,也作了一首,编入了他的词集,于是后人在编东坡词集时,也把《醉翁操》编了进去。从此,琴曲《醉翁操》成了词调名。
《侯鲭录》记一段词话云:「东坡云:琴曲有瑶池燕,其词不协,而声亦怨咽。变其词作闺怨,寄陈季常云:此曲奇妙,勿妄与人。」这段话是引用了苏东坡瑶池燕词的自序,其词即「飞花成阵春心困」一首。由此也可知为琴曲而作的歌词,不协于词的音律,如果要以琴曲谱词,就非变不可。苏东坡这一段话,正可与庚信的「变入胡笳声」对证。
以上二件事,都可以证明琴曲不能移用于词曲。因此,我说,以「琴趣」为琴曲的代用词,此是一误;以「琴趣」为词的别名,此是再误。
不过,宋代人还是有把「琴趣」直接用作词的别名,他们用的是「琴趣外篇」。所谓「外篇」,也就是意味着,词的地位虽然提高了,但只能算是琴曲的支流,还不等于真正的琴曲,只是「外篇」而已。这样标名是可以的,只犯了一误,而没有再误。可是,毛子晋跋晁补之《琴趣外篇》云:「《琴趣外篇》,宋左朝奉、秘书省著作郎、充秘阁校理、国史编修宫,济北晁补之无咎长短句也。其所为诗文凡七十卷,自名《鸡肋集》,惟诗余不入集中,故云外篇。昔年见吴门钞木,混入赵文宝诸词,亦名《琴趣外篇》,盖书贾射利,眩人耳目,最为可恨。」毛子普这样解释,完全是夹缠。诗文不编入正集,而另行编为外集,作为附录,这是常有的事,但象晁补之这样,就应当称为《鸡肋集外篇》,而不是「琴趣」的「外篇」。又何以六家同集都标名《琴趣外篇》呢?
元明以来,许多词家都不明白「琴趣外篇」这个名词的意义,他们以为「琴趣」是词的别名,而对「外篇」的意义,则跟着毛子晋的误解,于是非但把自己的词集标名为「琴趣」,甚至把宋人集名的「外篇」二字也删掉了。《传是楼书目》著录秦观词集为《淮海琴趣》,欧阳修词集为《醉翁琴趣》,汲古阁本赵彦端词集称《介庵琴趣》,《赵定宇书目》称晁补之词集为《晁氏琴趣》都是同样错误。清代以来,词家以「琴趣」为词的别名,因而用作词集名者很多,例如朱彝尊的《静志居琴趣》,张奕枢的《月在轩琴趣》。吴泰来的《昙花阁琴趣》,姚梅伯的《画边琴趣》,况周颐的《意风琴趣》,邵怕褧的《云淙琴趣》,都是以误传误,失于考究。
陶渊明有一张没有弦的琴,作为自己的文房玩物。人家问他:「无弦之琴,有何用处?」诗人答道:「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这是「琴趣」二字的来历,可知琴趣不在于音声。后人以「琴趣」为词的别名,可谓一误再误。以琴曲为琴趣,这是一误;把词比之为琴曲,因而以琴趣为词的别名,这是再误。宋人词集有名为「琴趣外篇」的,现在还有六家:欧阳修、黄庭坚、秦观、晁补之、晁端礼,赵彦端。此外,叶梦得的词集亦名为「琴趣外篇」,可是这个集子后来已失传了。所有的「琴趣外篇」,都不是作者自己选定的书名,而是南宋时出版商汇刻诸名家词集时,为了编成一套丛书,便一本一本的题为某氏「琴趣外篇」。于是,「琴趣外篇」就成为词的别名了。
《秦观劝学》 文言文 谁能帮我翻译一下
翻译: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近几年来,非常勤奋,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二,每看一件事,心中反复推敲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嗨!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差不多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原文:
《秦观劝学》作者: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拓展资料:
秦观在这篇短文中叙述了他自己年轻时凭借记性好不勤奋苦读,以至后来常因善忘而毁坏学业的情况。告诉我们要趁大好时光,勤奋学习,有所成就,而不应终日玩耍荒废学业。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称“苏门四学士”,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世称淮海先生。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
【原文】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醒.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译文】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近几年来,非常勤奋,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二,每看一件事,心中反复推敲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嗨!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注释】
① 本段文字选自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的《精骑集·序》。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② 辄:常常。
③ 诵:记诵,记熟。
④ 暗疏:默写。
⑤ 负:依仗。
⑥ 自放:放,放纵。即放纵自流。
⑦ 滑稽滑稽:诙谐善辩。指行为放荡、玩世不恭的酗酒者。
⑧ 旬朔:古时十日为一旬,泛指较长的时间。旬,十天。朔,农历的每月初一,也指一个月。
⑨ 把卷:看书。
⑩ 比:近,近来。
11 惩艾:惩:戒止、警戒;艾读yì。即惩治过错,警戒将来。
12 殆:大概、恐怕。
13 曩时:昔日。
14 十一二:十分之一二。
15 必寻绎数终:寻绎:思考。数终:多遍,多次。从头到尾翻阅数次。
16 辄:总是,就。
17 省:懂得、明了,此处指记住。。
18 善忘:健忘。
19 孙搴答邢:北齐的大将。
20 精骑:精锐的骑兵。
21 赢卒:疲弱的士兵。
22 经: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周易》等。
23 传:人物转记作品。
24 子:诸子百家。
25 勒:编。庶几:差不多。
【原文】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醒.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译文】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近几年来,非常勤奋,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二,每看一件事,心中反复推敲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嗨!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注释】
① 本段文字选自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的《精骑集·序》。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② 辄:常常。
③ 诵:记诵,记熟。
④ 暗疏:默写。
⑤ 负:依仗。
⑥ 自放:放,放纵。即放纵自流。
⑦ 滑稽滑稽:诙谐善辩。指行为放荡、玩世不恭的酗酒者。
⑧ 旬朔:古时十日为一旬,泛指较长的时间。旬,十天。朔,农历的每月初一,也指一个月。
⑨ 把卷:看书。
⑩ 比:近,近来。
11 惩艾:惩:戒止、警戒;艾读yì。即惩治过错,警戒将来。
12 殆:大概、恐怕。
13 曩时:昔日。
14 十一二:十分之一二。
15 必寻绎数终:寻绎:思考。数终:多遍,多次。从头到尾翻阅数次。
16 辄:总是,就。
17 省:懂得、明了,此处指记住。。
18 善忘:健忘。
19 孙搴答邢:北齐的大将。
20 精骑:精锐的骑兵。
21 赢卒:疲弱的士兵。
22 经: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周易》等。
23 传:人物转记作品。
24 子:诸子百家。
25 勒:编。庶几:差不多。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醒.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注释】① 本段文字选自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的《精骑集·序》。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苏门四学士”之一。②辄:常常。③诵:记诵,记熟。 ④暗疏:默写。⑤员:依仗。⑥自放:放,放纵。即放纵自流。⑦滑稽:诙谐善辩。⑧旬朔:古时十日为一旬;朔:每月农历初一叫“朔”。此处指一个月。⑨比:近,近来。10惩艾:惩:戒止、警戒;艾读yì。即惩治过错,警戒将来。11殆:大概、恐怕。12十一二:十分之一二。13必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阅数次。14辄:总是,就。15省:懂得、明了,此处指记住。
【译文】: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常常就能熟记。默写文章,也没有什么差错。可后来依仗记忆力强自己放纵自流,喜欢和一些能言善辩好饮酒的人交游。一个月中,也没有几天时间看书。因此,我虽然记性好,却常常因为不勤奋而荒废了学业。
近几年来,我常告诫自己要发愤读书,对以前的所作所为很是后悔,可精力耗损,恐怕不如过去的十分之一二。每阅读一篇文章,一定要从头至尾看几遍,可合上书后心中一片空白,就再也记不起文章内容了。因此,我虽然勤奋下苦功读书,却常常因为善忘而荒废了学业。
唉!毁坏我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这两件事呀!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秦观劝学
秦观的《精骑集·序》
【原文】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醒.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译文】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近几年来,非常勤奋,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二,每看一件事,心中反复推敲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嗨!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注释】
① 本段文字选自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的《精骑集·序》。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② 辄:常常。
③ 诵:记诵,记熟。
④ 暗疏:默写。
⑤ 负:依仗。
⑥ 自放:放,放纵。即放纵自流。
⑦ 滑稽滑稽:诙谐善辩。指行为放荡、玩世不恭的酗酒者。
⑧ 旬朔:古时十日为一旬,泛指较长的时间。旬,十天。朔,农历的每月初一,也指一个月。 ⑨ 把卷:看书。
⑩ 比:近,近来。 ? 惩艾:惩:戒止、警戒;艾读yì。即惩治过错,警戒将来。 ? 殆:大概、恐怕。 ? 曩时:昔日。 ? 十一二:十分之一二。 ? 必寻绎数终:寻绎:思考。数终:多遍,多次。从头到尾翻阅数次。 ? 辄:总是,就。 ? 省:懂得、明了,此处指记住。。 ? 善忘:健忘。 ? 孙搴答邢:北齐的大将。 ? 精骑:精锐的骑兵。
21 赢卒:疲弱的士兵。
22 经: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周易》等。
23 传:人物转记作品。
24 子:诸子百家。
25 勒:编。庶几:差不多。
【简评】
秦观在这篇短文中叙述了他自己年轻时凭借记性好不勤奋苦读,以至后来常因善忘而毁坏学业的情况。告诉我们要乘大好时光,勤奋学习,有所成就,而不应终日玩耍荒废学业。
【秦观其人】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文学家,北宋词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曾任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他十五岁丧父,自幼研习经史兵书。 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最初任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初(1086),苏轼举荐他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预修《神宗实录》。绍圣初(1094)坐元祐党籍,出任杭州通判,又被贬监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地。徽宗即位后秦观被任命为复宣德郎,之后在放还北归途中卒于藤州。熙宁十一年(1078)作《黄楼赋》,苏轼赞他“有屈、宋之才”。元丰七年(1084)秦观自编诗文集十卷后,苏轼为之作书向王安石推荐,王安石称他“有鲍、谢清新之致”。 因秦观屡得名师指点,又常与同道切磋,兼之天赋才情,所以他的文学成就灿然可观。20岁,作《浮山堰赋》。24 岁,作《单骑见虏赋》,为世人所重。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历来词誉甚高,然而缘情婉转,语多凄黯。有的作品气格较弱。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的名句(见《蓼园词选》)。《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被称作“天生的好言语”(《能改斋漫录》引晁补之语)。张炎《词源》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生平详见《宋史》卷四。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劝善录》、《逆旅集》。又辑《扬州诗》、《高邮诗》。其《蚕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蚕桑专著。又善书法,小楷学钟、王,姿媚遒劲可爱,草书有东晋风味,真、行学颜真卿。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赠秦观为“直龙图阁学士”。高邮文游台、秦观读书台、《秦邮帖》石刻、扬州云山图、“淮东第一观”石刻,保存至今。
【秦观的婚姻】
秦观的正妻叫徐文美,而非传说中的苏小妹。这是他自己在为岳父写的文章里交代的。他的岳父是高邮一位姓徐的富商,因为有点钱,捐了一个主簿的官当,生了三个女儿,分别叫徐文美、徐文英、徐文柔。秦观在《徐君主簿行状》一文末尾说:“徐君女三人,尝叹曰:子当读书,女必嫁士人。以文美妻余,如其志云。” 关于其妻就是点了一下名字而已,在秦观的诗文中再无丁点提及,徐文美大概不是秦观钟爱的女子。有人统计,秦观留传下来的四百多首诗词,约四分之一为“爱情诗”,而其中的主人公绝大多数是青楼歌女。钱钟书在《宋诗选注》的序里说秦观的诗是“公然走私的爱情”。《茹溪渔隐丛话》引《艺苑雌黄》说了秦观的一件风流事。秦观在绍兴的时候,由当地最高长官太守接待,住高级宾馆蓬莱阁。一日,在席上看中一个歌妓,于是赋《满庭芳》,开头一句是“山抹微云”,后来就是“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了。此词流传甚广,苏轼曾戏称秦观为“山抹微云秦学士”。 明代的蒋一葵在《尧山堂外纪》中则透露了秦观的另两次艳事。“秦少游在蔡州,与营妓楼婉字东玉者甚密”,他专为情人写了一首《水龙吟》,还费心地将楼东玉的名字写进去,“小楼连苑横空”、“玉佩丁东别后”就是谜面。而“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照人依旧”是说他们幽会情景的。秦观还有过一位叫陶心儿的情人,他曾赠一首《南歌子》给这位名妓,末句的“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就是为陶心儿的“心”字打的哑谜。 才情都用在妓女身上,是不是有点“浪费”?以至于黄庭坚都看不过去了,写了一首诗劝告他,其中有“才难不易得,志大略细谨”的句子,秦观看了很不高兴。 传统的诗词鉴赏,分析秦观时,总是定性为写“歌妓的恋情,同时又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但这并不适合解读秦观的所有爱情词。拿他的经典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来说,就并没有牵连到什么仕途失意的身世之感。相反,如果结合他放浪的情感经历来看,完全可以大胆地假设,这只是秦少游安慰痴情女子的托词,或者说摆脱一段旧恋情的美丽借口。
【历代文人对秦观的评价】
宋苏轼戏评秦观、柳永对联:“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宋苏轼东坡绝爱其尾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宋苏轼:“有屈、宋之才。” 宋王安石:“其诗清新妩媚,鲍、谢似之。” 宋李清照《词论》:“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中乏富贵态。” 宋词三百首》:“委婉含蓄,清丽雅淡。”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少游《满庭芳》诸阕,大半被放后作。”“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袭其貌,词至是乃一变焉。然变而不失其正,遂令议者不病其变,而转觉有不得不变者。”“少游词寄慨身世,闲情有情思。”“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张炎《词源》:“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孙兢《竹坡老人词序》:“苏东坡辞胜乎情,柳耆卿情胜乎辞,辞情兼胜者,唯秦少游而已。” 张耒:“世之文章,多出于穷人,故后之为文者,喜为穷人之辞。秦子无忧而为忧者之辞,殆出此耶!”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评秦观诗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李调元《雨村词话》:“首首珠玑,为宋一代词人之冠。” 清刘熙载《艺概》:“少游词有小晏之研,而幽趣则过之。”(小晏指晏几道) 清周济《介存需论词杂著》曾经引用前人评语评秦词说:“少游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终不能到。” 周济《宋四家词选》:“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少游最和婉醇正,稍逊清真者,辣耳。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笔。” 楼敬思:“淮海词风骨自高,如红梅作花,能以韵胜,觉清真亦无此气味也。” 清代词论家冯煦:“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四库全书总目》:“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 清王国维评秦观与周邦彦说:“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 清代王国维《人间词话》:“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 冯煦评论秦观的词:“少游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 又说:“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蒿庵论词》 秦观的词实在是词人之词。评论得恰到好处。
老大徒伤悲 秦观 译文
《老大徒伤悲》的译文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即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疲于不勤。
译文】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常常就能熟记。默写文章,也没有什么差错。可后来依仗记忆力强自己放纵自流,喜欢和一些能言善辩好饮酒的人交游。一个月中,也没有几天时间看书。因此,我虽然记性好,却常常因为不勤奋而荒废了学业。
近几年来,我常告诫自己要发愤读书,对以前的所作所为很是后悔,可精力耗损,恐怕不如过去的十分之一二。每阅读一篇文章,一定要从头至尾看几遍,可合上书后心中一片空白,就再也记不起文章内容了。因此,我虽然勤奋下苦功读书,却常常因为善忘而荒废了学业。
唉!毁坏我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这两件事呀!
【简评】
秦观在这篇短文中叙述了他自己年轻时凭借记性好不勤奋苦读,以至后来常因善忘而毁坏学业的情况。告诉我们要乘大好时光,勤奋学习,有所成就,而不应终日玩耍荒废学业。
文言文翻译
http://www.slkj.org/b/songshi.html
宋史 有全文有几百章呢,自己看吧,网页下面有,上面是简介吴曦传
李全传
张邦昌传
刘豫传
贾似道传韩芃胄传
丁大全传
万俟禼传
汪伯彦传
秦桧传郭药师传
黄潜善传
张觉传
蔡攸传
赵良嗣传蔡京传
蔡卞传
曾布传
吕惠卿传
章惇传吴处厚传
朱面力传
蔡确传
王黼传
关礼传董宋臣传
蓝王圭传(附康履传)
梁师成传
杨戬传
王中正传童贯传(附方腊传)
李宪传
窦神宝传
蓝继宗传
高遵裕传吴益传
李遵勖传
张尧佐传
王贻永传
王继勋传王老志传
王仔昔传
魏汉津传
庞安时传
钱乙传刘翰传
柴通玄传
韩显符传
刘勉之传
郭雍传林逋传
谯定传
种放传
戚同文传
陈抟传华岳传
李艸传
吕祖泰传
马伸传
吕祖俭传欧阳澈传
姚兴传
陈东传
林空斋传
薛庆传翟进传
陆秀夫传
张珏传
姜才传
张世杰传尹艳传
范天顺传
李芾传
张贵传
滕茂实传张顺传
崔纵传
吴安国传
王忠植传
李彦仙传赵立传
杨邦艰传
曾艵传
向子韶传
杨震传李涓传
康保裔传
李若水传
熊克传
陈与义传汪藻传
米芾传
周邦彦传
李格非传
陈师道传刘恕传
张耒传
秦观传
晁补之传
文同传黄庭坚传
苏洵传
苏舜钦传
梅尧臣传
穆修传石延年传
柳开传
宋白传
梁周翰传
王应麟传黄震传
李心传传
魏了翁传
徐梦莘传
真德秀传陈亮传
郑樵传
朱震传
胡安国传
陈傅良传蔡元定传
陆九渊传
吕祖谦传
洪兴祖传
杨万里传胡瑗传
邵伯温传
孙复传
王昭素传
李之才传陈淳传
邢艪传
黄干传
朱熹传
张木式传李侗传
尹火享传
杨时传
邵雍传
谢良佐传张载传
程颢传
程颐传
周敦颐传
程师孟传吴遵路传
谢枋得传
陈靖传
洪天锡传
李知孝传徐鹿卿传
陈仲微传
梁成大传
李庭芝传
文天祥传姚希得传
陈宜中传
赵葵传
谢方叔传
乔行简传危稹传
余玠传
郑清之传
赵必愿传
史弥远传孟珙传
赵汝谈传
欧阳守道传
高斯得传
曹彦约传汪纲传
杨简传
吴昌裔传
杜范传
许奕传陈居仁传
洪咨夔传
李宗勉传
刘黻传
赵方传安丙传
杨巨源传
毕再遇传
柴中行传
李孟传传刘火龠传
辛弃疾传
刘宰传
汪大猷传
高登传王信传
李蘩传
仇胒传
李壁传
项安世传刘光祖传
赵雄传
吴猎传
王淮传
陆游传方信孺传
楼钥传
林栗传
京镗传
彭龟年传詹体仁传
赵汝愚传
周必大传
留正传
张孝祥传袁枢传
李椿传
李焘传
王十朋传
杜莘老传范成大传
汪应辰传
王刚中传
施师点传
刘珙传叶颙传
周葵传
汪澈传
陈俊卿传
虞允文传李弥逊传
张阐传
赵逵传
范如圭传
胡松年传何铸传
陈桷传
刘一止传
陈规传
张致远传吕本中传
赵开传
李邴传
胡铨传
洪遵传洪迈传
洪适传
王庶传
洪皓传
汤思退传王之望传
王伦传
刘子羽传
吕祉传
曲端传张俊传
刘光世传
杨再兴传
牛皋传
张宪传吴芉传
杨存中传
吴玠传
刘钅奇传
韩世忠传岳飞传
张所传
陈禾传
许景衡传
李光传许翰传
吕颐浩传
张浚传
朱胜非传
赵鼎传李纲传
宗泽传
任谅传
周常传
张根传张叔夜传
聂昌传
孙傅传
耿南仲传
何栗传李邦彦传
王安中传
侯蒙传
赵挺之传
郑居中传孙谔传
彭汝砺传
吕陶传
王觌传
刘安世传鲜于亻先传
李常传
孔文仲传
王岩叟传
孙觉传梁焘传
王存传
孙固传
刘挚传
苏轼传吕大防传
范祖禹传
吕公著传
范镇传
司马光传种谔传
种师道传
李稷传
种世衡传
徐禧传李师中传
陆诜传
沈括传
李定传
王广渊传王厚传
薛向传
王韶传
蒲宗孟传
蔡挺传王安国传
王安石传
王安礼传
李允则传
吕诲传郑侠传
郑獬传
蔡襄传
余靖传
曾肇传刘奉世传
曾巩传
欧阳修传
刘分攵传
胡宿传张方平传
王拱辰传
钱惟演传
钱易传
邵亢传赵扌卞传
唐介传
吴奎传
包拯传
韩缜传韩绛传
韩维传
韩亿传
范仲淹传
范纯仁传文彦博传
王硄传
富弼传
吴充传
曾公亮传陈升之传
韩琦传
庞籍传
章得象传
杜衍传王曾传
张知白传
杨允恭传
李迪传
卢斌传戚纶传
张去华传
孙何传
晁迥传
刘筠传杨亿传
梁鼎传
王济传
范祥传
田京传陈贯传
李防传
贾黯传
滕宗谅传
陈从易传陈希亮传
姚仲孙传
彭乘传
司马池传
梁颢传孙甫传
谢绛传
尹洙传
掌禹锡传
王洙传王禹翶传
张咏传
孙扌卞传
田锡传
王尧臣传明镐传
王则传
丁度传
宋敏求传
王博文传郭逵传
宋绶传
狄青传
曹利用传
杨崇勋传高琼传
王益柔传
陈彭年传
陈执中传
贾昌朝传宋祁传
陈尧佐传
宋庠传
夏竦传
王钦若传丁谓传
王旦传
向敏中传
寇准传
李沆传呼延赞传
雷德骧传
王继忠传
何蒙传
马知节传索湘传
翟守素传
樊知古传
姚内斌传
王继勋传郭进传
杨延昭传
李汉超传
杨业传
陶谷传扈蒙传
李惟清传
柴禹锡传
赵昌言传
王沔传温仲舒传
苏易简传
辛仲甫传
钱若水传
吕蒙正传张齐贤传
李日方传
沈伦传
卢多逊传
李穆传薛居正传
石熙载传
吕余庆传
刘熙古传
窦仪传田重进传
刘温叟传
米信传
党进传
李汉琼传崔彦进传
曹翰传
袁继忠传
张美传
郭守文传潘美传
曹彬传
王仁赡传
李处耘传
李崇矩传王全斌传
赵普传
李继勋传
王审琦传
慕容延钊传王溥传
石守信传
范质传
子崧传
士砫传镇王传
益王君页传
庄文太子砱传
汉王元佐传
昭成太子元僖传度宗全皇后传
燕王德昭传
理宗谢皇后传
光宗慈懿李皇后传
恭圣仁烈杨皇后传宪圣慈烈吴皇后传
神宗钦圣宪肃向皇后传
哲宗昭慈圣献孟皇后传
慈圣光献曹皇后传
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传仁宗郭皇后传
太祖母昭宪杜太后传
章献明肃刘皇后传
瀛国公纪(附二王纪)
度宗纪宁宗纪
理宗纪
光宗纪
孝宗纪
钦宗纪高宗纪
徽宗纪
哲宗纪
英宗纪
神宗纪仁宗纪
真宗纪
太宗纪
《宋史》简介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