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亡铁者 文言文【翻译及解释】
《人有亡铁者》的翻译:
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是偷斧子的人。
不久,他挖掘山沟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之后有一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的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原文: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窃斧也;听其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其行动、颜色、动作皆无似窃斧者也。
扩展资料:
《人有亡铁者》出自于秦国吕不韦门客撰写的《吕氏春秋》。这则寓言是讽刺那些带着有色眼镜观察事物、凭“想当然”作出判断的主观唯心主义者。
创作背景:
战国晚期的吕不韦由商入政,扶立国君,进入政治高层。他志向宏大,想要著书。可是他是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所以想要借助自己家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吕不韦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都写出来。
文章写完后他挑选几位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筛选、归类、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叫《吕氏春秋》。吕不韦对此书十分看重,他自己认为这部号称《吕氏春秋》的书是杰作,夸口说该书是包揽了“天地、万物、古今”的奇书。
一、翻译
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是偷斧子的人。不久,他挖掘山沟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之后有一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的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二、词汇解析
1、人有亡斧者:有个丢掉斧子的人。
2、亡:丢掉,丢失。
3、意:同"臆",估计,怀疑,猜想。
4、谷:山谷,地窑。
5、其:指代邻人之子。
6、窃:偷盗。
7、无为而不窃斧也: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
8、他日:另一天。
9、复:再,又。
10、无似窃斧者: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样子。
11、俄:一会儿,不久。
12、视:看。
三、原文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窃斧也;听其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其行动、颜色、动作皆无似窃斧者也。
扩展资料
文章背景
本篇文章选自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由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由其下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文章意义
这篇文章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原来客观事物的原貌。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人物背景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量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史称“杂家”。
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出自疑邻盗斧的典故。
出自《列子·说符》、《吕氏春秋》
原文
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编辑本段译文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的,就暗暗地注意那个孩子。他看那个孩子走路的姿势,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观察那个孩子的表情,也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听那个孩子说话的语气,更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总之,在他的眼睛里,那个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过了几天,他在掘土坑的时候,找到了那把斧子。原来是他自己遗忘在山谷里了。从此以后,他再看邻居家那个孩子,一举一动,面目表情,丝毫也不像偷过斧子的样子了。
寓意
邻居家孩子的言语举止并没有变化,但在丢斧人眼里却前后判若两人。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成见是人们形成正确认识的大敌。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故事中的那个人,自己的斧子丢了,也不想想是否因为自己粗心丢失的,而是一昧的怀疑邻人之子,到后来,那人的斧子找到了,在看邻人之子,却又成了“动作态度,无似盗斧者”。其实,并不是邻人之子的动作态度有什么变化,而是亡斧者的心态变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怀疑,但不能多疑,重要的是从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心态。
注释
1、人有亡鈇者 亡:丢失 。 2、鈇:同“斧”,斧子。 3、人有亡鈇者:有一个(丢斧子)的人。 4、谷:山谷。 5、意:怀疑。 6、无为而不:没有哪里不像。 7、俄而:不久。 8、他日复见:第二天又看见。 9、得:找回。 10、颜色:指脸上表情。 11、抇:挖掘。注释
1、人有亡鈇者 亡:丢失 。 2、鈇:同“斧”,斧子。 3、人有亡鈇者:有一个(丢斧子)的人。 4、谷:山谷。 5、意:怀疑。 6、无为而不:没有哪里不像。 7、俄而:不久。 8、他日复见:第二天又看见。 9、得:找回。 10、颜色:指脸上表情。 11、抇:挖掘。
出自《列子·说符》、《吕氏春秋》
原文
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编辑本段译文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的,就暗暗地注意那个孩子。他看那个孩子走路的姿势,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观察那个孩子的表情,也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听那个孩子说话的语气,更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总之,在他的眼睛里,那个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过了几天,他在掘土坑的时候,找到了那把斧子。原来是他自己遗忘在山谷里了。从此以后,他再看邻居家那个孩子,一举一动,面目表情,丝毫也不像偷过斧子的样子了。
寓意
邻居家孩子的言语举止并没有变化,但在丢斧人眼里却前后判若两人。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成见是人们形成正确认识的大敌。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故事中的那个人,自己的斧子丢了,也不想想是否因为自己粗心丢失的,而是一昧的怀疑邻人之子,到后来,那人的斧子找到了,在看邻人之子,却又成了“动作态度,无似盗斧者”。其实,并不是邻人之子的动作态度有什么变化,而是亡斧者的心态变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怀疑,但不能多疑,重要的是从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心态。
注释
1、人有亡鈇者 亡:丢失 。 2、鈇:同“斧”,斧子。 3、人有亡鈇者:有一个(丢斧子)的人。 4、谷:山谷。 5、意:怀疑。 6、无为而不:没有哪里不像。 7、俄而:不久。 8、他日复见:第二天又看见。 9、得:找回。 10、颜色:指脸上表情。 11、抇:挖掘。注释
1、人有亡鈇者 亡:丢失 。 2、鈇:同“斧”,斧子。 3、人有亡鈇者:有一个(丢斧子)的人。 4、谷:山谷。 5、意:怀疑。 6、无为而不:没有哪里不像。 7、俄而:不久。 8、他日复见:第二天又看见。 9、得:找回。 10、颜色:指脸上表情。 11、抇:挖掘。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他处处注意那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觉得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
后来,丢斧子的这个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他找到斧子以后,就觉得邻居家的儿子走路的样子不像是偷斧子的;脸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言谈话语更不像是偷斧子的了。行吗?
文言文亡斧的翻译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他处处注意那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觉得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
后来,丢斧子的这个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他找到斧子以后,就觉得邻居家的儿子走路的样子不像是偷斧子的;脸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言谈话语更不像是偷斧子的了。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他处处注意那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觉得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
后来,丢斧子的这个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他找到斧子以后,就觉得邻居家的儿子走路的样子不像是偷斧子的;脸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言谈话语更不像是偷斧子的了。
译文: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他处处注意那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觉得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
后来,丢斧子的这个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他找到斧子以后,就觉得邻居家的儿子走路的样子不像是偷斧子的;脸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言谈话语更不像是偷斧子的了。
寓意:
邻居家孩子的言语举止并没有变化,但在丢斧人眼里却前后判若两人。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成见是人们形成正确认识的大敌。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人有亡斧者 字词翻译 急需 谢谢
这则成语来源于《列子》: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人的儿子偷走了,于是,他处处注意那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觉得那人无论是走路的样子,还是脸色都像是偷斧的人。后来,他找到了斧子,又遇到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觉得他走路的样子、脸色都不像是偷斧的人。
邻居家孩子的言语举止并没有变化,但在丢斧人眼里却前后判若两人。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成见是人们形成正确认识的大敌。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