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文言文翻译

翻译:“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以人为镜 成语 以人为镜

发音 yǐ rén wéi jìng

解释 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

出处 《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镜于水而镜於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文言文出处《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六》

[原文]郑文贞公魏征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子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 ,征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征不已,谓侍臣:“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译文]郑文贞公魏徵卧病不起,太宗派人前去问讯,赐给他药饵,送药的人往来不绝。又派中郎将李安俨在魏徵的宅院里留宿,一有动静便立即报告。太宗又和太子一同到其住处,指着衡山公主,想要将她嫁给魏徵的儿子魏叔玉。戊辰(十七日),魏徵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丧,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魏徵的妻子说:“魏徵平时生活检朴,如今用鸟羽装饰旌旗,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全都推辞不受,仅用布罩上车子载着棺材安葬。太宗登上禁苑西楼,望着魏徵灵车痛哭,非常悲哀。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并且书写墓碑。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对身边的大臣说:“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绝好的镜子。”

指要:本文记载之事,发生在唐太宗贞观17年(公元643年)。从魏徵“寝疾”,到“薨”,唐太宗的一系列的言和行,表现了魏徵的“平生俭素”和忠谏,更突出了唐太宗是一位清醒贤明的君主。特别是“三镜”之说,成为后世称道的名言。

名句: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译: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端正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更替之因,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知道自己行为的得失。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文言文翻译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评价魏征说:”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

一、原文: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魏徵》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二、译文:

唐太宗评价魏征说:“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段话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的故事。大臣魏征,能直率的向唐太宗提意见,经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见,唐太宗也因为能听取正确意见,所以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唐朝出现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

魏征病死后,唐太宗痛哭失声,非常悲伤,下令为魏征立碑,亲自撰写碑文并亲笔书写。太宗时常想念魏征,感叹的对群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他把魏征比作是一面镜子。

二、人物简介

魏徵,现作“魏征”(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 葬礼从简。 同年入凌烟阁。

灯影里的故事

——三镜自照

太宗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镜,以防己过。

——《全唐文纪事》

释:

唐太宗对亲近的臣子们说:“以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自己的衣服、帽子;以过去的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的兴衰规律;以别人为镜子,可以明了自己的得失是非。我常保存这三面镜子,用来防备自己的过失。

记:

太宗之三镜,可谓国之三宝。各以铜、古、人为镜,其照各异。

若人皆持有此三镜,则道可兴也。铜镜明,人必正形知礼;古镜明,国必兴富;人镜明,人必仁良淳善。则可谓盛世之征也。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解释一下吧!)

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以人为镜”。乃指以人为借鉴。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以铜为镜子(在没有玻璃镜子的时候,古人梳妆都用铜镜)可以看穿戴好了没有。整理服装;以古史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王朝得失兴替的原因;以忠贞进谏的人为镜子,可以认识到自身的正确和错误。主要是唐太宗表达对魏征的肯定和对失去他后的惋惜。

把别人当作一面镜子,从别人这面镜子里可以真实地观看到自己在生活舞台上的表现,可以看出自己的得失成败。“知心者智,自知者名”。不少人往往总是把精力用在怎么观察别人、揣摩别人、算计别人上边,对自己确实知之甚少,操自己的心很少,最后落得个聪明人办傻事而一败涂地。 看别人,想自己。在别人的身上多看看自己,多用别人的闪光点来照亮自己,演好自己以后的戏。

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指人要能听进去他人的告诫,对于别人支出的缺点,要虚心接受并改正,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

古文《以人为镜》翻译是什么啊!

以人为镜

典出来《墨子·非攻中自·十八》:“bai古者有语曰du:‘君子不镜于水,zhi而dao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 魏徵》 :“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以人为镜”。乃指以人为借鉴。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文言文《以人为镜》原文及翻译

《以人为镜》文言文

郑文贞公魏征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

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

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子欲以妻其子叔玉。

戊辰

,征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

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

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

并为书石。上思征不已,谓侍臣:“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已为你解答,希望能帮到你,

回答不易.

如果满意,

请采纳我的答案,谢谢。还可以轻轻点个赞哦,谢谢!

[原文]郑文贞公魏徵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徵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徵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译文]郑文贞公魏徵卧病不起,太宗派人前去问讯,赐给他药饵,送药的人往来不绝。又派中郎将李安俨在魏徵的宅院里留宿,一有动静便立即报告。太宗又和太子一同到其住处,指着衡山公主,想要将她嫁给魏徵的儿子魏叔玉。戊辰(十七日),魏徵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丧,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魏徵的妻子说:“魏徵平时生活检朴,如今用鸟羽装饰旌旗,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全都推辞不受,仅用布罩上车子载着棺材安葬。太宗登上禁苑西楼,望着魏徵灵车痛哭,非常悲哀。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并且书写墓碑。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对身边的大臣说:“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绝好的镜子。”

原文:

郑文贞公①魏征寝疾,上②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③其子叔玉。戊辰,征薨④,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⑤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⑥,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征不已,谓侍臣:“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释】①郑文贞公:魏征在世时被封为郑国公,去世后,朝廷赐谥号为“文贞”。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妻(qì):以女嫁人。④薨:古代指王侯或高官死。⑤羽葆鼓吹:羽葆,用鸟羽装饰的车盖。鼓吹,鼓吹乐队。皇家赐给羽葆和鼓吹乐队送葬,是对死去大臣的荣宠。⑥一品羽仪:一品官的礼仪。

译文:

郑文贞公魏徵卧病不起,太宗派人前去问讯,赐给他药饵,送药的人往来不绝。又派中郎将李安俨在魏徵的宅院里留宿,一有动静便立即报告。太宗又和太子一同到其住处,指着衡山公主,想要将她嫁给魏徵的儿子魏叔玉。戊辰(十七日),魏徵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丧,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魏徵的妻子说:“魏徵平时生活检朴,如今用鸟羽装饰旌旗,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全都推辞不受,仅用布罩上车子载着棺材安葬。太宗登上禁苑西楼,望着魏徵灵车痛哭,非常悲哀。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并且书写墓碑。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对身边的大臣说:“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绝好的镜子。”

古文《以人为镜》的翻译是什么?

[原文]郑文贞公魏徵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徵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徵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译文]郑文贞公魏徵卧病不起,太宗派人前去问讯,赐给他药饵,送药的人往来不绝。又派中郎将李安俨在魏徵的宅院里留宿,一有动静便立即报告。太宗又和太子一同到其住处,指着衡山公主,想要将她嫁给魏徵的儿子魏叔玉。戊辰(十七日),魏徵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丧,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魏徵的妻子说:“魏徵平时生活检朴,如今用鸟羽装饰旌旗,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全都推辞不受,仅用布罩上车子载着棺材安葬。太宗登上禁苑西楼,望着魏徵灵车痛哭,非常悲哀。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并且书写墓碑。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对身边的大臣说:“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绝好的镜子。”

以人为镜

典出《墨子·非攻中·十八》:“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 魏徵》 :“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以人为镜”。乃指以人为借鉴。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以人为镜文言文的解释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六》

郑文贞公魏征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子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 ,征薨(hōng),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征不已,谓侍臣:“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郑文贞公魏征卧病在床,唐太宗李世民派使者询问消息,赐给他药饵,前来探望送药的人往来不绝。又派郎中将李安俨住在他的府上,一有动静就立刻汇报(他的病情)。太宗又和太子一同到魏征府上,指着衡山公主,想要让公主做他儿子的妻子。戊辰(十七日),魏征去世了,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都去奔丧,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魏征的妻子裴氏说:“魏征平时生活节俭朴素,现在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全都推辞不受,用布罩上车子载着棺材去下葬。太宗登上苑西楼,望着送葬的队伍痛哭,非常悲哀。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并刻在石头上。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征,对身边的大臣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一个人的衣服和帽子,将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朝代兴衰更替的道理,将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魏征去了,朕失去了一面明镜了。”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